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强:太行奶娘恩如山

刘立强:太行奶娘恩如山

太行奶娘恩如山
——中秋感念
每逢中秋节,中国人常做的十件事之一就是思亲念旧。
今年恰逢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77周年。我们在深情缅怀伟大的老一辈革命家和无数英烈先驱的时候,决不应该忘记一个光荣而特殊的英雄群体,那就是抗日根据地的奶娘们!
大爱丰碑无形且无疆
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根据地是我党、我军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而成立于1937年11月的太行抗日根据地则是后来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东渡黄河,挺进山西,随着战事发展,总部机关和129师进入晋东南,在敌后开展游击战。太行山因此成为八路军总部经年转战、多处驻扎之地,成为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地区和前沿重地。
其中,在河北省涉县的大地上,更创造出了八路军129师“九千将士进涉县、三十万大军出太行”的传奇。从这里走出了新中国的两位元帅、三位大将、十八名上将和四十八名中将,以及众多的党政干部、文教精英。
也正是在这艰苦卓绝的岁月里,太行山上有一群既普通又非凡的妇女,她们用甘甜的乳汁、无私的母爱,甚至是宝贵的生命,抚育、呵护和托举了八路军将士和共产党人的后代,她们的不朽英名叫做——“太行奶娘”。
笔者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在抗战期间,仅涉县的原曲村一个小村子里,就涌现了奶娘12名。另据涉县党史专家介绍,整个涉县的奶娘超过数百人,而且只多不少。毗邻涉县的山西省左权县也有一百多位青年妇女冒着全家被日本鬼子砍头的危险,养育了大批革命后代。为保护他们,有的奶娘甚至在关键时刻舍弃了自己的孩子。而残暴凶恶的日本鬼子,就因某村的地名中有一个八路军的“八”字,竟灭绝人性地将乡亲们全部屠杀。
当年的太行奶娘,如今已鲜有在世,她们为共产党、八路军哺育后代,不为名利、不图回报。有的人连奶儿是哪里人?他们的父母叫什么名字都未必知道。抗战胜利后,有的人甚至就从未见过自己的奶儿。不少奶娘是带着对奶儿的无限思念和牵挂离开人世的。她们用朴实和善良,再现了抗日军民的鱼水深情。她们以坚韧不屈和博大包容,缔结起了群众与党和军队的血肉纽带,支撑起了中华民族的钢铁脊梁。
她们正是毛主席所说的真正的铜墙铁壁的组成部分,是太行山上那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的无言丰碑!
笔者在撰写此文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朋友的帮助。不少年长的太行二代和奶娘的晚辈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感人的细节。
奶娘这个伟大群体的出现绝非偶然,更非少数行为。
她们基本都是受尽苦难的劳动妇女,是共产党抗日路线政策的拥护者,也是革命根据地的建设者和保卫者。不少人在当时或日后都成为了妇救会员、游击队员甚至共产党员和基层骨干。

刘立强:太行奶娘恩如山

【阮牧鹰的奶娘杜雪棠(提供:阮援朝,修版:马雪峰)】

著名诗人、剧作家和画家阮章竞那时与赵树理齐名,二人皆为太行山根据地的才子达人。阮章竞、赵迪之夫妇次子阮牧鹰的奶娘杜雪棠是武乡县人,奶爸王保旺1946年在解放战争支前时光荣牺牲。1984年12月,由国家民政部授予了革命烈士证书。

刘立强:太行奶娘恩如山

【王保旺烈士的身份证明(提供:阮援朝,修版:马雪峰)】

家人将照片、牺牲证明和烈士证书完好保存至今。
这是他们对先辈仅存的念想和追思。
写至此,笔者惆怅若失、怆然泪下……
刘立强:太行奶娘恩如山

【阮牧鹰奶爸王保旺烈士的证书(提供:阮援朝,修版:马雪峰)】

谨将这位奶娘的照片和奶爸的证书、证书附上,斗胆以太行二代的名义向他们致敬献礼!
八路军129师和中共太行区党委许多党政军干部的子女都出生在涉县、哺育在涉县,或是在周边太行地带。这里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人称“举头尽见奇峰峙,着足不见半土平”。
在长达十二年里,涉县始终是边区根据地的腹心地和首府县。先后有党政军的110余个单位驻在此地。
129师师长刘伯承元帅生前曾经多次说过:“涉县是我的第二故乡。涉县人民养育了一二九师,也养育了我。”
据悉,刘伯承元帅的女儿刘解先就诞生在林旺村农民的驴圈里。129师参谋长李达将军的三个孩子,还有129师副政委黄镇将军和朱霖阿姨夫妇的七个子女中,有五个都是在太行山根据地出生,并由当地老乡抚养,连名字也是由奶爸、奶妈给起的。他们参加工作后,纷纷将第一个月的工资寄给了奶爸、奶妈……(引自王富河著《黄镇七个子女的出生地和名字的由来》)
太行区党委书记兼太行军区政委李雪峰、翟英夫妇的孩子中,李丹琳、李小雪也都生于斯、长于斯;大女儿李小林则出生在左权,奶娘是左权人。
后来曾任区党委书记和全国总工会主席的赖若愚、王子如夫妇的三个子女中,有两个都是在老乡家养大的。大儿子来小达大哥为笔者提供了《赖若愚画传》中一张七个孩子的珍贵合照。
刘立强:太行奶娘恩如山

【1949年,“一窝猴”摄于涉县129师、太行区党委驻地。左起:来思平、来和平、刘小冬(怀抱者李小雪)、来小达、李小林、李丹琳。(提供:来小达,修版:林琳)】

抗战胜利后,形势趋好。奶孩们陆续回到父母身边。李雪峰、赖若愚和刘建勋的孩子就在区党委简陋院子中留下了恐怕是他们人生的最初合影。
看到孩子们被奶娘养得这么健康可爱。翟英和王子如阿姨等人大喜过望,兴奋地给这张合影取名为“一窝猴”。(引自来小达的回忆)
太行奶娘的哺乳之恩难忘、抚育之情难舍。
笔者曾听过不少大哥、大姐们讲述到,在离别时,他们不愿意离开奶娘、奶爸。有的就躲到外面“藏猫猫”;有的夜里醒来哭着、喊着找奶娘;有的则在很长时间不叫自己的生父、生母……
每一位奶娘都深爱着她的乳儿,一日叫“娘”、终生为母。昔日揽在怀中的奶儿们长大后,他们和父辈一样,眷恋着太行热土,牵挂着奶娘奶爸。他们当中许多人的名字就带着鲜明的太行地域特色或人文习俗,终生未改。
至今,129师和太行区党委的后代子女们几乎每年都会像走亲戚一样,回涉县老家探亲访旧,他们在父辈战斗和他们生活过的崇山峻岭间,汲取新的红色养分,接受新的精神洗礼。
姐姐和奶娘的故事
我的姐姐刘小冬出生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1939年。因为党组织决定派遣她的生父彭涛和生母高惠如二人深入敌后开展工作,小彭爸爸和小高妈妈(这是父母亲让我自幼就对他们的尊称)遂将女儿托付给了父母。受当时的条件所限,父亲和母亲又不得不将其寄养在王堡村的老乡家中。
奶娘叫刘捧,奶姐叫宋春娥。

奶娘对姐姐非常疼爱,姐姐对奶娘的感情也很深。姐姐曾经告诉我说——是奶娘用自己的乳汁和家养的山羊奶,轮番滋养了嗷嗷待哺的姐姐茁壮成长。以致后来太行区党委的叔叔和阿姨见到姐姐时,都夸她胖得都认不得啦。

是奶娘待姐姐如同亲生骨肉、疼爱有加。既然奶姐叫春娥,姐姐取名就叫冬娥吧!
是村中的民兵在日本鬼子进山“扫荡”时,赶着牛车,将奶娘、姐姐和村里的妇孺老幼送进深山,藏在了石堰里。
年幼的姐姐听到外面鬼子兵的吆喝声和腰间饭盒茶缸的撞击声此起彼伏,十分好奇,想钻出洞瞧瞧。千钧一发之际,是奶娘手疾眼快地捂住姐姐的嘴巴,并小声安抚住了她。这才避免了一场灾难的降临。

刘立强:太行奶娘恩如山

【母亲陈舜英与奶娘刘捧共同抱着姐姐刘小冬在涉县王堡村的合影(修版:林琳)】

母亲几十年里始终珍藏着这张不足一寸的老照片。画面中,两位母亲满面笑容、柔情四溢;而姐姐更是笑眯缝了两眼,童真童趣双飞!
“天翻地覆慨而慷”。近一个世纪的光阴悠悠逝去。
如今,这张难得的黑白照已被不少党史部门收藏,也被一些党史刊物使用。已然泛黄的照片里蕴含了不尽的艰难困苦,述说着不尽的人间大爱。
不久前,好友李小雪、谷丹夫妇在整理李雪峰伯伯的遗物时,将另一张珍贵的照片送给了我。
那是李雪峰伯伯在1990年6月18日重返涉县时,他与姐姐的奶娘刘捧老人一起畅谈的抓拍瞬间。
刘立强:太行奶娘恩如山

【李雪峰(左)与刘捧(右)亲切交谈。(提供:李小雪 谷丹,修版:马雪峰)】

彩色照片透着当年战地的黄花芬香;浸满当年军民的鱼水情深。
照片中,李雪峰伯伯腰板笔直、身体健硕,姐姐奶娘笑容可掬、和蔼可亲。毫无今天某些摆拍之作的生硬、呆板。
耄耋之年的李雪峰伯伯特意在照片背面亲笔加注写道:
“涉县(温村)教堂内
冬儿(指姐姐刘小冬)的奶娘
中间是干部”
刘立强:太行奶娘恩如山

【李雪峰在照片背面亲笔写的说明(提供:李小雪 谷丹,修版:马雪峰)】

在此,我想多说两句。
李雪峰伯伯是山西省永济人。
著名的党史专家李海文大姐说:“李雪峰是读了302种书而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像李雪峰这样受过完整的大学教育在中国共产党高级干部中是不多的。”(引自著名党史专家李海文著《李雪峰回忆录 1 》的整理者后记)
李雪峰伯伯是太行抗日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者之一。“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奋斗的一生,是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一生。”
试问一下,现在有多少人能够认认真真、有的放矢地通读精研过那些鸿篇巨著呢?!果真如此,则是国家之幸,人民之幸,党之大幸也!
相信习近平总书记提倡读书要“从厚读到薄、从薄读到厚”的这一天终会到来。我坚信之!
我也衷心祈愿李雪峰伯伯的回忆录能够早日付梓问世,弥补缺憾,启迪后人!
话题再转回来吧。
在那个年代,父母只有当形势稍缓或参加上级会议时,才能抽空来看望姐姐。父母曾告诉我若干姐姐成长中的故事,其中给年少的我印象最深的是:
太行山区缺水严重,群众生活非常贫苦。姐姐穿的衣服补丁摞补丁,胸前的衣服有一块儿又脏又硬,大人可以在上面划着火柴点烟。
姐姐长到快十岁了,从没正儿八经洗过澡。一次,她不小心掉到粪坑里,奶娘赶忙带她到小河沟的下游中冲了冲,就算是洗了一次澡……
建国后,姐姐的奶娘刘捧老人一直在家以务农为生。奶姐宋春娥参加工作后,曾在涉县人大担任过办公室主任。她的孩子本本分分,在县招待所做服务员和木工。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和爱人耿西林去涉县时,送了些钱给他们。最终还被退了回来。
这就是淳朴又善良、好强又亢直的涉县老区人民!
1975年,因父母年迈多病,姐姐申请调回了郑州。不久,她搭上去涉县的大卡车一路颠簸,风尘仆仆赶了六七百里路,去王堡村看望了日思夜想的奶娘和奶姐一家人。
根据地的生涯、老区的亲人都给父母和姐姐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乃至影响了他们的后半生。
建国后进城了,父母没有让姐姐去干部子弟学校念过一天书。父亲调到广西工作后,姐姐在北京的学校住宿。星期六放学后,她就骑着自行车,到李先念伯伯家或者小高妈妈家过个周末。放假了,她才到南宁住上几天。
姐姐清楚地记得有一年寒假,她第一次到广西,坐了二、三十个小时的硬座。出了火车站,姐姐背着包,边走边问找到家,给了父母一个大大的惊喜,他们高兴极了!
姐姐报考大学时,父亲因为一直痛感新中国在水利方面人才奇缺,非常希望她能够学习农业或水利专业。最后姐姐考上了北京航空学院。父亲为这还不痛快了好久呢。
大学毕业后,姐姐被分配到三机部在河南新乡的平原机械公司,当了一名普通的技术员。她为我们国家新生的航空事业贡献了自己的青春。
虽然父母从没有利用手中的权力给姐姐安排过任何好处,但为了在生活上帮助她,父母还是竭尽所能。姐姐的孩子们和照顾孩子的老奶奶都曾在郑州生活了很长时间,他们给父母带来了许多欢乐,也减轻了姐姐不小负担。姐姐每次从新乡拖儿带女回郑州,几乎都是坐的慢车,因为慢车便宜嘛。
1966年初,姐姐大病一场,母亲不顾自己的心脏病已经越来越严重,楞是陪着姐姐北上冰城哈尔滨住了好久,等姐姐的病情基本痊愈了,母亲才回的河南。
1978年父亲调回北京后,姐姐为了大儿子参军的事写信向父亲求助。父亲当时患急性肺炎正在北京医院治疗。收到信的当天,父亲高烧刚退,他立即给姐姐复信。信中还附有写给一位在部队工作的叔叔的信。为了不给这位叔叔惹麻烦,细心的父亲特意在给姐姐信的末尾提醒道:“他看完后,你收回来,以免影响人家——又及”。
父亲就是这样的人,他在关爱我们和我们的孩子的同时,也丝毫没有忽视对同事和下属的保护。
关爱的同时,父亲更丝毫没有放松对我们的教育。
“文革”中,洛阳某工厂试制出了自行车。姐姐正好回家,她试着骑了骑样车,感觉挺不错的。当时有人提议留下来,父亲就特别交代工作人员说:“必须送回去,不许留下来!”
在那一代人的眼里,党的规矩和纪律高于一切,是破不得的。现在的人们通常称之为底线或红线!
最后,样车被送了回去。
“文革”中跟过父亲不长时间的苏秘书(省军区干部)曾告诉姐姐,父亲到北京开会,请老战朋友品尝的茶叶、烟酒都是自己花钱买的河南货。苏秘书提出可以让公家报销,父亲听到后马上严肃地批评了他,并且告诉他:决不能够那么做!而父亲平日抽的烟、喝的茶、酒,基本都是买的河南本省产品,譬如散花、黄金叶香烟、信阳毛尖、宋河粮液等。父亲常说,他就是要带头支持河南的地方工业。
父亲甚至将群众夸赞河南地方酒厂的顺口溜挂在嘴边,四下里宣传。叫做:“张宝林(指张弓、宝丰、林河三种大曲酒),还有咱们的宋书记(指宋河粮液酒)”。
时至今日,不知道河南的这些地方品牌和企业尚安在否?(引自师德清阿姨主编、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烽火太行半边天》一书,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发行)
说罢姐姐的奶娘,再说说李小雪大哥的奶娘刘金鱼老人吧。

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和“十大杰出母亲”——刘金鱼大娘

1927年旧历十一月二十三日,大雪纷飞。刘金鱼大娘出生在涉县西戍镇西戌村的一个贫困家庭。她小时候随堂姐外出要饭途中,差点被饿狼吃了。是及时赶到的两名八路军女战士救下了她……每当说起往事,刘大娘眼里都闪着泪花。
刘大娘12岁就为八路军当交通员送情报,17岁成了村妇救会委员。后来,她把三个儿子都送到了部队,又将唯一的女儿嫁给了村里超期服役8年的复员老兵。她还曾任西戌镇的党委委员、村党支部书记和村民委员会主任。
刘大娘还是全国的“十大扶贫状元”和“双拥先进工作者”,曾光荣地三次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和党的十四大代表。

刘立强:太行奶娘恩如山

【李小雪的奶娘刘金鱼老人(源自网络)】
在改革开放中,刘大娘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共同富裕。
1986年夏,花甲之年的刘大娘召开全家会议,将辛辛苦苦积攒的二万一千元拿出来办学。十八天里,老人家以超于常人的毅力,迈开一双小脚,跑遍从镇到县的大小部门机构,终于赶在开学季的8月29日,办齐了各种手续。
新学校有了,叫什么名字呢!
为民办学,光耀中华!
就取名叫做——光华中学吧!
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年来,光华中学有1500多名毕业生走进了人民军队的大学校。战士们亲切地称她为“刘妈妈”。
在表彰这位英雄母亲的荣誉室里,来自全国各级机关和部队的800余面锦旗,无声讲述着老人家的高风亮节和博大胸怀,无疑成为激励热血青年赤诚报国的巨大动力。
伟大的法国文豪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只可惜,他未曾见识过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的节操和胸襟!
刘金鱼老人就是其中既普通又不凡的一员。
李雪峰伯伯的大儿子李小雪就出生在西戍镇的西戍村。是刘金鱼奶娘用奶水哺育了小雪大哥。对此,李家人铭记在心、念念不忘。
刘立强:太行奶娘恩如山

【2005年8月30日,李小雪、谷丹夫妇携女儿桃桃,与大姐李小林看望奶娘刘金鱼老人时,与老人及赵交元夫妇、赵交娥合影留念。(提供:赵海元)】

刘金鱼大娘的生日,李小雪、谷丹夫妇和姐姐、弟弟、妹妹多次前去看望祝寿。
刘立强:太行奶娘恩如山

【李小雪与奶娘刘金鱼老人亲切交谈(提供:赵海元)】

刘金鱼大娘住院时,他们还会赶到医院慰问老人家。
刘金鱼大娘去世时,李小雪大哥恰出差在外,他专门让妻子谷丹和女儿桃桃赶到涉县吊唁。老人家下葬之日,他又专程赶回西戍村,为的就是最后见上奶娘一眼。
多年来,他和妻子、女儿几乎岁岁年年的清明节前后,都会与姐姐、弟弟、妹妹相约赶回涉县、左权等地,为父母亲上坟扫墓,给革命烈士献花致哀。
刘立强:太行奶娘恩如山

【2010年5月24日,李小雪、刘金鱼老人与李达将军女儿李彤妍、左权县委书记林玉平出席向光华中学捐赠电脑等教学设备仪式大会。(提供:赵海元,修版:马雪峰)】

他们还曾经多次为左权县的东隘口小学校和涉县的光华中学捐款捐物、无私助学。
他们每次都必会去到西戍镇,与刘金鱼老人的后代团聚,大家共同拜谒奶娘,参观光华中学,与师生们座谈,勉励孩子们要做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引自赵海元著《民办光华中学背后的鱼水情》,《档案春秋》杂志2021年第一期;张鸿生著《大地 母亲 爱》一书,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刘立强:太行奶娘恩如山

【李小雪手挽着刘金鱼老人,参观光华校区。(提供:赵海元,修版:马雪峰)】

据笔者所知,能够像李小雪、谷丹夫妇和他的家人们这样做者,实属不多,更实属不易。
不忘过去、不忘人民,群众自然也不会忘记他们。
笔者夫妇曾经多次与李小雪、谷丹夫妇等去到西戍镇。我们站在高高的山顶上,春风扑面,鲜花盛开。近处的村庄、远处的厂房、绿油油的麦田、宽阔繁忙的公路,尽收眼底、一览无遗。
在少先队员们稚嫩清脆的朗朗宣誓声中,我们仿佛听到了相邻的新华分社旧址报房又发出滴滴答答的电报声,混响共鸣,就像是一曲雄伟的交响乐章,经久不息,飞向天际……
“我们的名字叫太行”
前些年,山西的省戏剧职业学院和地县级文艺团体先后编排了歌舞剧《太行奶娘》、上党梆子《太行娘亲》和儿童剧《红星杨》等剧目,屡屡获奖、轰动全国。
刘立强:太行奶娘恩如山
【《太行奶娘》的海报(源自网络)】
在京的不少太行二代观后受到了极大的感染和激励。一些媒体都做了详细报道。我也一直想写一篇关于太行奶娘的文章。
终于,今年中秋节前后,在各位朋友的帮助下,我历时近一个月,终于完成了心愿。没有他们,绝难实现。
本文结尾时,我愿以那首沁入心脾、刻入骨髓的诗朗诵《奶娘》中的诗句,敬献给当年太行山的奶娘们和全国各个根据地的奶娘们!以致最崇高的感恩和敬意!
同时,也献给我的兄弟姐妹们,献给广大的媒体和文艺工作者,以表对他们最诚挚的谢意!
我的名字叫太行
太行山是我父辈战斗过的地方
 
我祈愿 我跪拜
太行山 太行山
我亲爱的奶娘
 
下辈子 下辈子
我还做你的儿郎

(作者系老一辈革命家、原中共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刘建勋之子;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作者授权首发)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昆仑策研究院):刘立强:太行奶娘恩如山

(浏览 596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