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漫忆
难忘故乡的水井
文 / 葆 彤
斗转星移,转眼间离开林州故乡已46个春秋了,童年时往事大都回想不起来,惟有故乡的水井,总间或在我脑细胞中萦绕,难以忘怀。
我的故乡本来藉藉无名,就是因为当年那部热播的电视连续剧《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里那个悲怆的苦情山村–井上村,而闻名遐迩了。我们井上村距镇上4公里,位于巍峨的苍龙垴山麓,是典型的纯山区。由于村庄地势高,村民饮水比较困难,全村几百号人靠着几眼古井来解决饮水问题,于是就因井演绎出一些故事来,这是过往之所以悲怆的源头。
村里主要水井有三口,一口位于村中央,叫街井上井,一口位于村东南头,叫小南沟井,一口位于村南边,叫大南沟井。这三口井一个比一个深,最浅的是街井上井,最深的是大南沟井;这三口井一个比一个古老,最古老的井是街井上井,最年轻的井是大南沟井;这三口水井离村庄一个比一个远,最近的是街井上井,最远的是大南沟井。
小时候,我记得村民们早晨起床第一件事不是洗脸,涮牙,吃饭,而是去挑水,先到街井上的井里去挑,如果这里水不多了,就改到小南沟井里去挑,如果小南沟井里水不多了,就改到大南沟井里去挑,一早上,家家户户要把水缸挑满,才能保证一天全家人用水。
我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学会了挑水。开始挑水,肩膀承受不了,就走一段路休息一会儿。后来在山西工作的父亲知道了我挑水吃力,就专门从外地给我买了两个小号水桶,这样就能一口气挑水走到家。其实对我来说,挑水还不是最难的事情,最难的亊情是从水井里提水。大人们提水直接用绳子拴上水桶去井里提水,而我个头小,就把铁皮做的类似小水桶一样的一种容器,用绳子系上往上提水,盛满一桶水要从井里提三四次。站在井边每往上提一次水,心里就有一次恐惧感。尤其是到了冬季去提水,更让人心惊胆颤。记得有一年冬季下雪了去挑水,井边周围雪很厚,为了防止滑倒,我把提水的绳子拴到井旁边的树上,这样小心翼翼地拽着绳子去井里提水。看着井里冒着热气腾腾的气雾,我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儿上。
村民们虽然饮水困难,但水井给了村民很好的回报。这里的井水甘甜纯净,没有浑浊。喝上一口,清凉爽口,就现在的感觉来说,决不亚于超市的矿泉水。那时候,村民家里大都没有暖水瓶,谁口渴了随手从缸里舀上一碗水,一饮而尽,之后也感觉不到身体不舒服。这是大自然赐给村民的生命之源哪!
这挑水,虽然艰苦,但是锻炼了我的意志,磨励了我的毅力,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参加工作后,每当遇到困难或挫折,就涌起乡愁,就想起过去挑水的情景。心里不觉一阵楚酸,感觉这些困难和挫折就都不是问题,于是增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离开故乡已经快半个世纪了,但故乡的水井依然铭记在我心里。老家有人来山西,我见面第一句话就询问:“家乡的人还在吃井水吧?″。后来听说村里家家都安装了自来水管,告别了挑水吃水的历史。我听后欣喜若狂,眼中溢出泪来。前段时间,我高中时老同学金富先生到河顺釆访,给我发来一幅井上村水井照片,通过照片我看到井口边长出许多蒿草,这我才断定:确实是村民告别了去挑水吃的历史,不然,井口边不会长出蒿草来。于是我立刻为金富所摄井上村水井照片题了四句打油诗:
苍龙垴下仨水井,滋养井上几代人。
扶贫政策送清泉,井边不见挑水人。
以此来表达我对故乡水井的思念和对家乡变化的点赞。
几年前,我曾回故乡一趟,汽车停到老家家门口,下车后我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故乡的水井,村里的三口水井全是用石头砌起来的,没有用一点水泥,几百年了,水井依然很坚固,结实。我在想:先辈们是怎样在没有现代机械设备情况下,在这坚硬的山上挖掘出这样的水井?他们那种不惧困难,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毅力,不正诠释着林州人不断创造传奇的力量源泉吗?
望着井里清澈透明的井水,我想:这井水多像甘露,像乳汁,无私地滋养了无数代村里人。如果把长江黄河比作我们的“母亲河”,那么对于井上村来说,三口水井就是村民的“母亲井”。她无私奉献,日夜流淌,源源不断地供水给村民享用。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我的故乡叫井上村。据说,井上村原来叫西马鞍村,后来改名井上村。这是村民对水井的敬畏和尊重,让世世代代的村民永远记住故乡的水井。
我爱你,故乡的水井!
-作者- 葆彤,原名李保同,50后,林州市河顺镇井上村人。原山西省长治日报社高级编辑。
-朗诵- 黄进朝,林州市人,大学文化,从事教育工作,爱好文学,朗诵。
– End –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林州河顺民间文艺):【河顺民间文艺.第39期】难忘故乡的水井|葆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