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平舟
来源:微观系列(ID:weiguanx)
本文为一二三剑全篇,为方便阅读放到一起,约23000字,讲述中国最重要的芯片代工厂20年的风雨故事。
一,芯片代工,一条用命杀出的血路
但是当工艺进入10纳米后,英特尔的10纳米芯片只能在低端型号机器上使用,英特尔主力的I5和I7处理器,由于良率问题而迟迟无法交货。
但是因为7纳米研发成本和难度太大,格芯最终决定放弃7纳米。
于是这才出现了美国政府将“台积电”纳入美军合作伙伴中,并且准备和台积电签署2024年后与美国政府的芯片代工伙伴协议。
三星在14纳米的良率比不上台积电,在10纳米的效能比不上台积电,在7纳米的研发制程比不上台积电。
你只有达到正式量产且高良率的时候,才能谈成功,目前台积电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有能力量产5纳米的代工厂。
二,中芯的创办者,张汝京
- 张汝京,小工程师
- 张忠谋,资深副总
一个帮助大陆打下半导体代工的基石。
美日贸易战也爆发于那个时代。
德州仪器苦苦撑到1997年,最终放弃DRAM产业,这一年正好是张汝京效力于公司的第20年。
在第20年,自己深耕的领域被公司放弃,张汝京也无心再逗留,他选择了提前退休,想回台湾看看。
1997年的台积电已经颇具影响力了,和台湾另一家半导体企业“联华电子”(联电)在激烈争夺半导体代工的江山。
在此机遇下“联电”展开凶猛的合并攻势,先后合并了联诚、联瑞、联嘉以及合泰等公司。
联电的“合并攻势”目的很明白,通过合并快速抢占市场,趁台积电受困之际,打垮他。
当时联电通过一连串的合并,一跃成为了一家资本额高达八百多亿的半导体巨头。
台积电是当时的龙头企业,要并购成立仅3年的世大,这件事得到大多数股东支持(谁都知道并购后股东能拿到不少好处)。
那张汝京的态度呢?张汝京也并没有反对并购。
但双方在具体谈并购的价格时,张汝京就没参加谈判,最终台积电以50亿美元的高价买下张汝京创立仅3年的“世大半导体”。
但此时的张汝京已经心生去意,当年他选择从德州仪器提前退休,就是为了去外面继续他的半导体理想的,在台湾创办世大半导体,虽然3年就发展不俗,但在半导体行业前,始终有台积电和联电两座大山挡在前面。
这两家公司资金雄厚,技术实力也毫不逊色,世大想要弯道超车,几乎不可能。
所以也许在“台积电”筹划并购“世大”的时候,张汝今就已经知道自己未来的方向了。
台积电的并购案完成后,张汝京多次向张忠谋提出要去大陆发展,但张忠谋不置可否,始终没有个明确的态度。
但半导体是高科技产业,西方不希望中国掌握,西方希望中国永远是那低廉产品的代工厂,中国做血汗工厂就够了,高科技的事,中国人就别管了。
对中国出口的高新技术设备,都会以N-2的原则审批,所谓的N-2就是任何高新技术设备,中国都将比西方国家晚至少两代。
N就是现在最先进的技术,-2就是比最先进的晚两代。
三,张汝京的中国芯
1,避税,开曼是国际知名避税天堂。
2,西方国家忌惮中国自己发展高科技,对中国实施技术N-2的封锁,所以中芯国际在开曼注册,用的是外资名义在大陆投资,这样可以更灵活的进行合资,参股,重组,合并等。
中芯这一上来没多久,几十亿美元就砸进去了。
中芯国际汹涌的设厂扩张,让他的产能在极短时间内迅速冲入世界半导体代工行业的前三甲,仅次于台积电和联电。
面对中芯国际如此的扩张冲击力,台湾当局急了,陈水扁亲自下令,以未经相关部门许可去上海投资为由,重罚张汝京500万台币,北京12寸厂建厂后又罚500万,收购天津摩托罗拉后再罚500万。
当时张汝京发表一份公开声明:
我虽是美国公民,但在台湾长大,对台湾感情深厚,1990年从美国回台湾后,在台湾建造了4座芯片代工厂。
2000年开始在大陆兴建芯片代工厂,我为两岸的半导体产业同样尽力,为华人的半导体事业同样尽力。
我深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一脉相承,唯有合作互助才能获得双赢,希望台当局别再来打压我们在大陆的发展了。
之前国企背景的华虹,就打算整一条12英寸厂,可多少年过去了,美国就是封锁着技术和设备不运过来,让你的厂没法建。
这就让中芯内部存在着三股不同势力:
可以这么讲,大陆势力是为了国家安全而存在的。
让中芯赚钱,是他们的唯一利益,他们并不在乎中国人有没有自己的半导体产业链。
- 2000年中芯创办
- 2007年,中芯亏损1950万美元
- 2008年,中芯亏损4.4亿美元
-
2009年,中芯亏损 8 亿美元
股东只看到中芯业绩差,却不懂其他同行比中芯起步早了20年,中芯国际是在用自身连年亏损,来拉动整个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快速升级。
最终张汝京决定选择国企,在大唐,华润,中国电子集团里选一个。
2008年11月,国企大唐电信入股中芯国际,成为第一大股东。
2009年,美国加州联邦法院传来消息,台积电起诉中芯国际侵权的官司,中芯败诉了。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芯国际的管理层的核心,都是台湾人马。
当然台积电无权向中芯董事会派驻董事,台积电无法管理中芯,只是中芯的“被动投资者”。
中芯国际的十年张汝京时代,正式告别历史舞台。
四,权力恶斗
过去还有张汝京这个创办元老在董事会里压着,如今张汝京辞职而去,公司内部不同派系的势力,矛盾越发激化,越发公开。
但选择国企这麻烦就相对小点,张汝京希望通过加大“国企股东”的力量,在公司内部抗衡“资本股东”。
但是等他辞职了大家才发现,这家国企“大唐电信”,根本不是什么善茬。
而大唐入主中芯一开始就动机不纯,带有想要中芯成为其附属品的意图。
当时中国的国企大整合已经展开,中央下决心要精简国企数量,打算未来国企数量缩减到100家以内。(子公司不算在内)
但大唐是一家有实业的企业,他会不断干涉中芯的发展,以为自己的主要业务服务。
一开始张汝京创立中芯,就是一家外资公司,有意弱化国企在中芯的角色,能避免国际社会对中芯的“性质判断”。
“性质判断”非常重要,如果国际社会判断中芯性质是国企,那就会受到西方很多的高科技技术管制,这将会对中芯不断升级的技术进步,带来不好结果。
如此一来中芯的第一、第二,第三大股东,都是国企,这很不利于中芯的未来发展。
但2009年江上舟突然因病去世,这两位堪称中芯元老级人物的先后离开,让企业内部没了一个能压得住场子的有威望的老大哥。
大唐一直想让自己的人马当上中芯CEO,以控制中芯的发展方向。
当时的情况是,股东大会的参会股东持有的股份总数,仅仅占总股本的30%多,而这30%多里,光大唐电信一家,就拥有近20%的股权。
换句话说,只要大唐一家反对,那大唐的反对比例就能超过50%。
但大唐电信却不按惯例来了个突然袭击,内部倒戈,直击王宁国,要是其他大股东知道大唐要搞事,不可能不来参加股东大会。
大唐的举动逼得中芯必须召开紧急董事会议,根据公司规定,CEO是董事会聘任的,如果大唐对CEO不满,必须由董事会投票才能最后决定。
随后在中芯的紧急董事会上,大多数董事不同意解除王宁国职务。
两派员工互不相让,相互指责和抨击。
全中国都在看着中芯的这场内斗。
当时一位内部匿名人士在网上公开了一份“杨士宁”涉嫌逃税漏税的内部审计文件。
文件清楚显示,杨士宁年薪超过180万,但通过各种避税方式的操作后,所需要支付的税金仅仅只有5万。
赚180万,只缴5万税,这在互联网上一下子炸开了锅。
而中芯的“特殊身份”(中国半导体制造之光,国企大股东,与政府千丝万缕的关系)也让中芯在避税方面,一向“很大胆”。
或许,没一个赢家。
很快王宁国递交辞呈,他不想再卷入这场风波中惹得一生臭了。
他上任中芯董事长的最大任务只有一个,就是平衡公司内部各派势力,终结恶臭的权力内斗。
不管你是“台湾派”还是“大陆派”,中国派才是公司最大利益。
五,迟到的拯救者
离开中芯后,邱慈云受到老乡邀请,这个老乡就是后来接替张汝京担任中芯CEO的王宁国。
2005年王宁国还在华虹NEC(芯片代工厂)担任CEO,王宁国就邀请邱慈云,来华虹当营运副总。
辞职后,王宁国去了中芯,而邱慈云和张汝京意见不合,张汝京在他不可能回中芯。
邱慈云最后选择去了一家马来西亚芯片代工厂,马来西亚矽佳晶圆 (Silterra Malaysia)任职。
华虹当时的董事长张文义就打电话给邱慈云,劝说他别再马来西亚代工厂干了,马来西亚没前途,你是个大才,还是来大陆,来大陆干吧。
对于中芯,他是有着深厚感情的。
但邱慈云本身是台湾人,又是技术出身,这就稳住了企业内部一批台湾派的人心,堵住了因王宁国辞职而爆发的台湾派辞职潮,将企业引向一个派系相对平衡,内斗大幅减少的良性发展之路。
中芯从创办开始,9年从未盈利。
1,研发,2,试产,3,量产
即便中芯有着大陆便宜的土地,以及各项政策补贴,也都无法摊平这个成本。
除了赔本买卖外,每年要还银行的贷款,设备生产线也每年产生大量折旧费。
9年里中芯从未盈利。
六,稳定的守城大将
在张汝京时代,中芯的战略是,扩张扩张再扩张,追赶追赶再追赶。
野心太大,步子太快,所以他上台后彻底推翻过去张汝京那一套。
用他自己的话讲叫:放下野心,放慢步子,稳扎稳打。
- 1,注重更成熟工艺的应用,暂不追求最先进的制程
- 2,放弃张汝京创建之初的盲目扩张战略,转而保持高产能的良好良率
- 3,将重点放在国内市场,依托国内市场发展
2009年(张汝京时代)中芯营收仅有20%来自中国,近60%来自北美。
而邱慈云接手中芯后,中芯战略大转变,来自中国的营收快速提高,在2016年邱慈云辞职前一年,中芯有高达50%的营收来自中国,来自北美地区的仅29%
他彻底改变了中芯在全世界眼中“老亏损户”的形象。
邱慈云上任时,中芯市值118亿港币,2015年7月他获得最佳CEO奖时,中芯市值317亿港币。
市值成长了将近3倍,四年里的年复合率更是高达28%。
是在阵前英勇拼杀的将军,还是在帐内出谋划策的军师?
你问一百个人九十个人会告诉你,都不是,最重要的是在大军后方,保障粮草供应,稳定军心的后勤部长
打天下难,还是守天下难?
攻天下难,还是稳天下难?
这就是他最厉害的本事。
他这第二支剑,在中芯的发展史上至关重要,很多业内人士都认同,邱慈云虽然为人低调,稳扎稳打,身上的故事很少,但如果没有邱慈云,就没有今天还能拿得出手的中芯。
你手上红玫瑰拿久了,就会想念白玫瑰;
同理,白玫瑰拿久了,就会思念红玫瑰。
2015年回升了点,但也只有16%。
那就是中芯和台积电的技术差距,越来越大。
你要他怎么选?
企业经营和国家战略之间居然是相互冲突的,你要国家战略就别盈利,你要盈利就要放弃国家战略。
你要中芯怎么选?
中芯,是时候追赶了台积电了。
而中芯追赶台积电的第一步,就是让优秀的稳定大将,先走人吧。
中国必须迈入制造业强国!这个大国目标明确制定后,中芯就不可能再继续守城了。
2017年特朗普上任美国总统,中美科技冷战风云突起,中芯左肩上的民族责任突然沉重万分。
只是,时代不同了。
五个月后,中芯从韩国三星那里,请来了一把极为锋利的宝剑。
这将是一把能和芯片代工龙头台积电,拼杀的宝剑。
七,蝴蝶效应
面对这种非理性的,民粹式的反核运动,被蔡英文炒作来攻击国民党。
打废核牌,高喊“无核家园”,是民进党没执政时的政治把戏之一。
他特意去了台湾的“核三厂”和“核四厂”,并且晚上就睡在了“核三厂”,深入了解六座核能机组的运转效能。
当时台湾地区在国际原子能署的年度评估中,连年评价都是全球第五,表现优异,堪称模范。
不用核能,使用清洁能源,我们台湾一样能过得很好。
虽然没有人告诉我,用爱怎么发电(永动机吗?)但当时参与反对的人,怀揣着美好的憧憬,相信一个无核家园是更有利于台湾的。
台积电,是台湾最重要的核心制造业。
在科学园区内,台积电董事长全程陪同马英九,介绍整个园区对于电力的依赖有多大。
张忠谋很严肃的对马英九说:
“台积电的制造工厂只要缺电60秒,整条生产线的全部流程都作废,整批产品都是废品,都必须从头来过,所以我们台积电宁愿花五倍的电价自己建发电厂,也不能接受一分一秒的停电。”
“现在我们台积电投资台湾有两大隐忧,一个是2017年台湾很可能发生停电危机,另一个是台湾的环保组织反对,让工厂无法运转。”
张忠谋的内部简报预测,准确的让人难以置信。
果不其然,在2017年8月15日,台湾发生了史上最大规模的“无预警停电事故”,史称815大停电。
更重要的是,他也必然做了两手准备。
张忠谋30亿投资南京,盘算有二:
1,岛内民粹盛行,无法提供稳定电力,芯片厂停电60秒,整条生产线全毁。
2,大陆市场芯片需求庞大,在大陆建厂可使产品成本压得更低,更不存在大陆关税问题。
而且当时张忠谋在接受台湾媒体采访时说的很明白:“投资南京的厂是独资,绝不会把先进技术交给大陆。”
邱慈云是守城大将,善于为公司带来稳定的盈利,他一改张汝京时代“盲目投资、大举研发”的烧钱战略,推崇稳扎稳打,先实现盈利,让公司能稳定的活下来。
但是稳定和盈利也付出了代价,那就是和台积电的技术差距越来越大。
加上中国制造2025提出后,中芯就被赋予了更大的政治任务,以及更多的社会期待。
不管是外部威胁,还是内部压力,中芯,都没办法再守下去了,它必须杀出去!
术有专攻,有擅长管理的,有擅长盈利的,也有擅长技术的。
一个企业在一个时代所需要的战略定位和目标不同,自然需要不同的管理者。
梁孟松
八,奇才
梁孟松是早就被选定好了的中芯第三把剑,之所以2017年10月才来,是因为和前东家三星的合同那个时候到期。
梁孟松是个技术奇才,在美国参与发明的半导体专利技术就多达181件,而且全都是最先进和最重要的关键技术,此外在台美两地发表的技术论文也多达350篇。
另外梁孟松还有一个很漂亮的老婆,这老婆大学时候为了赚学费去当过空姐,大学毕业后也成了一名半导体工程师。
更重要的是,这个老婆是韩裔,后来梁孟松背叛台积电加盟三星,背后这个韩国老婆发挥了很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
是的,又是内部矛盾,中芯自张汝京辞职后的2009年开始内斗。
而台积电比中芯斗的更早,台积电2006年就开始内斗。
孙元成
张忠谋说,这叫“Two in a Box”,中文叫“一个盒子里两个”,业内叫“双首长制”。
当时台积电内部都知道,梁孟松有着“既生瑜何生亮”的痛苦。
台积电高层认为,梁孟松是个奇才,但他的能力又深又窄,孙元成负责的是整个制程整合,能力虽然没梁孟松深,但是有更好的全局观。
“梁孟松很能干,但是个性上有时候……”
梁孟松
原本是竞争多年的对手,现在成了你的上司,你心里这口气,怎么咽得下去。
如果你真能咽下去了,那你还真是个成大事的人。
所谓,良禽择木而栖,台积电不识人,三星可不一样。
梁孟松半开玩笑的回答:“躬耕于南阳。”
(成均馆大学是韩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据说历史可以追溯到1398年)
于是张忠谋告诉了梁孟松,一个重要的内部机密。
台积电当时,就已经在制定一项“超越摩尔定律计划”,英文为“more than Moore”。
但这几个月对梁孟松来说,堪称煎熬。
到了今天,这个物联网时代,成熟制程工艺已经成为台积电最重要的获利来源,超越摩尔定律办公室也成为台积电最炙手可热的部门。
多年后的今天,魏哲家就因为“超越摩尔计划”的出色表现,成为了张忠谋的接班人。
恰恰相反,张忠谋是想把台积电的未来交给梁孟松。
可见,性格决定命运,是多重要。
这也是后来梁孟松被称为“半导体吕布”,“三姓家奴”的重要原因(先后任职台积电,三星,中芯)。
张忠谋觉得你要教书就去教吧,只要别去“敌对厂”把我们台积电的机密技术交给敌人就行了。
梁孟松真正任教的是三星内部的企业培训大学,也就是三星半导体理工学院(SSIT),这个学院的校址就在三星厂区里。
很快就有眼尖的同学发现,群组里梁孟松的邮箱地址居然是“msliang@samsung.com”。
邮箱后缀samsung,证明梁孟松已在三星就职,根本不是什么躬耕于南阳,不是什么在大学教书。
而梁孟松的技术体系是台积电的,梁孟松将台积电的技术体系带去三星后,三星在2011,2012,2013,短短三年时间内,制程就突破45纳米,突破40纳米,突破35纳米……一直到16纳米。
张忠谋的话让大量看好台积电的人十分吃惊,台积电股票应声大跌,评等降级。
随后三星又先于台积电,完成了14纳米工艺的芯片制程。
这已经证明了,三星领先台积电,至少半年到一年。
三星从荧幕上的一个小黑点,到完成超越台积电,只用了五年,而这背后的功臣,正是梁孟松。
很快愤怒的台积电一纸诉状,将梁孟松告上法庭。
“他即伤心又愤怒的控诉台积电对他的不公不义,他说我感到被欺骗,被侮辱,台积电高层完全不重视我。”
“我有整整5个月不敢去员工餐厅,因为我怕见到同事,同事也怕见到我,我觉得非常丢人,没有脸见人。”
“梁孟松对于台积电先进制程掌握的广度与深度,在公司无人能及,他去了三星,就算不主动泄露台积电机密,但只要三星在选择技术方向时,梁孟松提醒一句,这个方向你们不用走了,三星就能少走很多冤枉路,少花很多精力和经费。”
但如果在研发路上有“高人指点”,告诉你这条路台积电走过了,是死路,那你就根本不需要将钱投入在错误的路上,这会大大降低你的“学习曲线”。
那一年一个重要的人物接手了中芯董事长的位置,这人叫周子学。
2015年担任中芯国际董事长。
中芯国际的董事长从江上舟,到张文义,再到2015年的周子学,掌控着中芯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战略。
八,降维打击
这个职位主要是评估工程师的潜力有多大,工作能力有多强,你能不能承担更先进制程的研发任务。
讲白了就是一个主帅挑选良将的工作。
所以梁孟松很清楚在半导体圈子里,谁谁谁更厉害,谁谁谁更有潜力,谁谁谁能一起过来组成一个工程师团队,攻克世界上最先进的制程技术。
但问题是,这200人除了长期跟随梁孟松的外,还有不少现在在其他公司工作,那这就需要中芯把这些人从其他公司给挖过来。
但梁孟松提出的关键要求是,我要这个团队,你帮我搞好这个团队,我才去。
新竹科学园区
要是挖到的是重量级人物,那一名猎头拿到百万台币酬金,也是常有之事。
1,去大陆吧,三年赚够十年的钱。
2,不放心家人小孩?给你每年6万人民币的教育补助,你有一个小孩给6万,三个小孩给18万。
3,不想走是因为不想离开现在的团队?那别担心,我们可以把你们团队整个挖去大陆,你和现在的同事还是在一起工作,只不过换个公司而已。
当年中芯采取“守城战略”后技术进步缓慢,2017年梁孟松来到中芯时中芯的技术还停留在28纳米,这是人家几年前玩剩下的东西,对梁孟松来说当然更不在话下。
这和三星很不同,三星过去用的是美国IBM模式,梁孟松去了三星后,才让三星从IBM模式,换到了台积电模式。
从28纳米直接跳到14纳米,看起来这是个非常大的挑战。
如今他将这项技术带到了中芯,并且力主中芯跳过20纳米,直接进军14纳米。
3%的良率意味着生产100个,97个坏掉,远远达不到量产标准。
2018年8月9日,中芯发布新闻稿:
“我们欣喜的告诉大家,中芯在14纳米关键研发上取得重大突破,第一代FinFET技术已进入客户导入阶段……”
所谓“客户导入阶段”,就是准备进入量产了。
同时中芯12纳米技术,也已开始进入客户导入阶段,下一代技术的研发也已展开……
而相较于台积电,三星等第一梯队厂商来说,中芯落后他们三个世代。
相比之下三星代工第一季度营收,只有29亿美元,不足台积电的三分之一。
九,道阻且长
外国厂商,若没有美国允许就帮华为生产产品,就将受到美国制裁!
消息传出,华为紧急向台积电下单7亿美元,其中5纳米主要生产华为麒麟1020芯片,7纳米则是5G基站处理器。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芯的压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中芯已经完完全全和中美的科技战,和中美未来的发展之路捆绑在一起了。
8位董事中,梁孟松和董事长周子学获得的份数是最多的,都是659117份。
中芯希望通过这次股权激励,吸引更多人才留在中芯,帮助中芯。
二十年,三把剑,一颗中国芯,
未来道阻且长,虽然布满风雨,却也注定不凡。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中芯国际!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格上财富):二十年,三把剑!一部震撼的中国芯片极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