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前,2014年9月30日,国家设立的烈士纪念日。
2014年9月30日是中国首个烈士纪念日,这一纪念日的设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
1. 设立背景与意义
- 法律依据:2014年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关于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决定》,将每年9月30日定为烈士纪念日。
- 时间选择:9月30日紧接国庆节前夕,寓意“国庆勿忘祭先烈”,强调今日的幸福生活源于先烈的牺牲。
- 目的:弘扬烈士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凝聚力。
2. 纪念活动形式
- 国家层面: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举行隆重献花仪式,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
- 地方活动:各地组织公祭、扫墓、专题展览等,学校、军队等开展主题教育。
- 公众参与:鼓励群众瞻仰烈士陵园、网络祭奠等,形成全社会尊崇英烈的氛围。
3. 历史与国际视角
- 中国烈士政策:与《烈士褒扬条例》相衔接,完善烈士荣誉制度。
- 国际对比:类似纪念日如美国“阵亡将士纪念日”(5月最后一个周一)、俄罗斯“胜利日”(5月9日),体现各国对英雄主义的共同尊崇。
4. 社会影响
- 教育作用:强化青少年对近代史和革命传统的认知。
- 文化传承:通过影视、文学等媒介传播烈士事迹,如《长津湖》《觉醒年代》等作品的热映。
补充说明
截至2025年,烈士纪念日已走过11个年头,成为全民性的爱国主义教育节点。2025年的纪念日适逢周二,预计各地将结合抗战胜利80周年等主题开展系列活动。
(浏览 4 次, 今日访问 4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