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美援朝历史长卷中,再次翻阅那些早已变黄发脆的《人民日报》,一篇篇[新华社朝鲜前线电]又把我带回那——成冲霄指挥下硝烟弥漫的“618”战场。
成老团长指挥的“618”高地五十四昼夜激战,新华社作了十分详尽密集地多次报道,遗憾的是:干脆的纸质不允许复印,不能原貌地奉献给耄耋之年的老战友们!
此次战斗,于1952年9月6日发起,11月1日撤出战斗,而由中朝联司邓华、杨得志、朴一禹、张文舟首长,早已在9月22日联合签署“嘉奖令”,主发12军,并发各兵团、各军及和朝鲜人民军总部。嘉奖曰:“此次作战予首都师(注:号称“京畿师”)以严重打击,打得很好,达到了大量杀伤敌人的目的,望你们再接再励,不骄不躁,很好总结与汲取经验,争取更多胜利。”
[新华社朝鲜前线十二日电]“最近几天内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中部战线金城东南地区。六日傍晚,我军某部在猛烈炮火的配合下袭击座首洞东南敌军的一个山头阵地,仅仅经过五分钟的战斗,我即将这个阵地占领,全歼守敌李伪军两个排。与此同时,我军另部反击轿岩山东北的一个敌军阵地全歼敌军一个排。此后几天中,敌军不断向这两处山头进行反扑,自七日至十日,敌军使用兵力总计达一个团以上,攻击达三十多次。在战斗中,敌军有时爬上山头,但很快就被我军反击部队奋勇击退。在连续五天的争夺战中,我军已杀伤敌军达千名以上。”
《人民日报》1952年9月13日首次以《朝中部队在金城东南歼敌千余名》为题,突出报道“金城防御战”。
我志愿军“为争取主动,有力打击敌军,使新换防部队取得更多经验,以39军、12军、68军为重点,各选三至五个目标,进行战术上的连续反击,力求歼灭一部敌人,并在与敌反复争夺中大量杀伤敌人。”并下达了“战术反击令”。
报道中的“两个山头”都是12军选定的敌军必争的反击目标,由此拉开了“金城防御战序幕。“座首洞东南山头阵地”,敌称“京畿山”,当面之敌是“京畿师”笫26团,我军编号“541”,由104团进行反击;“轿岩山东北敌军阵地”,敌称“指头岭”,当面之敌是“京畿师”机甲团,我军编号“618”,由101团进行反击。
[新华社朝鲜前线十九日电]“在中线金城东南地区座首洞和轿岩山附近两个山头的争夺战,仍然激烈地进行着。自九月六日傍晚到十四的九天中,我军在这两个山地给予被美国侵略者夸奖为‘精锐部队’的李伪军京畿师以惨重的打击,京畿师在九天中已经被歼灭了一千五百多名”………“在轿岩山东北的一个山头上,我军也用像在座首洞附近争夺战中所采取的战法痛歼敌军。我军在六日一举攻占了这个山头阵地后,敌军连日进行疯狂的反扑,但都被我军猛烈炮火和各种枪火所击退,仅十三日一天中,我军即击退了敌人十次反扑,敌军在第九次反扑中曾一度爬到我军阵地的前沿,但当即被我军击退,这一天我军共歼敌二百五十多名。在这两个山头争夺中,我军炮手们使敌人吃到了如敌所说的‘不能想象’的猛烈炮火;他们有时炮弹把敌人炸烂在进攻的途中,有时把敌人放到山头上,然后炮火把他们埋葬在火海中。”
《二野劲旅——十二军史话》记载着:“101团若攻下‘618’阵地,不仅有利
于巩固我‘520’阵地,而且可以此为跳板,进而威胁敌轿岩山主峰及诸要点,敌以京畿师机甲团第2营第5连一个约150人的加强排防守,配有轻、重机枪4挺、火箭筒1具。防御工事也较为完善坚固,共构筑有20个地堡,并以交通壕互相连通,前沿设有外壕,蛇腹形、屋顶形铁丝网和鹿砦各一道,并在铁丝网之间埋设了大量防步兵地雷。9月6日,101团集中30余门80口径以上的火炮和上级配属的3辆坦克构成强大的火力,随着炮火延伸,101团7连3排的勇士们分三个箭头,紧随我军炮火的弹着点前进。3排仅4分钟就突破敌前沿阵地,抢占了制高点,并迅速将负隅顽抗的残敌消灭在工事里。阵地上我方炮火硝烟未散,‘690.1’高地上的守敌向‘618’一番炮击后,即以一个班到一个排的兵力连续4次反扑,均被7连击退。”
[新华社朝鲜前线二日电]“在金城东南地区,我军于二十八日夜在强大炮火配合下,向轿岩山以东两个山头的敌人发起攻击。在其中一个山头上,与多日在坑道中坚持作战的部队密切配合,前后夹击敌军,迅速占领了阵地,以后又击退敌人十五次反扑,歼灭京畿师的四个排的兵力,毙伤敌人三百六十多名。”
我是“三门干部”(学校门、部队门、机关门),真正下到战斗连队当兵,恰恰是“金城防御战”到101团6连当了几个月见习副排长。
对“坑道反击”,特摘《十二军史话》印证:“9月13日夜,101团6连1排奉命坚守“618”阵地,14日6时30分左右,敌人出动4架飞机,对“618”进行轮番轰炸,隋后以一个连的兵力从三面向“618”扑来。“……“身负重伤的罗庆法排长,立即将前沿坑道内的勤杂人员组织起来,与及时赶到增援分队顶住敌人的疯狂进攻。”……“为了保存力量,罗庆法命令全排退守坑道,敌人占领表面阵地后,他立即发出简易联络信号,招来炮火,打得表面阵地上的敌人抱头鼠窜。隋着炮火延伸,105团7连8班从‘520’直插‘618’,退守坑道的101团6连1排勇士们从坑道中杀出,向占领表面阵地之敌进行两面夹击。9月18日,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同时为了牵制敌人,创造战机,6连1排再次退守坑道。9月21日零时,101团3连1排长陈国府带领12名同志,机警地从敌人的眼皮下摸进坑道,把坚守坑道七八天的6连1排换了出来。”
《史话》中提到的“简易联络信号”,那是成冲霄团长指示司令部制定的,在有线电路不断被炸断不能通电话、步谈机失效或防止敌人监听泄密时,采用在面向我方的坑道口与后方能直视的指挥观察到的信号。此种“信号”是隋时变换的、只能在进入阵地前强记于心、背熟后不能带入前沿阵地必须销毁,而且包括旗语、手电筒闪光……多种方式,同时包含了要求增援、缺弹药、炮火急袭、炮火拦阻、炮火延伸……诸多内容,一般都由各排的学生兵(见习副排长)背记。
[新华社朝鲜前线十五日电]“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九月份创造了自去年十二月以来歼灭敌军的最高记录,在全月二百八十二次作战中,共计歼灭敌军三万零九百三十九名”……“在这个月中,我军以无比的英勇和顽强并运用了巧妙灵活的战术与敌人进行了一连串反复阵地争夺战,而且在战斗中大量地杀伤了敌人。在月初,战斗的重心在中部偏东地区,自六日傍晚开始,我军即向不断进犯的敌人展开有力的反击。同时攻下金城东南两个高地,并在以后的反击争夺战中大量杀伤敌人二千多名,予李伪军京畿师以惨重打击。”
此报道以《朝中部队九月份歼敌三万多名》为题,可见:1,是1952年9月份的战斗小结;2,9月份的战果辉煌,创造了最高记录;3,9月份的主战场在“金城东南两个高地——即104团作战的“541”高地和101团作战的“618”高地;4,运用了“巧妙灵活的反击战术”。
谨就成冲霄指挥101团鏖战“618”高地五十四昼夜的战术作一梳理:
《史话》对此役的题眉是《101团9个连轮流上阵,大战‘618’阵地54昼夜,打退敌人反扑137次,歼敌三千余名。‘541’、‘618’阵地作战,同获中朝联司首长嘉勉》。尽管敌军对“618”的反扑兵力,从一个排到一个连,而101团进入战斗仅仅一个连,在第一线只展开的一个排,在前沿表面阵地仅有一个班,甚至一个战斗小组,再根据敌情变化需要调整兵力,从而减少了无谓的伤亡。
《史话》记述:“12军在接守67军防务时,阵地上少量的土、木工事早已被敌人炮火炸得灰飞烟灭”。1951年11月,101团进驻金城东南的丁山一线,即按志愿军总部“持久的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指示精神,立即开展阵地筑城——开凿坑道,因此101团出现了肖贵强、李国玉两位“穿山英雄”从而使“101团坑道作业的方法和经验,向12军进而向整个志愿军推广。”夺下“618”阵地后,又在敌人占领表面阵地的眼皮下,进行敌前近迫开凿坑道,形成了依托坑道就地反击的战术。这是金城防御战中,与敌军反复争夺阵地的“制胜法宝”。
在我方与敌对垒的山头,构筑坦克阵地,急造坦克上山道路,用枪炮急袭音响掩盖坦克秘密进入发射阵地,坦克抵近直接瞄准摧毁敌军的坚固工事、地堡。
[新华社朝鲜前线十七日电]……“在金城东南栗洞东山和轿岩山东北高地的争夺中,我军奋勇痛击京畿师的多次反扑,六天中歼敌一千四百多名”……
“栗洞东山高地”,我军编号“611”,紧邻“618”右侧,同属京畿师机甲团第2营第6连四个排、第5连(欠一个排)并配属营属重火器连一个排等八个排的兵力防守,由2营副营长指挥,构筑有坚固的永备性工事,是敌军轿岩山690.1主阵地的屏障,敌军前沿较突出的支撑点。此役于10月6日,我军屯集了90吨弹药、4辆坦克开上山头、使用12门一三二火箭炮(喀秋莎)对敌阵地进行全覆盖摧毁轰击,并在“618”、“541”、“74”、“720”各个高地的配合下,由103团在发起冲锋4分钟后一举夺取了“611”高地——“栗洞东山”高地。
1952年9月6日傍晚发起的“541”、“618”两高地的战术反击作战,拉开了志愿军全线战术反击的序幕,即我12军继后就有9月29日,100团对官岱里以西“74”、“720”两高地的战术反击;10月6日,103团对栗洞东山“611”高地的战术反击。
仅金城东南地区,据载:“南朝鲜首都师(号称“京畿师”)伤亡惨重,几乎完全丧失了战斗力,不得不撤离阵地,由南朝鲜笫八师接替其轿岩山防务,首都师师长也因‘作战不力’而被撤职。”
对金城防御战,《史话》写道:“金城防御是一所大学校,12军各级指挥员在这儿得到了锻炼”……“由此创造了不少堪称典型的战例,如‘小兵群作战’、‘反坦克网状阵地’、‘坚守坑道作战’等,这些战例、战法很长一段时间是国内军事院校教材上的重要内容,正是有金城防御一年的作战实践,使12军在举世瞩目的‘上甘岭战役’中,交出了一篇漂亮的答卷”隋后又写道:“1952年10月2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发出由毛泽东起草的给志愿军的贺电,对志愿军战术反击作战予以高度评价。贺电指出:‘此种作战方法,继续实行下去,必能制敌死命,必能迫使敌人采取妥协办法结束朝鲜战争’。”
谨以此文纪念指挥101团鏖战“618”高地54昼夜的成冲霄老团长(成团长后任31师师长、12军军政委、12军军长、南京军区后勤部长、南京军区党委常委。正军级将军)。
2012.6.4初稿 2013.5.12修订于成都 邱月杭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维克音乐小屋):老部队的故事:成冲霄指挥101团鏖战“618”高地五十四昼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