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的枣园后山,是1944年9月毛主席发表为人民服务讲话的地方。我是西安导游,每年无数次带团到延安,经常参观和讲解为人民服务讲话台。毛主席诞辰128周年之际,我从两个角度谈一谈我对《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的学习体会。
这篇文章700多字,虽然文字简短,行文朴实,但却思想深邃、意蕴丰厚,实在值得反复研读、深究。
枣园后山,为人民服务讲话台
首先,文章确定了共产党人的生死观和伦理道德。因为是张思德的追悼会,毛主席主要谈的是生死观,提出“为人民利益而死,死得其所”的看法,这就确定了共产党人的生死观。
死亡,每个人都要面临的问题。古往今来,无数哲学、宗教都从不同的需要出发,来回答如何看待死亡。宗教的出现和持续存在,很重要原因正是在于它对死亡的解释,安抚了人心,缓解了恐慌。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虽然对死亡的解释不尽相同,但都有类似生死轮回的观点,认为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进入新的轮回或新的空间。基督教的上天堂、下地狱、永生观念,佛教的六道轮回之说,基督教的复活、审判之说,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宗教对死亡的看法是出世、超脱的,而中国儒家对死亡是入世、现实的。儒家认为人活在这世上,除了自然生命之外,还有“价值生命”,要有使命担当。所谓使命,就是人对于自己之所以成为一个人的自觉。儒家强调,人要知道自己为何而生、为何而死,这样就可以选择某一理想,以成全自己的价值生命。当人一旦对死亡采取主动态度,就不再被动的被死亡,面对死亡遂豁然开朗。
中国古代优秀的仁人志士们,就遵循着、践行着儒家这种生死观。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再到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下,去留肝胆两昆仑”,就是积极入世的生死观,都因为有了使命担当而不惧死亡。
毛主席提炼的生死观,继承又超越了中国古代仁人志士的生死观。“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绝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是死得其所。”这是全文谈生死最核心的一段。中国革命的成功,光是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330万之多。他们的英勇牺牲需要告慰,需要伦理的解释,“为人民利益而死,死得其所”就是解释和告慰,是毛泽东提炼的共产党人的生死观和仁义道德、伦理道德。
毛泽东把传统少数士大夫的精神,推向了一个大党。与有责任担当的生死观相对的,是享乐主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升官发财等腐朽、颓丧的生死观。
张思德
其次,文章确定了精英与大众、干部和百姓的关系只能是服务关系,而不能是别的任何关系,这就确定了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
儒家虽然有积极入世、现实的生死观,在干群关系上却有着反动、腐朽的看法,是完全的愚民思想。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可以使民众由着干部、精英的道路去做,但不可以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汉代至宋代的官名,一州之长叫做“州牧”,字面意思都包含着官员对百姓的居高临下。
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在干部与群众、精英和大众的关系上,需要推翻传统腐朽的价值观,需要更新话语。《为人民服务》给出了更新的话语,那就是服务关系。
服务关系,本应该是人与人之间最纯洁、最美好的关系,然而在私有制条件下,人与人之间被金钱关系主导,变成了剥削、压迫关系,变成了愚民、欺骗关系。中国自古是一个权力至上的社会,国家政权、干部官员决定着百姓生死,干部鱼肉百姓习以为常,老百姓怕官、畏官思想严重。毛泽东把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共产党人的终极价值观,是对资本和权力统治下社会下不平等价值观的对抗、扭转,有极强的针对性、现代性,而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始终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同时代表社会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毛泽东提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政党观念的继承和发扬,是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
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诞生于传统深厚的中国文化土壤之中,诞生于现代无产阶级政党的领袖笔下,正逢其时。它对外接纳了最先进的政党理念,对内改造了腐朽的中国官文化,为古老的中国和新生的中国共产党,及时提供了一套全新的价值观。它的提出,提高了全党乃至所有的政党的价值标准、道德标准。
封建王朝提不出这样的理念,国民党提不出这样的理念,外国资产阶级政党也提不出这样的理念。
正是因为毛泽东觉得“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最能概括中国共产党人全部的哲学,所以他才为一位普通战士安排一次高规格的葬礼,以此发表出来。一经发表,震古烁今,光芒万丈。
以上就是我的学习体会。2021年12月26是毛主席诞辰128周年纪念日,再次以文纪念他的诞辰。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星火游):读《为人民服务》——纪念毛主席诞辰128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