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百面战旗背后的故事之二十四:
导语: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值此之际向工农兵学商各界劳动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谢意!
当前,网络上对于一些文学现象和意识形态的倾向正在进行着一场争论。我们认为,在文学上可以有歌颂与暴露的问题之争,但他们的目的应该是殊路同归,向善、向上、向好!是要有利于社会的凝聚,有利于士气的激发。
特别是在人民当家作主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给人民政府补台,增砖添瓦,而不是拆台,更不允许“推台”,这是文学工作者的大是大非,是文学工作者的底线和良心。
当世界上一些反华势力,企图用病毒的冠名权把“原罪”的污水泼向中国之时,我们的文学工作者不能为他们去站台背书,不能干一些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更不能给他们递过去一把匕首,这把匕首不是刺向敌人,而是刺向了自己的祖国母亲。
我们在谈论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之前,还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前提,那就是祖国的利益和尊严。不管你主观上有没有试图伤害祖国的意念,但客观上却起到了为虎作伥的作用。
难道我们不需要认真检讨一下吗?当看到一些反华分子在利用我们一些文学工作者的作品把武汉定为病毒的源头(the Original Epicente)时,当外文出版商在推介里抹黑污蔑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并从中受益的体制时,我们的文学工作者难道不应该站出来写几句声明,申辩一下吗?你完全有权利收回被人利用的作品的版权授予权,这是你主观可以做到的吧?如果连这些都不愿意干,那就真怪不得是你所称谓的“极左”给你戴上什么帽子的问题,而是你自己给自己戴上了。
与那种倡导描写阴暗沮丧,抨击现体制不同的是,我们坚定地站在共产党一边,坚定地站在现体制一边,我们大力倡导“红色日记”,讲述“百面战旗背后的故事”。我们认为,这才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主基调、主色调、主频道。
在中华民族面临危难之际,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这是我们文学工作者需要讴歌的主旋律。听那“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听那“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听那“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听那“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你就会感到热血沸腾,你就会油然产生一种为国献身的激情。
这种高昂的战歌,与那种低迷的哀叹形成鲜明的对照,具有天壤之别。中华民族就是高唱着战歌前行,而不是低吟着哀怨沉沦。
今天,我们要向大家介绍百面战旗背后的故事之二十四,就是主旋律中跳跃的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音符,牺牲决胜团。
? ? ? ? ?——罗援
牺牲永远与决胜相连,历史永远与未来赓续
——牺牲决胜团
在我军序列中,有一支部队是真正意义上的“根正苗红”。“ 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原则是从这支部队开始孕育和实践的;
我军铁的、统一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在这支部队诞生的;最早的井冈山红色根据地是以该部队为主创建的;
长征中“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避免了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奇功是该部队立下的;抗日战争中我军击毙侵华日军官衔最高的记录是这支部队创造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东西两线团级建制歼敌最多桂冠是该部队摘得的。
可以说,该部队在我军创立、建设和发展的历程中具有独特的地位,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这支英雄的部队就是赫赫有名的“牺牲决胜团” 。
一、红军时期:朱德总司令亲自授予 “牺牲决胜团”旗
?“牺牲决胜团”的前身是秋收起义部队整编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
1933年,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中央苏区根据地扩大到60多个行政县,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都取得很大成绩,主力红军拥有近10万人,地方部队和群众武装也有很大发展。由于武装力量发展很快,遂对部队进行了统一整编。
整编后的红一军团为庆祝第一个“八一”建军节,从8月6日起,在藤田举办了运动会,用8天时间广泛开展了军事、政治、体育、文化等项目的62个小项比赛。
时任红一军团政委的聂荣臻回忆说:“红军的运动会和一般日常所说的运动会不同,它是紧紧地结合作战,培养那种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压倒敌人的革命英雄主义。”
鉴于“红一团”在竞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和其在作战中的英勇表现,红军总司令朱德代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亲自将一面“牺牲决胜”的光荣奖旗授予 “红一团”。
从此,“红一团”又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牺牲决胜团”。
在井冈山和中央苏区革命斗争时期,该团先后参加了秋收起义、打茶陵、攻永新、五次反“围剿”等著名战役战斗。
其中,在该团的战斗历程中,曾仅以2个连的兵力,抗击了敌人3个团的进攻,并把敌人赶出了根据地。毛泽东为此写下了著名的诗篇。这是怎么回事呢?
1928年7月,刚刚成立的红四军主力在湘南行动失败。留守井冈山的毛泽东得知后,立即亲率第三十一团(“牺牲决胜团”前身)三营急速向湘南行进,前往迎返红军主力。留下一营,负责保卫井冈山。
8月下旬,敌军得知红四军主力不在井冈山,遂组织湘敌3个团、赣敌1个团共4个团的兵力,开始对井冈山根据地进行第2次“会剿”,妄图乘虚一举摧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迫使我红军大队无法返回。
30日凌晨8时许,当敌进到第一道防线时,指战员们在团长朱云卿指挥下,一阵猛射,打得敌人乱成一团,慌忙躲进小路两旁的草丛,却又纷纷被埋设在杂草中的竹钉扎伤。
预先准备好的礌石滚木像奔泻的山洪,从山顶一直滚到山下,躲避不及的敌人被砸得鬼哭狼嚎,丢下大批死尸退了下去。不久,敌人又组织了两次冲锋,但都被一营在群众的配合下打得落花流水。
下午4时左右,敌人孤注一掷,在集中全部火炮向黄洋界轰击以后,又一次发起了冲击。此时,战士们所配发的3-5发子弹已所剩无几了,准备好的石块也快用光了,战士们都做好了同敌肉搏的准备。
正在这危急之际,几个战士把刚修好的一门迫击炮抬上了山。团长朱云卿一见大喜,亲自指挥将迫击炮配置在指挥所附近,向集结于源头之敌发射了仅有的3发炮弹,其中一发炮弹正好命中敌指挥所,当即炸死炸伤敌十多人,敌团长陈纪良亦受重伤。
这时,红军阵地上趁势吹响了冲锋号,各山头的革命群众,一边放起假机关枪(铁桶里放鞭炮),一边用礌石滚木向敌军砸去。敌误以为是红军大队回来了,吓得立即撤退,并仓皇遁逃。
此战,第三十一团仅以2个连的兵力,打退了湘敌3个团的进攻,不仅击破了湘赣两省敌军的“会剿”,也振奋了边界军民的革命精神,为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立下战功。
毛泽东获悉胜利喜讯后,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不朽诗篇。
长征中,“牺牲决胜团”担负中央红军的先遣任务。
从首战广东军阀余汉谋开始,激战湘江、强渡乌江、四渡赤水、佯攻昆明、强渡大渡河、会战直罗镇,立功山城堡……
1934年11月下旬,湘江战役后,中国革命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面对严峻的形势,决定按照毛泽东等同志的正确意见,转兵贵州,以建立新的根据地。
转兵贵州遇到的第一个大困难,就是渡乌江。
乌江两岸悬崖绝壁,难以攀登。江面虽不宽阔,只有200多米,自古就有“遍行天下路,难过乌江渡”之说。
红军如能快速渡过乌江,就能暂时摆脱敌人的追击,并得到一定的补充和休整;如不能快速渡江,则极有可能重蹈湘江之战的覆辙。
据守乌江的敌军为贵州军阀王家烈部。为阻止红军渡江,王家烈令所部将所有渡口的船只全部损坏或拖走,在乌江北岸挖掘工事,设置碉堡。
1935年1月1日,按照中革军委的命令,红一军团一师一团(“牺牲决胜团”)由龙溪镇到达迴龙场渡口。其先头部队刚到达渡口,对岸守敌侯之担部立即隔岸向其开火。
随队行动的团长杨得志、政治委员黎林立即组织火力压制敌人。“双枪”兵战斗力果然不行,稍加接触,敌军即仓皇向山后逃跑。
杨得志和黎林一起到附近村庄调查,发现村子里不仅无船,就连一支桨,甚至一块像样的木板也难以找到。正在焦急万分的时候,杨得志忽然发现江里漂着根很粗的竹竿,再往身后一看,山上隐约有竹林。于是当机立断扎竹排,乘竹排过江。
傍晚时分,一营挑选了8名熟悉水性的战士组成突击队偷渡,每个人配足了武器弹药,趁着夜色悄悄将竹筏抬进了冰冷刺骨的江水中,没有桨就用竹梢、木板来代替。
眼看成功在望,突然,一个大浪打来,竹排被汹涌的江水冲到了下游,旋即被漩涡吞没,8名勇士壮烈牺牲。
但军情如火,红军必须快速渡江。已赶赴渡口的一师师长李聚奎决定立即组织突击队,利用夜晚掩护,由一团一营长孙继先指挥渡江。一营长从全营挑选了十几名熟悉水性的战士,与其他单位挑选的战士一起共36名同志组成了突击队,由二连长熊尚林任队长。
这次试渡选择在下游几十米处水流较缓的地方,并由当地老船工赵子云出面撑篙。乘着夜色,竹排出发了。经过几十分钟的的焦急等待。“乓!乓!”对岸传来了两声枪响,熊尚林等13名队员登岸成功。守敌见状虽夜间盲目射击,但不敢脱离工事到江边。
早已整装待发的另一只竹排随着团长的一声令下,弦上飞箭似地出动了。几乎同时,我们的机枪、步枪、小炮一齐开火,竹排在密集的火力掩护下快速划向对岸。在我猛烈的岸上火力掩护下,勇士们过江了,并迅速向守敌发起了攻击。不多久,只见对面山顶上红光闪闪,红光中夹杂着“通通”的音响,勇士们登上了敌人的山顶。天险乌江被突破了!
2日上午,我一团和三团军赶扎了30多个竹筏,连接起来,搭成了浮桥。下午3时,我红一师在岩门地区集中师属所有轻重火力和军团炮兵连火力,将北岸岩门渡口观音庙制高点打得瓦砾乱飞,摧毁了黔敌第八团第一营设在这里的工事。
下午5时,一连率先开始强渡,半小时后全连登岸,配合已先期渡河的突击队向敌人纵深发起了勇猛的攻击,将守敌第八团第一营兜歼大部,巩固了登陆场。至4日,红一军团主力及红九军团由此渡江完毕,残敌向湄潭方向退却。
与此同时,红一军团第二师师长陈光带领第四团,经过16个小时的浴血奋战,也在乌江上另一处架设了浮桥,保障军委纵队和红五军团等顺利渡过乌江。红三军团由军团长彭德怀率领,在茶山关渡口付出巨大牺牲后,也强行登岸成功。至6日,中央红军全部渡过了乌江天险。
中央红军强渡乌江天险的成功,不仅把一直紧随在后的几十万国民党追剿大军甩在了乌江南岸,使其围歼红军于乌江南岸的企图化为泡影,还为红军夺占娄山关、袭占遵义,取得了先机,更为随后的“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创造了相对安全、稳定的环境。
“牺牲决胜团”一路在枪林弹雨中克敌制胜、勇往直前,为红军长征的最后胜利、为陕甘苏区的创立和巩固,作出了历史性的突出贡献。
时任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热情赞誉该团是“天下第一团”。
二、抗战时期:狼牙山五壮士震敌胆,日寇列队向他们三鞠躬
抗日战争时期,“牺牲决胜团”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独立团1营,后恢复团的建制。该团首战平型关、夜袭大龙华、大战黄土岭、血战狼牙山……,先后对敌作战百余次,功绩卓著。
1941年8月中旬开始,日伪军对我晋察冀根据进行了空前规模的残酷“扫荡”。9月24日清晨,约3500余日伪军突然包围了狼牙山。
此时狼牙山上除一分区一团(即“牺牲决胜团”)的七连外,还有易县、定兴、徐水、满城4个游击支队和4个县的党政机关人员,以及狼牙山周围村庄的群众,总共4万余人,情况十分危急。
正在狼牙山养病的团长邱蔚一边迅速将严峻的战场情况上报分区,一边指挥七连和4个游击支队利用地形逐次抗击敌人。午夜,在七连的掩护下,各县游击队、机关干部和群众,沿着秘密的盘陀路开始转移。
25日清晨,500余名日伪军开始向狼牙山发起总攻。七连则在民兵配合下,分兵把口,机智御敌,在敌人的必经之路埋下地雷,从各个方向射击敌人,造成八路军主力的假象,牢牢地牵制住敌人。
激战中,七连战士大部分牺牲,连长刘福山也身负重伤。此时,敌人已从各个方向涌上棋盘坨,再不组织转移,连主力就难以突围出去。
危急时刻,六班长马宝玉主动向指导员请战担任掩护任务。
连主力突围后,班长马宝玉立即带领4名战士在要道上埋设地雷。为了吸引敌人,5名战士在不同的位置站着向敌人射击。500余名日伪军紧紧地咬住了他们,凶猛地向他们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进攻。
5名战士则利用地形向上攀登一阵阻击一阵,不断吸引着敌人往棋盘坨主峰攀行。不一会,敌人追上来了。战士们赶紧往主峰攀行。然而,主峰却已被另一股敌人占领了,敌机枪猛烈地往下扫射,5名战士只好转身攀上棋盘坨附近的牛角壶。
牛角壶凌空而起,三面是悬崖峭壁,只有一面有一条崎岖险峻的小路通往山顶。这时,他们本可以沿着自己熟悉而隐蔽的盘陀路摆脱敌人,或是按照老乡的指引躲到附近秘密的山洞里,但为了让部队和群众走得更远些,他们选择了继续牵制敌人。
敌人开始冲锋了。冲在最前的是一个端机枪的日军,战士们一排子弹打过去,日军应声而倒,但后面40余名敌人继续向上冲。战士们又一排手榴弹扔了过去,敌人连滚带爬地退了下去。就这样,战士们又接连打退了敌人5次冲锋。
战至太阳偏西时,掩护突围的任务早已完成。
可此时,他们已经无法撤退了。因为山脚下又集结着刚赶来的1000余名日军。2架敌机一阵疯狂的轰炸扫射后,日军又开始往上冲。5名战士继续沿着羊肠小道往悬崖顶上攀登。敌人也紧跟着往上爬,不一会,先后有8名日军踏空而坠入深谷。
太阳西斜时,战士们登上了险峰之巅,再也无路可走。此时,子弹都打光了,只有班长马宝玉腰上别着一颗手榴弹。日军越上一个坎子,向峰顶上爬。战士们站起来,举着石头向下砸,一个人搬不动,就两人抬,他们硬是用石头将敌人多次击退。
砸到最后,身边没有一块石头了,班长马宝玉拔出仅有的一颗手榴弹,举在胸前,4名战士一齐靠向班长。敌人吼叫着“捉活的,捉活的”,马宝玉把那颗准备留给自己和战友的手榴弹扔向了敌人,前面的几名日军又被炸翻了。
班长带着3名战士走向悬崖。走在最后面的副班长葛振林赶上去时,班长和3名战士已站在崖边。
敌人已逼近了。只见班长马宝玉随手一抡,那支崭新的三八大盖飞到悬崖下面。葛振林举起手中的枪往石头上摔,没摔烂,随手甩下悬崖。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噙着泪举起心爱的枪,狠狠的摔了几下。
敌人冲上来,想活捉他们。
马宝玉正了正军帽,大声喊道:“同志们,跟我来!”5位视死如归的战士,呼喊着“共产党万岁!”“中华民族解放万岁!”纵身跳下了悬崖!
爬上崖头的日军这才发现与其500之众激战一天的八路军,仅仅只有5人。
这群“皇军武士”也被我中华壮士殉国牺牲精神和忠贞的民族气节所折服、所震撼,他们整整齐齐地排成数列,面对5壮士跳崖处,随指挥官的命令,恭敬地行了三鞠躬。
1942年5月,晋察冀军区授予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3名烈士“模范荣誉战士”称号,并追认胡德林、胡福才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通令嘉奖葛振林、宋学义,并授予“勇敢顽强”奖章。
聂荣臻司令员高度评价了“狼牙山五壮士”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他说:“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优秀品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巍巍燕山高,潇潇易水寒,英雄五壮士,威震狼牙山!
三、解放战争:血战密云展雄威,解放北平建首功
解放战争时期,该团征战陕晋察热辽冀豫鄂湘赣10余省,纵横6千余里,参加大小战斗百余仗,歼敌1万余人,战绩斐然。
1948年底,淮海战役拉开了序幕。为了抑留盘踞在华北的傅作义集团于平津地区予以歼灭,我东北野战军不顾疲劳,日夜兼程赶赴关内。已改番号为东北野战军48军142师424团的“牺牲决胜团”,奉命在师的编成内担任先头部队,夺取密云,为主力西进开辟道路。
密云城是北平东北方向的屏障,易守难攻。其城周约6公里,墙高约10米,厚3米多,城外四周有深宽各7米的外壕,壕内侧密布明暗地堡,城墙四周及市街口均有坚固工事。守敌有共有3个团7000余人。
?“牺牲决胜团”担任师的主攻,于12月3日晨发起攻击。我军因无重火器,摧毁敌碉堡主要靠人工推送炸药包完成,在敌坚固的工事和严密的火力下,我军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战况可用“惨烈”二字形容。
激战至下午5时,该团从东城打开了突破口。但敌立即以火力封锁了突破口,并以成排、成连的兵力进行集团反冲击。4日拂晓,我因伤亡过大,遂后撤至火车站一线,边依托城垣顽强抗击,边调整作战部署。
5日5时,总攻开始打响。在炮火准备20分钟后,该团立即组织尖刀连进行勇猛突击,激战至午时,虽夺取了部分阵地,但部队伤亡也较大。
下午4时再次攻击开始,三连战士李万余一人炸掉了北墙3个暗堡,最后被流弹打得满脸是血,昏迷过去。在山炮营的火力掩护下,一营和二营主攻连队经过连番激战,打开了突破口。
五连率先攻入城内后,与敌人展开了激烈巷战,子弹打光了,就拼刺刀,刺刀拼断了,就用枪托砸,枪托砸烂了,就用砖头砸、石块砸,决不后退半步;
有的干脆赤手空拳,抱住敌人扭成团,咬耳朵,卡脖子,揍得敌人鬼叫狼嚎;还有的拉响仅有的“特备”手榴弹,冲向敌群,与敌同归于尽。
战后全连仅剩38人,38把刺刀把把见红。此次战斗,该团共歼敌500余人。
攻占密云的胜利,不仅为我东北大军西进、包围北平扫清了道路,还让傅作义这位国民党军著名的“守城专家”,见识了我军攻城拔寨的战斗力和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为尔后的北平和平解放埋下了伏笔。
从这个意义上说,“牺牲决胜团”为平津战役的胜利、为和平解放北平立下了首功。
四、历史硝烟远去,“牺牲决胜”精神永存
如今,血染的历史虽早已远去,部队的革命精神却永存。
“信念坚定、不畏艰难、英勇不屈、敢打必胜”的“牺牲决胜”精神,将永远镌刻在这支英雄部队的传人心中。
来源:罗援博客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华山穹剑):罗援将军:革命的乐观主义和牺牲精神永远是高扬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