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空俯视新疆大地,宛如一块巨大的沙盘,一道道赭红色的山岭将黄色的荒漠切割,在这阡陌之间点缀着不规则的、大小不等的绿色。这些绿色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绿洲。新疆的美和生命正是蕴藏在这绿色之中。
新疆和中亚在古代合称西域。中古时代,西域国家众多(超过50个),决定他们疆域、人口的就是这些荒漠中的绿洲。
西域是中国和西方之间的必经之路,这里是东亚、西亚、南亚以及欧洲多种文化的交汇点,是民族迁徙的中间站。新疆最早的居民既不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也不是回族,更不是汉族,而是一个叫“赛种人”的民族,他们源自伊朗高原,后来被“大月氏”古国赶跑了。今天新疆的主体民族维吾尔人是公元9世纪从蒙古高原西迁的回鹘人的后代。
中原王朝正式开始经营西域,是在西汉时期。楚汉相争的时候,匈奴控制了西域,汉帝国与匈奴对西域的争夺旷日持久。汉武帝期间,控制了天山南路。到汉宣帝期间的公元前60年,汉朝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又完全控制了天山北路,设置了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府管辖着天山南北,直到巴尔喀什湖、费尔干纳盆地、帕米尔高原的广大地区。所辖五十余国。
王莽代汉之后,匈奴卷土重来,汉帝国与西域之间交通断绝,西域都护府废弃。
虽然西域都护府只存在了短短几十年,但自此以后,这块土地对中国的意义重大,正所谓定情之后,未能厮守,但念念不忘。正是因为西汉对西域的经营,西域和内地之间的联系大大加强——军队的屯驻、内地移民、两地商品的流动、手工匠人和艺人的交往、打井技术的传播等等,象一道道丝线,链接起中原和西域。
新疆的西方、南方一直不存在强大的政权,虽然文化上受到中西亚和南亚的影响,但自西汉经营之后,新疆除了短暂地成为吐蕃的属国外,政治上要么归属中原,要么保持独立,这给18世纪新疆最终并入中国版图打下了千年伏笔。
由于中原和西域之间交通线漫长,河西走廊极易被切断,中原王朝政权更迭,国力时强时弱,对新疆的控制也是时有时无。即使是控制,其手段也是使用军队和屯垦人员占据有限的据点,保持交通线的畅通,要求西域各国保证名义上的忠诚和军事上的调遣,对其内部事务不会干预。
真正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的,是乾隆帝。
乾隆22年(1755年),皇帝突然作了一个决定——发动平准战争。
所谓“准”,就是盘踞在天山南北的准噶尔汗国。准噶尔蒙古是一支古老的蒙古族部落,长期以来生活在现在的新疆、青海一带。中原人一般称其为“西蒙古”或“瓦剌”。明朝,正是他们这一支蒙古人制造了著名的“土木堡之变”,俘虏了明朝皇帝明英宗,围困北京。后来在民族英雄于谦的带领下,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这是另一个精彩的故事。
清人入关以后,准噶尔蒙古再次崛起于天山南北。其时,他们的首领是传奇人物噶尔丹,他通过十年征战,统一了西蒙古诸部后雄心勃勃,欲图先统一天山南北,再统一蒙古,最后打败入主中原的满族,恢复大元旧业。
在噶尔丹征服蒙古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康熙大帝的阻击。康熙两度亲征,在乌兰不通(今内蒙境内)和昭莫多(今外蒙境内)两次大败噶尔丹。噶尔丹在大漠中未能实现梦想,于1697年郁郁而终。但是,准噶尔汗国并未被击垮。雍正9年(1731年),准清在和通泊(今外蒙境内)再度爆发大战,清军大败,这是清朝建立以来最惨痛的一次失败,副将以下皆战死。1732年,清准握手言和。
和平已经持续了20年,乾隆为何要发动平准战争?
和通泊的惨败一直是清帝国的噩梦。乾隆一直警惕地关注着帝国西部的动向,准噶尔占据着天山南北,向南可以控制西藏,向东可以统一蒙古,这个汗国如果一直存在,永远是悬在清帝国西侧的一柄利剑。满族自身就来自边疆,所以对所谓的“夷狄”有全新的认识,知道这些边疆民族的隐秘雄心。卧榻之侧,怎么容得下有人蠢蠢欲动?
乾隆只是在等待一个时机。
从乾隆10年(1745年),开始陆续得到有利于大清的情报:1745年,准噶尔汗国首领去世,他的三个儿子争夺汗位,大打出手自相残杀,汗国内部四分五裂;1750年,有1000多户迁到察哈尔,归附清朝;1753年,汗国的杜尔波特部的三车凌投靠清朝寻求保护。
一系列的情报显示,准噶尔正处于它的虚弱时刻。乾隆下定决心,力排众议,摁下了出兵平准的按钮。
由于时机来的突然,加上承平已久,清帝国的战前准备几乎没有。最关键的粮草问题,如此遥远的征途,按常规的操作,首先要从江南征购,再运送到前线,沿途还要安排兵力护送,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无论是财力和时间都无法保证。乾隆帝决定,打破常规,“因粮于敌”。说白了,就是边打边抢,打过就抢,抢完了再打。
由于准噶尔长期内乱,人心思定,清军的西征,军事上倒是比较顺利。沿途各部落纷纷归顺,准噶尔的新首领无心抵抗,带领一万人逃亡至伊犁,也被清军抓获。
但清军出征前的后勤空虚,终于造成了恶果。清军攻克伊犁后,本打算缴获牲畜粮食充实军备,但准噶尔常年内乱,伊犁并无物资。清军只得迅速撤离,仅仅留下500名士兵作将军的护卫,准噶尔部由最早归降的阿睦尔撒纳和清朝将军共同管理。阿睦尔撒纳心怀异心,见清军撤退后,杀死留守的将军,自立为汗。
1756年2月,乾隆不得不二次起兵赴疆平乱。事发仓促,还是采用“因粮于敌”的政策。大军途中,已经不管是敌是友了,吃饭要紧,对友部和敌部都是大肆榨取,导致大批民众饿死,而且还征壮丁服兵役。本来是敲锣打鼓盼解放,哪知来了一群饿狼。民众啸聚,纷纷反抗,连一贯支持清军的喀尔喀蒙古部也起兵反叛,几乎促发了蒙古部的全面反清战争。
1757年3月,乾隆痛定思痛,抛弃了“因粮于敌”的错误政策,调集了大批粮食军备,发动了第三次平准战争。这一次,乾隆终于取得了彻底胜利,阿睦尔撒纳日暮途穷,逃到俄罗斯境内,病死他乡。
天山南北尽归大清版图。历经康雍乾三代君主的文治武功,准噶尔,这个大清的梦魇终于烟消云散了。这场战争,一波三折,清帝国也受了不少内伤。乾隆拜谒宗庙,向祖父康熙和父亲雍正告知这一消息时,潸然泪下。
胜利的喜悦并没有维持多久。在战争过程中,准噶尔部的蒙古人表现出的强悍倔强,令乾隆十分后怕。他在经过一番思索后,为了给子孙后代永绝后患,他决定:除最先投诚并表现忠诚的杜尔伯特部外,其余的准噶尔部蒙古人,严行剿杀。
实际上就是颁布了一道种族灭绝令。清军不折不扣地执行了这个政策。如果在地广人稀的地方,遇到蒙古人,立即包围他们的帐篷,挨个杀过去;如果遇到大批牧民来降,担心遗漏跑掉向其他部落报信,则假装要将他们安置到内地,押送到甘肃内地后,再全部处死。
大屠杀过后,很多地方空无一人。多年以后,龚自珍途经准噶尔,写道“准噶尔故壤……无一庐一帐”。死亡数字,历史无准确记载,《准噶尔灭亡纪略》中说,屠杀人数超过一百万。魏源估计有“数十万户”。
经过了残酷的战争、权谋和鲜血的洗礼后,西域稳固下来,中央政府在此地建立了彻底完备有力的统治。
乾隆将这个辽阔的地方命名为新疆。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记录员范炜):新疆是怎么并入中国版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