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是常常钻故纸堆。从1983年的《中国青年》杂志读到《在锻造中》一文,想与大家分享。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位“才气横溢、资质不凡”的27岁北京大学学生,在公派出国留学与留校担任团干部的选择上,听从组织安排,投身生机勃勃的共青团工作:举办“盛况空前的首届文艺周”、“首次演讲比赛”;讲团课、办讲座,两个月24场,题目《从东西方文化发展比较看当今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存在主义的伦理思想》《战后共运概观》……“团委所在地,犹如热闹的街市”……
在岀色完成共青团工作之余,他潜心学术研究,博览群书,撰写、翻译法律方面的著作数十万字,“锻造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通才’”。他惜时如金,“生命的价值就在分分秒秒之中”,“上任第一天宣布:团的例会一般不得超过一小时,超过可自行退场。他‘执政’一年多,例会都在半小时以内”……
他的“金句”:从无字句处读书,同有肝胆人共事,向潜在目标挺进。罗马不是一天建成;千锤百炼始成钢。
他的成长之路,给人——尤其是年轻人许多启迪、教益。八十年代小阳春,一个人的身影,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一首歌呈现了那个年代,人人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歌名《我们的明天比蜜甜》,歌中唱到:“甜蜜的工作甜蜜的工作无限好啰喂,甜蜜的歌儿甜蜜的歌儿飞满天啰喂……
假若你正值青春年华,才气横溢,资质不凡,生活给予你出国留学和走上共青团工作岗位这两种机会,你选择什么?假若党选择了你去承担后者,你会怎样对待?
在现实生活的天幕上,这人生课题的字字句句真切地摆到李克强同志的面前了,他该怎么办?
进入八十年代的第一个金秋时节,北大校园里的应届毕业生即将踏入社会实践的大课堂,接受人民的检验。从法律系传出一个颇有震动力的喜讯——选拔一批学生赴美留学。这无疑是高才生一次最有实际意义的实力测定,也确实是关系一生前途、命运的关键。此时,老师和同学们的目光在一个德才出众的学生身上聚合。
他,就是李克强。1980年在校“五四”科学讨论会上,李克强写的《法治机器与社会的系统、信息及控制》被学校评为优秀论文。有关人士对它的评价是:它是把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等新型科学方法运用到法学研究的一次尝试。他翻译的《英国宪法史纲》由系里打印作为教学的参考资料。在1981至1982 年间,他先后在报刊上发表了学术论文《关于法治系统控制过程的探讨》和学术译文《南斯拉夫的合资经营企业》。这个在学业上早已受到老师赏识和同学称赞的“尖子”,还具有引人注目的领导、组织才能,因而被选为党支部委员、团支部书记、校学生会常代会会长。“世界是一面镜子,它照出每个人的形象”(萨克雷语)。在人们心目中有他的位置,去出国留学,当在情理之中。
他用两个月的时间复习了有关课程,雄心勃勃地准备考试。上下左右都说:“李克强这次稳拿!”有位了解他潜力的老师鼓励他:“你到美国后可以直接攻博士学位。”
突然,一个信息在人们脸上引起了急剧的神情变化:由惋惜,而诧异,而惊愕。随后是说法各异的议论:“克强,你可亏了!留学变留校,当个团干部!”这是知己们的掏心话;
“机会难得,事关终身啊!”器重他的老师这样提示;“团委太需要你这样的人了!”不少学生这么说。学校党委领导同志先后找李克强谈了十来次,感情是那样深沉,期望又是那样殷切。是呵,拥有近万名共青团员的北大,急需一个强有力的、能打开局面的团委班子。李克强早在党委的物色之中了。怎么办?他开始食而无味了。的确,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历来是审慎的,况且,这是非同小可的抉择呵!
李克强躺在床上,彻夜难眠。思绪沿着自己的足迹滑动:小学到高中那些不可思议的年月里,他有幸从邻居一位文史馆的老先生那里读了《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等,成了老先生眼中酷爱文史的小“才子”。后来他插队到穷得出名的安徽省凤阳县,由于水土不服,全身皮肤溃烂。同伙伴们一样,他终于闯过来。后几年,不少人都以为他是当地农民。就在这块穷困而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招工之际,公社党委留下他到最穷的大队去任党支部书记。他同农民一起“流大汗”,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可日子没富起来。他带着不解之闷离开了曾哺育过自己的土地,考进了北京大学。他在拼命吸吮知识的乳浆中,时时抬眼望见祖国母亲那日渐丰润的面容,他振奋,他欣慰……辨认着这一串脚印后,他得出一个结论:要尽社会责任。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要起飞了!通观激荡的百年史,一个国家要起飞时,人们要同心协力承担社会责任。
他踏上共青团的岗位后,并不被所有人理解:“莫非这小子有点官瘾?”“咳,做那工作,把块材料给可惜了!”而他,一旦听从了组织的决定,便不顾旁人说什么了,只管按既定的路线挺进。
这一天,往日里与他志同道合、切磋学识的五位好友,出国留学起程了。他走在他们的中间亲热地说笑着,那喜兴劲仿佛要立即飞上蓝天的倒是他。这情景在送行人们的心里引起一阵颤动:他,论德论才,本是尖子中的尖子,可他,没能去……回校后,有个同伴憋不住了,说:“你这么坦然地看待人生,我可做不到这一点!”
李克强笑了,笑得豁达而含蓄。他心中闪出一句话:从无字句处读书,到变革实践中求知。
1981年12月,李克强(后排右一)与北京大学老师及同学合影。
同有肝胆人共事
“我们经历了时代的洗礼,在崭新的基础上坚定了这个方向——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理想……我们经历了对信仰的寻找并得到的它。这似乎平常,但却使我们空前地强大起来。因为这个信仰使我们与千百万人会师,我们彼此也正是在这里会师。
我们思考过,还要继续思考。我们诚恳地把结果和问题放到党旗下,这是我们的信赖,也是在党的培养下我们成长的标志。”
这是《在共产主义旗帜下——北大巡礼》的展览的一段导语,更是当今北大学生肝胆的写照。
李克强就职后,为使青年树立坚定的信念并在实践中加深和巩固,团委着力开展适合青年心理、生理特点的,寓知识,引思路的人生漫谈、参观、访问,还有征文、讲演、游艺等各种绚丽多彩的教育活动。
盛况空前的北大首届文艺周,九天内演出了7台105个文艺节目。全校21个系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工登台达700人次。一千多人参加了创作和组织工作。自编自演的话剧《雷雨》第三幕,舞蹈《海涛》,合唱《中华民族永不衰》……充分反映了青年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蓬勃向上的风姿。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分别进行了录像、录音。
去年10月1日中秋之夜,为庆祝党的十二大召开,未名湖畔张灯结彩,自制电子游艺大型联欢会在这里进行。圆月之下,两代人开怀畅谈振兴中华之策……
这些活动对青年素质的培养和健康的成长有着特殊的效应。用学生自己的散文诗般的话语表达:不能在共产主义旗帜下行进时,却拖着疲惫的步子。更不能用暗哑的声音回答生活的提问。因此,我们奔跑,我们歌唱。由此,我们坚韧,年轻并互相信任,而这正是宏伟的共同事业对我们的期待……这样,当接过鲜红的旗帜时,我们的手臂是有力的。
观看北大首次演讲比赛,不仅被那新颖的选题和雄辩的论证所吸引,也从那精湛的演讲艺术中获得精神享受。听《把荣誉分一半给他》《时间的价值及其实现》《这一代能产生第一流经济学家吗? ……这一串题目已经可以窥见,他们不再仅仅咀嚼着个人的苦闷。那胸怀,那气势,那神态,竟使人联想起影片中列宁讲演时的风度。随着阵阵的掌声,五十多岁的党委副书记马石江同志频频点头。他兴奋地对我耳语:“李克强他们这个团委班子不错,从学生干部中选拔团干部是成功的办法,有利于迅速轰开新局面!”
经济系团总支书记请李克强去讲团课。“好!讲《从东西方文化发展比较看当今中国在世界的地位》怎么样?”“行!”李克强没拿讲稿整整讲两小时,他还从怎么看待东方文明,讲到为什么要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这个学法律的团委书记,居然对东西方文化有如此深度的研究!同学们那目不转睛的神情透露出由衷的信服。学生宿舍区的广告栏里,几乎每天都有两三张最新的海报。仅去年10月至11月,团委与学生会就搞了24场讲座。题目有:《义务·良心·责任》《什么叫社会学?》《系统工程和大学生的学习》《三论与辩证唯物主义》《存在主义的伦理思想》《教育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战后共运概观》《东欧经济改革》《马克思关于宗教的认识》……
局外人很难想象,与李克强共谋共青团大业的团委专职干部仅有9人(其中有3位同志即将“毕业”),这仅是同等水平高校的三分之一。要人哪!而且要勇于开创新局面的“能人”。向上面要?不,他们向下面要。他们认定:各路“才子”“能人”自在学生群中。
于是,他们建立起了一个“业余”团干部网。整个团委系统不算团总支、团支部这个“链型”的组织机构,仅一个团委宣传部拥有二百多个学生兼职干部,下设简报组、调查组、新闻社、记者组、编辑组……宣传部长立下军令状:本人干不好辞职,记者试用期三个月,不称职的换掉,新闻社每星期上60–80份专题节目稿。团委各部下属机构加之所领导的学术社团是六七百人的队伍。这种组织形式他们称之为“环型”结构。“链型”与“环型”的有机结合,使得北大团委同学生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成了庞大的信息中心。
每到中午和晚自习前后,这个环型结构的“业余”团干部从四面八方向团委奔来,此时的北大37号楼——团委所在地,犹如热闹的街市,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法律的正当程序》李克强、 杨百揆、刘庸安译 ?龚祥瑞校
李克强毕业一年多,可谓德识才学并进。他的人事关系仍在法律系,工作证上的职称是法律系教师。他专攻《外国商法》,并准备上课。他在出色完成共青团工作的同时,写出一篇学术论文《经济改革中市场的法律控制》,翻译了《改进法律机制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并与别人合译了一本近20万字的《正当法律程序》一书。李克强还同龚祥瑞教授合写一篇学术论文《法律工作的计算机化》,提出了法律工作运用计算机,着手培养一批人才的颇有见地的观点,得到有关人士的赞赏。除此,他还读了《经济》《经济法》《政治学》《法律理论》以及有关苏联、东欧经济改革方面的中英文版二十几本专业书,并在本校坚持上日语课和用英语讲授的法学课。
不难看出,他对时间运筹驾驭的能力是何等惊人。干过共青团工作这一行的人都晓得,任务繁杂,时间零乱,生活是难以形成规律的。然而,他善于在不规则的时间运转中找到节奏:学生上午上课,他就参加团内外会议,见缝插针地抓紧时间看书,下午多用于团委工作,学生上晚自习自己也可用这段整时间连贯地看书、想问题,夜间十点前后同学生“业余”团干部谈工作,深夜十一点至一点是他最可靠的著书立说时间。他上任第一天宣布:团的例会一般不得超过一小时,超过可自行退场。他“执政”一年多,例会都在半个小时以内,从不泡在会里过日子。他有个向效率要时间的科学观,工作则忘我,读书则专注。他生命的价值就在分分秒秒之中,给时间以最大的浓度,给青春以最纯的结晶。
李克强认为,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一切交给党安排,但又不是消极地等待党安排。共青团岗位是党培养青年干部的重要基地,关键在于青年干部自身是否自觉地按照党提出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给自己立个潜在目标,为接近这个目标一步步地奋斗。不少老同志为战争年代和建国初期的革命需要,丢掉了专业,成为职业革命家。今天,为适应时代需要,他们尚且孜孜不倦地学习。而自己年仅27岁,正值“志于学”之年,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积累雄厚的专业知识,才能研究和认识所在领域中适合我国国情的进取之策。因而,他常这样激励自己:一个人不能向社会要求太多,不能想象世界是为自己设计的,然而,对社会和时代向自己提出的要求和目标,则要全身心地投进去,以锻造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通才”。所谓“通才”,是在博的基础上专,勇于承担开拓责任,富有创造才能。新时代需要具有这样新素质的一代人呵!
北大党委的战略眼光正在于此。她交给李克强两个计划,一个是工作计划,一个是学习计划,告诉他两个计划同等重要。李克强在实践中逐步体验到党的指示的分量,他说,自己一步离不开党的培养,离开母体将犹如秋叶落地,生命力全然消失。
他在工作和学习实践中,注重从专业课教师和做共青团工作两个角度观察问题,感到要真正着眼于全面培养学生成为“三有一守”的一代新人,必须摆脱搞政治和搞业务互相扯皮、互相抵消的恶性循环,找到统一的“适度点”。团委在人生观教育中,把理想和成才教育融为一体,收到相辅相成的效果。因而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强者,不仅要有献身于社会和民族的精神,更要思想容量大,吸收能力强,才能高效率地为全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去年十二月上旬,北大法律系教师有出国名额,李克强被推荐出国深造。在他填写出国人员表格时,脑里闪现着一年前几个好友告别挥手呼唤的情景:“克强,美国见!”此刻他心潮澎湃,下决心出国后,用两年攻下三年的课程,与他们同归。下旬,他参加了团的十一大,当选为共青团中央委员会常委。出国留学与从事共青团工作的两种选择接踵而来……他对这人生课题的回答仍是三句话:从无字句处读书,同
?有肝胆人共事,向潜在目标挺进。?(插图:刘效义)
2021年3月11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新华社)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梅梓祥):藏品说话:犹记当年英姿勃发(赵艳 唐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