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因为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斗争道路。其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于抗战时期的延安,农村包围城市的主要手段就是游击战争和根据地建设。金以林 | 抗日根据地研究:从理论到文献突破的新尝试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创立、巩固和发展,对坚持华北敌后抗战和全国持久抗战起了“坚强堡垒”的作用,被中共中央誉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目前,“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专题库”已在抗战文献数据平台上线,欢迎读者阅览、下载。
1937年10月,如果太原被日军占领,太原以北的国民党部队将溃乱无序,此情况下,八路军三大主力师同总部和中央的联系极有可能被阻断。为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山西地方党目前应以全力布置恒山五台管涔三大山脉之游击战争,而重点于五台山脉”,“一切工作应在敌占太原的设想下作布置的出发点”,中共中央据此做出了相应的分兵部署,其中,第115师独立团被留在晋察冀三省交界的恒山、五台山地区坚持游击战争。
1937年11月7日,太原失陷前一天,以阜平、五台为中心的晋察冀军区在山西省五台县河东村正式成立,中共中央任命聂荣臻为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唐廷杰为参谋长,舒同为政治部主任,查国祯为供给部长,叶青山为卫生部长。
?
晋察冀军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创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创建初期,“留下的部队,只有师独立团、骑兵营、教导队的两个队,还有八路军总部特务团、一一五师三四三旅、一二O师三五九旅等单位工作团的部分同志,总共约3000人”,经过不断发展,到1939年,晋察冀根据地已经发展到拥有72个县,1200多万人,主力部队近10万人。在地域上,逐渐形成以山西东北部和河北的冀中、冀东为主,包括察哈尔、热河、辽宁三省的一部;在行政上,分为北岳、冀中、冀察、冀热辽四个区。
?
《晋察冀日报》,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机关报,是晋察冀根据地出版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报刊,出版期间随着战局变动,几经迁址与停顿(点击图片可跳转到《晋察冀日报》介绍文章)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短时间内创建并迅速发展壮大,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初期克服党内各种脱离实际的倾向,坚定“持久抗战”的战略提供了有力的事实基础和权威验证。在1938年9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专门提到了“聂荣臻是典型的区域”,号召各根据地向晋察冀学习。同时,作为中国共产党尝试政权建设的“试验田”,晋察冀根据地不断深入推进各项制度建设,逐渐建立起一整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新民主主义政权体系和民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央人民政府的骨干就是晋察冀根据地边区政府和后来发展而成的华北人民政府。可以说,晋察冀边区直接孕育成长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制度。
1940年8月,北方局颁布了经中共中央批准的《关于晋察冀边区目前施政纲领》(即“双十纲领”,此文件主要是结合晋察冀边区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而成),相关政策被中共中央作为模板向各个根据地进行推广。选自《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第1册 文献选编》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抗战文献数据平台):【平台上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专题库在抗战文献数据平台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