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山织锦绣,漳水唱新歌。2024年是左权文旅事业风生水起、高歌猛进的一年。麻田八路军总部提档升级、十字岭突围战文化园建成投运,桐峪1941小镇出圈出彩,我县红色文旅事业迈上了新的台阶。为进一步擦亮“红色左权”品牌助力文旅融合发展,由县委宣传部指导,县文联主办,县文旅局等部门参与,举办了“传承弘扬太行精神,讲好左权红色故事”导游词解说词大赛。本次大赛自4月启动以来,历时7个多月,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共征集导游词作品136篇。经过三轮评审,评选出优秀导游词作品24篇,其中15篇获奖稿件,9篇特约稿件。这些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导游解说词,全景式呈现了左权的红色历史根脉。篇篇都是铭记历史的心灵最强音,读来感人肺腑,荡气回肠。我们从中精选刊发,以飨读者。
红都炮台解说词 【优秀奖作品】 ——孙叶青
“红都呀炮台修哩牢,四面呀围墙,同胞呀,二丈多高……”尊敬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左权,我是本次的讲解员 XXX,很荣幸担任本次讲解工作。 大家刚才听到的这首民歌就是咱左权地地道道的抗战歌曲——《红都炮台》。日军占领华北后,为巩固占领地,对我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扫荡,并实施“囚笼政策”,以铁路为线、公路为链、碉堡为锁,企图分割和蚕食我抗日根据地。为打破日军“囚笼政策”,八路军发动了“百团大战”,松辽公路上的地据点被全部攻克。日军重修松辽公路时,位于县城西部的红都村,因地理位置特殊,被日军利用修建了一座碉堡楼——红都炮台(抗战时称洪犊炮台),该炮台被日军视为华北最大最牢固的炮台之一,并一再吹嘘是攻不破的“红都阵地”。
孙叶青 孙叶青,出生于1982年,左权县拐儿镇秋林滩村人,现在左权县文化和旅游局工作。曾获得全国乡村旅游观测先进个人、十佳监测员等荣誉。
这座炮台曾经攻打过几次,都因敌方炮台修的牢固,我方弹药不足等原因未能攻下。1944 年夏,我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六九团领到摧毁城西红都炮台的任务。战前的动员会上,一位 70 多岁的老奶奶颤颤巍巍地站在队伍前面,诉说着当地百姓的不幸,“日军为修炮台,不仅从附近的村里抓了很多劳工,而且修筑炮台所用的材料都是从附近村民的房子上拆下来的。可恶的鬼子还时不时地来扫荡,几年过去了,回来的人寥寥无几,大部分的人犹如人间蒸发,消失得无影无踪……”听着老乡的一声声血的控诉,战士们无不义愤填膺。复仇的火焰在指战员们的心中燃烧,“不打下炮台,誓不回来”的口号声震撼山谷,一封封请战书、决心书纷纷送在团首长的面前…… 农历六月二十三,天刚亮,部队就到了红都炮台附近,进入了战斗状态,远远望去,碉堡上下有两层密密麻麻的枪眼,两丈多高的石砌围墙把三个碉堡紧紧围在了一起,围墙下有一丈多宽的壕沟,壕沟外面有三道铁丝网,整个炮台就像一只可怕的怪物蹲在那里,睁着许多黑洞洞的眼睛。 我部队训练有素,分工明确。七六九团三连主攻,二连四连增援,六连七连掩护。在挖工事时,不小心制造出响声,被日军发现,瞬间,炮台的每个抢眼都喷出一条条火蛇来,迫击炮、掷弹筒一个个在我军周围爆炸,同时伴随着毒气的放出。这时,担任二梯队的六连、七连向正门吊桥佯攻,牵制敌人的火力,掩护三连冲锋,战士们抓住时机,将民兵挑来的柴草填进壕沟,铺上板子,并把事先绑好的云梯架到炮台上,三连长姚思亮以身试险,冲锋在前,第一个翻身爬梯子上碉堡,战士们紧跟其后,一个接一个地爬上梯子,敌军发现后,就用各种火力疯狂扫射,梯子上的战士负伤掉下来,后面的又补上去,“咔嚓”一声,一架梯子被打断,战士们随着梯子摔入壕沟。姚连长刚登碉堡项,身中数枪也壮烈牺牲。担任掩护任务的二连、四连相继增援了上来,但都因敌军的火力太猛,爬上碉堡的战士一个个倒下,无一幸免…… 炮台里流窜的日本鬼子从地道里跑出来,在壕沟里和我军展开了一场残酷的肉博血战,在这里,我想着重介绍一下三连一排长王自先,王排长一整天滴水未进,粒米未沾,身上几处创口往外淌血,浑身像穿了一件血衣,他举枪射击右边敌人时,被左边飞来的子弹打中胸膛,栽倒的那一霎那,他从身边牺牲的同志身上抽出手榴弹,用尽全力拉开导火线与涌来的敌人同归于尽。 战后,地面部队把梯子伸进壕沟,把里面的烈士和伤员背了出来,此时已是第二天凌晨四点半,天刚蒙蒙亮,我军因避免与敌主力援军的正面接触而转移,被敌军一再吹嘘的“红都阵地”变成了一推废墟。目前,红都炮台遗址尚存。 在此呢,我希望大家可以和我一起唱响这首抗战民歌——《红都炮台》!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左权文旅):【左权县优秀导游词作品集】红都炮台解说词——孙叶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