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微信公众号“钧正平工作室”(ID:jzpgzs)综合整理自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人民网等
1937年9月24日夜,大雨滂沱。八路军第115师官兵静静潜伏在泥泞的山间,全师主力布置在平型关东北至东河南镇间的山地边缘。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硬仗。
战斗25日清晨打响。日军进入伏击圈后,早已埋伏好的八路军第115师各部同时开火,步枪、机枪、手榴弹、迫击炮的火力倾泻而下。
平型关战斗中,一一五师某部的机枪阵地。新华社图片
最激烈的白刃格斗在2、3营阵地上展开。2营5连连长曾贤生,指挥全连战士先用手榴弹炸翻了挡在日军前方的十余辆汽车,然后带领20名大刀队员冲入敌群,与敌人展开白刃格斗。曾贤生一人刺死了十几个敌人,自己也身负重伤,当敌人向他逼近并将其团团包围时,他拉响了仅剩的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在争夺老爷庙高地时,686团副团长杨勇带领战士们,向数百名日军猛烈进攻。日军拼命反击,数架飞机在空中助战,战斗十分惨烈,140余人的3营9连官兵大部分牺牲,老爷庙高地终于被八路军牢牢控制。
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日军,排长牺牲了班长顶替,班长牺牲了战士接替指挥。最终,八路军将进入平型关乔沟一线1000余名日军全部歼灭,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缴获一批辎重和武器。
25日晚,东京广播电台播出了一条爆炸性新闻:“皇军最老的王牌第5师团在山西北部山岳地带遭中国军队突然袭击,一名高级军官阵亡。”在侵华日军内部,在东京军界、政界和新闻界,这条新闻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与此同时,中国举国欢腾,共庆此次八路军出师抗日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平型关大捷。
1937年9月26日朱德、彭德怀关于115师平型关大捷的电报。
事实上,仅从歼敌数量上看,平型关大捷并不突出,但它却至关重要。在此之前,中国军队在战场上正面临着节节败退——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随即北平、天津沦陷,整个华北地区陷入全面危机;8月13日,日军投入重兵进攻上海,企图快速灭亡中国;8月15日,日机对南京展开大轰炸……
生死存亡之际,中国急需一场大胜来重振士气。平型关大捷正是这至暗时刻的曙光。它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也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军队抵抗的决心,同时更振奋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然而,平型关大捷的作用有多关键,胜利的取得就有多艰难,背后是无数战士的牺牲和付出。
在平型关大捷纪念馆里,一块展板上陈列着一组数据:马匹——日本:5849匹,中国:0;坦克——日本:24辆,中国:0;车辆——日本:262辆,中国:0。这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一张以师为单位的中日两国兵力装备对比表。这些方块字、阿拉伯数字静静地躺在展板上,却有着翻江倒海的力量,冲击着观看它们的读者,甚至充斥着浓浓的血腥味。
平型关,明朝内长城的一个重要关隘。在这古长城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用血肉筑起中华民族新的长城。
时任第115师副师长聂荣臻在回忆录中写道:“战斗中,将士们勇敢顽强、不怕牺牲。这种英勇无比、不屈不挠的精神是取得胜利的决定因素。”不只是平型关战役,在人民军队的战斗史上,无数次面对的都是人数、装备远胜于自己的敌人,但我们依然能一次次夺取胜利。
湘江战役中,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身陷重围、重伤被俘,在被押送途中,他撕开绷带,强忍剧痛用手绞断自己的肠子,宁死不屈;抗日战场上,杨靖宇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孤身与大量日寇周旋,牺牲时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抗美援朝战争中,穿着单衣在零下30多摄氏度严寒中战斗的志愿军战士刘石安,面对潜伏中被冻死的一个个战友含泪说:“为祖国牺牲最幸福”……
为什么人民军队不怕死?美国人大卫·哈伯斯塔姆在《最寒冷的冬天》里是这样写的:“毛泽东的军队正因为有信仰,他的军队就具有强大的力量。”是的,人民子弟兵之所以不怕死,是因为大家的牺牲都是为了心中的信仰。革命战争年代,人民军队很多时候与敌作战面临的不是狭路而是绝路,但是他们都选择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血战到底。那年抗日出征誓师大会上,八路军振臂高呼的誓言道出了这支钢铁队伍的坚定信念——“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为了同胞,为了子孙,我们只有抗战到底。”
当然,不怕牺牲不止于烽火硝烟充斥的战场。而今和平年代,人民军队不怕牺牲的精神底色和英雄品格依然熠熠生辉。地动山摇之时,他们排除一切艰难险阻冲向灾难现场,用生命劈开救援通道;洪水汹涌之际,他们以血肉之躯筑成“迷彩大堤”,屹立起最坚实的屏障;疫情来袭之时,他们星夜驰援,许下“中国人民解放军誓死不退”的铿锵誓言……
有这样的精神在,我们的人民军队还有什么强敌不能战胜,还有什么奇迹不能创造?只要始终坚守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就一定能以更强大的能力更好地捍卫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在新的征程上,创造出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这场对日军的大胜,背后靠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