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式好医生人文故事】之二——追忆“草原曼巴”王万青

  编者按】:“把一生献给藏族兄弟姐妹”的白求恩式好医生王万青不幸逝世,享年80岁。为了表达白求恩精神研究会对这位白求恩奖章获得者、白求恩式好医生的深切缅怀和追忆之情,特刊发加拿大共生国际传媒总编胡宪女士2013年11月对王万青医生的人物专访,作为【白求恩式好医生人文故事】系列之二,以表哀思,以飧读者。

【白求恩式好医生人文故事】之二——追忆“草原曼巴”王万青

把一生献给藏族兄弟姐妹

访草原曼巴、白求恩式好医生王万青

采写:加拿大共生国际传媒总编 胡 宪

【白求恩式好医生人文故事】之二——追忆“草原曼巴”王万青

我就是要到那里去,死了也不后悔

  1968年,24岁的上海医学院应届毕业生王万青,满怀报国豪情,在分配志愿表上写下一句话: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我这么说,绝不是唱高调,而是发自内心的愿望,”王万青说,“解放前,我家日子过得很艰难,父亲常失业。解放后,父亲进了工厂,工作稳定,生活也好了。1962年我考上国家五所重点医学院之一的上海第一医学院,学费国家包了,一毕业就是干部编制,我感到自己很幸运,父母也常说,你是国家培养的,要为国家做贡献。”

  王万青,显著特征是1米84的大个儿,戴副白边近视眼镜。这个土生土长的上海青年,其实对到底什么叫“最艰苦的地方”完全没有概念。他在地图上画了两个圈——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和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民族地区应该就是最艰苦的地方吧,当时我想。”

  1968年12月26日,从上海开往乌鲁木齐的第52次列车,载着这位热血青年的强健身躯和美好理想一路西去,一去就是一生一世。

  六天后的1969年元旦,王万青踏上了甘南大草原。再次分配时,他又要求去生活最艰苦的玛曲县。主管干部不同意,说那里是甘南州海拔最高也最边远的藏族纯牧业县,常有土匪出没,很危险。王万青当时一激动,就说了句‘大话’:我就是要到那里去,死了也不后悔!”

  就这样,王万青在破旧的汽车上颠簸两日,进了甘青川三省交界的玛曲县,县干部又找了辆路过的外地车将王万青送到目的地:草原深处的阿万仓乡卫生院(当时叫卫生所)。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两间破旧的小土坯房,最贵重的医疗器械是一只小血压计,再就是体温表和听诊器。

  那天,王万青坐在自己的行李包上,在空荡荡的院子里,在火辣辣的烈日下整整暴晒了三个钟点。

  最后,他对自己说:既来之,则安之,一个人绝不可自食其言。苦想了大半天,结论就这么简单。

骨可断,志不可丢

  物质条件的艰苦对王万青倒也算不了什么,但如何克服语言障碍以便开展工作却让他煞费了一番苦心。“我想出一个笨办法,找个小本本,向藏民请教看病常用语的发音,以同音汉字标注,比如‘头痛吗’?藏语是‘高额那格’……没几天,我就能独立看病了。”

【白求恩式好医生人文故事】之二——追忆“草原曼巴”王万青

1973年阿万仓乡黄河边,王万青出诊途中。

  阿万仓乡没有车,交通方式是骑马。王万青到阿万仓乡一周后,两位牧民慕名前来,找“大上海来的大曼巴(藏语:医生)”出诊。从没骑过马的王万青二话没说,跨上了他们牵来的马匹。

  翻过一座山,又趟过一道河,草原一望无边,阳光分外温暖……忽然,马儿一声嘶鸣,将毫无防备的王万青高高抛起,重重扔下,王万青胳膊肘着地,摔了个结结实实。

  剧痛过后,王万青意识到必须立即自救。他让牧民帮他拣来眼镜,一件件脱掉衣服,自己查看伤情。

  牧民要送他回去,因为他们见过有人摔下马当时没死,但过一段时间还是会死的(因内脏破裂)。

  “但我想到,不行!且不说前边有病人在等着我,第一次出诊就这样灰溜溜地回去,要让人笑话的。再说了,回去所里也没有X光机,也没人能治。”

  王万青指导牧民抬起自己的右臂,一个在身后固定住上臂,一个在身前拉住小臂,他喊着口令:“拉——拉——停!”王万青摸准部位,左手猛地屈曲右肘——错位的手臂复原了!

 “一开始我疼得想哭,但不能哭,复位后我高兴得想笑,又笑不出来。没想到在草原第一次做手术就成功了,而病人却是我自己。”

  这天,在牧民一前一后的护卫下又走了两个小时终于到达目的地。随后,他用一只左手治好了两个病人,一个是制火药时二度烧伤满身水泡的老人,一个是急性扁桃体发炎多日高烧不退的妇女。

  “从这件‘坏事’中我总结出三点好处:第一,自己经住了考验,不再动摇;第二,赢得了牧民的敬重,他们认为我是条硬汉;第三,牧民看到了,我是真心为病人的,对日后开展工作非常有利。

奇迹,来自医生的责任与担当

  回卫生所一周后,王万青的胳膊还是肿胀,去县医院照片子发现骨折了,当地治不了,领导批准王万青回上海治疗。上海当时有个中医第五门诊部,专看跌打损伤,王万青就在那里一边看病,一边进修中医。两个月后,胳膊基本能动了,王万青再次告别父母,回到甘南。

  “汉民曼巴回来了!”这消息在草原迅速传开,牧民们曾以为城里人吃不了苦,王万青肯定一去无回。 “家里人确实希望我留下,我也确实打过退堂鼓,但最后总过不了自己这一关。”王万青笑着说。

【白求恩式好医生人文故事】之二——追忆“草原曼巴”王万青

1982年王万青骑马过冰封的黄河进行布病普查。

【白求恩式好医生人文故事】之二——追忆“草原曼巴”王万青

  1988年2月,王万青与儿子(老大和老三)骑摩托车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雪山,积雪大厚,山路十分难行,他们推着摩托车整整步行了两天。

  为了一句誓言,王万青又回到了草原。从此,黄河第一湾有了无数个第一:第一台手术,第一宗输血,第一次发电,第一台摩托……乡卫生院第一回有了门诊病历,全乡90%以上的牧民第一次有了个人健康档案。

  “建立门诊病历是我1980年担任卫生院院长开始的。藏族牧民同名的很多,全乡叫扎西或卓玛的有几十个,怎么区分?我想了一个办法:以生产队为单位建立登记本和病历编号,详细记录性别、年龄以及其他可供鉴别的资料。牧民来了,只要报上所在生产队,就能快捷地找到相应病历。这使医疗质量和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也为科学防病治病提供了可靠依据。”

【白求恩式好医生人文故事】之二——追忆“草原曼巴”王万青

1986年,王万青在阿万仓卫生院帐篷病房中查房。

【白求恩式好医生人文故事】之二——追忆“草原曼巴”王万青

  1987年,王万青与妻子凯嫪开手扶拖拉机下生产队进行儿童计划免疫工作。

  1984年,10岁的藏族孩子小那美放牧时被牦牛挑穿腹部,肠管流在外边,第二天傍晚送到卫生院时,“只见小孩肚子上一堆乌黑的肠子,已经坏死,病情极其危重。我立即做了抗休克抢救。但接下来必须手术,可是卫生院没有手术条件,若送县医院则要翻一座海拔4000米的大山,过七道没有桥的河流,还要走100多里的山路,没有汽车,孩子极有可能会死在路上。”

  转院不行,不转院也不行,咋办?眼看一条幼小的生命即将离去,王万青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就地手术,不放过一丝希望!

  “在征得家长和乡领导的同意后,我立即召集全院人员开术前动员大会。”说到这儿,王万青幽默地笑了。因为所谓“全院人员”,连他和妻子在内一共只有四个人。

  两张办公桌拼成了手术台,一个电灯泡加两把手电筒权充了无影灯。“大电怎么解决呢”?嘿!上级刚配备的一架小型柴油发电机正好派上用场!院长王万青亲自上阵,麻醉、主刀一把抓。忙碌了一夜,切除了84厘米的坏死肠管,完成了肠道吻合术,濒临死亡的小那美得救了!

【白求恩式好医生人文故事】之二——追忆“草原曼巴”王万青

  1984年,阿万仓卫生院的小病人那美 (牛牴腹部重伤休克)抢救手术后第20天。 

  小那美的成功抢救,震动了整个草原,牧民们奔走相告:汉族曼巴有起死回生的本领!确实,肠子流了一地的人能在几天后走出帐篷晒太阳,这在玛曲县,乃至全甘南州,都是闻所未闻的奇迹。王万青说:“为此,我要感谢上海的母校教给了我扎实的医学基本功。”

  采访至此,我们聊到现在有些医生抱怨因为设备不够好,这个也不能做,那个也做不了。王万青说:“其实能不能做,主要是看一个医生有没有对病人的担当和责任。”

【白求恩式好医生人文故事】之二——追忆“草原曼巴”王万青

2013年,当年的小那美(中)与王万青夫妇再次见面。

她像桥梁,是我不可缺少的好帮手

  藏族牧民居住在十几个牛毛帐篷围成的“藏圈”里,家家养的藏獒是天然的“守护神”。有一次,王万青下乡注射疫苗,还没接近藏圈,就见六、七条藏獒冲了出来。王万青不慌不忙拿出打狗棒,继续前行。没想到的是马见到藏獒有点紧张,一运气,把肚带给挣断了,王万青从马背上摔了下来,后腰狠狠撞在土疙瘩上,由脊椎震荡引起的“脊髓休克”立马使昏了过去。

  “怎么会在这儿?难道我已经死了?难道我在做梦?”王万青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帐篷里了,眼还没睁开便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

  这个她,是王万青培训过的赤脚医生中唯一的女青年,虽然只有短短的三个月,但这位好学能干、纯洁善良的藏族姑娘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记得她的名字叫凯嫪(读lao)。

  凯嫪以为王曼巴死了,急得大哭,见他醒来又守着不让人碰,还大骂藏民为什么不拴好自家的狗……这些情不自禁的举动,见证了少女的情窦初开,也成就了日后藏汉联姻的草原佳话。

【白求恩式好医生人文故事】之二——追忆“草原曼巴”王万青

1971年,王万青与妻子凯嫪新婚第二天。

  “我过去幻想中的爱情不是这样的,我设想的恋爱场面是逛逛外滩,写写情书,看个电影,或者讨论《安娜.卡列琳娜》……我庆幸自己娶了凯嫪,结婚42年来,她是我的好妻子,四个孩子的好母亲。她像桥梁,方便了我和牧民的联系沟通,她也是我不可缺少的好帮手,大量的工作都靠我们共同完成。她和我一样想当一个好医生,在草原上干出一番事业来。

  1988年5月,儿童计划免疫任务非常繁忙,可卫生院只有王万青夫妇上班。这天,他们必须骑摩托车去30公里外的一个放牧点,5岁的孩子只好带着同行。不料途中遇到牧民迁移,平时拴着的藏獒全放脱了。“摩托车陷入群獒的包围,”王万青回忆:“想到幼小的孩子我害怕了,方寸大乱。是凯嫪,她抽出长长的藏刀抵挡着扑上来的獒犬,一边大喊:不要停,往前开!我不停地变挡,轰油门,可就是冲不出去。尘土飞扬,模糊了我的双眼,摩托失速,眼看就要翻车。我心说‘今天完了’……最后关头,是牧民们赶到救了我们。牧民心有余悸地说我们是在玩命。不过他们都称赞凯嫪,她一手护着孩子,一手挥刀迎战20多条藏獒,还打掉了一头凶猛藏獒的獠牙。她真是勇敢!”王万青对妻子由衷敬佩。 

【白求恩式好医生人文故事】之二——追忆“草原曼巴”王万青

我坚守甘南大草原,实现了人生的意义。

  那年,地方传报出现了肺鼠疫,别人唯恐避之不及,王万青却勇敢地冲去发病现场,零距离诊治病人,直到纠正了先前的误判,避免了全县的恐慌和损失,体现出一名医务工作者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忘我的责任感。

  那年,一个病人患急性喉阻塞,窒息、抽搐,随时有生命危险,帐篷里没有切开气管的器械。王万青果断取出一枚18号大针,勇敢地刺入病人的气管。有了通气道,病人醒了过来……

  那年,一名产妇胎盘滞留,大出血,休克昏迷,血压和脉搏均测不到,王万青勇敢地趴在血染的牛粪上施行手术,注射药物、提升血压、剥离胎盘、完整取出,之后又为产妇验血、配血、采血、输血……直至产妇转危为安。

【白求恩式好医生人文故事】之二——追忆“草原曼巴”王万青

  王万青出诊途中。

  王万青结合藏区特点和中西医治病的经验,发表了20多篇学术论文;他在煤油灯下翻译外国专业书籍,在离校20多年后的高级职称考试中,俄语成绩竟考出96%的高分!这何尝不是一种非凡的勇敢。

【白求恩式好医生人文故事】之二——追忆“草原曼巴”王万青

  201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现场。

  2009年母校复旦大学授予王万青“杰出校友奖”;2010年,王万青获“中国医师奖”和“感动甘肃”、“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荣誉称号,2012年获中国卫生部颁发“白求恩奖章”。

【白求恩式好医生人文故事】之二——追忆“草原曼巴”王万青

  2013年11月,“当代白求恩”小分队成员王万青、汪忠镐、孙公铎和兴义市人民医院医生们在一起。

  2013年,上医校友会邀请王万青参加“当代白求恩”小分队去贵州义诊,他欣然接受。从玛曲到兰州,从兰州到北京,从北京到兴义,从兴义到贵阳,他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人民医院和贵阳医学院马不停蹄地开展学术交流、经验分享,看病患、做报告。

【白求恩式好医生人文故事】之二——追忆“草原曼巴”王万青

  2013年11月10日,王万青在贵州黔西南自治州兴义市人民医院作报告——《把一生献给藏族兄弟姐妹》。

【白求恩式好医生人文故事】之二——追忆“草原曼巴”王万青

2013年11月,王万青在兴义市人民医院急诊室义诊。

【白求恩式好医生人文故事】之二——追忆“草原曼巴”王万青

王万青完成“当代白求恩行动”后,在路边等车返回甘南。

  采访结束时王万青十分动情地说:“我坚守甘南大草原,相伴黄河第一湾已经45年,我尽了一名草原医生的职责,救死扶伤。特别是我得到了藏族同胞的信任和认可,实现了我人生的意义。这是我感到最为高兴的事。”(全文完。标题和内文作了改动。十分感谢胡宪女士提供的稿件。)

【白求恩式好医生人文故事】之二——追忆“草原曼巴”王万青

王万青全家福。

  【补记】:王万青同志生前为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其儿子王团胜子承父业,曾担任该院院长,2019年荣获第三届“全国白求恩式好医生”,2021年,所在医院被颁授为“全国白求恩精神教育基地”。

   附件:

【白求恩式好医生人文故事】之二——追忆“草原曼巴”王万青

【白求恩式好医生人文故事】之二——追忆“草原曼巴”王万青

 

  草原曼巴,风范长存!王万青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正如他的名字一样,万古长青!

 

【白求恩式好医生人文故事】之二——追忆“草原曼巴”王万青

请扫此码关注此公众号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白求恩精神研究会):【白求恩式好医生人文故事】之二——追忆“草原曼巴”王万青

(浏览 28 次, 今日访问 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