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英/烈
传/承/精/神
致敬先烈血染的征程15——宁都兵暴及红五军团纪实思目撰文 冠羽整理
谨以此文,献给英勇的红五军团及后来编进红五军的原红四方面军三十三军将士!写在前面的话
在中国工农红军的历史上,有一支命运多舛且异常悲壮的队伍——宁都起义后改编的红五军团。令人遗憾的是,这支装备最好、建制完整、战力强悍的部队只存在了短短五年,就像灿烂的流星那样,在历史的天空画出一道璀璨的光芒!
这支部队可歌可泣的血染历程,值得认真地记叙下来,使后来者永志不忘!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红五军最后的征程,是由两支部队共同用鲜血和生命谱写而成,不将红三十三军包括在内非但不完整,而且将有愧于历史和原红三十三军的烈士们!
希望笔者的努力,能为英勇的红五军团,留下一段较为完整的历史。
宁都兵暴及红五军团纪实连载链接:血染的征程01:楔子
血染的征程02:不得已的改编
血染的征程03:南下“剿共”血染的征程04:遭到痛击
血染的征程05:星火燃宁都血染的征程06:危机促兵暴
血染的征程07 早产的阵痛
血染的征程08 一波三折血染的征程09 有惊无险的兵暴血染的征程10 兵暴成功
血染的征程11 医疗通讯器材及专业人员血染的征程12 跌宕起伏的整编
血染的征程13 整编后的变化血染的征程14 驰援赣州
第十四章赣州之战威名扬
根据史料记载,红五军团的求战,立刻就得到中革军委的批准。
大约于2月19日前后,红五军团迅速由瑞金的九堡一带,西进至赣州城东北约50华里处的茅店、江口地区。
2月27日,红三军团第四次爆破攻城受挫,同时国民党军嫡系陈诚所部,已从吉安方向快速赶来增援。于是,红五军团领导再次向中革军委请战——建议将五军团前推至磹口、储谭、大湘一线,以便提前准备阻击来自吉安方向的敌方援军。
得到中革军委的批准后,季振同与萧劲光等立刻指挥部队开始行动:红15军推进至储谭、大湖口一线,红13、14两军则移至侧后的里镇、梅林一带。
储谭乡位于章水与贡水汇合处以北的一个急弯处,由此至大湖口这一线紧挨着赣江右岸,距离赣州城正北(直线)约20华里,对岸就是吉安南下赣州的沿江公路——这是条捷径,也是敌援军最有可能行进道路。
依照红五军团摆出的这个阵仗不难推测,季振同的意图很明显,当敌援军行进至这一带时突然出击,打他个措手不及!从将精锐的红15军摆在最前边可以想象出,季振同想的是首战必胜——打个漂亮的伏击战!
根据整编时透露的信息判断,之前总部大概是出于安抚季振同或其它某种考虑,似乎对红15军没有进行打乱建制的混编。该军的前身是季振同的老底子部队——原第二十六路军第一主力第74旅(手枪旅),队伍是基本由身材高大的老兵组成,善于近距离突击和短兵相接。依据敌罗卓英部其中一路由此赶赴赣州的史实推断,如果真的按照这个设想开打,赣州战役的历史很可能会被改写!
储谭乡旧照片
可出乎意料的是,红五军团的这个作战计划紧接着就被否了——3月1日,匆匆赶到赣州前线的中革军委,重新调整了红五军团的作战部署:将红15军调至赣州城西南的沙石埠(镇)一带,在漳水南岸的三江口至五里亭之间设置阵地,阻击可能南渡来援之敌;红14军部署在赣州以北、赣江东岸储谭的南北一线,控制赣江右岸并威胁和牵制陈诚(罗卓英)部侧后;红13军则配置在赣州城东南侧的华子林一带,作为攻城的总预备队。
瞅一眼赣州城的地图就能发现,红五军团这三个军的位置,恰好与其时赣州城的地形相吻合——也是三角形:红14军在三角的顶部(老赣州城北面河对岸),红15军在三角的左下角(老赣州城西南侧),红13军位于三角形的右下角(老赣州城的东南)。
令人生疑的是,中革军委为何之前欣然同意后却毫无来由地突然改变了呢?唯一合乎情理的解释,很可能是中央局某些领导还是对这支队伍有些放心不下,从其后红五军团的三个军分别被部署在三个互不相干的地方,大约多少能体会出其中难以言传的意味。
不得不说,红五军团的这个重新部署无论怎么看,都给人以莫名其妙的感觉:红14军所处的位置,虽然可以(隔江)用重机枪火力威胁对岸罗卓英的部队,但由于距离较远,白天还勉强可以,天黑后则基本起不了多大作用。除非敌军渡江进攻,否则部队只能无所事事待在那儿。至于红15军所处的位置,由于地形与河道的关系,基本上看不到北门外的浮桥,也就更谈不上什么威胁。
所以中革军委的这个部署,明显是在被动防守——至于为什么要摆出一副被动挨打的姿态?恐怕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明白!
笔者臆测,很可能是因为季振同的那个打法,似乎与毛泽东提及的围城打援不谋而合,可如果那样打岂不证明当初毛泽东的主张是正确的?!所以宁愿被动挨打,也不能便宜了毛泽东!况且苏区中央局的某些领导,还惦记着打下赣州后与毛泽东算账呢!
参考图:其时红五军团三个军的大致位置。
从战史等文献资料记载来看,其时中革军委之所以摆出一副强攻硬打的姿态,恐怕与情报不准以及想当然有相当大的关系。几十年后,几乎所有关于赣州之战的记载,仍然将由吉安拿下增援的罗卓英部,描述成只有两个师二万余人——如《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中的记载为:“朱绍良为解赣州之围,令陈诚迅速派兵增援。陈诚以第11师师长罗卓英统帅该师及第14师共4个旅12个团约2万人增援赣州。”(注1)而《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史》中的记载,也相去不远:“朱绍良为解赣州之围,命令陈诚迅速派兵增援。陈诚即以第十一师、第十四师约2万人增援赣州。”(注2)
那陈诚部派出的这支援军究竟有多大规模?兵力又到底有几许呢?
根据明确的史料记载,陈诚所部南下增援赣州的的部队为2个师加1个旅——第11师、第14师和第52师的第154旅,由前不久刚刚升任第11师师长的罗卓英指挥。
根据经历此战的当事人回忆,这2个师均为2旅7团制——各辖6个建制团及1个师属独立团。熟悉第18军历史的大都晓得,第11师是陈诚赖以起家的基本部队,后加入的第14师则被人戏称为是陈诚的“螟蛉义子”——这2个师是陈诚第18军的核心。而第52师的第154旅,则是刚刚由原第11师独立旅改编过来的。
对于陈诚部这支由吉安南下增援赣州援军兵力,据时任国民党军18军14师少校骑兵连长的方耀回忆:“我们这支有五万人的大军抵达赣州县城北郊时,打退了红军警戒部队,……”(注3)
那么,方耀的这段回忆准确吗?这需要简要梳理,其时陈诚第18军的基本情况。
凡是对于陈诚“土木系”历史有所了解的大概都清楚,中原大战结束后,陈诚升任第18军军长。第18军成立之初,所辖部队只有1个师——即陈诚赖以起家的第11师。通常一个军至少下辖2个师,可由于其时的国民党军派系林立,加上陈诚治军严格,因此都不愿被划归第18军。于是,陈诚一边继续扩充兵力,一边加紧向上活动要编制。
时至1931年2月,老蒋终于决定,将由蒋鼎文教导第3师改编的第14师,调拨给陈诚的第18军辖制。其时的第11师为3旅9团制,分别是第31、第32旅及独立旅,师部另有炮、工、通、辎各1营及1个特务连的直属部队。
国民党军的标准配置为每团1500人,但第11师每团接近2000人,故全师共约22000多人。
那第14师呢?根据胡博《国民革命军师史总揽》中的描述,教导第3师在湖北武汉改称第14师时,同样为3旅(40、41及独立旅)9团制,尽管师部直属部队比11师还多出一个骑兵连,总兵力却只有17000余人。
另据邱行湘回忆,划归第18军后,陈诚“又以武汉要塞工兵营和攻城营,编为一个攻城旅,以李延年为旅长。”但因这个重编的攻城旅划归军部直辖,第14师只剩15000余人。此时,“全军有18个步兵团,共约四万二、三千人。”(注4)
其后,陈诚一直想再增添1个师,但却苦于没能找到机会,只好先继续扩大兵源耐心等待。半年多后时机终于来了——1931年9月,第52师在方石岭被红军歼灭,师长韩德勤化装成伙夫,蒙骗过红军后逃回了吉安。
不久,得到老蒋首肯的陈诚,逼走了原师长韩德勤及该师补充团(留守吉安,未上前线)团长陈纯道,以第11师的独立旅及军属攻城旅合并组成新的第52师。那个跟随罗卓英前去支援赣州的傅仲芳第154旅,即为原第11师的独立旅。
被吞并的第52师的残部(约4000人)及留在后方的补充团,则悉数补入第11和第14师——随即两师各组建一个师属独立团。拿下第52师后,陈诚又将目光瞄向了郭华宗的第43师——该师原系军阀孙传芳的残部和第47师改编而成,因师长郭华宗与上司上官云相闹矛盾,脱离第9军建制跑到吉安西南地域。陈诚便以“不听指挥,擅自行动”为借口,宣称要改编这个第43师。
在陈诚上下其手、软硬兼施的威逼下,郭华宗只好拿钱走人当寓公去了。如此这般,时至赣州战役前夕,陈诚的第18军就辖有4个师和1一个旅(其时攻城旅尚未编入第52师)的建制。
2月25日,罗卓英率领第11师及第52师的154旅,徒步行军2天,由吉安赶到泰和与第14师会合后,第二天兵分两路赶赴赣州:一路沿泰和、万安至赣州,靠近赣江左岸的道路攻击前进;另一路(主力)走的则是泰和、遂川至赣州的大路。
泰和至赣州的路程300余华里,此时天气乍暖还寒,敌援军罗卓英第11师前锋黄维的第32旅,一路急行军,于29日下午赶到赣州城北门外的章水对岸。
据时任敌32旅旅长黄维回忆:随即该旅“架成浮桥,于黄昏后冒东门外、西门外红军射击的干扰,率所部三团入城,先巩固城防。1、立即接替北门、西门、南门的城防守备。2、应马旅长的要求,以一个营控制在东门的位置,归马旅长指挥。”(注5)
那么,红军不是提前做了相应部署了吗?为何赶来增援的敌罗卓英部先头部队,能如此轻松迅速地赶到赣州战场?
这正如前文提到红军战前部署上的疏漏,将战役阻援的重点放在南面,北面只分散部署了两支部队——红16军从吉安西北侧的樟村骚扰牵制敌陈诚所部,独立红5师则在万安西南一带通过游击战进行牵制阻扰。
红16军是于1930年7月,由红5军第1纵队和湘鄂边独立师以及修水、合平、铜鼓各县的赤卫队扩编而成,红三军团东移江西中央苏区后该部留在湘鄂赣边区坚持斗争。红16军虽下辖2个师,但充其量只有5000来人,而敌陈诚部辖有4个整师七、八万人,故红16军难以构成重大威胁。只有2000人左右独立红5师是地方部队,更是无力阻挡敌罗卓英部五万大军的南下——据时任敌32旅旅长的黄维回忆,所部于2月29日赶往赣州的途中,曾在沙地附近遭遇并驱逐了红军游击队。
此时,整个赣州战场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由于敌罗卓英部主力尚未赶到,先期抵达赣州的黄维部只能暂时采取守势。而南面敌粤军余汉谋部2个师亦北上至大余、九渡水一线,尽管该部的攻击不甚积极,依然与掩护攻城的红4军所部形成对峙。
可对于国民党军已形成南北夹击的态势,苏区中央局的大员们依然执迷不悟——朱德与时任总政部主任的王稼祥等于3月1日赶到前线的当天,就根据苏区中央局的意见与彭德怀一起下达了《关于坚决夺取赣州乘胜消灭来援敌人的训令》:通告参战部队中革军委已来到前方,强调坚决夺取赣州是红军目前的中心任务,应克服一切困难迅速完成这个巨大的使命!其时红3师已从章水对岸的水西一带调过河来,彭德怀与滕代远、邓萍等将其部署为攻打南门与西门的预备队,其它部队作战地域及目标不变,准备全力发起第二次总攻击。
图片取自网上
就在红三军团紧张地准备再次攻城期间,敌援军罗卓英部已于2日晚全部赶到,一场血战迫在眉睫!可利令智昏的苏区中央大员们却依然执迷不悟,仍旧催促前线部队加紧发起攻城作战。
时至3月4日,苏区中央局复电给前方的朱德、王稼祥及彭德怀等,同意他们2月28日的“来电计划”,并再次强调“仍以攻赣为目的实为必要”!
随即于当日,“王稼祥以总政治部主任的名义发布告红军战士书,号召红军要下最大的决心,进行持久战争,拿下赣州,赣州不下我们决不走,敌人援军要来,我们就立刻消灭他们,再继续攻打赣州。”(注6)
次日拂晓,彭德怀指挥红三军团所部,发起第二次总攻击!可惜的是,由于进攻西门和南门的红1师和红2师挖的坑道进水,致使棺材炮受潮无法点燃。
只有攻击东门红7军的3个棺材炮爆破成功,不但将东门的城楼炸塌,而且连城门左右两侧的城墙亦炸塌60多米!随即红7军向城内发起冲锋!敌马崑部守东门的1个营虽被当场炸死炸伤200多人,但由于敌32旅早已潜入城内,接管了南门及西门的防守并支援东门一个营的兵力,故守东门的马崑手头足有3000多兵力。其时红7军的每个团只有5到6个连,此前的攻击又造成不少伤亡减员,所以尽管连续发起四次冲锋都未能成功!
赣州战事发展到如此地步,无论位于前方的朱德、王稼祥还是在后方的项英、任弼时等,均已是骑虎难下——部队停滞在赣州城下不知该如何是好!
据说项英等请示周恩来,得到建议是去请教毛泽东为好,于是项英亲自跑到东华山。
可叹的是为时已晚——就在苏区中央成员及毛泽东赶往赣州前线的途中,敌罗卓英部已于7日凌晨两点分成三路,向攻城的红军发起突然攻击:
第一路为第11师32旅之65、66两团,由赣州城南门提前挖好的三条坑道出城,向天竺山方向预定目标的纵深突击!得手后66团调头向东,配合由东门出击马昆旅,共同夹击东门外的红军;第64团一部防守南门,其余在南门外集结待命;北门对岸的31旅第62团,由杨梅渡向东南强渡章水,得手后与南门外的第64团所部,夹击西门外的红军;
第二路为第14师,一部监视唐江方面的红一军团,主力则强渡章水,攻击当面之红军(红15军)。
第三路为第31旅所部,其第63团镇守水西一带防止红军渡江袭击其侧后背,第61团进入赣州城作为预备队。
战斗一开打,红三军团立马就被打了个措手不及——陷入各自为战的窘境!在这种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中革军委只好动用总预备队——将红13军调上来投入战斗。
其时国民党军尚未装备轻机枪——基本都是步枪,只能你一枪我一枪的战斗,所以很快形成短兵相接的混战。红13军数千把闪闪发亮的大刀上下翻飞,在天竺山、白云山一带与冲过来敌军展开殊死肉搏战!可由于敌军兵力过多,一时间形成相持不下的僵局,朱德不得不亲自率领总部警卫营也加入战斗,可依然未能迅速扭转战场的颓势!此时,位于西侧的红1师已失去有组织的抵抗,如果敌军得手后再杀将过来,红军必败无疑!
为什么会演变成如此糟糕的局面?这就是前面笔者为何要论证敌军兵力的根本原因。通过黄维的回忆可知,向天竺山一带进攻的敌军只有3个建制团——严格讲为2个,黄维第32旅的2个团以及后来出击的马崑部第68团。其时在天竺山一带参战的红军部队,即使不算被打散的红三军团第7军,仅红13军加上随后投入战斗的总部警卫营,怎么着也得有五千三四百人之多。肉搏战基本是一对一,这证明敌军这2个团的兵力,恐怕不少于六千人!否则难以与红军相持不下。
此时最危险的,就是位于西门的红三军团第1师——由于其背后是章水,与赣州城墙之间地域狭窄,几无回旋的余地,遭到敌军两面夹攻损失很大!
据敌方资料显示,由于过度疲劳,敌军摸过来时很多战士都在睡觉,以至于连师长侯中英都被俘虏。幸好得到南门附近红2师的支援,加上之前红3师被调到西门与南门之间作为预备队,否则得不到掩护的红1师很难脱身!
其时红三军团的编制都是6个连(5个步兵连加1个重机枪连)的小团,一个师勉强只有3000来人。经过一个月的攻城作战伤亡不小,所以在敌军优势兵力的冲击下,得到红2师和红3师掩护的红1师依然难以脱身——“当时,敌军死死咬住我攻城部队不放,我撤敌追,我反击敌后退,就这样我们同敌人反复进行了20多次反击战。”(注7)
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突然一彪凶悍的红军部队,从斜刺里冲杀过来!一下子就打退了敌军猖狂的进攻!那么,这支主动冲杀过来的援军来自何方?难道会是总部专门派过来的吗?答案是否定的!其时的红军总部正指挥总预备队红13军,在天竺山、白云山一带同敌军杀得天昏地暗、难分难解,那还抽得出的兵力支援西门的部队呢?!
据有的研究文章称,中间红军总部为了挽回颓势,曾命令红14军从赣州城东门外侧的七里河镇古渡口,强渡贡水过来增援,但遭到敌军布置在城头的重机枪火力阻击,结果连河边都难以靠近。由此可见,其时红军总部已自顾不暇,那还能顾得上位于西门的部队!?
那么,这支援军到底来自何方?尽管正规的军史并无记载,但时任红三军团1师2团政委方强却在其回忆里说得分明:“当日下午3时,第15军投入战斗,……。”(注8)
这支挽救红三军团第1师的部队,来自城西侧防守三江口一带的红15军——时任第44师师长的苏进,发现红三军团左翼有崩溃的迹象,临时抽调(组织)一支部队赶过来救援!该师主要是由原季振同第74旅的第1团组成,装备的是冲锋枪、手枪和大刀片,是原二十六路军响当当地的第一主力!
这支临时抽调的部队在师长苏进的亲自率领下,用冲锋枪扫射和大刀劈杀的战术,一个照面就将敌军士兵撂倒一片!当即给国民党军第32旅正在冲杀的官兵心理上造成极大地震骇。
陈诚这个第11师中原大战时,就曾于与西北军的手枪部队交过手,而且吃过很大的亏,没想到这支部队更加凶悍!西门这股敌军一直败退到赣州城边,得到城墙上的重机枪掩护才稳住阵脚。
天竺山方向的敌军得悉后,亦受到强烈的震撼,不得不下令停止攻击,全部退回到小南门外的柑子园、刘家营一线。
直到此时中革军委才醒过神来,急忙下令攻城部队立刻撤出战斗——在红五军团3个军的交替掩护下,红三军团所部从赣州城下撤离。大概是心有余悸,赣州城的敌军也未敢追击。
上面这张图,是红三军团攻打赣州城的大致过程。敌军反攻之前,红3师已调至红2师左侧后。右下角天竺山与白云山的位置标示的很清楚——这是7日的主战场。红1师的战斗,主要发生在城西侧。红15军的援军,是从左下角位置冲杀过来。
时至3月8日,苏区中央局和中革军委痛苦地意识到,攻克赣州暂时已无可能,只好下令战役结束,随后所有参战部队全部撤回到赣州以东及以南的苏区休整。
赣州战役历时33天,根据明确战史记载,红军共伤亡3000多人,其中仅红三军团就有2000多人。
那红五军团的伤亡如何?依照作战过程推测,红14军在赣州城东北侧没怎么打,所以损失很小。红15军位于赣州的西南侧,主要任务是阻击敌14师南渡章水的行动,抽兵援助红三军团第1师的战斗军史上几无记载,从作战时间不长又是胜仗,推测损失应该不大。但红13军在天竺山、白云山大半日战斗,仅从红37师政委欧阳健的阵亡就足以说明战况是多么的惨烈!对于一支新加入红军的队伍,第一仗主力师就牺牲了一个中央派来的师政委,所以无论从战况还是作战时间上推测,红13军的伤亡大约有上千人。
随着红军部队的全部撤离,赣州之战的帷幕终于落下。红五军团所部参加红军后的第一战,就杀出了赫赫威风!从此红五军团大刀的厉害,不仅在红军和苏区老百姓中间传播开来,而且也使参战的敌军心有余悸。可正如《老子》所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红五军团返回苏区不久,令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接踵而来!注释:
注1:见《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299页。
注2:见《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史》,国防大学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第178页。
注3:见《文史资料存稿选编—04》,第385页。
注4:见《文史资料选辑-第五十七辑》,第119页。
注5:见《文史资料选辑-第九十一辑》,第226页。
注6:见《朱德年谱新编本》一八八六— 一九七六(上),第264页。
注7、8:见《红军反围剿回忆史料》,第109页。 (图片来自网络) 血染的征程连载——宁都兵暴及红五军团纪实
如果您对38军历史感兴趣,请您关注38军军魂公众号!
如果您想传播38军历史,您投稿。欢迎各位子弟后代战友投稿,前辈业绩,父辈情,战友情,军旅情,大院子弟情,旅游摄影等等,写出精彩,留住记忆,分享美好!
投稿邮箱:wsj38jungzh@126.com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38军军魂):血染的征程15 赣州之战威名扬——宁都兵暴及红五军团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