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经典 初心的传承——《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背后

开栏语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赴上海瞻仰中共一大会址时强调:“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

上海,兴业路76号,中共一大会址所在地,一个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中国革命原点,在时隔近百年后的大地上依然闪耀着指引未来的光芒。

百年峥嵘奋斗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航下,中国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铁钉、火柴都要进口到自力更生造出“两弹一星”,“嫦娥”奔月“蛟龙”入海……一个政党的成长和一个国家的复兴紧密相连。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翻开风云激荡的红色篇章,在历史中汲取力量,为的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自即日起,本报文化版推出《红色记忆·初心故事》栏目,通过挖掘中共一大纪念馆珍藏的一件件历经岁月沉淀的红色文物,追寻革命先辈的奋斗足迹,品读革命文物背后的初心故事。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了《共产党宣言》,一经问世就震动了世界。”《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是第一次全面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伟大著作,“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矗立起一座马克思主义精神丰碑。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内,珍藏着1920年8月出版的中译本《共产党宣言》第一版和9月出版的第二版。

真理的味道

1919年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的新思潮大量涌现,中国先进分子开始专注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上海《星期评论》社准备约请学者翻译、连载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在《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主编邵力子的推荐下,陈望道应邀承担翻译工作。

陈望道是浙江义乌人,早年留学日本,学习文学、哲学和法律,并广泛接触社会主义学说。1919年,他回国到浙江省立第一师范任国文教员,与进步师生一起投身五四运动,后因“非孝”事件遭反动当局迫害,卷入“一师风潮”。

1920年3月,陈望道回到家乡义乌分水塘村。在自家的柴房里,他用两条板凳支起一块铺板做书桌,开始了《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为了译书,陈望道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一字一句地斟酌、推敲。因为连续熬夜,他日渐消瘦,其母十分心疼,特地包了粽子,配上红糖,给他补补身子。过了一会儿,陈望道的母亲在屋外问他要不要加点糖,他则说:“够甜,够甜了!”可是,当他的母亲进去收拾碗碟时,却看到陈望道满嘴乌黑,原来他不知不觉地把砚台里的墨汁当成红糖蘸着吃了。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就这样,陈望道“花了比平时多五倍的功夫”,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

信仰的力量

1920年5月,陈望道带着《共产党宣言》中文译稿来到上海。经俞秀松帮助传递,陈独秀和李汉俊仔细校阅了译稿。此时,上海《星期评论》被法租界当局勒令停刊,连载《共产党宣言》的计划只能搁置。

永远的经典 初心的传承——《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背后

1920年8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第一版封面(左图)及9月出版的第二版封面(右图)。中共一大纪念馆藏

如此珍贵的文献,好不容易翻译出来了,如何与读者见面呢?8月,陈独秀领导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在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的帮助下,在辣斐德路成裕里12号(今复兴中路、顺昌路西南一带)一幢不起眼的石库门房子里,秘密设立又新印刷所。“又新”两个字,寄托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事业“日日新,又日新”的美好愿望。陈独秀决定,将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以“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第一种”的名义出版。是月,《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正式出版。由于排字工人忙中出错,封面上的书名印成了“共党产宣言”。但是,这一纰漏丝毫不影响人们对该书的热情,初版印刷1000册,很快售罄。9月,又再印1000册,纠正了书名的排版错误,封面从红色变为蓝色。

《共产党宣言》引领了无数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的思想成长,推动着他们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初心的守护

张人亚,原名张静泉,1898年出生于浙江宁波,16岁到上海凤祥银楼当学徒。在这里,他广泛阅读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书刊。1922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为了革命,他使用过“人亚”等多个化名。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突然爆发。危难之际,张人亚把自己珍藏的《共产党宣言》以及中共二大、中共三大决议等重要文件送回家乡,托付给其父张爵谦保管。张爵谦为了保存好书报、文件,深思熟虑后,对外声称张人亚已病故,修了坟墓,安放空棺,把这些书报和文件放在棺内。

谁承想,父子一别,从此天各一方。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张爵谦取出这些埋藏20多年的书报、文件,让家人带到张人亚曾经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上海,并交给人民政府。直到2005年,张家后人从1932年末出版的《红色中华》报上查知,当年12月23日,张人亚,积劳成疾,不幸逝世。

如今,由张人亚与张爵谦冒着生命危险守护保存下来的这本《共产党宣言》,就陈列在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展厅里。历经岁月,封面上仍依稀可见两行蓝色的印记:“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山穴二十余年的书报。”这是一位共产党员对初心和使命的坚守,也是一位父亲对儿子至死不渝的承诺。

永远的经典 初心的传承——《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背后

永远的经典 初心的传承——《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背后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档案报):永远的经典 初心的传承——《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背后

(浏览 186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