紅色傳承:南下西进专题
前 言
由金风同志提议并主持编写的《运西地区革命史》经过几年的工作,现已完成修改稿。为编写此史,我们近几年在搜集史料的过程中,先后在贵阳、遵义、安顺等地,通过个别交谈、开小型座谈会等形式,访问了近200名1949年从原冀鲁豫区二地委(运西)南下到贵州工作的老同志。在交谈中,有些同志说:“前几年我回家探亲时,见到当年和自己一起战斗的战友和群众,特别是老村干,都亲切的询问我们南下、西进的情况,问我们是怎样南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到了哪些地方?为何先到江西又去贵州?当年咱们地区南下的老同志现在的情况怎样?……”许多同志听到上述反映后认为:应当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这对有关地、市、县写史、修志和通过总结这段历史经验以教育后代都很有意义。
为此,研究确定写一篇1949年二地委南调干部南下、西进《纪实》,由王瑞迎同志执笔,由刁振秋、石文歧、段启智、窦法焕、柏琦、王作章、王瑞迎等同志以1949年3月“冀鲁豫区南调干部简明登记表“(此表现存河南省档案馆)和1949年二大队西进途中报销伙食费和津贴费的名单为依据,将全地委当时实际南下的干勤人员分县和地、专机关分别整理了一份名录附在《纪实》的后面。
人们从《纪实》中可以了解这批干部南下、西进的全过程,从名录中可以了解当时全地委抽调的南下干部的情况和这些同志后来的简况。
《纪实》是以文献和事实为依据,以时间为序,以大事为重点,从1949年二地委抽调干部南下前的形势、中央的部署、南下干部的任务叙述起,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如实概述全地委南调干部南下、西进的全过程。
中央根据形势变化,决定从老区抽调干部随军前进,到新解放的地区建立人民政权
1948年秋,全国的革命形势发生了非常有利于人民而不利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巨大变化,人民解放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
在解放战争的第一年(1946年7月到1947年6月)和第二年(1947年7月到1948年6月)中,敌我兵力的对比发生了以下变化:国民党军在战争第一年中,由430万人减少到377万人,其中正规军由200万人减少到150万人,在战争的第二年中,国民党军损失152万人,经过大量的补充,其总兵力仍保持365万人,内正规军198万人,国民党的这些正规军,分散在第一线的有249个旅(师)、174万,被人民解放军钳制在东北、华北、西北、中原、华东等5个战场上,大部只能担任战略要地和交通点、线的守备,能进行战略机动的兵力极少;与国民党军完全相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由战争初期的127万人发展到280万人(内正规军149万人),与国民党总兵力的比数,由战争初期的1:3.3上升为1:1.3,由于后方稳定,兵力可以集中用于前线,在第一线的机动兵力已优于国民党军,武器装备也大为改善。随着敌我兵力的变化,到1948年秋,解放战争已进入临近决战的历史关头。
在历史转变的关键时刻,194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向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提出了伟大的战略任务:用5年左右的时间(从1946年7月算起),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夺取全国政权。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同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准备夺取全国政权所需要的全部干部的决议》。《决议》依据对解放战争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决定从华北、华东、东北、华中、西北等老解放区抽调5.3万名干部(包括组建4个中央局、17个区党委、100个地委、500个县委和7000名到大城市工作的干部),随军前进,到南方新解放地区,建立人民政权,开辟工作。中央分配华北局从华北地区抽调1.7万名干部(6个区党委架子的干部)。
华北局和冀鲁豫区党委贯彻中央决议的部署
中共中央华北局为贯彻执行中共中央上述战略部署和指示精神,1948年10月29日作出《关于外调17000名干部及补足干部缺额的决定》。《决定》指出:“中央最近给予华北党一项极为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即在战争的第三年度内,准备17000干部……到南方新解放区工作……拟作如下分配:即北岳、太行、冀中、冀南、冀鲁豫五个区党委,各配齐一个区党委的架子,再由太岳和晋中两区党委共同配足一个区党委的架子外,其余不足数,均由华北局党校准备”;”为了有组织、有领导地进入新区工作,中央规定所调干部均应组成完整的区党委架子(从区委到区党委),整体调出。”关于外调干部的职级和数目,同年10月30日中共中央华北局在《关于外调干部配备的通知》中规定:
“(一)每个区党委的架子应包括5个军分区,每个军分区为6个县,共30 个县。每县7个区,共210个区。
(二)每区6人(区书1、区组或区宣1、区长1、武装1、助理员2)。
(三)每县19人(县书1、县组1、县宣1、县委秘书1、县长1、县府秘书1、武装3、公安2、财经6、群众工作者2)。(四)每一军分区级58人(地书1、地组1、地宣1、组干2、宣干1、秘书长1、专员1、武装5、财经40、公安5)。一个区党委全部干部共2185人。”
冀鲁豫区党委分配二地委(运西)外调“一个地委机关架子4/5 的干部(即53个干部),4个县架子,28个区架子,共 437 人。”
从1948年9月起,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在华北、华东、中原、东北、西北战场上,发起了攻势作战。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依据形势的发展,因势利导,把我军的攻势引向就地歼灭重兵团的战略决战,先后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使战争的形势进一步向着有利于人民的方面迅速发展。
为了适应形势迅速发展的需要,冀鲁豫区党委遵照中央和华北局的部署,加快了外调干部工作的步伐。1949年1月上旬,中共冀鲁豫区党委召开了全区地委组织部长联席会议。1月8日,刘晏春同志代表区党委在会上作了总结报告。会议要求:各地委立即召开县委组织部长会议,将外调干部的任务分配到县委;对党、政、军、群干部普遍进行政治、阶级和形势教育;要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保证完成外调干部任务。
二地委遵照冀鲁豫区党委的部署,动员、抽调南下干部
中共冀鲁豫区二地委,1月中旬到2月中旬,地委、专署、军分区和其所辖郓城、鄄城、郓北、郓巨、菏泽(由临泽县改称)、南华等县,从县到区,各部门、各系统层层召开会议,进行动员。“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将革命进行到底!”“以南下的实际行动响应党的号召!”等口号,很快变成了广大干部的实际行动,纷纷报名南下。
在此基础上,采取个人报名和组织决定相结合的方法,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将抽调南下干部的任务落实到了人。从地委、专署机关和军分区抽调南下干部56人、公勤人员5人(另有一个连的警卫部队除外);从郓北县抽调干部93人,公勤人员26人;从鄄城县抽调干部77人、公勤人员10 人(有遗漏);从郓巨县抽调干部81人、公勤人员16人;从郓城县抽调干部77人,公勤人员11人;从菏泽县(临泽)抽调干部24人、公勤人员3人;从南华县抽调干部29人、公勤人员2 人(有遗漏)。
其中,地、师级干部有:专员金风、副专员孟子明、地委组织部长吴肃,军分区参谋长孙大坤、政治部主任杨柱兴。县团级干部有:地委组织部科长孙克,地委宣传部副科长刁振秋、刘湘庭,地委民运部科长李治,地区妇联主任白林,专署民政科长张军直、财政科长杨春荣、司法科长石文礼、银行行长满泽,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何从周、参谋主任黎泳萍、宣传科长李开伦、组织科副科长李珍轩、保卫科副科长杜芳义、情报站(又称局)站长何林、战勤指挥部动员科长许正义等。从各县抽调的县、团级干部有:鄄城县委书记李明远,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张庆瑞,县武装部副部长李明;郓城县副县长冯迪民、辛墨林,县委社会部长辛亭,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兴斋,县武装部长朱魁;郓北县县长江泽民,县委组织部长曾鲁民,县委社会部长蒋润生,县委民运部副部长李育民;郓巨县县委书记丁涧桥,县长赵力中,县委组织部长宋谦,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武良柱,县委民运部副部长张健民;菏泽(临泽)县委书记张文轩;南华县委书记王文,县武委会主任王宝生等。
1949年2月5日,中共冀鲁豫区党委关于外调干部工作给各地委的指示信中规定:“已批准之南下县委应立即宣布。区级已酝酿成熟者,即刻确定并宣布南下的干部名单……,南下干部配备,应按区党委组织部南调干部编制表执行”;“各地委南下的干部务于2月28日整队到菏泽xxx集中,以便整训学习。”
2月27日,二地委外调全体干部和公勤人员,包括从地委、专署机关和郓城、鄄城、郓北、郓巨、菏泽、南华等县抽调的干部,按照区党委规定的时间,全部到达菏泽城东南吴屯等村。
1949年3月初,中共冀鲁豫区党委按照华北局“所调干部均应组成完整的区党委架子(从区委到区党委),整体调出“的规定,将从区党委、行署、军区机关、8个地委、57个县抽调的8960名干部(内军区和军分区抽调的干部408名)、战士和公勤人员2027人,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区党委架子,对外称冀鲁豫南下干部支队。下辖6个地委(含专署、军分区)、30个县的架子。
其中,从二地委(运西)抽调的干部组编地、县架子的情况为:由专员金风、地委组织部长吴肃、宣传部长苗春亭,副专员孟子明组成地委,对外称南下支队二大队,从地、专各部门抽调的干部组成地、专办事机构,对外称直属中队,又称一中队;
从鄄城县抽调的干部组成一个县的架子,书记李明远,副县长许正义,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张庆瑞,县武装部副部长李明,对外称二中队;
从郓北县抽调的干部组成一个县的架子,书记张文轩,县长江泽民,县委组织部长曾鲁民,县委社会部长蒋润生,县委民运部副部长李育民,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杨子远,对外称三中队;
从郓城县、南华县抽调的干部组成一个县的架子,书记王文,副县长辛墨林,对外称四中队;
从郓巨县、菏泽县(临泽)抽调的干部组成一个县的架子,书记丁涧桥,县长赵力中,县委组织部长宋谦,县武装部长朱魁,县社会部副部长王宝生,县宣传部副部长武良柱,县民运部副部长张健民,对外称五中队。
二地委此次外调的干部,大多数是中共党员,其中区以上干部约占外调干部总数的65%(郓城县、南华县占74.02%,郓北县占68.9%)。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经过了长期革命战争的锻炼和考验,是党的一支坚强的干部队伍。
1949年3月1日至25日,在冀鲁豫区抽调的全体南下干部,在中共冀鲁豫区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在菏泽城东南晁八寨一带农村进行了20多天的军事训练和时事政策学习。每天凌晨5时许至早饭前,进行军事训练(以中队为单位,每人背着自己的背包,集体进行越野竞走),上、下午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为新华社写的1949年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1月8日中共中央通过的《目前的形势和党在1949年的任务》,1月14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关于时局的声明》,党对国民党起义人员、政府工作人员的政策,党接管城市的政策,党对私营工商业的政策,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和入城纪律等等。
冀鲁豫区南下干部支队南下时编入军队序列,对外的番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南下支队”(以下简称“南下支队”)。司令员傅家选,政治委员徐运北,参谋长万里,政治部主任申云浦、副主任郭超。
3月26日,冀鲁豫区党委、行署、军区在晁八寨举行了热烈欢送全区南下干部南下大会。区党委书记潘复生、行署主任韩哲一、军区司令员刘致远和南下支队政治委员徐运北等领导同志都在会上讲了话。
3月27日至30日,南下支队全体人员进行南下行军各项准备工作(发军服、被褥、雨布、米袋、布鞋等)。
3月31日,南下支队的全体干部、战士和公勤人员共6000余人,身着崭新的草绿色军服,佩戴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从菏泽晁八寨一带农村整队出发,高唱战歌,浩浩荡荡,踏上了南下的征途。
GAOJIAN 根据《人民公仆—1949年冀鲁豫区二地委(运西)南调干部南下、西进纪实》资料编辑整理。
2025.01.02.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雲見長鋒):1949 · 冀鲁豫区二地委(运西)南调干部南下、西进纪实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