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傳承:南下西进专题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五兵團南下、西進支隊
大事记
(1948年9月至1949年12月)
前 言
为了使读者了解南下、西进支队随刘邓大军南下西征这段历史的全过程,现特将已搜集到的与该支队南下、西进有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择其要者,编成《大事记》,供有关部门、史志工作者和读者了解、研究这段历史参考。
史料来源主要是:从河南省、山东省、贵州省档案馆复印的有关历史文献、资料和书籍、报刊上刊登的有关重要史料以及部分老同志的回忆录等。
在摘录编纂过程中,我们本着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原则,以时间为顺序(按年、月编),以大事为重点,力争把与该支队南下、西进有关的重要文献和史料,用简短的文字摘编进来。但是,由于我们水平有限, 再加上年长日久,许多重要文献现已很难查找, 对于遗漏或不准确的地方,请有关部门和当年知情的老同志补充、订正。
一九四八年
九月
9月8日至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中共中央九月会议)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会议“根据战争形势的发展,提出从1946年7月算起,在5年左右的时间内,建军500万,歼敌750万,从根本上推翻国民党政府统治的新的战略任务”。
摘自《中国共产党历史大辞典》第341页
十月
10月10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九月会议的通知》中指出:
“夺取全国政权的任务,要求我党迅速地有计划地训练大批能够管理军事、政治、经济、党务、文化教育等项工作的干部。战争的第三年内,必须准备好三万至四万下级、中级和高级干部,以便第四年内军队前进的时候,这些干部能够随军前进,能够有秩序地管理大约五千万至一万万人口的新开辟的新解放区”。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 4卷第 1347页
10月28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准备夺取全国政权所需要的全部干部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决议》指出:“中央政治局九月会议,讨论了为了夺取全国政权所需要的干部的准备工作问题,战争的迅速发展,业已将此项任务紧急的提到了我党面前”。《决议》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趋势、将要新解放的地区和在这些地区建立人民政权所需要的干部数量进行了以下科学分析和匡算,“估计在战争第三第四两年内(1948年7月至1950年6月),人民解放军可能夺取的国民党统治区城,大约将包含一万万六千万左右的人口,500个左右的县及许多中等的和大的城市,并在这些新的区域建立政权。……到战争第四年末尾,即1950年6月时间,我们可能从现有的一万万六千八百万人口和586个县、市发展到三万万三千万左右的人口和1000个左右的县市。我们应从这个可能的发展前途来准备我们的干部。我们必须准备夺取全国政权所需要的全部干部”。《决议》对将要新解放的区域建立各级人民政权所需要的全部干部进行了以下测算:“根据过去发展新区的经验,每一个新开辟县,至少需要县级及区级干部75人左右……。500个县则需干部37500人左右。平均五个县设一地委,每一地委至少需干部60人左右。500个县有100个地委,共需干部6000人左右。平均30个县设一区党委,每一区党委,至少需干部80人左右,500个县有17个区党委,共需干部1360人左右。500个县左右的地区需成立四个中央局,每一中央局至少需干部300人左右,共需干部1200人左右。此外还需准备7000左右的干部在大城市工作。以上所需中央局、区党委、地委、县委、区委等五级及大城市的各项干部,共约53000左右”。“此53000个左右的干部,分配华北17000人,华东15000人,东北15000人,西北3000人,中原3000人”。“上述53000个干部,以工作性质区分,则应包括军事工作(为建立军区、军分区及地方部队所必须的军事及政治工作干部),党务工作,政府工作,工、农、青、妇、民众团体工作,经济工作(管理工业),财政工作,银行工作,贸易工作(管理贸易局),通讯社及报纸工作以及为办大学和党校用的学校教育工作等项干部,不可缺少。每项工作干部的比例,亦须适当配备。”“根据过去开辟新区工作的经验,最低限度需要的各项工作干部,除了一般工作干部以外,担负主要工作责任的干部,每一县约需7人,每一地委约需10人,每一区党委约需15人,每一中央局约需40人。如此则上述500个县左右的地区,各级各项工作中负主要责任的干部,最低限度,大约需中央局一级160人,区党委一级255人,地委一级1000人,县级3500人。此项干部,必须在各地区所抽的干部内按比例分别列入”。《决议》对上述外调53000名干部调出前的准备工作和调出方法作了以下规定:“各区中央局(分局)、区党委两级,应即开办党校或加强或扩大已有的党校,抽调各级的各类的适当的干部到党校学习。在学习中,即应以区党委为单位,包括区党委(或省委)、地委、县委、区委等四级干部在内,配备整套架子,集中在一起学习。这种配备架子集中学习的办法,可以使学习的领导加强,干部易于提高,上下级干部易于熟悉。将来派遣出去,亦可就这些架子安放在各个地方,不必打乱重配,以利工作的发展(当然不是说一定不能打乱)。”
摘编自湖南出版社出版《南下入湘干部名录》第 812 页至 814页
中共中央华北局为贯彻《决议》精神,完成中央分配从华北抽调17000名干部的任务,10月29日发出《关于外调17000干部及补足干部缺额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分析了完成外调干部任务的有利条件(华北党有久经战斗考验的100余万党员,有八九万具有相当高度政治觉悟与丰富工作经验的在职干部,有即将胜利的政治环境,有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存在的困难(时间短、数量大、大多数农民出身的干部不愿远离家乡),提出了完成任务和补充干部缺额的措施。《决定》要求“全华北党必须以最严肃负责的态度,克服各种困难,发挥一切有利条件,以全力完成中央所给我们外调17000干部的伟大任务”。《决定》分配“北岳、太行、冀中、冀南、冀鲁豫五个区党委,各配齐一个区党委架子,再由太岳和晋中两区党委共同配足一个区党委的架子”。“为了有组织、有领导的进入新区工作, 中央规定所调干部均应组成完整的区党委架子(从区委到区党委),整体调出。规定每个区党委为30个县,每县以7个区计,每6县组成一个地委,每区党委合计干部2185人(注:此数应为2710人)。”“北岳、太行、冀中、冀鲁豫5个区党委的外调干部(包括外调区党委在内),由各区党委自行配备。……地委以上名单,统限于1949年1月初旬报华北局审查。区党委书记、行署主任统限于今年12月中旬报华北局审查。“各级党委应认真掌握编制人数,一切外调干部均应与原编制分别计算。”
摘编自《从冀鲁豫到贵州》第51页至54页
10月30日,中共中央华北局向其所属各区党委发出《关于外调干部配备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对外调一个区党委架子的干部的职别和数量作了明确规定。《通知》说:
“外调一个区党委架子的干部职别及数目通知如下:
(一)每个区党委的架子应包括5个军分区,每个军分区为6个县,共计30个县。每县7个区,共210个区。
(二)每区6人(区书1、区组或区宣1、区长1、武装1、助理员2)。
(三)每县19人(县书1、县组1、县宣1、县委秘书1、县长1、政府秘书1、武装3、公安2、财经6、群众工作者2)。
(四)每一军分区级(地书1、地组1、地宣1、组干2、宣干1、秘书长1、专员1、武装5、财经40、公安5)。
全军分区连县区两级干部在内共计424人(军分区58、6个县共计366)。
(五)每个区党委65人(除同地委级各职别干部外,增加下列7人,即宣干2、民政2、教育2、司法1)。”
摘自山东省档案馆资料
十一月
11月11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在发给各中央局、各前委的电报中指出:“国民党全军除后方部队外,分为徐州、沈阳、北平、汉口、西安、太原六个集团,以徐州、沈阳两个最大的集团为主干。沈阳集团业已被我解决,徐州集团如能被大部解决,国民党即已失去主力。我全军九十两月的胜利,特别是东北和济南的胜利,业已基本上改变了敌我形势。七月至现在四个多月的作战,共歼敌军近百万人。国民党全军(连近月补充者在内)现已不足300万人,我军则已增至300余万人。九月上旬(济南战役前)中央政治局会议时所作的五年左右建军500万,歼敌500个正规师,根本上打倒国民党的估计及任务,因为九十两月的伟大胜利,已经显得是落后了。这一任务的完成,大概只需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即可达到了。”
摘引自《毛泽东军事文选》第324页至325页
十二月
“12月X日,中共中央华北局在石家庄唐家花园召开会议。会议由薄一波同志主持。出席会议的有太行、太岳、冀鲁豫、晋东南、晋西北……等区党委的负责同志。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传达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当前形势和任务的指示精神。为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中央决定从各个老区抽调大批干部随军南下。会议确定,每个区党委各抽调一个省的架子(从省到地、县、区)的干部,从区党委到地委、县委、区委要迅速把干部一分为二,组成两套领导班子,一套留当地工作,一套南下到新解放的地区。抽调南下干部的条件是年龄要轻,身体要好,有一定文化,有独立的工作能力。潘复生同志和我代表冀鲁豫区党委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期间,华北局决定我南下,潘复生留冀鲁豫区党委工作。会议结束后,我从石家庄返回冀鲁豫区党委,在旧城黄河渡口遇到了刘、邓首长。他们是从淮海前线回来。刘、邓首长对我说:全国形势很好。转告区党委,你们要准备南下”。
据徐运北同志的回忆,摘自《冀鲁豫党史资料选编》第12期第18页
1948年12月25日至1949年1月5日,中共冀鲁豫边区委员会(以下简称“冀鲁豫区党委”)召开由各地委组织部长参加的联席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和华北局关于抽调干部南下的指示,布置全区抽调南下干部的任务。会议分析了全区干部的情况和抽调南下干部的有利条件和困难,研究了完成这一任务的方法和步骤, 并将抽调干部的任务分配到各地委。会后,冀鲁豫区党委写了《关于南调干部工作布置报告》。该报告说:
“各地委调南下干部任务分配;
二地委——1个地委级机关架子4/5的干部(即53个干部),4个县架子,28个区架子,共437人。
三地委——1个地委级机关架子,5个半县架子,37个区架子,共580人。
四地委——半个地委级机关架子,3个县架子,14个区架子,共251人。
五地委——半个地委级机关架子,3个县架子,21个区架子,共322人。
六地委——1个地委级机关架子,5个半县架子,共595人。
七地委——1个地委级机关架子的1/5(共14个干部),2个县架子,14个区架子,共206人。
八地委——1个地委级机关架子,4个县架子,35个区架子,共521人。
九地委——1个地委级机关架子,3个县架子,22个半区架子,共370人。
区党委——80人。
以上共3362人”。
摘自《从冀鲁豫到贵州》第56页至57页
一九四九年
一月
1月1日,新华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为新华社写的1949年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文章“针对国民党政府为了取得喘息的时间,阻止解放军渡江南下而筹划的‘和谈’阴谋,毛泽东在文章中分析了解放战争即将在全国范围内取得胜利的大好形势,揭露了国民党政府新的和谈’阴谋,号召全国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坚决彻底于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不动摇地坚决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官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政府统治,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文章还向中外宣布:“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向长江以南进军”,完成解放全中国的任务。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大辞典》347 页和《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 1379 页
二月
2月3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调度准备随军渡江南进于部的指示》(以下简称《指示》)。《指示》分析了国民党有在京沪线组织抵抗和放弃京沪线将主力撤至浙赣路之两种可能,提出应当针对这两种可能情况,准备两种对付方法。《指示》指出,如果今后一个时期内,证明国民党采取在京沪线组织坚决抵抗的方针,我们按原定计划,华野、中野休整至3月底,准备4月渡江,五六两月夺取宁、镇、苏、杭、芜诸城。《指示》决定,“甲,因此,华东、华中调动集中及训练15000干部的工作,应立即动手去做,并于2月底在徐州集中待命。乙,华北局所担任的17000干部,亦应于2月底集中8000人于石家庄,加以训练待命,交华东局率领,随华野、中野向江南前进。丙,豫皖苏分局所属及皖西区党委所属干部,应准备分出接收芜湖及皖南地区所需要的干部。豫皖苏分局的其他大部分干部则准备使用于武汉方向。丁,东北局应准备以一批城市工作干部交华东局,去接收上海,因华东局的干部无接收上海的能力。……戊,东北局除一部分城市工作干部外,华北局除8000干部外,中原局除皖西及豫皖苏分局的一部分干部外,其余所担任抽调之全部干部,均应随林彪、罗荣桓南下,使用于湘、鄂、赣三省及两广方面。东北局、华北局担任的干部,须于3月底集中,并训练完毕”。
摘编自湖南出版社《南下入湘干部名录》第816页至817页
2月5日,冀鲁豫区党委就南下干部的集中等若干问题向其所属各地委发出的指示信中指出,“根据目前战争形势迅速发展,天津、北平相继解放,我军可能提早渡江,为此华北局令我区南下干部于2月底集中到区党委整训,待命出发。区党委根据以上精神,提出集中办法如下:一、已批准南下县委应立即宣布。区级已酝酿成熟者,即刻确定并宣布南下干部名单……,南下干部配备,应按区党委组织部南调干部编制表执行。二、各地委南下干部务于2月28日到菏泽晁八寨集中,以便整训学习。……三、南下地委委员,应将工作交待清楚后,立即脱离原职,成立办事机关,专心组织南下干部工作。四、南下干部和勤杂人员之家属,一律以革命军属待遇。……五、南下干部应作好充分的政治动员,以地委为单位,召开盛大而富有教育意义的欢送大会……。六、身体健康不带小孩之妇女干部,相当于南下干部条件者,均可以南下。七、南下干部在集合前必须进行鉴定……,每人必须自带整党登记表及鉴定表”。
摘编自《从冀鲁豫到贵州》第60页—61页
三月
3月1日至25日,冀鲁豫区党委遵照上级党委发的一个外调区党委的编制表的要求,将从全区抽调的3993名干部组编成了一个完整的外调区党委架子,包括1个区党委机关、1个行署机关、1个军区机关,6个地委、专署、军分区机关,32个县委、县人民政府机关,246个区委、区人民政府机关。这个完整的外调区党委架子,初建时称冀鲁豫南下干部支队。与此同时,组织全体南下干勤人员进行军事训练和时事政策学习。该支队南下时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南下支队”(以下简称“南下支队”),司令员傅家选,政治委员徐运北,参谋长万里,政治部主任申云浦、副主任郭超,供给部长陆跃海。
3月31日,南下支队全体人员,奉命从菏泽晁八寨一带出发南下。
根据史料摘编
3月底,南下支队向冀鲁豫区党委写了《南下支队对南下干部工作报告》。该报告综述了全区南下干部集中后的概况和编队情况,报告说:“各地委干部自2月28日开始到达,至3月3日即陆续大部到齐……,到齐后根据实际情况,为了便利领导,党委决定只四、五地委合并一起,二、七地委合并一起,其他半个县或半个区则仍归属原地委领导,这样确定编制,一面保证学习,一面保证行军部队与地方统一混编,区党委直属与军区为支队,除支队部机关干部一面工作一面学习外,其余干部编为直属学习中队,下分编成组,进行学习。地委、分区合编为大队,大队部其余干部亦成立直属中队,专事学习。县为中队,每区为一组,进行学习。因此,南下支队共分49个单位,至于警交通讯等人员,支队组织1个中队,各地委之通勤人员,分组成班、排,一面工作、一面学习,求得南下任务的顺利完成。除建立以上行政组织与领导外,又建立了党的领导支队党委会、大队党委会、中队支委会,以伙食单位成立了支部,班、排成立党的小组,这样党的组织形成各级领导核心……,均安定就绪,规定了各种制度,进行学习。”
摘编自河南省档案馆《南下支队对南下干部工作报告》
四月
4月初,冀鲁豫区党委组织部写了《南调干部工作总结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对全区抽调南下干部工作的全过程和经验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报告》称,据南下干部出发南下前一天(1949年3月30日)的统计:“我区应调干部3362人,实送走3468人,超过106人”。《报告》对南下的3362名干部的职级列表统计如下:区党委级4人,地委级32人、相当地委级24人,县委级171人、相当县委级142人,区委级867人、相当区委级751人,区助级1092人,工作员174人,事务干事41人(注:该表中有一目叫“后又调补干部”170人,其职级未分);该表在说明中说:“另外军区总计525人,其中排以上干部173人(旅级22人,团级34,营级33,连级40,排级43)”。《报告》说:经整编将不能南下的妇女干部减回168人(有的回原地工作,有的留党校学习),减回多余杂务人员577人。全区总计抽调党、政、军、群(团)干部3993人(加上同年7月南下的200多名妇女干部,总数为4200余人)。
摘编自河南省档案馆“冀鲁豫区党委组织部1949年4月《南调干部工作总结》”
4月3日,冀鲁豫南下支队到达徐州,即归华东局领导。4月7日,该支队到达合肥,在驻合肥期间(7日到达合肥,11日离开合肥),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等总前委和华东局的领导同志在合肥县瑶岗召开会议。会议确定:南下支队随二野五兵团过江,负责接管赣东北区,建立赣北区党委、行署、军区,隶属华东局,区党委由徐运北同志负责,并确定抽调万里和从冀鲁豫区七、九地委抽调南下的600余名干部去南京参加接管。徐运北同志出席了这次会议。“4月中旬初,中共中央华东局在此组建了赣东北区党委,并配备了赣东北行政公署的班子”。
摘编自《冀鲁豫党史资料选编》12期、22期和上饶地委组织史资料
4月18日,在徐运北同志主持下,中共赣东北委员会(以下简称“赣东北区党委”)在安徽省桐城召开了由南下支队所属各大队(每个大队都是1个完整的地委架子的干部)负责同志参加的会议。会议决定:由一大队接管鄱阳地区,二大队接管上饶地区,三大队接管景德镇市和浮梁地区,六大队接管贵溪地区。同时宣布:上饶、鄱阳、贵溪、浮梁地委、专员公署、军分区和景德镇市委、市人民政府组成。
根据有关史料摘编
渡江战役“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后,国民党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在和谈烟幕的掩护下,将115个师70万人部署在湖北宜昌至上海间1800公里的长江防线上,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南进,以争取时间扩编军队,等待时机,卷土重来。为了推翻国民党政府统治,解放全中国,中共中央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准备渡江作战。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21日,毛泽东、朱德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支援下,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九江湖口、东至江苏江阴的长达500多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成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政府军的长江防线。22日,国民党政府从南京逃往广州。23日,渡江部队解放了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宣布了国民党统治的灭亡。接着,各路大军向南挺进,解放了杭州、南昌等城市。5月12日,第三野战军对上海发动进攻,27日解放上海。与此同时,第四野战军于5月14日在武汉以东的团风至武穴间百余公里的战线上南渡长江。16日解放汉口,17日解放武昌、汉阳。15日,河南省主席、国民党政府军第19兵团司令张珍率部于贺胜桥一带起义。此次战役,人民解放军共歼敌40多万人,解放了苏南、皖南、浙江、闽北、赣中等广大地区,攻占了南京、上海、杭州、武昌、汉口、南昌等大城市,为人民解放军继续南进,解放南方各省奠定了基础。”
摘自《中国共产党历史大辞典》第 359 页—360 页
4月25日,发布毛泽东起草、与朱德联合署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约法八章),主要内容有:“保护全体人民的生命财产;保护民族工商农牧业;没收官僚资本;保护一切公私学校、医院、文化教育机关体育场所和其他一切公益事业;除怙恶不悛的战犯和罪大恶极的反革命分子以外的国民党军政警等人员,必须各安职守,听候接收处理;一切散兵游勇要向人民解放军或人民政府投诚报到交出武器;封建土地制度应当废除,但需有准备有步骤地进行;保护外国侨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等”。这是一份法令性文告,对揭穿国民党政府的欺骗宣传,建立革命秩序,加速夺取全国胜利,起了重大作用。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大辞典》第360页
五月
5月3日,中共景德镇市委、市人民政府和中共浮梁地委、专员公署及警备区在景德镇市正式成立。陈璞如任市委书记、地委书记、市长,王立然任专员。张云任警备区司令员,陈璞如任政委(兼)。
5月上旬,中共鄱阳地委、专员公署在鄱阳市正式成立。白潜任书记、常颂任副书记,张欣如任专员、陈桐源任副专员。5月15日,鄱阳军分区正式成立,周桂生任司令员,白潜任政委(兼)。
5月12日,中共上饶地委、专员公署在上饶市正式成立。赵淘任书记、金风任副书记,朱农任专员、孟子明任副专员。5月15日,上饶军分区正式成立,罗任泉任司令员,赵淘任政委(兼)、陈源琛任副政委。
5月15日,中共贵溪地委、专员公署、军分区在鹰潭正式成立。谢鑫鹤任书记、吴肃任副书记,郭绍汤任专员、赵尧(姚修文)任副专员,曾宪辉任司令员、袁子清任副司令员,谢鑫鹤任政委(兼)、张绍武任副政委。
5月7日,中共南京市委发出通知称:“南京市委5月1日正式成立,市委由刘伯承、宋任穷、张际春、陈修良、李达、陈士渠、柯庆施、张霖之、彭涛、周兴、黄华、陈同生、段君毅、江渭清、王明远十六人组成,以刘伯承、宋任穷、张际春、陈修良、陈士渠五同志为常委。具体分工:刘伯承为书记、宋任穷为副书记,陈修良同志为组织部长,张际春同志为宣传部长,徐平羽、石西民两同志为副部长,周兴同志为保卫部长,刘伯承同志兼统战部长,史永同志为副部长,彭涛同志为办公室主任,马继孔为副主任,柯庆施、张霖之两同志任市政府副主席,陈同生同志任市府秘书长,黄华同志任外侨事务处处长,王明远同志任青委书记,陈修良同志兼妇委书记,彭涛同志兼工委书记。华东局决定皖北区党委、皖南区党委、赣东北区党委(注:南京市委5月9日通知称:5月7日电漏掉了“赣东北区党委”六字,请予更正)、芜湖市委委托南京市委代管”。
5月18日,中共南京市委通知:“华东局批准:皖南区党委以谢富治为书记、朱树方为第一副书记、胡明为第二副书记。赣东北区党委以苏振华为书记、徐运北为第一副书记、黄先为第二副书记”。
摘编自《从冀鲁豫到贵州》第 101 页—102页
5月3日至18日,赣东北行政区各级党、政、军机构先后全部正式建立起来,包括:赣东北区党委、赣东北行政公署、赣东北军区,中共上饶、贵溪、鄱阳、浮梁地委、专员公署、军分区,中共景德镇市委、市人民政府、警备区,和27个县(市、区)的中共县(市、区)委,县(市、区)人民政府以及438个乡(镇)的人民政府。与此同时,在各级党委领导下立即开展了接管、征粮、剿匪、支前等工作。
根据有关史料摘编
5月中旬。为了大量培养地方干部,赣东北区党委报经中共中央华东局批准, 创办了赣东北军政干部学校(又称总校),区党委宣传部长申云浦任校长,下设景德镇、鄱阳、贵溪、上饶(即广丰、铅山)分校,5月中、下旬先后招生、开学,共录取知识青年5000余人。经过3个多月的政治理论学习,毕业后多数分配在当地工作,其中有近2000人自动报名西进,编入西进支队,参加了贵州的接管、建政工作,成为建设新贵州的一支生力军。
摘编自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闪光的年华》
六月
6月初,赣东北区党委在上饶召开由各地(市)委书记、专员参加的联席会议,交流了全区各地、市、县接管、建政工作的情况。区党委书记苏振华对进入赣东北区20多天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代表区党委部署了今后的任务。
根据史料摘编
6月×日,赣东北行政公署通令(令各专署、市、县政府,民干字第1号)称:
“奉华东军区命令开:‘我军已将赣东北地区全部解放,兹决定将上饶、横峰、铅山、广丰、玉山、浮梁、婺源、乐平、德兴、贵溪、弋阳、余江、资溪、东乡、金溪、进贤、鄱阳、彭泽、万年、湖口、都昌、余干22县划为赣东北行政区,设立行政公署于上饶,任命黄先为主任。’等因,奉此。先遵即日就职视事,除呈报外仰即知照”。
摘编自《从冀鲁豫到贵州》第119页
6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兵团命令(联字第十二号)称:
“奉野司刘、邓、张、李电令:
一、着十七军副政治委员肖元礼同志调任赣东北军区司令员。
……
五、着十六军副参谋长胡超伦同志调任赣东北军区副参谋长。
六、着十八军五十四师师长魏洪亮同志任赣东北军区政治部主任。
摘编自《从冀鲁豫到贵州》第104页
七月
“16日中央军委下达进军华南、西南的指示,规定:第二野战军主力经湘西、贵州入川,贺龙、李井泉率领华北第十八兵团和第一野战军一部由陕入川,并由邓小平、刘伯承、贺龙等组成西南局,经营川滇黔康4省”。
摘自《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战史》第419页
1949年“7月17日,中共中央决定建立西南局,邓小平为第一书记”
摘自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共大事年表》第223页
八月
8月, 赣东北区党委宣传部长申云浦代表区党委到南京汇报工作、接受任务时, 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邓小平指示:“贵州设区党委,西康设区党委,名义上称省。杨[勇]任[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席,苏[振华]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徐[运北]任[省委]副书记”。
摘自《从冀鲁豫到贵州》第209页。引文中括号内的文字是编者所加
九月
9月4日,赣东北区党委在上饶市召开全区区以上干部大会。赣东北区党委第一副书记徐运北同志在会上对赣东北区四个月的工作(5至8月)进行了全面总结,内容包括:建政、接管、征粮、剿匪、支前、救灾、发展地方武装、培养地方干部以及财政、金融、贸易工作等。
摘编自《从冀鲁豫到贵州》第 170页—193页
“9月初,赣东北区党委[第一副]书记徐运北传达了党中央指示:原组建‘赣东北区党委的冀鲁豫区党委南下支队随同二野五兵团西进,成立贵州省委,解放和接管贵州’。”
摘自《冀鲁豫党史资料选编》第十二期第13页
“1949年7月18日,根据党中央毛主席的命令,我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前委发出关于做好向大西南进军准备工作的指示。9月初,在江西上饶,赣东北区党委[第一副]书记徐运北同志传达了党中央指示:‘赣东北区党委随同二野五兵团西进,成立贵州省委,解放和接管贵州’。并由申云浦同志逐个分区进行了动员”。
摘自陈璞如《回忆解放革命历史名城遵义》
9月9日,以赣东北行政公署主任黄先的名义发布的《赣东北行政公署布告》称:“顷奉 华东军区司令部命令:‘为了统一行政领导,决定将赣东北地区划归江西省管辖’。奉此,本署于本月10日宣布撤销”。
摘编自《从冀鲁豫到贵州》第200页
9月10日,赣东北区党委在上饶市广场召开由全体西进干部和勤杂人员9000多人参加的“西进动员大会”,区党委宣传部长申云浦在会上作了动员报告。9月中旬,由冀鲁豫南下到赣东北区工作的全体同志、江西地下党的部分同志、原赣东北区党委所属各级干校(包括区党委所属赣东北军政干部学校、卫生学校和上饶、鄱阳、贵溪、景德镇4个地、市委干校)的学员,以及赣东北解放后参加革命工作自愿西进的部分青年知识分子,共9331人(内干部5771人、战士和勤杂人员3560人),组成五兵团西进支队。该支队9月25日至28日,从上饶出发,分批西进。
摘编自《从冀鲁豫到贵州》第17页至19页
十月
“10月5日,中国共产党贵州省委员会(以下称中共贵州省委、省委)在湖南湘潭成立。根据中共中央和西南局负责人刘伯承、邓小平指示,苏振华任省委书记,副书记徐运北、曾固(陈曾固)。组织部长曾固兼,副部长郭超。宣传部长王辉球,副部长申云浦”。
摘自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贵州现代经济大事录实》第1页
10月6日,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席杨勇,中共贵州省委书记苏振华、副书记徐运北,向二野前委发出《关于贵州工作的初步意见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分析了进入贵州的有利条件和存在的困难,提出了进入贵州后第一阶段的工作方针:“迅速消灭国民党残余力量,在大军入黔声威下,结合军事进剿与政治攻势,大力扑灭匪特,安定社会秩序,迅速安摊子,搭架子,部队与地方密切配合,不放弃时机的进行,接管仓库与借粮征粮,解决财经困难,严防破坏,恢复生产,一切工作尤应直接配合与全力支援大西南解放战争”。《报告》提出了在贵州建政、接管、开辟工作的方针、政策、策略和方法步骤。《报告》说:“根据贵州全省情况与我部队及地方干部不足,采取有重点(干部主要放在农村,城市少而精的原则),有步骤地开展工作,争取主动稳步前进,对全省暂分三种地区与三种不同工作方式。1.全部占领与全面控制的地区,即贵阳、安顺、遵义及其周围地区,以及湘黔线川黔线各县……,估计此种地区,初作36个县。2.其次为相机占领区,除以上地区外,宜根据情况逐渐向外扩展,必要时可采取武工队形式,政权要更较机动的利用旧人员,采取维持会或支前委员会等形式,筹集粮柴以支应军队。3.如原兴仁专署及铜仁专署东部,独山专署东南部等区,暂时不管,如大军过境伪政权武装被消灭或投降,亦可用社会团体组织支前委员会,维护治安支应军队”。“武装问题……,趁敌人混乱之际,大量肃清瓦解敌伪所有武装……。1.对反动武装如伪保安队、宪兵、警察与区乡保武装自卫队等,均一律收缴,但战斗缴械与自动缴械,或起义形式,在处理官兵待遇上应有所区别。2.灰色武装如反对国民党的民变武装、民主同盟……,原则上改编(编入主力部队),以保持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为唯一合法部队……,凡经查明确系我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应很好作好会师工作,帮助解决困难,进行政策教育,给予慰问,不得编并。3.苗民武装……,凡确实查明系纯粹苗民自卫武装,除持枪拒抗我进军,或袭击我政权后方机关者,必须解除武装,但亦需先礼后兵,一般的对苗民武装,暂不要缴枪改编,主要说明我党对于少数民族政策予以教育,待以后另作处理,对我地方武装的建立开始时不作为中心工作,准备先以十七军两个师在第一类地区作分散掩护地方开展工作(建制供给指挥等均仍属主力),以一个师作机动力量。……县区乡结合各种工作,建立地方武装……”“组织好接收机构(现已大体组成)明确分工(属于军事机构由兵团组织接收机构,属地方系统由地方接收),各按系统原封不动,接收与管理密切配合……,对一般伪职员……每人每月暂发150—300斤米的维持费……,工人生活费……一般标准不低于旧职员。对公教人员的待遇,按高于旧职员低于职工的标准发生活费”。《报告》提出,为迅速分化瓦解敌人,坚持“团结多数、打击少数、利用矛盾、各个击破”的策略。《报告》指出:“据调查,贵阳、遵义等地,有我党组织活动,各地委到达工作地区时,须及时调查地下党的情况,发现确系地下党的组织,应组织联欢……”。
摘编自《从冀鲁豫到贵州》第246页至250页
10月18日,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席杨勇,中共贵州省委书记苏振华、副书记徐运北,向二野前委发出《关于贵州地方干部配备问题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说:已将赣东北西进的地方干部和由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的干部组成了8个地委、专署、军分区的架子和44个县的架子,《报告》说:
“省政府各部门、各地委、分区、专署干部配备如下:
(一)省政府秘书长刘星(十七军参谋长),民政厅长谢鑫鹤(原地书),财政厅长边裕鲲(原行署秘书长),副厅长王维,教育厅长申云浦(区党委宣传部长),建设厅长傅家选(原军区副司令员),工商厅长吴机章(兵团后勤部部长),公安厅副厅长张金波(原区党委社会部副部长),银行经理张廉方。
(二)贵阳分区:地委书记崔子明(五一师政委),副书记常颂;专员刘哲民(十七军民运部长),副专员陈桐元;贵阳市警备司令兼分区司令员汪乃贵,副司令员孙大坤,参谋长吕云峰,政治主任田化一。
(三)遵义分区:地委书记陈璞如(原地书),专员李苏波(四八师主任),分区司令员李诚(四七师副师长),副政委颜汉臣,参谋长刘正庚,政治主任任涛。
(四)毕节分区:地委书记赵欲樵(十六军随校政委);专员孟子明(原专员),副专员胡松坡;分区司令员侯国祥,副司令员黄守义,政治主任夏页文。
(五)镇远分区:地委书记白潜(原地书):专员王跃华(十七军后勤政委):分区司令员曾宪辉(原分区司令员),副司令员张绍武,副政委袁子钦。
(六)铜仁分区:地委书记李树荣(四七师主任),副书记兼专员王立然(原专员),分区司令员马宗凯(十七军补充师长),副司令员张克球,副政委夏德义(十六军民运部长)。
(七)兴仁分区:地委副书记吴肃(地委副书记):专员李庭桂,副专员赵尧;分区司令员王根培(五一师副师长),副司令员韩国锦,副政委翁可业,政治主任张友忠。
(八)独山分区:地委书记况玉纯(四九师政委),副书记金风;专员张欣如(专员);分区司令员张云,政治副主任吕百川”。(笔者注:上述任命名单是据原电文抄录的,在实施过程中,内有少数同志在地区上有变动)
摘编自《从冀鲁豫到贵州》第 260页至262页
“9月4日,我五兵团从上饶出发,10月中旬各部先后进入湘西。10月下旬,根据中共中央西南局的决定,在湘潭确定了中共贵州省委员会的人选,与此同时,有1700余名军队干部转业到地方工作。在邵阳,新的贵州省委和二野五兵团召开了第一次联席会议,讨论了解放和接管贵州的方针和任务”。
摘自陈璞如《回忆解放革命历史名城遵义》
10月21日到26日,中共贵州省委和五兵团在湖南省邵阳召开了由全省各地(市)委书记、专员、军分区司令参加的联席会议,传达了西南局的指示和要求。省委书记苏振华在会上作了重要报告,省长杨勇在会作了重要讲话,省委副书记徐运北在会上作了总结发言。会议详细分析了贵州解放后我们开展工作的有利条件和巨大困难,确定了贵州工作方针,部署了解放后的工作。会议确定贵州解放后的主要任务是:“摧毁敌政权,建立革命秩序,恢复生产,支援战争”。会议提出,“要准备可能有数十万大军和地方干部在贵州过境,保证这么多部队的供应将是我们第一等的任务”。省委决定:“进入贵州后,征借粮草应成为一切工作之中心环节,是我们工作能否摆脱被动争取主动的关键”要求各级领导“要有决心,有魄力地保证完成任务”, 并以此向各地区下达了征粮任务、会议正式决定了全省各地、市、党政军负责人,并将接管、建政任务分配到了各地、市,决定在贵阳和遵义建立军管会。会议决定整个接管工作实行稳妥方针:即对交通沿线和富庶地区实行全面接管,对可能接管地区相机占领,对边远地区暂不接管。会议还对贵州解放后的军事斗争、政权建设、恢复生产、统战工作和民族工作等,都规定了具体政策。邵阳会议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对贵州解放后工作的全面开展,从思想上、组织上、政策上进行了全面部署。
根据五兵团战史等资料摘编
十一月
11月1日至7日,西进支队1.5万多人到达湖南安江、芷江一带。在驻芷江期间,该支队所属各大队(地、市委),先后召开由县委书记、县长参加的会议和全体干部会议,传达贯彻省委邵阳会议精神,主要内容是:①宣布省委分配本大队(地、市委)负责接管的地、县;②宣布本地、市党政军领导班子组成情况和主要负责人;③部署接管准备工作(印布告、刻发各级党政工作机构的印章和接管后要立即进行的几项重要工作)。此后,各大队(地、市)迅速分赴省委分配地、市进行接管工作。
11月9日,中共铜仁地方委员会、铜仁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人民解放军铜仁军分区在玉屏正式成立。李树荣任书记、王立然任副书记,专员由地委副书记王立然兼任,马宗凯任军分区司令员,李树荣任政委(兼)、夏德义任副政委。地委、专署、军分区下设工作机构同时建立。
1949年11月10日,二野前委《关于贵州地方干部配备问题》的复电称:
“杨[勇]、苏[振华]、徐[运北]、潘[焱]:
各电均悉。
我们请示中央已经决定:
(一)贵州省委以苏振华为书记,徐运北为第一副书记,曾固为第二副书记。……
(二)贵州省政府以杨勇为主席,曾固为副主席,曾[副]主席要作政府工作。各厅长同意你们前电所提。……
(三)军区以杨[勇]、苏[振华]、潘[焱]兼任司令员、政委、参谋长……。
(四)贵阳市军管会主任由苏振华兼任……。
市委名单由你们决定报此间,备案即可、因此,苏振华同志即须随军入贵阳主持贵阳市的接管工作。……杨勇同志指挥主力入川作战”。
摘编自《从冀鲁豫到贵州》第267页
11月11日,中共镇远地方委员会、镇远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中国人民解放军镇远分区在镇远县城正式成立。吴肃任副书记,王跃华任专员,曾宪辉任军分区司令员。地委、专署、军分区下设工作机构同时建立。
11月12日,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邓小平,对杨勇、苏振华、徐运北10月6日《关于贵州工作的初步意见》向二野前委的报告,以二野前委的名义写了题为《贵州新区工作的策略》的复电,并在复电的同时报告中共中央。
11月19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阅后,将二野前委改称西南局,以《贵州新区工作策略问题》为题,写了批语,用中央的名义转发全国。
编自《从冀鲁豫到贵州》242页至251页和《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第143页至144页
11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贵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正式成立。主任苏振华,副主任曾固、赵健民,杨勇、徐运北、刘星、秦天真为委员。下设军事、建设、民政、财政、文教、公安等部。各部门负责人是:秘书长刘星,军事接管部部长石新安,民政接管部部长谢鑫鹤,财政接管部部长边裕鲲,文教接管部部长申云浦,公安接管部部长张金波,建设接管部部长傅家选,工商接管部部长吴机章。
11月23日,中共贵阳市委、市人民政府、贵阳市警备司令部在贵阳正式成立。秦天真任市委书记、市长,杜恩训任副市长,汪乃贵任警备区司令员,黄学义任副司令员,政委胡华居、副政委段思英。市委、市政府下设工作机构同时建立。
11月23日,中共独山地方委员会、独山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都匀城区警备司令部在都匀正式成立。况玉纯任书记、金风任副书记,张欣如任专员,王根培任警备司令员。地委、专署下设工作机构同时建立。
11月24日,中共遵义地方委员会、遵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在遵义市正式成立。陈璞如任书记,李苏波任专员。地委、专署下设工作机构同时建立。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遵义军分区正式成立,李程任司令员,陈璞如任政委(兼)。
11月24日,中共贵阳地方委员会、贵阳专员公署、中国人民解放军贵阳军分区在修文正式成立。崔子明任书记、常颂任副书记,刘哲民任专员、陈桐源任副专员,马宗凯任司令员(由铜仁区调任),崔子明任政委(兼)、顾汉臣任副政委。地委、专署、军分区下设工作机构同时建立。
十二月
12月3日,中共中央发给西南局关于《同意贵州省委组成名单》的电报称:
“西南局:
戌真电悉。同意贵州省委会以杨勇、苏振华、徐运北、曾固、赵健民、王辉球、尹先炳、潘焱、郭超、申云浦、徐健生、秦天真、刘星等13人组成;并以杨勇、苏振华、徐运北、曾固、赵健民等5人为常委;苏振华为书记,徐运北、曾固为副书记。”
摘编自《从冀鲁豫到贵州》第271页
12月3日,中共毕节地方委员会、毕节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中国人民解放军毕节军分区在毕节正式成立。赵欲樵任书记,孟子明任专员,侯国祥任司令员。地委、专署、军分区下设工作机构同时建立。
(王瑞迎摘编整理)
GAOJIAN 根据《西进支队入黔干部名录》文章资料编辑整理。
2024.12.31.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雲見長鋒):五兵團南下、西進支隊大事记(1948年9月至194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