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在《百面战旗红》总策划人叶征教授的提议和总召集人李玲鼓励下,参与了“百面战旗”的写作。当月楼向我转达叶征教授这一完全出乎我意料的建议时,我真是受宠若惊,虽然我平生最愿意接受挑战,但这件事却着实让我知难而退,觉得凭自己的能力,又没有从军经历,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完成这项举足轻重的艰巨任务,差距太大了,本能地连连拒绝。在月楼的说服中,我了解了《百面战旗红》的集体创作方法,了解了叶征教授化腐朽为神奇、点石成金的思路和神来之笔。了解了在叶教授的指导下参与写作所能得到的非凡历练和提升,我被这一点深深打动。犹豫再三,最终决定斗胆试试吧!
接受的第一篇任务是,撰写天津战役中“三好连队”的战旗故事。我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天津战役中有22个连队被授予“三好连队”,而作为“三好连队”代表,参加阅兵的114师炮兵团一营二连这面战旗的资料太少了,我天天面对着电脑和手机,海量地搜索,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学会了付费下载,学会了从照片中提取文字,想办法购买往期杂志,找有关朋友提供资料,但有用的资料还是少之又少,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焦虑困扰……时间不容等待,只好硬着头皮写出第一稿、第二稿。发给叶教授时,我很愧疚,觉得从来没有这样低质量地完成任务。
叶教授接手了稿件,并坚定地说,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写不好的文章!大将风度,举重若轻,地道的军人的风格。两天之内,叶教授六易其稿。当我看到叶教授以全新的思路,改变结构,重新组合的文章时,我深深地折服了。同样的事例,不同的写法,文章立马有了灵魂,有了悬念,有了起伏,有了故事,有了高度,有了深度,有了文彩……太受教了!
在此期间,我和叶教授进行了多次交流,又一次地让我出乎意料,在叶征教授刚毅的军人外表下,谈起问题时,是那样的耐心和循循善诱,不光指导你如何写作,为了提高我的认知水平,他详细地阐述自己的思路,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框架和结构,从历史上、从现实中、从军队的使命和特色、从战争的规律、从文章彰显的重点、从文学的表现手法等方面,侃侃而谈,真可谓孜孜不倦、教导有方。通过和叶教授的交流,以及对文章的多次修改,我知道了必须坚持史料的真实性,要深入挖掘,经得起检验。要写出战旗的鲜明特色,要使文章具有文学性,故事性,精彩感人,过目不忘。叶教授教给我如何进行合理推论,教给我部队指战员粗犷的语言特点,指导我详细了解当时的社会背境和人物本色…….真不愧为学贯古今的军事专家,不愧为全军“杰出专业人才”,他以铁肩担道义的强烈使命感,以他45年做顶层设计与作战研究工作积淀的深厚功底,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地表达,让我茅塞顿开。这丰实的一对一的、针对性极强的现场培训让我终身享用不尽。
五月份叶教授又交给了我撰写第二面战旗的写作任务。解放战争中发生在西北战场“五战五捷第二连”战旗。这次任务更加艰巨,要求在短短的20多天内完稿。有了叶教授指导我写第一面战旗写作的经验,我不再犹豫纠结,坚信有叶教授的强大后盾,没有过不去的坎儿。这篇文章要对四野二纵独四旅十团一营二连参加的五个战役进行描写,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战略战术,不同的战争背景,不同的战斗过程,在缺少人物、细节等资料情况下,还要写出特色、写出精彩,又是一块硬骨头,我在叶教授的指导下,努力搜索组合各种资料,一些描写我军高级将领的鲜活事例和语言被叶教授采用,插入其中,文章立刻有了支撑和活力。
通过密集地搜索学习,以前模糊的军事知识、军事术语在我头脑中越来越熟悉,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鲜活。军种和兵种、军衔、部队编制、武器装备的配备;各种攻坚战、阻击战、阵地战、运动战、迂回战等;部队编制的历史沿革、军事将帅和优秀指挥员等军队知识不再是抽象的概念,每个战役都在头脑中像放电影一样复活,在无数英雄先烈的感召下,我就像一名出征的战士,在猎猎飘扬的百面战旗指引下,在罗援将军挂帅的队列中,在总策划叶征教授的指挥下,在李玲总召集人的集结令中,向他们学习,记录红色历史,用英雄精神书写英雄,用战旗精神书写战旗,感到无上的荣光。
我真庆幸能够加入《百面战旗红》主创团队,能够有幸参与战旗故事的创作,有幸遇到叶征教授和月楼站长两位文学之路上的老师,成为我人生新的起点。
我真实体会到,这部集史料性、纪实性和文学性于一体的鸿篇巨制,在以罗援将军为主编,叶征教授作为总策划和主笔人,月楼站长作为总召集人的率领下,他们倾注全部心血,以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共和国军人的使命感挺身担当,以其毕生深厚的思想积淀和文学素养,用生命的付出带领大家投入到这一关乎国家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的国之大事、军之大事的写作之中,这部凝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部用鲜血浸染的红色史记将成为红色丰碑,永远矗立在我军前行的道路上,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不朽精神和历史中,从而铸就辉煌。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配合总策划叶征博导完成“百面战旗”之“扣林山英雄营”《巅峰对决,为国争雄》的文稿时,已是5月16日子夜时分。联想起两年来与“百面战旗”的交集,觉得应该留下点文字。后来“二阳”身体不舒服,加之赶写《中华先烈人物故事汇》,就身不由己的放下了。6月1日晚上,总召集人李检要求大家《百面战旗红创作谈》,于是我把先前的想法又“捡”了起来,就聊聊我参与创作“百面战旗”的缘份吧。
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2021年5月20日零时,银河悦读网(公众号)发布“大型纪实文学《百面战旗红》创作集结令”,仿佛夏夜燃起一把火,点燃了我参与创作的激情。
当天晚上,我就申请加了李检的微信,并表达了希望参与创作的意愿。李检告诉我,她此刻在韶山,让我“申报一下选择的战旗”。
百面战旗是一部浓缩的军史,是我军众多英雄模范集体的杰出代表,写起来都是鸿篇巨制。我申报创作哪一面战旗呢?仔细阅览百面战旗名单之后,我选择了其中相对熟悉的“功勋坦克”和“大嶝岛战斗模范连”两面战旗。6月4日23时44分,正式告之李检,并在微信里说明了申报的理由:“1949年3月,华东野战军特纵战车团正式成立,1949年该团坦克1连102车(“朱德号”)被华野授予“功勋坦克”荣誉称号。我是华野特纵司令员陈锐霆将军回忆录和传记的撰稿人,对战车团的这段历史比较熟悉。”“大嶝岛战斗模范连即福州军区28军251团5连,1969年28军自福建北上移防山西临汾,纳入北京军区建制。我是28军的新闻报道骨干,从战士到正营职干部,在28军服役了15年,对老部队感情深厚。2015年12月还曾登上大嶝岛,早就想写写那段历史。”
第2天,李检电话回复我,“同意申报”,并说“很多人都已开始创作了”。我听后信心满满,跃跃欲试,表示会尽快交稿。自认为反应还比较快,“集结令”发布当天就报了名,10多天就申报了具体战旗,应该没人跟我“争抢”。
6月19日,《百面战旗红》首篇“刘老庄连”《八十二勇士壮烈殉国记》推出。“首篇”即“范文”,让所有参创人员有所参照和遵循。仔细阅读范文,深感参创人员下了真功夫、狠功夫、细功夫,从体例结构到谋篇布局,从情节细节到语言表达,无处不是用心良苦。“英雄一腔热血打胜仗,作者一腔热血写英雄。”与此同时,我也感受到了创作的压力。纪实文学一般围绕经度(纵深)展开,按时间顺序第次进行。现在的“范文”是按纬度展开的,把事件经过人为拆散,横向行文,难度陡然增大,这不太容易写好。我是心里藏不住话的人,怎么想就怎么说,当天就把这个顾虑告诉了李检。李检爽朗的笑了,肯定的说:“每面战旗都有自己的个性,一定不能都一样。”她进而解释,文无定法,诗无达诂。百部战旗犹如百部电影,部部精彩有特色,才会有驻足流连的观众。
顾虑消除了,那就开写吧。正当“功臣坦克”战旗准备结稿的时候,银河悦读网刊发出了由蚌埠坦克学院李力教授执笔的战旗故事《铁甲逞威立功勋》。这是个什么情况?当即联系李检,提醒她“稿子写重了。”叶导这时联系上了我,我们进行了坦诚的沟通,叶导建议“合二为一”。我说李教授写了就写了,也比我写的好,细节生动,语言鲜活。叶导说,既然写了就不要浪费了,坚持“取长补短”,有什么想法尽管说。我说,稿子正文部分没有什么意见,“战旗精神”还是用原汁原味的好,现在这个(思想坚定、技术精良、团结奋斗、敢打必胜)现代人为的意味太浓,建议改为“不畏强敌、誓死拼搏、团结作战、勇于牺牲”,还对序列沿革提了点建议。
9月12日,公众号正式刊发了“功臣坦克”战旗故事,叶导把我的名字署在他前面,这让我汗颜。9月22日,银河悦读网刊出我执笔的《再说[功勋坦克]》,算是战旗故事的下篇吧。
“大嶝岛战斗模范连”战旗故事,后来也与我擦身而过。2021年11月23日,银河悦读网和公众号正式刊发《巧借落潮夺大嶝,背水一战勇者胜》战旗故事,由西安外国语大学郑闽江教授执笔完成。郑教授一家与28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我更熟悉28军的历史。教授本人大学文学专业,底蕴厚实,写的肯定比我好,我闻讯只好“紧急刹车”。如此一来,感觉自己“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对心仪的两面战旗创作没有什么贡献,现在想起来还有些遗憾。
两个“猛虎连”同时“走进”新时代
2021月9月21日,中秋节。李检对我说:“叶总认为你的文笔简洁,逻辑清晰,建议你再接最后一面无人申领的战旗——猛虎连。你考虑一下,中秋节之后答复我。”
“这有什么好考虑的,写。”我毫不犹豫的答应了李检。前两面战旗与我擦肩而过,现在又有战旗故事写,这说明我跟“百面战旗”有缘份,必须珍惜,敬畏战旗、宣扬战旗,是我的义务和责任。至于叶总“认为”的那8个字,那是鼓励的话,给我指出了努力的方向。
网上百度“猛虎连”,相关信息资料就蹦了出来:“(成都军区13军)38师112团4连。79年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为我军歼灭重要据点之敌作出了重要贡献。1979年9月17日,中央军委授予其‘猛虎连’称号。”
接下来,我开始翻阅文献资料,尽管找到不少,但多半是空洞洞的材料,没有情节和细节。纪实文学必须以鲜活的事实为基础,之后才可以进行文学创作。靠网上的资料写不出来,要尽可能拿到第一手素材。我想,还击作战才过去40多年,应该不难找到参战当事人,于是打电话找成都军区的战友,忙活一阵子,收获渺渺。此间,我在网上淘到一本书《兵出南疆——追踪步兵第一一二团还击作战》,(香港)中华文化出版社,简介上说作者陈德生曾亲历还击作战,不禁眼前一亮,当即下单,可商家回复“此书无库存”。商家没有书,不等于出版社没有。我又把电话打给生活在香港的两个朋友,让他们放下手里的事,去湾仔道的乐基中心14楼,找出版社给我买本书。两个朋友当天一前一后去了出版社,结果都是空手而归。我心里犯嘀咕,怪不得没人申报,太费事了。晚饭过后,我又上网找资料,无意中找到《兵出南疆》一书的照片,封底的“荐书留言”引起我的注意,荐书人“解放军报社高级编辑张心阳”。我一看,乐了。“张心阳,这不是我的学弟么?”我们是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的同学,他比我低一届。当天晚上我就找到张心阳,并通过他找到了陈德生,他们俩都是那段历史的见证人,陈德生还是当年“猛虎连”事迹材料的执笔人之一。
找到了当事人,拿到了第一手资料,写作起来十分顺手。我与陈德生通力合作,两个星期就完成了。10月7日上午,“猛虎连”战旗《猛虎连队猛虎兵》一稿就交给了叶导。经过叶导润色加工后,于2022年12月9日在银河网和公众号正式推出。
没想到……此“猛虎连”非彼“猛虎连”。参加70周年国庆天安门阅兵的是昆明军区陆军第11军31师91团9连,而非成都军区13军38师112团4连。原来,4连和9连同时被中央军委授予“猛虎连”荣誉称号。忙活半天,结果有些尬尴,好在还没有正式结集出版。叶导问“怎么办”,我说“继续写呗”。尽管猛虎4连没有走过天安门,但战旗同样美如画。多宣传一个英雄模范单位,也算是为传播红色文化、弘扬英雄精神做出了贡献,对吧?
猛虎9连的素材也同样难找,好在叶导亲自牵头,亲力亲为,欧阳青、初见加入,众人拾柴火焰高嘛。2022年12月12日,我将猛虎9连的稿子《虎啸木桑镇南疆》交给了叶导,后经团队修改补充,2023年2月8日改以《猛虎劲旅猛虎兵》为题,在银河网和公众号刊出了。
被中央军委同时授予“猛虎连”荣誉称号的两个英雄连队,时隔40多年后又同时“走进”新时代,是偶然也是必然。建功新时代需要“猛虎精神”,奋进新征程离不开“猛虎精神”。
参与的过程也是学习的机会
2022年9月5日,李检微信给我:“有几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旗,还没人认领。”我说:“自卫还击战容易写的千篇一律。”她说:“还是你来写吧。1981年9月17日‘攻坚英雄连’,1987年10月5日‘神威导弹营’,1989年1月7日‘英雄侦察连’,1952年7月18日‘222.9东无名高地一级英雄班’。”
又有机会参与4面战旗的创作,说明我跟《百面战旗》还真有缘份,必须珍惜这个缘份,尽力写好。受领任务后,我即便从“英雄班”开始创作。为什么呢?因为当时我正在撰写文击将军的传记,采访时他曾谈起过这段经历,现在正好可以用上。222.9高地东无名高地(亦称老秃山)原为美军防御前沿的坚固支撑点,由美军部队控制。从6月份开始,志愿军第39军115师343团与美军第2师23团进行多次阵地争夺战,最终取得反击老秃山的胜利,343团7连4班奉命坚守高地,最终成为“一级英雄班”。在争夺和坚守高地期间,志愿军炮兵1师给予了及时而强大的火力支援,文击时任师长。为配合4班坚守阵地,文师长选派部分火炮进行游动炮射击650次,击毁敌坦克 69辆,歼敌1043人,最后成就了英雄4班。10月下旬,贺老总率领第三批赴朝慰问团到师部慰问,曾驱车前往老秃山阵地察看。不过,此时守卫阵地已换防为1军7师21团1营,营长是后来成为总参谋长的傅全有上将。尽管文老将军已104岁高龄,但对此次战斗仍记忆犹新:“敌我双方的炮火猛着呢,山顶上的土石被掀起两三尺,草木植被全部被打光,远远望去象人的脑袋秃了顶。后来,我们叫这个高地为‘老秃山’。”
正当我伏案创作时,11月4日李检转达叶总话:“此战旗已有人创作。”我闻讯立马按下“暂停键”,将相关文献资料归档备用。11月21日,银河网和公众号刊出“222.9东无名高地一级英雄班”战旗之《老秃山上英雄班》。
“攻坚英雄连”战旗也是类似情况。托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帮忙收集素材,还打听到英雄连长黄纪石转业到深圳罗湖区工作。后来,在深圳市退伍军人事务局官网上,看到一个培训中心的服务电话,便毫不客气的打了过去。也是巧了,接电话的人正好知道黄纪石。我态度诚恳的说了联系黄纪石的意愿,他答应帮忙。次日,他告诉我事务局一位领导的电话,让我找他,他会帮我安排。又是打电话,又是发短信,终于联系上了这位领导,领导问了相关情况。我很耐心地告诉他,我是谁,在什么什么地方能证实我的身份。找黄纪石老英雄,是因为撰写“百面战旗”的英雄故事。还特别强调,这项工作由德高望重的罗援将军牵头,由博士生导师担任总策划,非常靠谱,也非常有意义。如此这般,说了一箩筐话,领导才说他会尽快联系黄纪石,让我过两天再找他,说完就挂了电话。两天后,我早早的打电话给那位领导,终于得到了黄纪石的联系方式。
当天(2023年1月3日)就联系上了黄纪石,把前两天跟那位领导说的话又重复了一遍,语言亲和,态度诚恳。黄纪石听后说:“我正阳着呢,等几天好吗?”我说没问题,“我也在‘羊圈’里呢。”放下电话,我们就相互加了微信,相约10天后再联系。10天时间既漫长又短暂,正当我要再联系黄纪石时,2023年1月16日银河网和公众号以《敢打必胜,无坚不摧》为题,上传了“攻坚英雄连”的战旗故事。
尽管“一级英雄班”和“攻坚英雄连”的战旗故事创作有始无终,没有“结果”,但我认为这并重要,重要的是享受了参与创作过程的快乐,参与的过程也是学习提高的过程。重温了英雄模范的壮举,汲取了战旗精神的营养,就是收获。
领略了导弹兵和侦察兵的别样风采
该集中精力进行“神威导弹营”战旗故事的创作了。
同先前一样,创作之前先寻找参战当事人。从一份资料上得知,“神威导弹营”战旗属于北京军区空军地空导弹兵第3团97营,时任导弹营作战参谋兼制导连首席引导师的王自焰,战后调南京炮兵学院任教。有具体单位就好办了,何况南京炮院曾是我们单位的下属院校,彼此都很熟悉。在炮院干部和宣传部门战友的帮助下,我很快就找到了王自焰教授,并于2022年12月13日下午相互加了微信。后面的事就顺理成章了,收集素材、创作故事都没遇到什么问题,叶导牵头把关进展顺利,只是在审稿上费了一些周折。
事发1986年,距离现在仅过去30余年,参战当事人(近20名干部)都健在。委托王教授,又先后联系上了3团王福田团长,97营逯军营营长、肖昌铭教导员、王树贵和常立彬副营长以及该营的3位连长。他们看到我们的初稿后,在充分肯定的同时,又从隶属关系、导弹技战术性能、战法及打法、口令内容及时间、气候及战地环境、保密等等方面,提出了仔细的修改意见,一遍又一遍,从头年底改到新年元旦。2023年1月11日,战旗故事《千里奔袭射天狼》上了银河网和公众号后,直到2月15日还有修改的建议。前后修改补充不下20稿,力求事实无误,准确诠释战旗精神,领略导弹兵的神威风采。
2023年4月8日,李检微我:“‘英雄侦察连’战旗故事你还没有完成吗?叶导说你承诺年初完成的。”哟,稿子还没有交么?赶紧翻看记录,才发现阴错阳差出了问题。年初,稿子弄的差不多时,我曾于1月8日跟叶导说过几天就给他稿子。可谁知第2天电脑的显卡坏了,修了两天才弄好,丢了不少文件。电脑一折腾,人的脑子也断了路,以为稿子己发给叶导了,就没太在意。直到李检问起,才知道出了岔子,于是赶紧找稿子。初稿找到了,定稿没了,只好加班修改完善,4天后(12日)把稿子交给了叶导,并对拖延了交稿时间深表歉意。
其实,创作这面战旗也颇费了些周折。当年,全军 8个大单位先后组建5批共15支团级侦察大队(约75个连队)开赴南疆,执行侦察作战任务。事后,多个连队被军委或军区授予“英雄侦察连”称号,英雄荟萃,容易混淆。从军博拍照回来的战旗,是1989年1月7日成都军区授予称号的(沈阳军区40军)“步兵第120师侦察连”,也就是第14侦察大队侦察3连。网上几乎搜不到3连的事迹材料,我只好找沈阳军区《前进报社》的战友,让他帮忙联系120师侦察连。战友说军改联系不上了,不过他给了第15侦察大队(沈阳军区64军组建)线云强的电话,通过线云强找到了曾参加第14侦察大队、后转业到葫芦岛工作的袁秋田,通过袁秋田又陆续找到了侦察连刘志坚连长、吕云浩副连长、战斗骨干王永红排长等人。叶导也联系上了当年在沈阳军区工作时的老同事老战友,提供了许多鲜活的第一手素材。创作团队来来回回,先后修改了八九稿,才终于定稿。
没想到,还是出了问题。军博拍照留存的战旗张冠李戴了,把我们也带到沟里去了。参加国庆阅兵的“英雄侦察连”是第12侦察大队特侦2连,也就是北京军区38军112师装甲侦察连,1987年12月20日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侦察连”称号。军博拍照留存的战旗换不换,我们不得而知。只是,我们的战旗稿子得重新创作了。辛苦了,叶导。
再现英雄丛林对决扣林山
2023年4月17日中午12时55分,叶导打电话给我,邀我参与“扣林山战斗英雄营”战旗的创作,并给了欧阳青起初草的初稿。我欣然同意,谁让我跟“百面战旗”的缘份深呢。
受领任务后,我开始收集相关素材并认真分析战旗特色。“扣林山战斗英雄营”是昆明军区第14军42师126团1营,中央军委1981年 8月30日在授予称号的通令中,特别指出该营“创造了在山岳丛林地作战的典范”。自卫还击作战前后持续了10年,经历了无数次大小战斗。尽管都是在南疆山岳丛林地展开的,但被军委称之为“典范”的战斗屈指可数,这是扣林山骑线拔点战斗的最大亮点,战旗创作必须紧紧围绕这个“故事核”浓墨重彩。
再深入分析了解,就会感到扣林山骑线拔点战斗还有许多“看点”:一是指挥放权,让一线指挥员临机处置。军不设前指,只派观察员;师团“前指”指挥合一,以团营为主;二是“第一责任人”角色突出。营长刘廷贵、教导员张仕昌、副营长邓豋成、副教导员姜嘉聪在“前指”运筹谋划下,分别受领作战任务,把担子压在每个人的肩上;三是攻守兼备。攻如霹雳闪电,势不可挡,10个小时拿下扣林山主峰;守如东岳泰山,巍然屹立阵地66个昼夜;四是主攻、助攻、穿插3个拳头都过硬,3个连队都立了集体战功;五是阵地环境恶劣,挑战生存极限。
理清思路后,便在欧阳青司令员初稿的基础上,加班加点进行了修改。大标题《巅峰对决,丛林争雄》,分“骑线拔点作战,师团合一指挥;备战从难从严,战前生死托付;开进道路崎岖,提前发起总攻;主攻势不可挡,钢刀扬威丛林;助攻势如猛虎,穿插气势如虹;坚守雷打不动,阵地稳如泰山;环境异常恶劣,意志坚如磐石”等7个部分进行了创作,洋洋洒洒1万3千字。回头看了几遍,感觉有些碎,可也删改不动了,4月21日零时35分向叶导交稿。现在想想,叶总最辛苦。我们写不动的时候就推给他,可他没得推了,只能背水一战了。
叶总收到稿子又进行了整合,付出了许多心血。我们来来回回沟通了多次,直到5月16日最后完成。定稿的大标题改为《巅峰对决,为国争雄》,分“奉命拔点作战,壮士视死如归;穿越丛林接敌,提前发起总攻;夺回被占领土,热血染红山峦;固守阵地不退,意志坚如磐石”4个部分叙述,主题突出,脉络清晰,再现了1营扬威山岳丛林的英雄壮举。尤其是稿子开头,提神!“战友,我们来看你们了!随着一声撕心裂肺的呼喊,大雨骤降,松涛齐鸣,云南麻栗坡县烈士陵园悲声回荡。这是一座占地50余亩肃穆园林,全国19个民族的978名烈士长眠于此。他们生前骁勇善战,捍卫祖国;牺牲后仍整齐划一,面向祖国。他们是祖国的骄傲,祖国是他们的瑰宝。”散文诗一般的语言,比原先平铺直叙的开头精彩多了,博导就是博导,才华摆在那里。
伴随《百面战旗红》走过两年时光,创作过程中有乐事、趣事,也有苦事,更多的是幸福事。罗将军的使命意识和精彩导读,叶导的渊博学识和敬业精神,李检的组织能力和人格魅力,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记忆。还有,参与创作的文友们,贡献了聪明才智和佳作美文,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一抹战旗红,醉了众多文友。那是我们跟“百面战旗”的缘份,更是我们敬畏战旗、感恩战旗、宣扬战旗的神圣责任。
2021年5月20日,银河悦读中文网发布了大型纪实文学《百面战旗红》创作集结令。
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原部长、博士生导师罗援将军为《百面战旗红》领衔主编,军事科学院作战条令研究部原主任、博士生导师叶征教授为《百面战旗红》总策划、主笔,北京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原副检察长、退役军人、现银河悦读中文网创始人、站长李玲为《百面战旗红》总召集人,战旗主创团队班子十分过硬。
我父亲是四野独立部队机枪连的一名重机枪手,参加过解放长春等激烈战斗,负过重伤。作为军人子弟,我很想加入战旗故事创作主团队。但因当时我在县法院政治部负责文字起草,上报材料量大,节假日挤时间都很困难,怕影响工作,迟迟没敢申报。
百面战旗剩11面没人申报的时候,脑子一热,我就认领了“渡江模范营”这面战旗,及时向李总递交了创作计划。申报成功后,我采取到图书馆借等方式,利用双休日休息时间阅读相关军史,广泛收集写作材料。
李总写纪实文学是行家。她撰写的长篇纪实文学《女检察官手记》被最高检《方圆》杂志连载,作家出版社出版,后改编同名电视栏目剧,在中央电视台10套、中国教育电视台以及150余家省地市电视台播出,社会宣传教育效果非常好。她还担任过37集检察题材电视剧《守望正义》的制片人。我在起草《渡江模范营》战旗故事时,李总及时和我电话沟通,在写作给与指导,对我写好战旗故事帮助很大。
搞好立意。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战史》《百万雄师过大江》等大量资料,在素材确实的基础上,根据战旗故事概貌,我把“渡江模范营”这面战旗精神定位为“有进无退,勇往直前,夺取胜利”。
选好题材。把占有材料“以十当一”,选取材料“以一当十”,围绕战旗精神选择典型感人的战旗故事题材,力求打动读者。如文中选取了3营400多人竟俘虏了8000多名美械装备的的敌军,威震全军的传奇故事,增强了感染力。
做好开篇。拟题开始创作,开篇写了引言,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吸引读者阅读的欲望。初稿行文采取三段式,按时间顺序,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进程来写。段落的划分,使文章眉目清楚,便于读者阅读、理解。
突出“四性”。严格按战旗创作组委会要求,集思想性、史料性、真实性、文学性、可读性和权威性于一体,高质量还原战旗背后的故事。如纪实文学要富含文学性。写作时努力在环境描写、气氛烘托、心理刻画等方面深下功夫,再现生活场景,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不厌修改。细心找出写的不是那么回事儿的地方,多余的和缺少的东西,做“增”、“删”、“改”、“调”,解决对不对的问题;锤炼字句,润色语言,讲求好不好的问题。我对初稿5次修改后,转交到《百面战旗红》组委会。
成功合作。2021年9月30日,银河悦读中文网推出罗援将军《打过长江去,迎接新中国》(《百面战旗红》之“渡江模范营”)这篇战旗故事。打开微刊,我眼前一亮:罗援将军作了“前辈打过长江,我侪跨越海峡,目标只有一个:解放全中国”壮我国威、鼓舞民心的精彩导语。总策划叶征教授在原文题《打过长江去》,添加了“迎接新中国”,明确了打过长江为什么。他引用毛主席“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宜将剩勇追穷寇、人间正道是沧桑”四句诗词做4个小标题,醒人耳目。叶教授对初稿做调整、增添材料,修改润饰,使“毛坯”成为“完成品”。
通过战旗故事合创,让我深入了解多年前,伟大的渡江作战中一些真实故事,增添了弘扬战旗精神的自觉性,学到创作技巧,提高了写作能力。
叶教授表示:“国庆节推出这篇文章,就是要让人记住1949年的建国大业,了解渡江战役的历史意义,学习渡江模范营的战斗精神。”《打过长江去,迎接新中国》 这篇文章的推出 , 仅银河悦读中文网、华山穹剑两家微刊阅读量达 3.7万余人次, 收到了良好社会宣传效果。
癸卯丁巳,京城玉泉,鸿篇巨制,完美收官。
将军罗援,领衔主编,教授叶征,策划主写。
李玲女士,协调有方,多人团队,心同力协。
百面战旗,史实呈现,英雄事迹,动地震天。
战旗初始,建军期间,战旗所至,现代有也。
近百万字,堪比史记,数千人物,绝无虚编。
巨作所及,丰功伟业,巨作所为,流芳万年。
余本军人,责无旁贷,得人引荐,贡献其间。
曾几何时,埋首桌间,数个日夜,不休不眠。
每篇战旗,精心撰写,无有疏漏,不略细节。
挫折困难,咬牙挺过,遇见精彩,拍案叫绝。
而今回首,铭记心间,巨著已成,作诗赞曰:
贺兰山阙灭敌军, 百万将士震乾坤。
面对凶顽无畏惧,战死沙场有初心。
旗帜映照英雄血, 红花彪炳好汉身。
胜源人心終是理, 利国益民为我根。
两年前,在银河悦读网招集创作团队时,我曾在报名问题上犹豫不决,左右摇摆。想参加创作团队,成为《百面战旗红》其中一员,贡献自己的微博力量。但又怕自己创作水平低,影响大局,拖了创作团队的后腿。经过一番思量,最后放弃了报名的机会。
2023年3月4日,李玲站长和我等人相约海南文昌、陵水。交谈中,李总把《百面战旗红》“钢铁营”组稿工作交给了我,并将己完成的几篇稿件发给我,供我参考。说句心里话,当时,心里依然忐忑不安,怕完不成这项光荣而艰巨任务。
事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就这样,我有幸加入罗援将军领衔主编、叶征教授总策划、李玲为总召集人和原创首发平台的《百面战旗红》集体创作团队,成为 “钢铁营”战旗故事的初稿作者之一。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深知既然领命,就要想方设法去完成仼务。
一、实地采访
4月初,我从海南回到济南后,为寻找更多历史资料和线索,圆满完成创作任务。经多方联系,我乘车行程二百公里,在夫人原部队发小高东兰等人的引见下,前往河北沧州登门采访参加过青沧战役尚存的老兵王玉贵,老人今年93岁,参加过青沧战役,是仍健在为数不多的老战士之一,当年他只有18岁。当他得知,笔者来的目的后,打开了话匣子,向我滔滔不绝的讲述了青沧战役的精彩画面。随后,我瞻仰了青沧战役烈士陵园和沧州兴济镇小学青沧战役展览室。并且踏上运河大堤走近清风楼、解放路桥,就是当年晋察冀野战军第2纵队6旅16团经过激烈战斗夺取的军桥。
第二天,我又从石家庄乘车前往定州,因事先联系好的保定发小突然告之,没有找到熟人。下了动车,我只好独自一人打了一辆出租车前往清风店战役烈士陵园。出租车沿着乡间公路,经过40多分钟来到陵园。不巧的是碰上“铁将军”把门,我心里凉了半截。还好传达室窗户上有联系电话,拨通后,对方告诉我:钥匙在路对面买台铃电瓶车老板手中,老板告诉:“她只有大门钥匙,展厅无法进入。”我只好勿勿忙忙通过院内墙上的展板,初步了解一下清风店战役的大概情况,然后坐上出租车返回定州动车站,在石家庄转车回到济南,已深夜11点多。
回到济南第三天,通过战友找到了“钢铁营”第16任营长赵树铁,从他那里得到了“双大功团”“钢铁营”一些珍贵资料,让我喜出望外。
二、查阅资料
接受创作任务后,我开始上网查阅了“钢铁营”相关的资料,包括军史,将军们回忆录和中央电视台播放的钢铁营事迹等资料,以及天海蓝蓝老师提供的第一稿。后来,经过多方联系,又从原598团第16任营长赵树铁那里得到1959年200师政治部编写的《中国人民解放军598团团史(初稿)》和1991年刘政将军(66军军长)和张坚政委亲临598团,主持编写的《战斗模范团——598团》等资料。对“钢铁营”的成长经历和战斗事迹有了深入了解。
“钢铁营”是1947年10月晋察冀野战军司令部政治部授予所辖第2纵队第6旅第16团第2营的一面战旗。第2营在青沧战役中勇夺军桥,在清风店战役的多次激战中,勇猛冲杀,直插敌军部,共毙敌170余人,生俘国民党第3军中将副军长杨光钰以下320余人。“钢铁营”后延续为第26集团军步兵第200旅第1营,1985年8月至1986年6月,参加云南老山地区防御作战,赵树铁(1972年12月入伍,山东莱州人)担任该营营长。赵树铁带领全营在血与火的战场上、在生与死的考验中,坚守在最前沿的21个阵地,97个哨位,88个屯兵洞,经受了敌军4万余发炮弹的狂轰滥炸,抗击了敌军营以下规模进攻、反扑、偷袭180余次,歼敌360余名;赵树铁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他和他的战友们继承《钢铁营》精神,胜利完成轮战任务。该营现为北部战区陆军第79集团军某合成旅某合成营。
三、领悟指教
采访难,查资料难,创作更难。在创作中,在大量资料中寻找最有价值,有份量的素材,实属不易。许多资料记载的是“双大功团”的事迹,对“钢铁营”事迹不突出,比较零散,给创作带来了不少麻烦。
当我参照资料完成第一稿时,一直悬着的心放下了,心想,可算完成了任务。没想到被打了回来,心里顿时凉了半截,白忙活一个星期。第二稿,我按照叶征教授的点拔,重新修改,但仍然未过关,问题出在“钢铁营”的主要战绩和人物不突出,同“双大功团”其他的营战绩混在一起。就在我不知如何下手修改时,叶教授打来电话,一聊就是半个小时,受益匪浅。而且,叶教授为“双大功团”“钢铁营” 定了创作思路:
“第一大功,勇夺军桥破沧州 ,第二大功,奔袭百里俘敌酋,归功于党,钢军铁营百炼成。”让我茅塞顿开。接下来是第三、四稿,叶教授通过微信进行了点评:“看了,挺好的,接下来就是细细打磨,在可读性上下功夫。比如,第一部分,细化破沧州的内容;第二部分,增加俘虏罗历戎的细节;第三部分,挖掘东北军到八路军的动因细节。我先改改,然后你再改。”叶教授的点拨,为我增强了信心。
《百面战旗红》有一百篇稿件,近百万字,两年完成。罗援将军、叶征教授、李玲总召功不可没,实属罕见,成为军队中的“史记”,填补了军史中一项空白。
每篇作品都是在叶教授亲自修改指正下完成的。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寻找当年参加青沧战役16团2营长究竟是谁?叶教授多次询问。后经查阅598团团史,找到了2营长,他叫罗正湘。不过,青沧战役前他己调入其他部队。2营在王金泉(曾任济南军区副司令)教导员带领下参加的青沧战役。不瞒大家,仅“钢铁营”这篇作品,叶教授曾亲自修改过五次,通篇主题突出,史料翔实,段落清晰,语句顺畅,扣人心弦,震撼心灵。所以,他为《百面战旗红》倾注了毕生的经历和辛勤的汗水。
他这种对文学事业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精神值得我和所有创作人员敬佩和学习!这也是我这次参加《百面战旗红》创作的最大收获!
我是一个文学爱好者,有幸结识了月楼大姐,走进银河,并成为了月楼大姐的助理。去年10月份非常幸运地走进《百面战旗红》的创作团队,和老师们共同书写战旗故事。
在这100面战旗故事里,无数的英雄们为了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奉献自己的青春乃至宝贵的生命……每篇文章都令人热血澎湃,心潮起伏,这种体验是很奇妙的,就感觉自己好像身处故事里一样,虽然全是文字,但是看到的却是画面,就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里放出来。每一个人物都是鲜活的,每一个场景也是清晰的,这是作者们驾驭文字的能力,更是我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的魅力!
忘不了在创作的过程里,为了更准确地找到资料废寝忘食的日子,忘不了当自己全身心投入时随着故事情节有哭有笑的样子,更忘不了叶总不厌其烦逐字逐句推敲修改文章的情形……每篇文章当叶总重新整理框架之后,都会惊喜地发现,同样的文字在叶总的手里,每一个字符都是如此充满灵性,再对比我之前写的那种似似非非、看似写一大堆其实连个中心思想都没得的文章,真的是好太多了。在一篇篇文章反复修改的过程受到很大的启发,接下来的写作中,不断进步,不断挖掘,在参与创作的15篇战旗故事里,其中的几篇也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铁骨铮铮的的英雄也有柔情的一面,一种可触及、可延伸、可流传千古,亦可留于心扉深处的细腻和深情。
参与创作战旗的过程,是从读者转变为作者的过程,也是一次次心灵洗涤和净化的过程。更是写作能力的大幅度提升的过程。这次参与创作,对我来说,受益良多, 终生难忘!
集思想性、史料性、文学性和权威性于一体的《百面战旗红》,是银河悦读中文网用实际行动谱写新时期拥军爱国新篇章的最好证明。写战旗讲战旗,让战旗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和人民军队永远屹立不倒的精神支柱!
2023年6月10日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银河悦读):战旗简报丨《百面战旗红》主创团队“创作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