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目前我们从已公开的国家出版物中,所见到的毛泽东最早的咏月诗是作于1918年初的《归国谣·今宵月》,全文如下:“今宵月,直把天涯都照彻。清光不令青山失,清溪却向青滩泄。鸡声歇,马嘶人语长亭白。”毛泽东作此词时,年仅25岁。据专家考证,此词为毛泽东与蔡和森等在1918年底游历洞庭湖滨,了解社会情况,读“无字书”时作,是他们游历生活的写照。“直把天涯都照彻”,也可以说是青年毛泽东胸怀天下的艺术写照。
? ? ?我们所见毛泽东咏月诗词第二首,是他于1921年28岁时写给爱妻杨开慧的《虞美人·枕上》。词全文:“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无奈披衣起坐数寒星。?晓来百念皆灰烬,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1920年底毛泽东与杨开慧结婚,婚后毛泽东因革命工作东奔西走,小两口聚少离多,欢聚之时即是离别之时,因此,对着“一钩残月”,“不抛眼泪也无由”!谁敢说一代伟人不是多情丈夫!第三首是作于1923年的《贺新郎·别友》,词中吟道:“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亦是写给杨开慧的,对着“半天残月”,表明心迹:“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 ? ?第四首,是有名的《忆秦娥·娄山关》,作于1935年2月,作者42岁,刚开完遵义会议,从此中国革命和中国红军来了个大转折,从失败走向了胜利。“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尽管形势依然严峻,红军仍有蒋介石的百万大军围追堵截,但形势已经不同,党和红军已经摆脱了“左倾”教条主义的领导,走上了正确的路线,因此,毛泽东有此感慨:“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又一首,是非常脍炙人口的《蝶恋花·答李淑一》,作于1957年。作者时年64,见到当年战友的爱人,既思念战友(李淑一的丈夫柳直荀烈士),更思念他亲爱的爱人杨开慧烈士。所以说“我失骄杨君失柳”,但杨柳忠魂永存,“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作者深厚充沛的感情,使他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万里长空,在那皎洁无尘的月宫里,嫦娥为烈士舒袖起舞,吴刚为烈士捧出了桂花酒。作者为此落下热泪,不为别的,为的是烈士的遗愿终于实现,人间终于“伏虎”。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在此结合到了极致!

出处|《广西日报》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河北党史):月寄人间无限情——读毛泽东诗词中的咏月章句
(浏览 796 次, 今日访问 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