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竖起了申纪兰和阮章竞的青铜雕像

这里竖起了申纪兰和阮章竞的青铜雕像

(点击图片购买山西文物日历·壁画)

车到榆次区乌金山脚下的河口村东,远远的就可以看到在沟壑纵横的漫坡上耸立着一座楼房,楼房顶上,写着几个大字:新星博学苑。这是一块幽静美丽的红色加绿色七种文化融合的生态庄园,是山西省改革创新研究会的培训基地。

这里竖起了申纪兰和阮章竞的青铜雕像

在这个园子里,竖立着毛泽东、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石雕站像。近日,园子里又竖立起申纪兰和阮章竞青铜雕像。据悉,这是全国唯一的一尊申纪兰全身雕像,也是全国唯一的阮章竞雕像。
雕像造型是:申纪兰外出开会回来,肩扛工具掀开门帘准备出门劳动去,寓意着她当了干部从来没有改变劳动人民的本色。抗战诗人阮章竞身穿八路军军装,坐在漳河边的大石头上,远眺思索着,寓意着他接地气,心中有人民,笔下有群众……
这里竖起了申纪兰和阮章竞的青铜雕像
这里竖起了申纪兰和阮章竞的青铜雕像
省改革创新研究会为申纪兰竖立雕像,是首创成立研究会的吕日周提议的。
吕日周曾说过一句话:“申纪兰,一个英雄的名字,她是在人民的土壤里成长起来的,她是同人民一起艰苦奋斗干出来的”。
吕日周曾在长治市委工作三年,对申纪兰有很深的感情。申纪兰也与省改革研究会渊源很深。      
2000226日,吕日周担任市委书记才十几天,就来到平顺县西沟,在严寒中住了一夜,他重复了一个想法:党最大的优势是联系群众,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要带领全市干部重新回到群众中去”。他把这一想法以调查报告的向省委作了汇报。
第二天清早,他一个人就在西沟村里村外转起来。看到西沟展览馆大顶塌了四年,珍贵的照片跌在地上,吹到屋角,看着这副破落样,他落泪了,找到申纪兰问:‘大姐,这是怎么回事?’申纪兰流着泪说:‘已经四年了,没人问,没人管,西沟这个典型没用了,我也没用了!’吕日周愤愤地把手一甩,说:‘大姐,不要悲观。西沟的共产党员心里装着群众,你完全融入群众中,成为太阳底下晒的人。这种精神永远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你和顺达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这里竖起了申纪兰和阮章竞的青铜雕像

西沟展览馆很快大变了面貌,内外整修一新,里面也布置了展品,成为长治的重点传统教育基地。东山上建起了金星纪念碑,老西沟立起了李顺达雕像。从20011月起,连续两年春节后的第一次长治市委常委会都开在西沟,吕日周更成了西沟村常客,三年间已经来过十七、八次。
2001年的春节期间,吕日周把四套班子的成员和13个县市区的书记和县长都请到西沟来,大家和老百姓吃一样的饭、住一样的房。很多从农村走出来的干部,从日渐淡忘的农家生活中,又一次找到了与人民群众的思想差距、生活差距、作风差距。吕把大家的感受总结为这样一段话:不到群众中,不知道自己差距大;不与群众接近,不知道自己早已远离了群众。离群众越近,思想越解放;离群众越近,对政策理解越深;离群众越近,对“三个代表”思想贯彻越忠;离群众越近,离腐败越远。”
为了让更多的干部受教育,市委把西沟作为廉政建设基地,明确规定:凡是被选拔到领导岗位上的干部,必须到西沟进行廉政宣誓。
200029日,吕日周在长治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上说:
“申纪兰同志文化不高水平高,而我们文化不低水平不高,差别在于‘应用’上;她级别不低但生活水平低,而我们级别不高而生活水平高,差别在于‘吃苦’上;她权力不大影响大,而我们权力很大影响小、差别在于‘带动’上;她当头不当头,处处都带头,而我们自己本是头,但没有很好起带头,差别在于‘落实’上;她不去跑官不求官,甘愿一辈子当百姓官,而我们这山望着那山高,差别在于‘官本位’;她以普通群众出现和以普通干部出面,人民对她敢说好见面,解决问题,成了贴心人,而我们难进门、难见人、难沟通,和人民隔一层,差别在于当‘平民官’思想;她说,‘工作想比别人好,天天要睡得迟,起得早’,而我们工作不怕比别人赖,经常不早起,不迟睡,差别在于‘坚持’上…… 。”
2002220日,吕日周第二次给长治市直机关党员干部讲党课,题目就是《申纪兰与吃苦精神》。在这次党课中,他从4个方面,40个小标题中详细阐述了申纪兰精神。他力主恢复了西沟接待中心,并在西沟纪念馆门前不具名题字两幅:“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必须从严。”西沟人把这两幅字刻在了石碑上。
吕日周在长治市大力宣传申纪兰精神,在授予申纪兰“太行英雄”称号的会上,吕日周号召全市干部虚心向申纪兰学习,扎根在人民群众之中。2000811日,长治市委出台《关于向西沟党总支和留村党支部学习的决定》和《关于开展向申纪兰同志学习的决定》。
2007322日,中共山西省委出台《关于开展向申纪兰同志学习活动,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决定》。纪兰党性教育基地成为长治市和山西省党性教育基地,每天申纪兰都会在这里接待全国各地来学习拜访的干部群众不计其数。纪兰党性教育基地门口的长形大石上醒目镌刻着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沟考察调研时强调的一句话:“太行精神光耀千秋,纪兰精神代代相传”。
此后,吕日周致力于让中央作出学习申纪兰决定的工作,他说:做人有尊严、有志气,做事能吃苦、能吃亏,做官不谋私、为人民。纪兰精神,必须弘扬。
在省政协担任副主席时,吕日周几次带领省政协委员到西沟参观学习,他自己更是经常去西沟。他说,每去西沟一次,就受一次教育,多一分感动。每年春节,吕日周都要到西沟给乡亲们拜年,他与太行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吕日周的家里,挂着和申纪兰的合影照片。
2006128(除タ),省政协副主席吕日周在太原家里迎回了在外地工作的三家孩子,她们穿新衣欢天喜地准备过年,吕日周却决定去西沟和申纪兰过年,三个外孙拉着不让走。吕日周说,姥爷要去太行山和申奶奶过年,说完给外孙们唱了一段红灯记选段:“他比亲人还要亲”。除夕下午,吕日周到了西沟。夜里,他写下了一首题为《颂申纪兰》的诗歌:
“ 仙人风格凡人心,薄为官职厚为民。
西沟农舍情系我,太行精神寻到君。
村柏不怕知己少,岭松正与雪为朋。
除夕又见月色冷,一腔心事托红灯。”
20111126日,吕日周在手机上收到一位朋友转发自网上的一条信息,内容是:“人大代表申纪兰为何常青不老?
她,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村妇女,搞大跃进赞成,成立人民公社赞成……她活在世上就是为了赞成。她,就是唯一一位55年来一届也没落选的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她之所以能连任,就因为凡事赞成。启示:紧跟就能不败。”
吕日周读罢,深思后发出了回信:
“申纪兰为什么文化不高水平高,权力不大影响大?是因为她该要的不要,不该要的绝不要;她一生谋公不谋私,常以人为本,不以己为本。申纪兰为什么对党的错误能理解,对领导的缺点能谅解,也不怕别人对自己曲解?是因为她党性强,对党有感情;胸怀宽,一切向前看。为什么她对组织决定的大事没反对,都赞成?是因为她和多数人一样,只知结果,不知过程,是在民主集中制中生活。历史不能过多地责备她。”
吕日周担任省改革创新研究会会长后,倡导并经省委批准,成立了《太行精神暨申纪兰精神研究中心》,在研究会组织的几次植树和捐款捐书活动中,申纪兰都赶来参加了义务植树活动。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申纪兰获得“共和国勋章”荣誉,吕日周立即带领省改革研究会人员去西沟祝贺。
在座谈会上,申纪兰激动地说:我是代表中国几亿农民去领奖,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誉。吕日周在会上说,申纪兰当过正厅级干部,官至省妇联主任,本来她安逸退休,起码的待遇是有的,但她不要任何待遇,就愿意在西沟领着群众一起致富,现在哪个干部可以办到?可悲的是,当下更多人爱看的是那些“耸人听闻”的谣言,没人再愿意详细了解这样一个农业劳模的真实故事。前些年历史虚无主义猖獗,就是要把共和国的劳模、先进人物一个个的黑掉。申纪兰是我们党、我们国家这条航船上的压舱石,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为什么那么多高级干部搞腐败,走上不归之路,就是因为忘了共产党员的初心。我在长治三年,一直高举申纪兰精神这面旗帜,离开长治,我还要高举这面旗,因为这面旗代表着中国人民的精神,代表着共产党的精神!
人走旗照举,不忘申纪兰。吕日周带头捐款,在新星博学苑为申纪兰立此雕像,就是为了让参观学习的人们永远记住申纪兰,记住西沟精神。就是说明,申纪兰是从人民中走出来的功勋,她的根至今还扎在人民的土壤里。

这里竖起了申纪兰和阮章竞的青铜雕像

这里竖起了申纪兰和阮章竞的青铜雕像

太行诗人千千万,省改革创新研究会为何独独发动社会各界捐款为阮章竞竖立雕像?因为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的人生选择和为人民进行的一系列艺术创作。他的作品,整整影响了几代人。
曾在长治市工作过的吕日周说:“我是读他的诗爱上太行的,更欣慰的是有缘来太行工作了几年。”
吕日周和阮章竞没有交集。阮章竞2000年去世,吕日周2000年调到长治担任市委书记。他刚到长治工作,中央电视台就要曝光漳河水的污染情况,并希望市委书记到中央电视台演播现场表态。他们没想到,刚到位不久的吕日周不光去了,还勇于负担责任表明了治理漳河的决心。那是很难堪的一幕。
吕铁腕治水自然为了百姓也与这部诗集有关。在漳河边,吕日周舀了一杯浑浊的漳河水,自己先带头饮了一大口,又要求有关县乡领导和他一起品尝。现场会上,他语气沉重却掷地有声:走群众路线,就要在生活上与群众同甘共苦,同茶共饭;劳动上要与群众同干共息、同流血汗;在交通上与群众车同行路同迹。今天要强调的是在环境上与群众同污共染、同清共净。治理不好漳河水,我们每年来饮一杯污水。他说了这一段话后,就让市委办的同志念了一段阮章竞描写漳河水的诗句,要求今人保护好抗日战争夺取的胜利成果。以自逼机制办法一年内治好漳河。由此,河上游的沁县、黎城、长子县的三个造纸厂和258个小煤窑得到治理,依法取蹄35000个土焦炉,漳河水质得到根本改善。
我查阅了长治市治理漳河的历史,深感闪现出的诗歌感染力,可以穿越时空界限,变成人们战胜困难的物质力量;深感领导干部只有掌握更多的书本知识,又到群众中调查研究,才能掌握、解决各种难题的正确方法。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阮章竞曾经在太行山12年,一手执笔、一手执枪,为革命和人民放歌,为民族解放呐喊,创作出许多优秀诗歌、小说和戏剧作品。他曾担任八路军总部太行山剧团团长。
阮的音乐素养,来自于冼星海的真传,二人就此结下一生的不解之缘。冼星海传授给阮章竞的,不但是具体的音乐知识,还有强烈的民族情怀。
19386月,桂涛声与冼星海创作了歌曲《在太行山上》,冼星海托人将歌曲转给了他的学生阮章竞。阮章竞立即组织太行山剧团排练,同年8月在太行地区首次公演。这首歌由此迅速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成为在八路军和全国抗战军民中广为流传的战歌。
阮章竞多才多艺又虚心好学、刻苦钻研,是位高产的作家,著作数量多、范围广。仅在太行时期,他的作品话剧有《转变》、《未熟的庄稼》、《和尚岭》、《登记》、《圈套》、《人间地狱》、《红巾》、《群魔乱舞》等;歌剧有《赤叶河》、《比赛》、《民族的光荣》、《红星旗下》等;戏剧有《糠菜夫妻》、《反对慕尼黑协定》、《反对皖南事变》、《保卫华北》等;诗歌《圈套》、《漳河水》等。在太行山的12年,是他一生中作品出得最多的时期。
阮章竞虽是广东中山人,却对千沟万壑、战火硝烟的太行山情有独钟。他不但学说山西话,还向当地老乡学说土语,他的许多作品都是用当地方言写就的。在当时文盲居多的历史环境下,他尝试用有韵律的诗歌来写戏剧,适应中国农村百姓喜欢唱戏和韵白的传统,克服外来话剧“没味道”的缺陷,使群众喜闻乐见,起到了良好的动员民众参加抗战的效果。
他根据民间耳熟能详的曲调如辽县小调、武乡秧歌、民间花鼓等填入新词,创作出许多深受欢迎的新民歌。抗战歌曲《秋风曲》,是他193810月用当地民歌《卖扁食》的曲调填词创作的,这支洋溢着山西民间风味的歌曲迅速传播开来:
秋风吹,叶儿黄,
片片吹落纺车旁,
手牵线线线牵肠。
线牵肠,肠牵郎。
天上刮风草结霜,
风来雨去打东洋。
好男儿,打东洋,
冲锋杀敌数俺郎强,
姐妹们都夸俺有个可心郎。
叶飘飘,报天凉,
赶缝棉衣捎前方,
行军打仗冻不着郎。
在风云激荡、戎马倥偬的战斗中,阮章竞从未失其热烈、执著的诗人本色。对他来说,创作就是战斗,一支永不放下的笔就是一支永不熄灭的火炬,它燃烧着,在暗夜中激励着人们奋勇前行。
1940年,阮章竞率太行山剧团到部队慰问演出期间,参加了黄崖洞保卫战。剧团同志在战斗前沿做鼓动工作,和八路军战士们一起向山下进攻的敌人扔手榴弹。阮章竞在39年后创作的国画《黄崖洞重游》题款中写道:“一九四零年第一次黄崖洞保卫战 余曾于右侧与警卫连一起激战竟日……余于此地永生难忘 烈士鲜血浇红山花”。
1947年为配合解放区土改,阮章竞创作了大型歌剧《赤叶河》,讲述了太行山区反动地主欺压贫苦农民、农民讨还血债的感人故事 。该剧首先配合在河北省馆陶县召开的土地工作会议演出,接着在石家庄市连演了七场。中华全国第一次青年代表大会194954日在北平召开,《赤叶河》为此登上了北平人民剧院的舞台,这是北平和平解放后上演的第一部来自解放区的歌剧。之后,《赤叶河》随刘邓大军一路南下,一直演到阮章竞的家乡广东,与歌剧《白毛女》并称为解放区的两大歌剧。
在山西,长篇叙事诗《漳河水》中塑造的一个个人物依然活在人们心里,虽然时过境迁,但他们背后的社会变革活生生地留存在了诗歌之中。
“漳河水,九十九道湾,层层树,重重山,层层绿树重重雾,重重高山云断路……”这首《漳河水》是阮章竞1950年发表的长篇叙事诗,它取材于太行山区漳河两岸人民的斗争生活,采用太行一带颇为流行的民歌形式,描写了荷荷、苓苓、紫金英这三个农村妇女为代表的中国劳动妇女,在新旧两个社会里的不同生活道路和不同的历史命运。全诗具有十分明显的民间风格,在叙述上自由灵活,富于变化,诗歌语言清新朴素、明快自由,并富于较强的节奏感。
“漳河水,九十九道湾,毛主席领导把天地重安。”
黑暗统治和封建礼教被革命风暴击得粉碎,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漳河发水出了槽,冲塌封建的大古牢!”,三姐妹的生活也变了样。
时至今日,当我们重读《漳河水》时,这些诗句依然那么亲切优美,它们如清洌的河水一般,由口头到心头,滋润着人们的心灵。这是解放区文学史上继《王贵与李香香》之后又一部影响巨大的叙事诗,也是中国现当代诗歌史上叙事诗写作的一座高峰。阮章竞以具有鲜明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诗歌,以对中国故事的深情讲述,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9498月,阮章竞作为中国青年代表赴匈牙利布达佩斯,参加第二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歌唱家郭兰英与阮章竞同乘一趟国际列车,前往联欢节演唱。阮章竞在奔驰的列车上为郭兰英创作了新歌《妇女自由歌》,用的是祁县太谷民歌的曲调填写新词。擅长山西梆子的郭兰英在联欢节上成功地演唱了这首歌曲,获得了二等奖,为中国青年赢得了荣誉。
旧社会,好比是:
黑格洞洞的古井万丈深。
井底下,
压着咱们老百姓,
妇女在最底层……
申纪兰与阮章竞有一共同之处:他们都为中国妇女的解放鼓与呼:从阮章竞的《漳河水》和《妇女自由歌》到申纪兰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会上妇女同工同酬的提案,可以说他们是妇女解放的先驱者。
新中国成立后,阮章竞曾任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作协主席。他多次回到故地太行山采风,太行雄峰、黄崖洞下、赤叶河畔、漳河岸边,昔日的故地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他画速写,画国画。他用娴熟的线条、丰富的色彩、画中的诗词展现了巍巍太行的无穷魅力,表达了对太行山一草一木的无比眷恋,寄托了对太行人民的深厚情谊。
阮章竞近百万字的小说创作,完全是太行山抗日斗争的描写。每到抗战逢十的周年纪念,他都会写下抗战题材的小说,奉献在抗日战争的祭坛上。
1965年,他发表了中篇小说《清晨的凯歌》,并在1985年被改编为故事片《密令截击》上演。1987年是“七七事变”50周年,他把1963年草拟的“八年烽火太行山人物志”,改写成《抗日战争笔记新编》三篇,歌颂赵亨德、王小旦、郝福堂三位民兵英雄。1995年,他将另一位太行山少年女民兵的事迹写成中篇小说《白丹红》出版。
195411月阮章竞开始了小说《太行山不会倒》的写作。这部90万字的长篇,直到1997年才得以出版了第一卷《山魂·霜天》。

这里竖起了申纪兰和阮章竞的青铜雕像

晚年,年事已高的阮老依然日夜挂念着这片山区。他用尽心力坚持创作抗战小说《山魂三部曲》:《霜天》、《晴岚》、《青春祭》。
他对来访者说:“你应该找机会去太行山走一走,体验一下那里的生活,见见那里的百姓,看看那里的山水,太行山具有雄浑的气魄,不见有憾,见了就会被迷住。我当年就是在这块火热的土地上,创作出许多连我自己都感到意外的作品,是太行山不屈的性格,是太行百姓如父母般的恩情,是八路军部队赴汤蹈火的爱国情怀,是日本鬼子的残暴侵略,让我们以笔作枪,唱出了心中深藏的爱与恨”。
他曾请来访者转告太行父老:“章竞进城之后,未敢有一丝一毫的懒惰懈怠,未敢有一时一刻忘记养育我成长的第二故乡!”
这样的诗人、作家,难道不应该为他立座青铜雕像,让太行人民永远记住他吗?
省改革创新研究会聘请山西著名的雕塑家李晓阳先生和青年雕塑家曹峰合作进行雕像的设计制作。设计前,他俩阅读了申纪兰的事迹和阮章竞的大量作品,寻找了阮章竞各个时期的历史照片,最终抓住了申纪兰的特点:扎根人民中,从未脱离劳动、脱离人民群众的特点,创作了这两座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像。
这里竖起了申纪兰和阮章竞的青铜雕像

雕塑家李晓阳

这里竖起了申纪兰和阮章竞的青铜雕像

雕塑家曹峰

这里竖起了申纪兰和阮章竞的青铜雕像

这里竖起了申纪兰和阮章竞的青铜雕像

这里竖起了申纪兰和阮章竞的青铜雕像

这里竖起了申纪兰和阮章竞的青铜雕像

雕塑设计制作过程

阮章竞的这座雕像,反映了他在太行山区时的精神风貌,与他的青年时代不仅形似,而且神似,相信会得到阮章竞后人的认可。
如今,两座青铜雕像摆放在新星博学苑的园子里,相信申纪兰、阮章竞的两座青铜雕像会成为网红打卡地,更多的参观者会从中领悟西沟精神和太行精神。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太原道):这里竖起了申纪兰和阮章竞的青铜雕像

(浏览 468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