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曲阳县下河村走出的三兄弟

因为灵山一带远离定县和曲阳县城,可以避开驻扎在定县和曲阳县城的敌人;南北有山,适合开展游击战;有多个小煤井、小瓷窑,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党组织建立早,群众基础较好(1931年夏,灵山村党支部建立,1932年1月,中共灵山区委建立);1937年10月下旬,县动员会成立以后,青壮年踊跃参军,收缴枪支、粮食,抗日救亡工作迅速掀起高潮,仅一次性派缴灵山村大地主庞步勤(外号“庞拐子”)家的粮食就达20余万斤,足以保证千余人两个月的抗战用粮。因此,1937年11月,王平将军率军来到灵山村,在此建立了晋察冀第三军分区,司令部就设在了庞步勤家。

灵山村驻扎了八路军的消息传开以后,附近村里的青壮年踊跃报名参军,连十二三岁的少年都投奔而来,下河村和谷馨、和谷岩、和谷芬三个堂兄弟就是其中三个。

和谷岩的四叔(一位堂叔)原在国民党军队里做事,他读过一些进步书籍,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特别是在日寇进攻面前步步避让早有不满,国民党军队向南撤退时,他从队伍上跑回了家。家乡来了八路军以后,他立刻和八路军取得联系,动员乡亲们参军。

1937年深秋的一个夜里,身穿黑色长袍的四叔来到了和谷岩家里,对和谷岩说:“你念过几年书,总不能在家挎一辈子花生篮子吧?日本鬼子占领县城,有血性的年轻人谁愿当亡国奴?看来国民党是完了,以后的天下是共产觉的。朱毛红军已经从山西开过来了,现在叫八路军。我想去报名,你要愿意去就跟我一块去!”

这些话对和谷岩影响很大,他被激励得热血沸腾,恨不能马上出发。

过了几天,四叔带着被动员起来的八九个少年前去灵山村投奔八路军。同行的都是和谷岩的同学,有两个是他的叔伯兄弟。一个是四叔的大儿子(和谷馨),一个是二叔的大儿子(和谷芬)。

走了十几里路,大家坐在一片石头上休息,四叔把兄弟三人叫到身边,说:“出来参加革命工作的人都要改改名字,你们也改改吧。我想好了三个名字,“和谷馨”,“和谷芬”,“和谷岩”。你们仨用划拳的方法吧,谁赢了谁先挑,好不好?”弟兄仨用石头剪刀布的方法比了起来,和谷岩是第一个赢的,他挑了“和谷岩”这个名字。堂哥和谷馨第二个赢了,他本名就是“和谷馨”,因此依然选了这个名字。堂弟本名叫“和中范”,用了剩下的那个名字,从此改名“和谷芬”。

和谷岩本名“和新泉”,从此改名“和谷岩”。四叔怎么会想出这三个名字来,和谷岩没问过。之所以要挑“和谷岩”这个名字,是因为他打小就上山割草、砍柴、放牛,对大山充满了深厚的感情。

来到灵山后,王平将军把少年们组成了一个宣传队。他非常关心爱护这群娃娃兵,一有空就来宣传队和队员们聊天。他逐个询问每个人的籍贯、家庭状况和学历,敦敦嘱咐他们要努力学习,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他不止一次地讲,宣传队是培养干部的学校,你们这些娃娃要准备担负重任。

后来,宣传队被改建为冲锋剧社,在晋察冀抗战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和谷馨在冲锋剧社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舞蹈演员。1941年调三分区机要科当译电员,他努力学习,钻研业务,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是个好党员。1942年调三分区二团任译电员。在唐县温家庄战斗中,他身负重伤,将所带之机密文件交给通讯员。他嘱托说:“我已负伤,不能行动。这是我党的机密文件,你迅速带走,一定亲手交给团首长或分区首长,千万不能丢失!”后文件被成功带出。和谷馨因失血过多牺牲,解放后被评为烈士。

从曲阳县下河村走出的三兄弟     和谷馨之墓(下河村台山上)

1951年,和谷岩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2年任中国人民志愿军64军文化处长,1955年5月调解放军报社工作,历任处长、副社长等职,是中国著名的军旅作家,著有短篇小说《枫》、长篇小说《三八线上的凯歌》及电影文学剧本《狼牙山五壮士》(和冲锋剧社老战友邢野、孙福田合作完成,1958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屏)等。

从曲阳县下河村走出的三兄弟     和谷岩文集

和谷芬,后来在晋察冀画报社当摄影记者。建国后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越战争。1952年在八一电影制片厂工作,历任摄影队长和纪录片室导演等职。其作品——《英雄战胜北大荒》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十万复员军人开发北大荒伟大历史事件的大型彩色纪录片,被评为“国庆十周年献礼片”。1971年5月31日,和谷芬病逝,因参加多次战争,被总政治部特批为烈士,葬入八宝山革命公墓。

从曲阳县下河村走出的三兄弟

和谷芬在越南前线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河北党史):从曲阳县下河村走出的三兄弟

(浏览 324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