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弹首爆六十年|10月16日纪实之二:万事俱备只等好天气

今年10月16日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纪念日,谨以本文致敬“两弹”元勋,怀念核武前辈,激励今人薪火相传,共赴祖国美好明天。

接续上期:《核弹首爆六十年|10月16日纪实之一:梦想成真的“零日”“零时”
(二)万事俱备只等好天气
其实,不光是参试人员在焦急地等待,核试验场区的领导层又何尝不急呢?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现场的领导层由两个“首次核试验委员会”组成——一个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核试验委员会”,以张爱萍为书记,刘西尧为副书记;另一个是“首次核试验委员会”,以张爱萍为主任委员,刘西尧为副主任委员。其中,前者是决策机构,后者是工作机构。从这两个委员会的组成可以看出,最高领导是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国防科委副主任的开国上将张爱萍将军。
核弹首爆六十年|10月16日纪实之二:万事俱备只等好天气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之前,张爱萍将军身穿防化服摄于核试验场。

决定以什么时间作为第一颗原子弹正式试爆的“零时”,张爱萍将军为首的首次核试验委员会也是颇费踌躇。因为,有一个因素在掣肘着他们下最后的决心。
这个因素就是——
天气。
在10月份进行核弹首爆,这是党中央作出的战略决策。至于在10月份的哪一天进行试爆,张爱萍为首的首次核试验委员会要作出决定,就得看老天爷的脸色了。
这是因为——
在8月那次预演的时候,因为天气不给力,曾发生过一次意外的险情。
那次预演,确定的“零时”是8月31日8时30分,使用的是一个同真原子弹大小相仿轻重一样,代号为596-0的模型弹。8月31日凌晨1点,当参试人员把这颗仿真弹吊到102米高的铁塔顶部工作间(爆室)里时,却突然刮起了狂风,塔身剧烈摇摆,一连刮了十多个小时。
被困在塔顶小房子里的是第九作业队的701作业分队,这个分队的任务是接过由702分队装配好的“产品”(当时第九作业队对原子弹的称呼),然后带着“产品”一起乘坐升降机“吊篮”,上到塔顶上去做最后一道工序的操作。
701分队的队长陈常宜回忆说:
核弹首爆六十年|10月16日纪实之二:万事俱备只等好天气

第九作业队

701分队队长

陈常宜

八级大风是突然来的,刮了一晚上。我们在塔上好像坐船一样晃,因为我们在塔顶那个小房子里面是封闭的,外面也看不见,就只是感觉到晃,六七个人都躺在地板上休息,倒是也没什么别的感觉,时间长了主要是渴,可是也没办法,就这么顶着。大风连续刮个不停,我们又饿又渴,困得不行却又睡不着……”

预演时这一意外虽说还是有惊无险地度过了,最后一道工序的操作也完成了。可是,周恩来总理给核试验提出的要求是“万无一失”,如果核弹实爆时发生这种情况,是不能再冒这种风险了。
所以,当党中央作出在10月份试爆的决策之后,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确定这个月哪几天是好天气。

这段视频取自于电视连续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真实再现了那次预演时遇到狂风的情境,只是把塔顶被困的科技人员说成是“工人”与实际不符。

终于,10月9日,场区的气象部门预报说,在10月15日~20日之间,将会出现符合试验要求的好天过程。据此,首次核试验党委会当晚开常委会,至10日凌晨3点形成了一份给中央的书面报告,建议正式试爆时间放在10月15日~20日之间的某一天。
11日,这份报告送到了周恩来总理处。
12日凌晨,周总理送毛主席及有关中央领导人阅后,一致同意在10月15日~20日正式试爆,具体日期由试验委员会根据现场情况来决定。
12日晚8点半,张爱萍召开首次核试验党委常委会议,传达中央批示,决定从明天(13日)起,核试验场各参试单位进入“实战状态”。
这个时候,“零日”和“零时”都还没有具体确定下来。就在这时,发生了前面所说702分队参试人员杨春章做梦的故事。根据对梦的解析,大家都认为“零日”是在16日,“零时”是在15时。
14日下午4点,张爱萍主持召开“两会”(核试验党委常委会和核试验委员会)联席会议,重点商讨天气问题。综合分析认为,15日和16日是好天气,确定核试验的“零日”放在这两天当中的某一天。
这样,就把正式试验的时间由六天进而缩短到了两天。
联席会议接下来的议题,围绕着15日和16日这两天最终应该确定在哪一天进行会商。这时,试验场区一名气象预报员朱品德站起来说,根据他的观测,今天(14日)晚间将有大风,阵风可达每秒14至16米。
朱品德这么一说,意味着把15日作为“零日”是有风险的,于是这一天就被淘汰了。
15日被淘汰,16日就成了唯一选项。
于是,把16日作为“零日”,就这么被联席会议决定下来了。
接下来,“零时”放在16日的什么时间呢?会议讨论的结果是:视今夜的天气情况再定。
会议散会不久,试验场区就果然刮起了大风——可见气象预报员朱品德的观测之准确!
大风刮到下半夜,也就是15日凌晨3点,气象预报站负责人韩云升带着朱品德来到张爱萍和刘西尧处,报告说:风力将在当天(15日)白天14时(下午2点)以后逐步减弱到每秒6米以下。
15日上午,张爱萍将军召集试委会开会,断定16日的气象符合试验条件的要求,正式把“零时”确定为:16日15时(下午3点)。
15日12时,首次核试验委员会用加密电话报告中央:
“零时定为正点减四,十五丈。请指示。
这句话中的“正点减四”是10月16日的密语,“十五丈”是15时的密语。
15日12时半,周恩来总理批复:“同意零时定为正点减四,十五丈。
1964年10月16日15时这个载入史册的伟大而辉煌的“零日”“零时”,就这样在经过反反复复的周折之后,最终决定下来了。
当决定传达到第九作业队后,大家对几天前杨春章做的梦称奇不已,异口同声地赞叹:真是太神了!
赞叹之余,队员们迅速投入到了忙而不乱的紧张操作程序中。
702分队的任务是596-1“产品”(原子弹)的组装,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是“投篮”。
什么?投篮?这不是一个打篮球的术语吗?跟核弹作业有什么关系呢?
敬请关注下期:《10月16日纪实之三:铀球投篮手都哆嗦了》。

往期回看:

〇核弹首爆六十年|10月16日纪实之一:梦想成真的“零日”“零时”
 
核弹首爆六十年|10月16日纪实之二:万事俱备只等好天气

时下,有关研制“两弹一星”的历史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无论官媒还是自媒体都不断在推出大量不同形式的作品,这充分表达了广大民众对祖国强大的歌颂和对核武先辈的讴歌。

然而我们也看到,媒体作品中也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有些作品因为考究不够而包含有误传信息,有些作品因为理解不够而生出一些臆造情节,还有很多非原创作品因为抄袭文案而以讹传讹,对此读者们往往也是真假难辨,甚至信以为真。笔者作为一名核二代出身的历史学者,藉此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年之际,特创作了本文,希冀能达到正本清源,正确宣传“两弹”史实的目的。

广大读者别是核二代们读后能广泛转发传播,一起携手来实现这一目标。

谢谢大家!

请长按下方二维码或
回到文章顶部点击“曙光初照902”关注
核弹首爆六十年|10月16日纪实之二:万事俱备只等好天气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曙光初照902):核弹首爆六十年|10月16日纪实之二:万事俱备只等好天气

(浏览 71 次, 今日访问 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