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顺文艺第272期】【郭庄史记(一)】地名沿革 武术之乡——郭家庄 | 王继生 王福生 王永红

【河顺文艺第272期】【郭庄史记(一)】地名沿革  武术之乡——郭家庄  | 王继生  王福生  王永红
GUO

ZHUANG

SHI

JI

【河顺文艺第272期】【郭庄史记(一)】地名沿革  武术之乡——郭家庄  | 王继生  王福生  王永红

【河顺文艺第272期】【郭庄史记(一)】地名沿革  武术之乡——郭家庄  | 王继生  王福生  王永红

一部《郭庄史记》,

浓缩老家记忆。

传播民间文化,

承载浓浓乡愁。

触摸祖根脉搏,

了解民俗风情。

感受时代气息,

传递岁稔年丰。

01

地名沿革 –

【河顺文艺第272期】【郭庄史记(一)】地名沿革  武术之乡——郭家庄  | 王继生  王福生  王永红

安阳林州市河顺镇郭庄村,古地名叫刷扎沟。森林覆盖,山径崎岖,行路困难,是粉红江(古运粮河)水系支源,仅有刘、宋、赵三姓居住。刘姓、赵姓早年断代或移居他乡,宋氏家族居住延续至清朝道光二年(1822 年)。明洪武二年(1369 年)南头街郭姓从山西上党郡(今山西省长治市)迁居过来,以姓氏取名郭家庄村。该村自有人类居住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村庄依山河分三个自然村,即:河西岸、东旮旯、南头街。
 
附《地名沿革顺口溜》:

传统古村落,地名刷扎沟。

古代运粮河,支源刷扎沟。

茶马古驿道,途经刷扎沟。

小沟刷扎沟,大沟业卓沟。

业卓沟西北卓卓沟,

业卓沟东北刷扎沟。

西卓卓村王家沟,

东卓卓村申家沟。

魏家庄村业卓沟,

郭庄古称刷扎沟。

大沟里面有小沟,

小沟里面还有沟。

六庄六村业卓沟,

沟沟垴垴陆庄沟。

村庄姓氏组成。解放前全村九个姓氏,河西岸郭、石、范;东旮旯王、栗、冯、李;南头街郭、常、申。解放后,路文伏迁居河西岸,郭文学迁居东旮旯。村庄郭氏第一大姓,王氏第二大姓,1980 年之前人口数量约 1100 多人。
 
祖辈土地开垦。天台山以西,北到南家河、太平坡及九亩堰,南至村南小南沟,西北开垦到老坟岭。
 
祖辈解说村庄姓氏:十个姓氏,寓意村庄十全十美,郭氏请王氏迁入“国”中有“王”。
 
村庄俗传。穷南头、富旮旯,东西两岸紧刨操。其实,过去年代,家家日子过的不咋样,温饱是大问题,贫富差距不大。人勤快,脑子活,善经营,相对富裕一些。比如 1950 年划分阶级成份,王志琨富农,家中人口少,土地多、有雇工。王志方中上(俗称“老中上”意即上中农)。王志国中农,土地多一些,有家庭作坊,榨油酿造,做芝麻糖、经商。再比如,1949年—1980 年东旮旯在外工作者较多。
 
村庄更名原因。河顺镇有两个郭家庄,即南郭家庄、北郭家庄,我们村是北郭家庄。1981 年地名普查时为解决村庄重名,根据安阳地区行署(198124 号文件和林县人民政府(1981)55 号文件,北郭家庄更名为郭庄村。
 
山清水秀郭家庄。先辈们之所以择居贵地,是因为这里水源充足,村庄最高水泉眼位于村北丁字水库尾,七十年代前,从丁字水库向南1.5 公里河沟清澈泉水长年流淌。沿河两岸古水井十多眼,水浇地二十多亩。村民们享受着有山有水,山水相间,悠闲自乐的农耕田园生活。很可惜,红旗渠支渠隧洞开修,使村庄地下水位下降,水库及河流干涸成为季河,往日小桥流水,牛羊哞咩风光不再!
 
丁字水库建设。郭庄村丁字水库 1956 年建设,历时两年,是林县乡村水利建筑工程之一。有王好华、范启明带领组织村民修建,王好红担任技术员。王好华曾担任社支部书记,范启明曾担任社长。初始设计,沿东山脚坡修小水渠向南灌溉村南大片土地。小水渠已垒砌到栗成锁、王金玉住宅一带,南坡岭半山腰有一条较平的小路,就是当年设计的水渠线路。
 
陆庄沟合合分分。陆庄沟:魏家庄、郭家庄、王家沟、申家沟、申家垴、路家垴六个村庄,合称“陆庄沟”。从 1949 年新中国建立到 1958 年人民公社成立,这六个村庄经历了合合分分的历程。
 
县、乡、村行政区划。县分区—区分乡—乡分社。当时林县分几个区不详,据王新水讲东岗是 12 区,河顺是 9 区,陆庄沟归属 12 区—东岗,全称是林县东岗区东冶乡。陆庄沟分三个社:工农社—魏家庄;红光社—郭家庄、申家垴;矿林社—王家沟、申家沟、路家垴。
 
1958 年人民公社成立,魏家庄、郭家庄、申家垴、申家沟、路家垴五个村合并—魏家庄大队,归河顺公社。王家沟并入东冶大队,归东岗公社。
 
魏家庄大队领导组成:魏家庄刘阳明任支书,申家沟申富有任大队长,路家垴路铁旦任副支书,郭家庄郭石长任副大队长。
 
郭家庄划分三个生产队:河西岸生产队党组长郭聚现,东旮旯生产队党组长王好华,南头街生产队党组长路三增(东治铁矿开采,路家垴迁村,村民暂居南头街)。
 
1966 年,王家沟、申家沟合并—王家沟大队,魏家庄、郭家庄、申家垴、路家垴四个村庄各建立大队,陆庄沟 6 个自然村全归河顺公社。
 
郭家庄大队领导组成:支部书记王好华、副支书郭聚财、大队长郭石长、副大队长郭奇、民兵营长郭书贵、副营长王好红、治保主任王好安、团支书郭巧珍、会计郭路锁。
 
郭家庄大队划分为六个生产小队:南头街一、二队;东旮旯三、四队;河西岸五、六队。
 
五六十年代农村的合分,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生产资料土地、农具、牲畜归谁所有;二是改革旧的生产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构建新型的农业、农村、农民合作生产经济组织,互助组—合作社(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
 
从人民公社开始,农村形成四级行政组织:县—公社—大队—生产小队。
 
村民文化教育。农村小学教育分为初小、高小,初小本村庄就读,高小、初中、高中要出村。据王富贵、王新水讲:五年级东冶就读,六年级魏家庄就读。
 
五十年代村庄高小生:王富贵、王新水、郭财生、郭存良、郭天水。
 
五十年代村庄初中生:郭榜书、栗美玲(女)、王桂梅(女)、范来用、郭奇、王双全、栗武、王富贵、郭天水、郭用生、王新水。
 
1966 年至 1976 年村庄高中生:郭东智、栗成锁、王福生、郭伏有、郭启兴、王继生、郭金福、栗文奇、郭存保、郭喜莲、郭富才、郭金生、郭凤英、王计英。
 
七十年代村庄中专生:王林生(郑州炮校)、郭金昌。
 
七十年代村庄大学生:栗成锁、郭金福、王福生。
 
安阳林州市。林州,古名隆虑,因山得名,有 2200 年历史,战国时期设县,公元 106 年东汉延平元年殇帝刘隆更名林虑,1215 年元太祖更称林州,1336 年元至元二年降州为县,1341 年元至正六年复升为州,1370 年明洪武三年始称林县,1940 年划分为林北、林县两县、1946 年林北县并入林县。1994 1 24 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林县设林州市。
 
安阳市。古称邺城,简称殷、邺、七朝古都,有 3300 多年历史。
 
安阳,始于战国末期,公元前 257 年,秦攻克魏国—宁新中,更名为安阳。变宁为安,其意相近,古时以水北山南为阳,以其在淇水之北,故名安阳。公元 580 年南北朝更名相州,隋、唐、宋沿用相州地名。公元 1192 年金代更名彰德。1949 年新中国建立,恢复安阳市地名,隶属平原省。1952 年平原省建制撤销,安阳市为河南省辖市。
 

【河顺文艺第272期】【郭庄史记(一)】地名沿革  武术之乡——郭家庄  | 王继生  王福生  王永红
作者

留言

《郭庄史记》因时间仓促草成,疏漏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讫望看官提出宝贵意见,留言平台,以待完善。

02

武术之乡—郭家庄 –

武术

之乡

【河顺文艺第272期】【郭庄史记(一)】地名沿革  武术之乡——郭家庄  | 王继生  王福生  王永红
【河顺文艺第272期】【郭庄史记(一)】地名沿革  武术之乡——郭家庄  | 王继生  王福生  王永红
据祖辈传说,郭庄村武术有五百多年历史。早年村民习武,一是强身健体,二是看家护院。久传,每到冬季农闲,村民组织在一起,舞枪弄棍,编排各种套路,成为乡村文化娱乐项目。
 
郭庄村武术世家传承人:郭修敬,长子郭金保、次子郭金亮。郭金保,长子郭生贵、次子郭王贵、三子郭栓贵、四子郭奇。郭王贵儿子郭庆忠;郭奇儿子郭庆林、女儿郭庆英。郭金亮,儿子郭银汉;郭银汉三女儿郭凤英,儿子郭红昌。
 
习武之家:常三公、常三庆兄弟及儿子。
 
常三公,长子常振奇,又名山岭;次子常振安,又名补元;三子常振新,又名福元;四子常振全。
 
常三庆,长子常福林、次子常振明。
 
武术有句顺口溜,也是武术表演开场台词:
 
家住山后郭家庄,
家中炒面有几缸。
白面不足粗糠补,
老少爷们武刀枪。
 
炒面—谷糠皮拌红柿,晒干、碾细、箩面、炒熟。古时人们充饥、远程必备食品。朝鲜战争志愿军吃炒面,啃冰雪,打败了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军。
 
常三公拿手武术—松球,即:有猫耳的铜铁球,捆系十多米长的绳索,松放自如,上下左右翻转,如行云流水,目不暇接,迎来观众喝彩!
 
王氏家族教练:王志琨、王好华。
 
回忆村庄习武者:郭春贵、郭记保、石学明、郭红昌、郭银章、郭海江、郭俊生、郭荣富、郭金福、郭书的、郭广生、郭松生、郭明生、郭五妞、栗毛丑、申银的、李新贵、王成根、王生良、王用堂、王东有、王林根、王新富、王合英(女)、王现英(女)、栗菊英等。
 
重大节日,农闲季节,每到晚上,村庄庙院锣鼓喧天,老少爷们耍刀弄枪,习拳舞棍,个个生龙活虎,热闹非凡。武术已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乡村群众文化体育娱乐活动的一张名片。武术一直延续到 1975 年,乡村串演,县、乡文艺汇演,郭庄村武术表演响誉林州城乡。武术应该是郭庄村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很遗憾没有传承下来,如果传承至今,也可以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河顺文艺第272期】【郭庄史记(一)】地名沿革  武术之乡——郭家庄  | 王继生  王福生  王永红
—史记—

作者

留言

《郭庄史记》时间仓促草成,疏漏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讫望看官提出宝贵意见,留言平台,以待完善。

 – 作 者 简 介

【河顺文艺第272期】【郭庄史记(一)】地名沿革  武术之乡——郭家庄  | 王继生  王福生  王永红

王继生  50后,中共党员,大学文化,鹤壁煤业集团公司退休。曾担任中学老师、宣传科长、党办行办主任、工会主席。在上级新闻媒体发表通讯报道等类文章。喜欢人文历史研究,雅赏翰墨诗赋。

【河顺文艺第272期】【郭庄史记(一)】地名沿革  武术之乡——郭家庄  | 王继生  王福生  王永红

王福生  50后,中共党员,大学文化,退休干部。曾任中共林县县委政研室干事、东岗乡党委副书记、河顺乡乡长、临淇镇党委书记、内黄县副县长、安阳市扶贫办副主任、安林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副主任。热爱乡村文化研究,注重新农村规划建设和发展。

【河顺文艺第272期】【郭庄史记(一)】地名沿革  武术之乡——郭家庄  | 王继生  王福生  王永红

王永红  男,70后。大专学历,中共党员。现任郭庄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爱好摄影,潜心挖掘农村历史,研究农业发展规划。

编 外 花 絮

第269期网友论坛

新   生:

 

老写手崔伍锁先生的又一篇家乡传说,也是第一回听说,看来传承真是必须的。

海阔天空:

崔伍锁先生所述以前的“红石村”,这是第一次听说,耳目一新。

 

小时候和石村开战,倒是亲眼目睹。到现在还有“红石村”确实红的概念。

 

我的印象,崔伍锁先生虽是石村人,但并不在列。颇有点所述兰先生的秉性呢!

尚  善:

看了崔伍锁老师的文章,了解了石村的悠久历史。是一篇难得的好文。每个村都有深厚的历史渊源,还等着我们这些人去发掘和整理而留于后世呢!

郭建生:

小时候听说过红石村,至于怎么“红”也弄不清,印象中好像是石村人(极少数)好打架斗殴,不制服对方不罢休的那种。看了崔伍锁先生的文章才知道,原来石村人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伸张正义的“红″,这种红应该发扬。但是,如今的石村人的红劲已不复存在了,原因正像崔先生所言,村民们会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了,彰显了依法治国的成效。

老崔的文章有理有据,从古到今,跨越时空,联系实际,很有说服力,感染力。是集文学性、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读着他的文章,总有一种耳目一新,爱不释手的感觉。

新  生:

崔先生每每写一篇文章,都有其独到之处,令人耳目一新,有所收获裨益。尚善先生亦有此特点。教人想,这人的脑子是咋构造的?

李金富:

崔伍锁先生系列文章,构思独特,意义非常,堪称民间文艺之范文。尤其是本文,实为"红"石村正名。点赞!

马章生:

早就听说红石村,

只是说法不相同。

今日老崔述真相,

方知红得意义深。

 

【河顺文艺第272期】【郭庄史记(一)】地名沿革  武术之乡——郭家庄  | 王继生  王福生  王永红

-End-


版权声明:【河顺文艺所使用的文章、图片及音乐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河顺文艺):【河顺文艺第272期】【郭庄史记(一)】地名沿革 武术之乡——郭家庄 | 王继生 王福生 王永红

(浏览 462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