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 文】最难的是爸 最不容易的是妈 | 魏存生

河顺文艺·第751期

【散 文】最难的是爸 最不容易的是妈 | 魏存生

近期文章预告

*散文 我的民工生涯–王栓富(山西)

*笑话 妗子外甥猜谜语–赵长生

*小小说 菊–张金苏

说明:发表先后以当天发布为准。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散 文】

 

【散 文】最难的是爸 最不容易的是妈 | 魏存生

【散 文】最难的是爸 最不容易的是妈 | 魏存生

最难的是爸

最不容易的是妈

□ | 魏存生

腊月初九,是娘一周年纪念日。腊月二十六,是爹十二周年纪念日。双亲都在腊月逝去,于是我想到了冬天的红梅:三九严寒,含苞欲放,一片丹心,香飘云天。

 

【散 文】最难的是爸 最不容易的是妈 | 魏存生

父亲出身在1934年的战乱年代。家穷,没上过学,几乎不识字。六岁时,奶奶就去世了,父亲成了没娘的孩子,全靠三个大爷和两个姑姑照顾。
 
大姑二姑都是王家沟村的,且是一个生产队。父亲小时经常去大姑家;二姑是在三十九岁去世的,那年是1967年,去逝时丢下四女一男五个孩子,无奈可怜。
 
父亲到大姑家能吃上饭,吃顿饱饭,更是多受体贴。姐姐对弟弟疼爱有加,弟弟对姐姐无限依赖。大姑来我家时,两手总是不空,总要带点东西和礼物,记得没少背南瓜。南瓜能充饥,非常好吃。大姑知道我家最困难,总是要多给我家几个,在许多事情上还极力袒护父亲。姊妹中父亲最小,姑姑最大,她说话很有号召力。母亲常常谈起大姑,难以忘怀。那时我七八岁,对姑姑还有很深印象。我每次去大姑家,总要给我做点鸡蛋疙瘩汤,当时是最好的饭。可惜大姑在1976年也因病离逝!最疼父亲的人也“去”了,委实伤悲。
 
母亲是林州市东岗镇东冶村人,也是1934年生,姊妹六个,几乎都没上学。姥爷靠染布为生,日子紧巴 。父母的身份证上写的出生时间都是“1934年520日”。村里第一次办身份证时,他们只知“1934年”,月日记不清,村里会计就记成“5月20日”了。

一辈子都是在干活操心没有闲暇地忙碌中度过。干活不惜力,帮忙不嫌累,吃苦又耐劳,吃亏是常事,是父亲的写照。不会干活,不会受难,如何生存?一个男子,只有吃苦才能生存。父亲生性倔强,服理不服强。宁愿出苦力,也不会甘言好辞曲意逢迎任何人或事。所以到哪里干活都是不少出力,从来不会偷赖或耍滑。收入不高,尽管到处干活,家里始终还是清贫,始终没有摔掉贫困的帽子。

 

【散 文】最难的是爸 最不容易的是妈 | 魏存生

了解父亲的人,都说他是个好人,口直心快,能供事。这个评价我觉得还行。在农村就是需要实在人,嘴甜心歪的毕竟是少数。父亲的匠人手艺不错,加上人老实,肯下力,许多人乐意找他帮忙。他在村里给许多人盖房帮过工,出过力,但从未要过钱。还都是早上在家吃了饭才去。好多时候是在中午饭后去给人家干一两个小时,到时还不误去生产队做工。他是个好石匠,磊白泥砖、石头岸、砌墙、锻石头,都是好手,加上年轻,干活不知彼倦。九零年我盖房时就受到了一些人的帮助和帮忙,都说你父亲给我们出了不少力,我们心有愧。实际上人家是来还情的。我很感动,很感慨他们感恩,也非常高兴和欣赏父亲给我们带来的荫福。
 
上世纪七十年代魏庄打天井——修风门岭隧洞,劳累一天的父亲,下班后常常把食堂的主食——玉米面饽饽带回家来,分给我们姊妹们吃,自己饿着。家里的糠饽没营养,吃不饱的。父亲一个劳力,一个人养活八口之家,在当时的困难是很大的。做工少分到粮食就少,没粮食就不会吃饱。
年幼的姐姐大我六岁,家里困难,上了两年就缀学了。她也硬争着去参加队里的劳动,毕竟是女的,力小,评工分是大人的三分之一,对家里的贡献就微不足道。但她那种要强不服输的劲儿还是受到队里社员的夸奖。挨饿是经常的事,姊妹们都是瘦骨嶙峋,面黄无力。虽说艰苦,我和二妹的学习成绩在班上还是名列前茅的,父母也很高兴。三大娘常常拿出红薯面糠饼,分与我和姐吃(我俩大),为此事没少受到父母批评。
 
记得曾和父亲到水冶镇买糠,挨家挨户找价格卖得便宜的糠皮,那种像乞丐一样的行为当时并不觉得丑,太穷了,人穷还讲什么面子。一天之内也没进食,身上无钱,饿透了反而也不觉得饥了,我也知道家里没钱,也不开口向父亲要钱买东西吃。

 

母亲在家里都是糠菜一锅,实在不好吃,不想吃会更饥。母亲常常把白萝卜缨和到地里挖的一些野菜煮熟让我们吃饱充饥,虽无营养但也暂时充饥,暂时也会使心里不慌。家中无粮的滋味现在想起来都害怕。过年时,母亲买点小棉纸和红纸、绿纸,糊贴在老家东屋的窗户上,顿时使狭小的三间小东屋明亮新鲜起来,过年的气息一下子就有了。点了几个炮仗,就算过新年了。除夕夜吃了一顿饺子,初一中午吃到了简陋的馍菜,分外高兴,吃得肚圆,但初一晚上就又是粗糠野菜了。这样的景况记忆犹新。于是就盼着初二、初三等着到亲戚家拜年,也可再美美地吃上几顿。

 

【散 文】最难的是爸 最不容易的是妈 | 魏存生

那时上级号召养猪,家中又喂养了两三头。人都没吃的,涮锅水都是清亮清亮的,能养活猪吗?所以几个月不到,就把猪饿死了!家里就不敢养猪了,真是没办法的事情。  
 
记得家里曾喂养过一头猪,皮肤花白,性格温柔,吃性很好,很是喜欢喂它。曾多次在黎明前挑着箩头到上沟——石板岩公社采矿队附近去拾人粪,回来好喂猪,没有办法只好如此。很难找到,收获都是有大有小。尽管这样还是坚持了一冬天的,那时才十来岁!去时天还没亮。等到那头猪长到百十斤卖给粉红江收购站时,我心里老大不舍。这是家里唯一一次养大的猪,记忆深刻。

 

【散 文】最难的是爸 最不容易的是妈 | 魏存生

大队还号召积草肥。中午放学后,吃点饭就要到地里割草,山上的草几乎都媷光了,不像现在,山上的草长得一人多高。家家都在积肥。生产队有任务,完成会计入工分分粮食!吃不饱还要去劳动,无奈何的事。
 
八月十五中秋节,没钱,父母只买了两个月饼过节,都是在晚上敬天后,把两个月饼分成六份给我们姊妹吃,我和姐姐的份都小些,因为我们大。一双双渴望吃月饼的眼晴睁得溜圆,吃到口中的幸福估计一辈子也忘不了。
 
1978年我考上了林县九中,父母十分高兴。但困难的家庭实在供不起。大爷们很支持,说有人考不上还想上,我们考上了为啥不上。在大爷们的支持下,就又去河顺上了高中。从家里带着粗糠,在学校食堂买点稀饭,一顿就过去了。正青春,吃不饱,上课时肠道发出的叽噜声不时响起,忍不住时,下课后就到寝室挂食品的兜里掰一块粗糠,偷偷塞到嘴中缓解饥饿。班里评贫困生时,我还顺利地享受过这个待遇,现在也记不清是几块钱了!栗家沟村几个同学常常笑话我吃的粗糠,说什么“山后魏家庄,炒面有两缸”,还嘲笑说去地里干活,中午收工时,在草帽底下又发现还有一块小地,于是就又干起来了。这也说明魏庄的自然条件是艰苦的,靠吃炒面度日生活,地都是在山脊沟梁上,不像人家的条件好。他们虽无恶意,但讥笑的口吻还是让人脸红!
逢上食堂开饭,一些同学都是买白馍吃,看了真羡慕,心里老想什么时候也能吃上馍啊。馍那时就成了我将来要奋斗要达到的一个大目标,就要为肚子而奋斗。

食堂里有个伙夫叫管森林,河顺镇南苇底村的,人高个子大,对我很好。由于怜悯我,有一次他给了我两个馍吃。记得这馍滋味特别香,特别好,真像山珍海味。现在吃的馍多好,但就是感到不如那个时候的滋味!只有一种解释,当时太饥了,饥不择食,所以吃馍的滋味就感觉特别香。饥饿时候的帮助会刻骨铭心,现在还会想起炊事员管森林同志,虽然管森林逝世了,但他给我的帮助怎会就轻易忘记!
 
娘后来曾对我说,不是不让你吃玉米糠,咱没有粮啊,我何尝不知粗糠难吃,娘是无奈啊!理解母亲的难处,我说咱就这个条件,真的是不错了。    
 
上高中时,父亲得了肺结核。这个病当时跟现在的癌症一样——不治之症,和父亲年龄相仿的几个人,没多久就入土为安了。多亏了三个大爷的极力帮助,硬是筹钱把父亲送到了河顺卫生院救治,也多亏了书林、羊书、法书三个堂哥的殷勤服侍,终于从死亡线上把父亲拽了回来,终于脱离了危险,终于又获得了新生。那时我真还不懂这个病的厉害会要人命,所以思想上并无压力。我也在医院待过,记得这件事。大了后才知道了亲人救命的及时。不是三个大爷的鼎力相助,父亲的景况将会是另一种命运。     
 
在魏庄,我们的高祖是魏永国,他有七个儿子。曾祖父魏全家,排行老七,有守崑、守安两个孩子。曾祖父死后,全凭七老奶执掌家庭,井井有序,条条顺理,家庭蒸蒸日上,买了许多吸大烟土人家贱卖的土地,着实使家庭境况有了改变,过上了饱暖的日子,家庭曾达四十余口人,可谓粮丰人旺,一路辉煌。

 

七奶家法森严,办事果断,多行慈善,在魏庄评价很高。七老奶是东岗教场村人,活了八十多岁,也算是高寿,可惜两个儿子早已她先亡,白发人送黑发人,悲凉。多亏了三个姑奶付出,种地养驴洗衣做饭,什么都做,甚至出嫁了还回娘家来做活,付出太大了。书林哥最大,有些记忆,多次说,咱家的兴旺,多亏了三个姑奶帮忙(两个爷爷当时都去世)。三姑奶1972年六十多岁得了瘫痪病,父亲四个从路家垴村接来,轮流服侍,端水喂药,洗涮护理,没有怨言,就像亲大人一样。三个姑奶送终,父亲四个都是披麻带孝,不一而足,尽了侄儿之孝。     
 
父亲的舅舅是郭庄村的,无子。年老有病时,父亲他们几个兄弟姊妹也出动去几个月来照顾,分班轮流。无论在渠上,还是在生产队,都是下工了就赶到郭庄村,整夜服侍,全力尽自己的义务,直至终老。郭庄村的乡亲们说,这几个外甥真是尽力了,真孝顺,十里八村没见过这么好的人!为此,老七家在魏庄有“孝顺之家”称号。     

【散 文】最难的是爸 最不容易的是妈 | 魏存生

上小学四年级时,老师鼓励学生订杂志。一本名为《红领巾》的小杂志非常吸引我,就想订阅。于是就向母亲要钱。母亲没钱,给不了我。我就搂着母亲哭闹,不去上学,母亲无奈,咱家无钱去哪里给你弄钱?眼泪都要掉下来了。几个邻居大娘、婶婶得知后一直劝解,其中一个大娘掏出二毛钱给了娘,娘给了我,我才高兴地往学校了。大了想起这件事,非常不好意思。意在好好学习,却不知娘无钱,更无奈!我也为当时的无知而羞愧,真是一分钱难倒英雄好汉,无钱鬼也不推磨啊! 

 

【散 文】最难的是爸 最不容易的是妈 | 魏存生

 

我家住后街,井在前街。吃水要到前街上面的小井沟那里挑。爹在家时都是爹去挑,不在家时都是母亲去挑。挑水要经过六七个弯,从邻居房子间的窄巷子里走,还要经过一个小山岭,七拐八弯,路也崎岖,距离有二里,挑水也不容易。有时娘要挑三四次。她那时胃不大好,也吃着药,身体虚弱。抽空还要去地里劳动,还得为一家八口人一天三次做饭忙碌,压力肯定不小,娘都坚持下来了。我们穿的都是补丁衣服,有的还是人家无私给的。大改小,小改大,轮流穿,不冷就中,也从不去和谁人比,也觉得比较快乐,也没有穿的破烂就觉得抬不起头的尬尴。在当时农村,作为母亲,含辛茹苦养大八个孩子,真不容易。    
 
时间在流逝,我们也逐渐长大,慢慢地我也挑动水了,也能从西垴、小北沟往家挑红薯,挑谷子,父母身上的担子有所减轻。
 
1981年我家批了宅基地,老东屋的房子住不下全家。大爷们全力帮忙,邻居们没少助力,都是在业余时间盖。我当时十五岁,抬骑门石,抬长石头,我也算一个汉子,堂哥说,抬不动也不能扔肩上的扛,必须死抬。抬石头的路,一是上坡陡难走,二是路窄容不下人。抬时真是难上难,现在的人是受不了那个苦。抬得我浑身无力,汗渍斑斑,真像苦力。山里人盖房子,用的都是石头和土坯,除了吃苦还有啥法,宅基地还要根据家庭的困难程度排队大队才能批下来。大爷说,存生可锻炼了,个子不小,还是荒个。父亲在山腰上开采的沙石,记得找了好几个力大的青年哥,该抬抬,能用小车就推,总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勉勉强强地搭起了五间房子。梁还是托姐夫的关系从外面给买回来的,是否用姐出嫁时的财礼钱也未可知。房子盖好后,父母的脸上有了笑容,我觉得他们的压力有所减小,毕竟生活在向好的方面发展!    

 

1981年8月,我考上了师范。因为上学不用出学费,父母异常高兴,乐哈哈的。当时正盖房,为了不耽误我学习,父母尽量不让我参加盖房干活。姐说,存生有福气,不用劳动。我也挺高兴,毕竟没有白上学,也给父母争了光。  
 
那时,生产队正在按中央政策,实行包产到户,把地按好坏平均分给每个家庭。当时大家高兴,干劲不小。分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粮食比在生产队时多了,渐渐地也吃上馍了,不再吃粗糠了,生活也在不断提高。 

 

【散 文】最难的是爸 最不容易的是妈 | 魏存生

 

毕竟是山村,种粮食根本维持不了生活,地少产量小,大家也就都把精力放到外出打工上。记得富贵大爷在洛阳义马开工,那里是在盖大楼。父亲在工地上没日没夜,干得很欢。1982年5月,父亲胳膊因干活酸疼,手指握不紧工具,影响到干活,且血压较高,有了冠心病。从此之后就没再外出,一直在家中种地,也就吃上了离不开的降血压药。     
 
母亲脾气很好,不爱多说,谨小慎微,对人实在。不管哪里的亲戚到家来,不吃点饭不让走,总得吃了饭。人家临走时总要送到门口,依依不舍,有时还掉泪,显得很亲切。她不会和人吵架闹矛盾。有次因为点小事,一个邻居大放厥词,说得很难听。母亲不会吵,干张口说不出话,不善言辞,不会还击,显得懵懂,只好让人家把大话说尽,自己到一边掉眼泪。所以母亲常常教育我们,要学会忍让,学会吃亏,不要计较,一切都会过去。她的这种脾气也直接影响到姊妹,身上都有母亲的影子。总之人微言轻,少说为佳,不惹事端,清静平安。
 
1997年母亲生了场大病,昏迷不醒,不吃不喝。多方求医吃药都未好转。后来村里的医生说是不是缺钾,输点液看看。结果一星期后转危为安。1998年,母亲又患了脑梗塞,说不清话。在我的坚持下,把母亲送到了安阳市中医院。外甥女秀超在医院做护士,人熟。找了个好医生诊治。住了小一个月,效果不错。     

 

父亲的病情也不断出现。三次脑梗。九十年代在河顺卫生院住了二次。我认识医院的医生,关系好,给父亲安排的床位较好,多次来床前看望诊断。我们很感激医生的尽力。姊妹们轮流服侍,每次都在二十多天以上。脑子病不好除根,后来父亲的脑梗病又犯了几次,有时疼地冒汗,还不时用手去打头,以减轻疼痛。于是我就又用车拉着父亲到林州市住过二次人民医院。医院的副院长黄玉福与我是高中同学,他找了医院当时最好的医生来给父亲诊治,效果也有好转。我问医生,父亲经常脑梗,也疼痛,但五六次了也没生命危险,他的这种情况是什么原因?医生说,你父亲是多发性脑梗,但都发生在离脑干较远的部位,虽疼但伤不了命,得多注意。我这才清楚了父亲的病因。父亲的生命最后也不是脑梗坏的事。   
 
1998年后,我就和羊书、法书哥商议,决定让爹娘轮流到孩子们家中住,家中吃,不允许父母自己再做饭。父母以前一直住在半山腰的房子里,如有意外我们不在跟前,不好办。于是就从我家开始,每人一个月,开始轮流住。

 

我们的条件比上不足,但小康生活还行,比父母做的好吃多了,况且母亲的炊事水平不高,经常早上做的饭多,都够一天吃了,好东西也不会做好。他们穷惯了,对生活也不讲究,无所谓,吃饱就中。轮流开始后,父亲不习惯,就找了家里的长辈与我说,找了我大姑家的姐姐——新芹姐与我说,找了村里与他关系好的同岁的人与我说。我说父母都不会做饭,吃不好,又住在村上面,一旦有病等意外,我们也不在眼前,发生意外怎么办?况且姊妹们都同意轮流,父母轮流吃应该最好。这些人就又都去说服父母,都说我说的对。父母慢慢地就同意了这种生活。他们坐在阳光照耀的大树下养神,坐在大队部的青石台上说话,去王家沟外甥女新芹姐家、芹英家住几天,好不快活。也不用担心家里还有需做的事,不用担心柴米油盐的多少。慢慢地父母开朗了。我还不断地给他们送奶,中秋时节送月饼,他们可高兴了。这样,老俩去安阳大姐家、贵生家,去伦掌谷驼三妹荣英家,轮换使父母很高兴,很新鲜。振江、秀超感激小时姥姥、姥爷的抚养,在安阳时也不断给父母买一些没吃过的食品,使得父母异常高兴。在三妹家时,母亲生过三次病,于是我们就转到安阳地区医院治疗。秀超在医院做护士长,医院各方面条件都好,姊妹们也纷纷出手,共同医治,一家子和谐,让人分外高兴。
 
在魏庄,二妹二弟和我三家,谁有功夫,谁没时间,都可调换一下,都会顺利完成任务。每年腊月,我都要询问各家有无大事,有无计划,然后再按排照顾顺序。一年中每家两个月,有事可调换。换家时都是在阴历的初二开始,避开初一。二十多年来,顺序井然,执行很好,都老高兴。    

 

2012年腊月二十,父母的抚养轮到我家了。我把屋子生上火炉,炭火很旺,屋内温暖。堂哥羊书、法书、林昌还到家帮忙收拾。看着父亲消瘦的面容,羊书哥还提醒要注意点父亲,这年他七十九岁,逢九人不好。我心里忐忑,但也觉得还好。二十四那天,我和二妹还为父亲洗了头,洗了脚,抹了身。最后还为父亲理了发。目的是让他高高兴兴过年。想不到的是,腊月二十六日早上四点多,父亲突然就咽气了,二十五还说,那里都不想去了,以后就住你家吧。我说行,先好好过年吧!真是没有想到的,千想万想都没往坏处想。那年没三十,我们是二十八下葬父亲的。    
 
此后照顾母亲的任务就简单了。一个人更容易服侍好。母亲的胃口好,吃饭不讲究,谁家做的好点,次点,母亲从无意见。她曾给我四姨说,孩子都服侍的好,不能比,吃好就中了。服侍多年了,不能还给孩子们找麻烦。有人问她谁家好,娘总是一笑,轻声说:都好。又问谁最好,娘还是说:都好。说罢一直微笑。娘是一个不好多事之人,不说闲话,不多嘴,这点得到了乡邻们的肯定! 

 

【散 文】最难的是爸 最不容易的是妈 | 魏存生

 

2019年的疫情发生后,三年来,母亲的身体一直不错,能吃能喝,唯一不幸的是发生了尿失禁病,不知道要尿尿。还有一个病疼,就是双腿变形,不会直立行走!到谁家都靠人抬手动。她终日躺在床上,不会自已翻身。但从不反闹,宁愿受点苦也不愿吭声。喂他饭时,她都能吃。2022年在我家时,我还把母亲移到院子里,见见阳光,享受一下新鲜空气,享受一下日光浴,温度高了时才回到房中。改连婶婶和春芹嫂时常去我家看望母亲,还夸母亲有福气,老了孩子们都很孝顺,要好好活大岁享受天伦之乐。我想母亲寿处一定会到九十多岁,2023年八十九岁,在活几年不成问题。 
 
照顾父母。妻子伏云比我出的力大。我得教学,不能一直在家,所以照顾父母的任务就落在妻子身上。有时工作忙回不来,伏云咬咬牙都坚持下来了。父母亲生病时躺在床上,坐起来、躺下,不在家时,都是妻子一人完成。我说你真行,个子不大劲不小,这么重的任务都做好了,不简单。在老家服侍,有水,也方便,一住就是一个月。老家的精神生活简单,照顾父母的任务不简单。妻子实际出的力比我还大,我得感谢她。  
 
家有一老,家中之宝。家里有老人,也是孩子们的福气。想不到的是,身体一直还好的母亲,就在疫情即将结束的2023年阳历最后一天“走”了。三年疫情都没感染,疫情结束了却走了。结局很使我们悲痛。母亲是腊月初九“走”的,我们安葬母亲时腊月十二。 

 

父母在,兄弟姐妹是一家,父母不在,兄弟姐妹是亲戚。可见父母的作用。他们是凝结剂,他们是指路灯,能使家庭氛围和谐,能使家里和衷共济团结一致。尽管没了父母,姊妹们还是会团结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用,不能给父母丢脸。  
 
我们轮流让父母居住了二十多年,尽力服侍了二十多年,这在农村也算首屈一指,也能长长地舒一口气了。我们心不亏,心坦荡。也为自己的行为感到骄傲。  
 
父母都走了,父母都安息了,心中的石头落地了。作为人子,首要做到的是孝顺。孝顺是成功的根本。健在的二妗说:服侍二十多年,不容易,都孝顺,我们满意!  
 
父亲和母亲都是腊月去世,安葬后就是除夕,都是省去了按老规矩讲应该给父母送一个月汤水的劳顿,祭奠他们。一个邻居说,老两口对孩子们的服侍满意。不想再拖累孩子,都在年尽腊月“走”了,最后也不用孩子们上汤水。这是对孩子们的福报,这是上天的安排。说法都有,我们觉得对得起父母了。
 
   一首歌词,道出了对父母的敬爱,就让它作为结尾吧:

 

谁懂得爸妈有多少牵挂
长大后儿女疏远了爸妈
看着远去的背影满眼落花
儿女健康就是最好的报答
谁知道人生有多少年华
现如今儿女离开了爸妈
盼着打来的电话放心不下
儿女平安走过春秋冬夏
最难是爸最不容易的是妈
甘愿为儿为女当牛做马
含辛茹苦把儿女拉扯大
爸妈忙里忙外满头白发

 

【散 文】最难的是爸 最不容易的是妈 | 魏存生

爸妈,如有来生,我们还做你的孩子!
爸妈,祝你们在那边一切安好!   
爸妈,安息吧!


2024年腊月初九日

1

【散 文】最难的是爸 最不容易的是妈 | 魏存生

 – 作 者 简 介

【散 文】最难的是爸 最不容易的是妈 | 魏存生

 魏存生  1964年生,林州市河顺镇魏庄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从事教育工作40年,曾任河顺镇中心学校校长。喜欢文学,爱好读书。现在林州市教体局工作。

-End-

【散 文】最难的是爸 最不容易的是妈 | 魏存生 往 期 推 荐

【散文】再访老家三井 |  郭 林、 郭怀生(文)新生(诵读)

【小小说】偷“阳土” | 杨文芳(文)新生(诵读)

【三八节专刊】清平乐.女人赞(外一首) | 小 草


河顺文艺

监制 /  魏俊彦 

编审 / 王俭周  杨存保

本期编辑 |  雪里青松  时光清浅  

扫码关注我们

【散 文】最难的是爸 最不容易的是妈 | 魏存生
河顺文艺

投稿邮箱:weijunyanlz@163.com

监制微信:w6816831

编审微信:janshu5678

编辑微信:sxf7301 cdf8207

版权声明:【河顺文艺所使用的文章、图片及音乐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河顺文艺):【散 文】最难的是爸 最不容易的是妈 | 魏存生

(浏览 60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