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44军概述

【军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44军概述
第44军概述
【军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44军概述
1945年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随即出兵中国东北,对日本关东军发起全面进攻。八路军冀热辽军区派出一部兵力就近进入东北,会同中共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配合苏军作战。

【军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44军概述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依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决定从关内各解放区抽调一批部队和干部挺进东北,会同东北原有部队执行发展东北的战略任务。先后调进东北的部队有:

 

八路军山东军区直属队一部,第1、第2、第3、第6、第7师,第5师一部,鲁中、滨海、胶东、渤海等军区主力部队各一部,共6万余人;

 

新四军第3师(辖第7、第8、第10旅,独立旅)3万余人;

 

陕甘宁边区第359旅、警备第1旅、教导第2旅各一部以及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延安炮兵学校等万余人;

 

晋绥、冀中、冀鲁豫军区各1个团;

 

以上连同先期进入的冀热辽部队一部共11万余人。

 

同时,延安及各解放区的党政军干部约2万人,也陆续进入东北。

 

1945年10月31日,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林彪任总司令,彭真任第一政委,罗荣桓任第二政委,吕正操任第一副司令,李运昌任第二副司令,周保中任第三副司令,肖劲光任第四副司令兼参谋长,程子华任副政委,伍修权任第二参谋长,陈正人任政治部主任。

 

到年底陆续成立了锦热、辽宁、辽东、辽西、辽北、吉林、松江、三江、嫩江、北安10个军区,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兵力发展到27万人。

【军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44军概述

1945年11月14日,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东北民主联军把工作重心转向距离国民党占据的大中城市较远的城市和乡村,以师(旅)为单位开始有重点地分散到东北各地,发动群众,清剿残余伪军和土匪,建立根据地。

 

在这期间,对部队初步进行了整编,将原来划分的军区先后合并为东满、西满、南满、北满4个二级军区。

 

1946年6月下旬,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

 

1946年8月至10月间,东北民主联军先后:

 

以山东第1、第2师及原滨海支队为基础扩编为第7纵队,组成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

 

以新四军第3师(欠第7旅)组成第2纵队;

 

以山东第7师及新四军第3师第7旅组成第6纵队。

 

以上纵队连同前已编成的第3、第4纵队,陕甘宁第359旅和南满独立第1、第2、第3师,全区共有野战军5个纵队、1个旅、3个独立师, 约12万余人。

 

为加强以炮兵为重点的特种兵建设,至1947年3月,建立了9个炮兵团,27个营,120个连,1个战车大队,1个高射炮大队,并以东北炮兵学校为基础成立炮兵司令部和政治部;以剿匪、土改中发展起来的骑兵部队,组成10个骑兵团和1个骑兵支队;成立了护路军司令部,将原分散各地护路部队3400余人,统一整编为7个团,以维护和保证铁路交通的顺畅。

 

此外,还分别成立了东北军政大学、东北医科大学和炮兵、工兵、测绘、通信、军需、汽车、航空、外国语等各种专业学校, 有计划地训练各种人才,以供部队发展和作战的需要。

 

为打破国民党军“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进攻计划,1946 年10月下旬至11月初,东北民主联军举行新开岭战役;接着又集中南北满主力进行“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作战。

 

1947年4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将晋察冀军区之冀热辽军区及所属部队共8万余人划归东北民主联军建制,东北民主联军的总兵力达46万人。

 

【军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44军概述

 
1947年5月中旬,东北民主联军转入战略性反攻,在长春至沈阳段和沈阳至吉林段铁路两侧地区发动了夏季攻势,歼国民党军8万余人。

8-9月间,以12个独立师(旅)编成第7、第8、第9、第10纵队,并成立了南满、冀察热辽两个军区前方指挥所(后改称第1、第2前方指挥所)。

9月中旬,东北民主联军又集中9个纵队的兵力发动东北秋季攻势,进一步掌握了东北战场的主动权。

1947年12月15日至1948年3月15 日,东北野战军冒着零下30℃的严寒,发动了为期90天的冬季攻势作战,将国民党军压缩于长春、沈阳、锦州等几处互相不能联系的孤立地内。

【军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44军概述

1948年1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区分为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以原民主联军总部机关为军区兼野战军领导机关,林彪任司令员兼政委,高岗任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委,吕正操、周保中、肖劲光任副司令员,罗荣桓任第一副政委,陈云、李富春任副政委,刘亚楼、伍修权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

2月,以9个独立师(旅)编成第11、第12纵队。

7月,以护路军所属部队为基础扩编为铁道纵队,下辖4个支队,共1.7万余人。

至8月止,东北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已发展到103万人。

8月14日,建立了单独的东北野战军领导机关,由林彪兼司令员,罗荣桓兼政委,刘亚楼兼参谋长,谭政兼政治部主任。原第1前方指挥所改为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部,肖劲光任司令员,肖华任政委;原第2前方指挥所改为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部,程子华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委。

此时,东北野战军下辖2个兵团部, 12个步兵纵队,15个独立师,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3个骑兵师,1个坦克团等共70余万人。

9月12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北宁线举行辽沈战役,至11月2日结束,历时52天, 歼灭国民党军47.2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

11月13日,东北野战军所属第1至第12纵队,按照中央军委规定的统一序列,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第39、第40、第41、第42、第43、第44、第45、第46、第47、第48、第49军,每军4个师5至6万余人;另以长春起义的国民党军第60军编为第50军。

11月下旬,东北野战军奉命入关。

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东北野战军与华北军区第2、第3、第4兵团及地方武装一部举行平津战役,历时64天,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

【军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44军概述

1949年3月11日,东北野战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政委,萧克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下辖4个兵团:

第12兵团,肖劲光任司令员兼政委,第一副司令员陈伯钧;第二副司令员韩先楚;参谋长解方 ;政治部主任唐天际;下辖:

第40军,军长韩先楚,政委罗舜初;

第45军,军长黄永胜,政委邱会作;

第46军,军长詹才芳,政委李中权。

第13兵团,程子华任司令员,肖华任政委,第一副司令员李天佑;第二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彭明治;政治部主任刘道生 ;下辖:

第38军,军长李天佑,政委梁必业;

第47军,军长梁兴初,政委周赤萍;

第49军,军长钟伟,政委袁升平

第14兵团,刘亚楼任司令员,莫文骅任政委,第一副司令员黄永胜;第二副司令员刘震;参谋长吴法宪;下辖:

第39军,军长刘震,政委吴法宪兼;

第41军,军长吴克华,政委莫文骅;

第42军,军长万毅,政委刘兴元;

第15兵团,邓华任司令员,赖传珠任政委,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洪学智 ;第二副司令员贺晋年;政治部主任萧向荣 ;下辖:

43军,军长洪学智兼; 政委赖传珠兼;

第44军,军长邓华兼,政委吴富善;

第48军,军长贺晋年;政委陈仁麟 ;

两广纵队,司令员曾生;政委雷经天。

原野战军所属之特种兵指挥机关改称特种兵司令部,司令员肖华,政委钟赤兵;辖2个炮兵师,1个装甲师,1个高炮指挥所和1个工兵指挥所。

原铁道纵队扩编为铁道兵团,归军委直接指挥。

1949年5月12日,中央军委决定,第四野战军领导机关与中原军区领导机关合并,组成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领导机关。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第一政委,邓子恢任第二政委,萧克任第一参谋长,赵尔陆任第二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

四野指挥机关直属军级单位:第50军、第51军、东北军事政治大学。

第50军:1948年10月,原国军第60军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军长曾泽生;政委徐文烈;参谋长舒行。

第51军:1949年7月,原国军第19兵团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1军,军长张轸;政委杨春甫;参谋长王亢。

东北军事政治大学 : 校长林彪兼,政委罗荣桓兼。

1949年8月4日,程潜、陈明仁两位将军率部在长沙起义。同年10月,该部编入第四野战军战斗系列,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兵团。第21兵团下辖:第52军、第53军。

1950年1月1日起,华中军区改称中南军区,组织机构仍旧。下辖6个省军区、3个兵团部,16个军,1个炮兵司令部,1个工兵司令部,1个铁道司令部和16个独立师,92个独立团,8个警卫团及军政大学6个分校,全军区共150万人。

1955年4月,中南军区奉命改称广州军区,第四野战军番号撤销,部队归广州军区指挥。

【军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44军概述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4军是以抗日战争结束后进入东北的冀东军区、冀热辽军区、晋绥军区的部分部队为骨干发展起来的,其前身是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

该纵队组建得较晚,是1947年8月,由辽吉军区地方部队升编为主力部队的,时任司令员邓华,政委陶铸。

1945年9月至11月,根据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新四军第3师、陕甘宁教导第1旅、冀东军区、冀热辽军区、晋绥军区等部分部队被抽调,分别前往沈阳、长春、四平以及辽北和吉西地区。

1945年10 月下旬,林彪、萧劲光、江华、邓华、李天佑等高级党政领导人,奉中央之命转赴东北。林彪被任命为东北人民自治军司令员,邓华出任辽宁省保安副司令兼沈阳市卫戍司令。

12月,邓华、陶铸带辽宁保安司令部部分人员组建辽西军区邓华、陶铸分任司令员和政委;然而邓华出关时并未带一兵一卒,于是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东北人民自治军指示邓华:以若干老部队为基础,迅速组建保安部队和卫戍部队。

邓华很快就组建起了保安旅第1旅。旅长马仁兴,政委邓东哲;下辖四个团:

第1、第2团分别由冀热辽军区第15团和第16团改编成;第3、第4团则由晋绥军区直属第32团扩编而成。

邓华又将由关内几个解放区进入辽宁北部和吉林西部等地区的部分部队,扩编为地方武装团队。

这些旅、团在西满军区领导下,开辟辽北、吉西根据地,建立人民政权。

【军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44军概述

1946年6月,辽西军区接受吉江军区一部分,改称辽吉军区,邓华任司令员。

1947年初,辽吉军区地方团队又相继组建成立了保安第2旅;吴富善作为嫩江军区警1旅的旅长兼政委,在清除了辖区内的匪患后,被调往西满军区担任职务,负责成立西满军区独立师。

当时的西满军区,除了东总直接指挥的部队外,仅有保1旅和保2旅两支可进行机动作战的部队,因此有必要成立独立师来增强军区的军力。

军区计划将原新四军第3师的特务1团、2团和吴富善领导的几支在林甸地区具有战斗力的新部队作为主力,发展新的机动作战部队,并由他负责组建独立师。

吴富善以他过去指挥的警1旅第2团以及其他军分区一个团为基础,按照主力部队编制改为3个营,组建一个独立团,这样加上新四军3师特务1团、特务二团,成立了西满军区独立师。

4月,辽吉军区保安第1、第2旅和西满军区独立师,依次改称西满军区独立第1、第2、第3师,统归邓华指挥,亦称邓华纵队。纵队政委由陶铸兼任,副政委为吴富善,参谋长为高体乾,政治部主任为袁升平。

5月中旬至6月初,3个独立师在夏季攻势中,先后攻克玻璃山、双山、榆树台等地;6月中下旬参加四平攻坚战,而在此之前,辽吉纵队的前身部队已经先后参加过解放四平、四平保卫战,此次已是三战四平了。

在这次四平攻坚战中,辽吉纵队与第1纵队的1师、2师从西南实施主要突破,1纵3师从东面作辅助攻击,6纵17师则作为预备队配置在四平东南。

当时,东总估计四平守敌只有不到1.8 万人左右。辽吉纵队司令员邓华通过抓俘虏、潜入敌区侦察等手段多方获取情报,并对其加以分析、综合和计算后,认为敌守军在3 万人以上。

为此,邓华自己单独署名向东野总部提出了,加强攻坚兵力确保攻坚作战的胜利的建议。但是东野总部却未采纳。

直到战斗打成胶着状态时,东总才将打援的6纵16师和18师调来,接替严重减员的1纵第1师和第2师的战线。

之后,东总又将辽吉纵队的两个师和6纵16师南移,以增加打援力量,使得攻城兵力愈显不足。

四平攻坚战打得异常残酷和惨烈。

6月19 日,在战斗最激烈时,邓华不顾第1师师长马仁兴和政委邓东哲的劝说,亲临该师战斗前沿气象台阵地指挥战斗。气象台不远处就是敌核心守备区——陈明仁第71军军部大楼。

由于已经连续五六个通宵未能合眼,邓华此时双眼通红,声音嘶哑,他向马仁兴斩钉截铁地命令道: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拿下军部大楼!

经过浴血奋战,敌军部大楼虽被我拿下,最后陈明仁也被我包围在市东北油化厂,并已准备好了手枪随时准备自杀,但可惜到最后,由于我军攻城兵力不足,在国民党军十个正规师的增援下,不得不撤出四平。

此役,辽吉纵队独立第1师师长马仁兴不幸牺牲。当时的辽吉纵队参谋长、后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的高体乾曾撰文写道:如果当时按照邓华同志的意见办,把第6纵队调来,用三个纵队从南面和西北及东面同时攻击,迅速全面歼灭四平之敌是有把握的。

【军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44军概述

1947年8月,西满军区3个独立师依次改称第19、第20、第21师,在吉林省双辽县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正式上升为主力部队,共2.1万余人,邓华任司令员,陶铸任政委,贺晋年任副司令员,吴富善任副政委,高体乾任参谋长,袁升平任政治部主任。

第7纵队编成后,即参加秋、冬季攻势作战。

9月27日,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命令邓华率领7纵,挺进到新民以西,担负破坏北宁铁路和阻止国民党新6军北返的任务。

邓华在纵队党委会上提出:我们到新民以西去执行破路并截击新6军北返任务,必须越过法库、彰武。为了掌握战场主动权,我认为应当考虑首先把法库、彰武拿下来。以彻底解除后顾之忧。

参谋长高体乾和政治部主任袁升平完全同意邓华的意见。

但纵队副司令员贺晋年和副政委吴富善却有顾虑:一是担心法库能否确保拿下;二是总部没有下达攻占法库、彰武的任务,若一旦因打此二敌延误了阻击新6军的任务,岂不要犯下拒不执行命令的错误。

统一认识后,邓华决定对法库采取奔袭的办法,以奇制胜。

7纵第21师在第3军分区独立团的配属下,一昼夜强行军180 里,于10 月1 日拂晓前突然包围了法库。尚未起床的守军猝不及防,战斗不到一个小时便告结束。法库守军第177师全部被歼,敌我伤亡比例还不到11 比1。

林彪不仅没批评,反而当即签发了嘉奖令,表彰七纵机动灵活,迅速夺取法库,全歼守敌的胜利。

打下法库后,邓华发现新6军仍毫无沿北宁线北返迹象,遂又当即决定以第19、第21师进一步扩大战果,同时作好一旦发现新6军北返予以阻击的准备。

10月7日,第19师又攻下彰武,歼灭敌暂编第57师第196团千余人。紧接着,第21师在第19师一个团的配属下,又采取强行军奔袭手法,于10 月10 日再下新立屯,全歼守敌暂编第57师师部及两个团,共计3500 余人,与此同时,执行破路任务的第20师,也于10月10 日解放了黑山。

自10月1日至10 日,7纵在邓华的指挥下,长驱六七百里,横扫大半个辽西,攻占四城,歼敌近8000 人。而敌我伤亡比例仅为20 比1。

林彪再次签署嘉奖令,表彰了第7纵队积极求战、主动出击的果敢精神。

此刻,邓华只盼着能够再与号称国民党“王牌军”的新6军交交手,通过硬仗恶仗锻炼部队,打出7纵的威名。

但新6军却始终没有出动。于是,等得不耐烦的邓华再次挥出了两支利剑,直取著名煤城——阜新市。

10 月17日,第19师一举攻克阜新,并歼敌暂编第51师1300 余人;第21师则于同日拿下阜新东北的新丘,歼敌暂编第51师师部和一个团全部。

17天连打六仗,而且都是命令以外的“顺手牵羊”,但仗仗皆胜,收复六座城池,歼敌三个暂编师!

邓华的作风,7纵的战斗力,由此可见一斑。

【军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44军概述

1948年1月,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7纵队,归东北野战军建制。

此时,经反复激战,在东北大地上,国民党只剩下沈阳、长春、吉林和四平四个孤立的据点。为了引出沈阳之敌再歼灭一批,中央军委下令解放四平城。

解放四平的命令传到7纵时,战士们群情激奋,从去年夏季攻势后,就盼着再打四平。现在就要解放四平了,7纵请求担任主攻,19师争当先锋和尖刀,他们要为老师长马仁兴报仇。

1948年3月12日8点钟,解放四平战役打响。

对四平城发起的攻击部队是1纵、3纵和邓华的7纵。

7纵的尖刀连、突击队没等破坏射击结束,便开始了冲锋,标志着突击部队前进位置的小红旗,飕飕地向前飞,引领着部队前进。

7纵步兵迅速接敌,迫使炮兵不得不提前向城里延伸射击,19师55团11连仅仅15分钟就突破了西南屠宰厂,师团主力像洪水一样涌进了四平。他们在肃清道西守敌之后,迅速向纵深推进。

仅23个小时,蒋军在四平苦心经营的永久性设防就被砸得粉碎。

四平经过四次争夺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怀抱,7纵终报前次血战四平无功而返之仇。

4至8月,第7纵队在四平地区进行新式整军和练兵。

9 月12 日,震惊全国的辽沈战役打响。

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东野主力云集战略要地锦州地区,其中以五个纵队另一个师攻打锦州,其余部队分别担任阻援任务。

攻打锦州的具体部署是:以第2纵队、第3纵队并配属6纵第17师、炮纵主力及坦克15 辆,由城北向南担任主攻;以第7纵队、第9纵队配属炮纵一部,由南向北担任辅助突击,7纵、9纵统由邓华指挥;第8纵队由东向西担任助攻。

攻击发起后,五个纵队将如同五把尖刀,同时插进城内,分割围歼敌守军。最终目标是敌核心守备阵地。

7纵的主攻任务将由第21师担任。21师又把第61团放在最前面,担当开路先锋。

10 月14 日上午10 时正,我攻锦炮兵开始炮火准备。10 时25 分,7纵第61团突击连的尖兵班,率先登上突破口处的城墙。随着一颗红色信号弹的升起,该团后续部队便朝着锦州城垣上第一面飘扬的红旗,潮水般地向城内涌去。10 时35 分,又一颗信号弹高高升起,表明7纵突击团已全部通过突破口,进入城内参战。

随后该团即按照预定部署,向北猛烈穿插,直指城中范汉杰、卢浚泉的指挥中心——中央银行、邮政局、锦州电影院等核心阵地。

10 时49 分,7纵20师之59团亦突入城内。

11 时正,7纵19师进占西关,并从第20师之突破口进入城区。

与此同时,受邓华指挥的第9纵队,以及北面担任主攻的2纵、3纵,东面辅攻的8纵,也相继突入城内。

作为辅助攻击部队能够率先突破城垣,邓华通过向城内不断延伸的电话线,向各师指挥员发出了坚决的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坚决爆破前进!

12 时45 分,7纵21师第61团,又是第一个打进了敌人核心阵地!

拿下电影院之后,7纵部队又先后占领了范汉杰的指挥中心中央银行、陆军医院等核心阵地。

下午2 时30 分左右,五路攻城大军终于在中央银行、白云公园一带胜利会师。

范汉杰、卢浚泉虽然潜逃出城,但最后还是被我城外部队活捉。

在锦州攻坚战中,7纵在邓华的指挥下,总攻开始后不到15 分钟即首先登上城垣,可谓突破神速!总攻开始后又不到两小时,即又首先突入到敌核心阵地,可谓穿插勇猛!

按照原计划,我军的主攻方向在城北,范汉杰的守备重点也在城北。但是担任辅攻的7纵部队,却以其勇猛地作战动作,出敌意料地首先突破,并直捣敌核心地,打烂了敌指挥中心。从而对加速敌军的总崩溃及夺取攻锦作战的最后胜利,起到了重大作用。

在整个攻锦作战中,7纵共歼敌3万余人,其中俘敌近2.7 万人。

敌新8军参谋长李文昭、第184师副师长舒秉权、暂编第54师副师长云茂奎、东北行政委员会上将副主任张作相等众多国民党高级将领,也都为7纵所俘虏。

攻锦战役结束后,接下来就是围歼廖耀湘兵团的辽西大会战。

【军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44军概述

围歼廖耀湘兵团的辽西大会战。东野总部的部署是:担任塔山阻击华北东进兵团的4纵、11纵及三个独立师,仍担任该方向防御任务,其余九个纵队全力围歼廖耀湘兵团——10纵在黑山一带堵头;5纵、6纵截尾(切断敌逃回沈阳之后路);1纵、3纵、8纵为第一梯队,2纵、7纵、9纵为第二梯队跟进,对廖兵团发起猛攻。

于是,7纵全体指战员不顾大战后的疲劳,又立即投入到了围歼廖耀湘兵团的辽西大会战之中。

在此次大会战中,7纵作为后续的二梯队取得了重大胜利。新6军之主力第22师号称“虎师”,曾参加过1941年入缅作战,而这支“虎师”的大部,却在辽西平原折师在7纵手下。

辽西会战,7纵再歼敌1万余人,并生俘第49军军长郑庭笈等国民党高级将领多人。

【军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44军概述

1948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4军;邓华任军长,吴富善任政委,曾克林任副军长,谭甫仁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高体乾任参谋长。

原辖第19师改称第130师,徐绍华任师长,邓东哲任政委;

原辖第20师改称第131师,刘永源任师长,罗有荣任政委;

原辖第21师改称第132师,李化民任师长,朱民亲任政委;

东北野战军独立第12师调归该军建制,改称第157师,曾敬凡任师长,邢程任政委;

全军共4.8万余人,隶属东北野战军。

1948年12月至1949年1月,第44军参加平津战役。

天津攻坚战共投入了五个军,西突击集团由第38、第39军组成,配属特种兵纵队三分之二的炮兵及坦克20 辆,由38军军长李天佑、政委梁必业统一指挥,由西向东实施主要突击;

东突击集团由第44、第45军组成,配属特种兵三分之一的炮兵和坦克10 辆,由东向西突击,并统由44军军长邓华和政委吴富善指挥。

两大攻城集团承担以金汤桥为会合点,拦腰斩断敌城防的任务。

此外以第9纵队第12纵队的一个师,从南向北实施助攻。

【军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44军概述

北平和平解放后,第44军执行对国民党军第13军军部和第4、第101师的改编任务。

5月,第44军编入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建制,由天津地区南下。

6月,44军第157师调归江西军区建制。

7月,44军在九江地区横渡长江后参加湘赣战役。

10至11月,44军参加广东战役,而后担负广州警备和粤中、粤东地区剿匪任务。

1949年10月2日到11月4日,广东战役历时34天,歼灭了余汉谋集团的主力6.2万余人,完成了对白崇禧集团东南面的战略包围,为解放海南岛和解放广西创造了有利条件。

南京解放后,国民党政府迁往广州,设立华南军政长官公署,任命余汉谋为华南军政长官,统一指挥国民党在粤海陆空三军及地方武装,总计15万余人。

为解放华中南,中央军委指示第四野战军兵分三路,由中路军、西路军负责发起衡宝战役,东路军负责发起广东战役。

为配合第四野战军作战,中央军委指示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加强第5兵团第18军)划归第四野战军指挥。

四野前委决定: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两广纵队、粤赣湘边纵队等,共计22万余人组成东路军,由陈赓统一指挥,执行解放广东的任务。

为加强组织领导,组建新的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由叶剑英任分局第一书记。中央指令组建“广东战役联合指挥部”,由叶剑英任司令员兼政委,陈赓为副司令员,具体负责战役的组织实施任务。

1949年10月2日,叶剑英在赣州下达进军广东命令,广东战役正式打响。第4兵团3个军占领曲江后,主力即向广州追击;邓华第15兵团2个军分别从江西南康、信丰向广州推进;同日,两广纵队与粤赣湘边纵队向广州以南挺进。

10月12日广州外围残敌基本肃清;14日,解放军切断广九铁路,并从东、西、北3个方向完成对广州的合围。

其间,李宗仁在做出迁都重庆决定后逃往桂林,余汉谋则从黄埔乘船逃往海南岛。

由于余汉谋主力已提前逃窜,广州市区已成为空城。14日,解放军第15兵团分别沿广花公路、广增公路和广九铁路攻击前进,截至当晚9时,国民党守军基本没有抵抗,华南最大城市广州宣布解放。

【军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44军概述

1950年5至8月,44军第131师在广东军区江防部队和炮兵配合下解放万山群岛;9月,44军解除广州警备任务,转至广州北郊至阳山、翁源地区剿匪。

1952年10月,第44军军部机关并入中南军区机关,第130师、131师391团和第45军合编为第54军;第131师师部调归海军青岛基地;第132师调归第43军建制。

第44军番号撤销。

整编中,131师师部调归海军青岛基地,组建海军航空兵师, 1953年2月改建为海军航空兵第3师。所属391团调给新组建的54军,为134师391团,后沿革为陆军第54集团军工兵团。其余部队陆续补充到抗美援朝的相关部队。

132师调归43军建制,开赴海南。396团调往131师,参加抗美援朝。同时129师385团编入该师,后改番号为396团。

1960年43军调出海南,132师继续留驻海南,归海南军区领导。

1985年整编,新131师与132师合并,为广州军区步兵第132师,归海南军区领导。

1998年该师增编高炮团,396团改装为装甲团。

2003年体制编制调整,该师缩编为步兵第132旅。

132旅是我军目前唯一的热带海岛作战旅,目前的作战任务,不仅是海岛防御作战,还有渡海登岛进攻作战。

【军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44军概述

第44军130师是四野主力师: 1945年10月,辽吉军区保安第1旅成立,下辖保安第1、2、3团;老底子为八路军冀中军区第32团、冀东军分区第15团和新四军第3师特务团。

1947年5月,该旅改编为西满军区独立第1师,后于同年8月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第19师。

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第19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第19师,原辖各团依次改称55团、56团、57团。

1948年11月,东野7纵19师改称第44军第130师,师长徐绍华,政委邓东哲;原辖各团依次改称第388、389、390团。

解放战争时期,第130师及其前身部队先后参加了四战四平、东北秋季、冬季攻势、辽沈、平津、湘赣、广东等战役战斗,可以说是“无役不与,战功赫赫”。

1952年10月,第44军撤编,第130师转隶第54军。

1953年2月,第130师改称志愿军第130师,尔后入朝参战。抵达朝鲜后,第130师参加了金城战役。

1958年5月,第130师自朝鲜回国。

1962年11月,第130师参加对印自卫反击战,重挫印军王牌第11旅,歼敌1200多人。

1969年12月,全军统一番号和序列,第130师改称第160师,原属各团依次启用新番号第478、479、480团以及炮兵团。

1979年2月,第160师参加对越反击战,歼敌854人。

由此,第160师无形之中创造了一个记录:唯一参加抗美援朝、对印反击战、对越反击战的步兵师

1985年10月,第160师执行北方乙种师编制。

1998年10月,中央军委以五十万大裁军为契机,对陆军系统进行了体制编制调整。在此背景之下,第160师改建为摩步第160旅。

2003年10月,我军开始了新一轮的体制编制调整,摩步第160旅撤编;至此,第160师成为了历史。

【军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44军概述

2011年底,第54集团军对装甲第11师进行师改旅改编,将其拆分为装甲第11旅、机步第160旅。就军史沿革而言,机步第160旅与第160师已无多大关系。不过,机步第160旅辖内编有摩步第160旅1营(原130师388团1营、160师478团1营)。第1营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四平营。也算是保留了第160师的火种。

2017年4月,机步第160旅转隶东部战区陆军第71集团军,改番号为合成第×旅,被誉为攻坚劲旅四平营亦随之转隶第71集团军,成为了攻坚劲旅的一面旗帜。

【军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44军概述
【军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44军概述
44军的战旗永远在飘扬

【军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44军概述

【军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44军概述

【军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44军概述

【军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44军概述

【军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44军概述
【军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44军概述
建军节97周年
邓华将军千古
英勇无畏的七纵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相聚军旗下):【军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44军概述

(浏览 19 次, 今日访问 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