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八路军军工部十八英雄(上)
(作者:王志刚)
这里记述的18位英雄,是在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中,涌现的英雄群体中的代表。
他们默默无闻,坚韧不拔,淡泊名利,他们为伟大的民族解放事业无私地奉献了青春,他们是共和国诞生的奠基者,他们是革命信念的传承人。
今天让我们掀开这段沉寂的历史,回首这尘封于80年前的往事,让我们重新认识这些英雄,以告慰先辈,激励后来者。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东渡黄河奔赴抗战前线,开展起了轰轰烈烈的人民游击战争。
蒋介石的“不抵抗”“先安内后攘外”的消极抗日政策,使日寇铁蹄长驱直入。
蒋介石一贯把共产党视为心腹大患,虽然在1937年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第八路军,但他一直拖延克扣八路军军饷,更别提武器装备了,到1940年百团大战时更是停止了对八路军的一切供应。
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一直在的物资严重不足,武器装备十分匮乏的条件下坚持敌后战争,这种情势严重制约着抗战形势的顺利发展。
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曾在1937年作词作曲谱写了《游击队之歌》,极大地鼓舞着人们的必胜信念,深刻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反击侵略者的坚定决心,体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
在歌词中有一句是这样说的:“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但历史的真实情况则是:由于敌我双方武器装备所存在的巨大差距,据统计在战场上我们的战士从敌人手中每缴获一支三八大盖枪,就要以三位八路军战士的牺牲为代价,十分惨烈。这才是当时敌后艰苦环境的真实描绘和时代背景。
基于我军在抗战前线所面对的恶劣条件,毛泽东主席在1937年10月22日致电周恩来、朱德、彭德怀,要求在一年内要增加步枪一万支。
1938年11月,毛泽东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决议中指出:“游击战争的军火接济是一个极重要问题,……每个游击战争根据地都必须尽量设法建立小的兵工厂,办到自制弹药、步枪、手榴弹等的程度,使游击战争无军火缺乏之虞”。?
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把提高军事技术,建立必要的军火工厂,准备反攻实力”,列为“全中华民族的当前紧急任务”。
随着太行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展,八路军总部决定扩大总部修械所的生产能力,组建隐蔽固定的大型兵工厂,扩大军工生产,为前线提供充足的武器弹药。
经过八路军总部副总参谋长左权和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亲自勘察探选址,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实地视察后一致决定将新址选在太行腹心区黎城县(仅有的抗日完整县)西北部一座叫水窖山(俗称黄崖洞)的大山里,自此“黄崖洞”便成为了太行军工精神的象征。1939年6月中旬,八路军军工部正式成立。
从1939年6月到1941年11月,经过两年半的发展,军工部在晋冀地区逐步整合为10个生产单位,职工总数达到3000多人,初步形成了八路军太行军工基地。
其中黄崖洞兵工厂是军工部建厂时间最早、厂区规模最大、生产能力最强、质量最好、生产种类和数量最多,也是整个华北敌后规模最大的军工生产基地。
可生产七九式步枪、八一式步枪、掷弹筒等近10种武器,年产武器弹药可装备16个团,被朱德称为“法宝”和“掌上明珠”。
自此,我们的兵工前辈们可以豪迈地说:贺绿汀的《游击队之歌》可以改写为“没有枪,没有炮,我们自己造”了。 ?? 军工部建立后,彭德怀、左权、杨立三、刘伯承、徐向前、宋任穷、滕代远、陆定一等领导多次视察和指导军工部生产、生活和整党、整风工作。
在整个抗日战争历史过程中,八路军军工部肩负起历史重任,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战胜了敌人的封锁扫荡,克服了难以想象艰难困苦,不断创新,勇于拼搏,涌现出无数的英雄模范和光荣事迹。
八路军军工部自1939年6月创立至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历时6年多的时间,已发展成有矿山、铁厂、机械厂、化学厂、枪厂、枪弹厂、炮弹厂以及工业学校等10多个单位,3000多职工的军工队伍,能够成批制造八一式马步枪、掷弹筒、迫击炮、枪弹、掷弹筒弹、迫击炮弹、山炮弹、发射药、炸药及军工生产装备等20多种产品。?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军工部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奋斗,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生产体系。抗日战争胜利后,军工部归属晋冀鲁豫边区。
随着解放战争的发展,到1948年已拥有26个工厂,14000余名职工,支援了我军华北战场的急需,仅淮海战役就提供炮弹400多万发。以八路军总部军工部为基础的军事工业的发展,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同时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也产生了众多的英雄模范群体和无数的无名英雄,他们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历史功绩将永载史册。
1943年7月下旬,在抗战即将进入大反攻阶段,军工部全面恢复了生产,并在多年来实行的劳动竞赛活动基础上,开展了“新英雄主义运动”,军工部评选出甄荣典、杨鸿章、柴栋良、教逢春、石成玉、陈兆祥、刘贵福、邵希明、李银成、郭栋才、王孝堂、尚文元、孙永福、安蓬莱、张浩、王民钦、高文喜、关丁旺等共十八位劳动英雄。
这些劳动英雄来自军工部所属的不同部门和岗位上,既有领导干部,也有工程技术人员,更有大量的一线生产人员。
1944年11月20日至12月7日,八路军军工部由工会主席李鑫德带队,十八英雄代表军工部参加了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和太行区党委召开的群英大会(简称:太行群英会)。
群英大会在黎城县南委泉村召开,群英会规模巨大、盛况空前。太行区杀敌英雄、劳动英雄济济一堂,会上各路英雄交流了经验,大会一致选举了“炮弹大王”军工部代表甄荣典为边区劳动英雄旗手。
滕代远(时任八路军参谋长)、邓小平(时任八路军129师政委)、张际春(时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副主任)、李雪峰(中共太行区党委书记)、李达(太行军区司令员)、戎伍胜(太行区政府副主席)等领导出席了群英会。会议一共开了17天,邓小平以及李雪峰、李达、戎伍胜等领导同志在会上发表了讲话。
邓小平同志冒着大风,从几十里外赶来,向到会的各位英雄代表祝贺。
他说:“我们同华北、华中、华南等其他抗日民主根据地一样,干出了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英雄事业!”大会还通过了给党中央、毛主席的致敬电,给在延安的朱德总司令、彭德怀总副司令等领导的慰问电。
大会期间,英雄们参观了“战绩馆”“生产馆”“敌寇暴行馆”等大会展览馆。这次大会是太行抗日根据地一次空前的盛会,激发了广大群众学英雄、赶先进的热情,对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发挥了重大作用。
群英会结束后,赖际发(时任军工部政委)、刘鹏(时任军工部副部长)、張贻祥(时任军工部政治部主任)等领导同志在上口驻地接见了甄荣典等十八名劳动英雄,热情地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再立新功。
十八位劳动英雄共同向军工部发出倡议,号召以甄荣典为榜样,提出挑战,掀起了生产竞赛运动的新高潮。??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乐老汇):纪念册┃英雄太行 巍巍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