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顺文艺.第793期】
近期文章预告
*往事漫忆 尘埃拾零–李怀玉
*诗歌 活着–云飘飘
*散文 万缎锦绣–郭奋勇
说明:发表先后以当天发布为准。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回音壁】

《东马安牛脑洞开凿记》发表感言
文 |李怀玉
河顺文艺,秉承传播文化,为民服务,向社会传播正能量的初心。在五一劳动节期间发表了我的《东马安牛脑洞开凿记》一文,经过编辑部的精心打造,使小文图文并茂,更加赏心悦目,感受良多。一经发表,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与点赞。当看到不少亲友、网友和同学发来的感言,那字里行间带着亲情、友情的激动,令我感慨系之。
现摘录部分留言如下:
魏俊彥(河顺文艺主编):
当我们享受幸福生活的时候,不能忘记劳动人民的勤劳与奉献,在五一期间发表该文,是向劳动者致敬,同时也向马安人民致敬!
李艳华(东马安村人.鹤壁市退休干部):
@李怀玉:
马安缺水历时长,
数代盼水眼茫茫;
红旗渠水到山前,
近在咫尺梦黄梁。
不甘息鼓马安人,
再修支渠志更强;
牛脑隧道啃骨头,
一钎一炮出碴忙。
青年男女打头阵,
困难重重大家扛;
前方后方一条心,
争先恐后上战场。
三个隧道近千米,
十几公里支渠长;
接着再修蓄水库,
渠水终至润田壤。
土法施工惊天地,
工程质量获赞扬;
怀玉撰文忆亲历,
满怀深情写华章。
李小花(河顺镇前庄村人,早年到南方工作,始终牵挂着家乡人民,一直传播着林县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给林县人民带来了福祉,现在的林州赛江南。愿红旗渠精神世代相传,愿家乡父老乡亲永远幸福美满!愿缺水的山村人摆脱贫困,生话无忧无虑。
李小花:
@李怀玉:拜读了老同学的《牛脑洞开凿记》,开凿山洞时的艰苦、险情、成功的喜悦等娓娓道来,令人感动。
我高中读了一年就出来了,开始工作还年年回家,也耳闻目睹了你们村的变化,看到了斧头山快到山顶的人工渠开凿痕迹,当时还憧憬着渠水修通后你们村会变得美丽富饶,谁知应各种原因工程半途而废。你这篇佳作让我知道了你村还有这么大个工程,山村人活得辛酸不容易,朴实苦难的村民在那样的艰苦条件下靠一小山村的实力开通近600米的山洞,真的是一个壮举!
老同学为家乡的发展出力流汗,用智慧助众脱险,功德无量。此文章文笔流畅,再现了难忘的岁月,满满的正能量,值得一读,为老同学点赞!
李合生(河顺镇井上村人,安阳钢鉄厂退休干部):
看完了你的人生片段回忆,让我十分感动,咱们这代人为了家乡人民的福祉流血流汗,不惜生命安危,这也是我们的骄傲和责任,后辈们决不会忘记。
马章生(河顺文艺交流群网友):
我去过东马安,从没想到这个村能用上红旗渠水,看来真是低估了马安人民战天斗地的坚强意志了。岁月到底湮没了林州人民多少盼水、找水的动人故事啊!
郑秋生(河顺东寨村人.河顺镇退休干部):
郑秋生
@李怀玉: 修建红旗渠人就在身边,那是一个激情难忘、艰苦奋斗的岁月,是一个无私奉献、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年代。你就是这样的可爱、可敬的年轻人。
上世纪的1979年后,随着红旗渠水量减少,我曾多次白天夜里沿着牛脑洞、付家沟、圪针林隧洞、戗杆岭隧洞、教场岭隧洞去看渠护水,山区因为自古缺水,所以对水的盼望情感更深更迫切,也更与自己的生命并重。你在隧洞里面的硝烟弥漫的日月让人唏嘘不已。真的,红旗渠就是在这样的艰难岁月,在这样的人手中建成的。
不过,据我所知由于几年的断水断流,那条支渠的大部分隧道被塌下来的土石淤塞了。
红旗渠精神不会断流,不会淤塞!
还有像本刊编辑李明生老师以及金富、建生、玉林等等未谋面的网友们给发文致敬红旗渠精神,致敬劳动者!
当看到一篇篇留言都透着劳动光荣,致敬劳动者的真情实感。使我触动内心的感动。从郑秋生老同学的这篇留言中可以清楚的感到,继承和发杨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的必要性。
郑秋生,当年他作为河顺镇镇政府干部,为扶贫,为三农,为改变山村面貌,多次受河顺镇镇党委的安排,入驻我村。
郑秋生
水是农业的命脉,水是生命的源泉。
他在我村驻队时,经过实地调研,深知我村地处深山区,常年缺水,有时连人们生话用水都不能保证。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所以每到旱季缺水时,他就向上级有关部门打报告,托关系,调红旗渠水来解老百姓吃水的燃眉之急。待有关部门协调同意后,他多次和村支两委组织青壮劳力的看渠护水队,他亲自带队,五十多岁的他,不顾多病体衰和年青人不分白昼徒步沿着死旱沟洞、牛脑洞、付家沟、圪針林、百石湾隧洞、戗杆岭隧洞、教场岭隧洞,翻山越岭看渠护水,沿着来回60多里的长满荊棘、乱石沟壑的荒郊野岭,徒步奔波,不顾被荊棘刺伤手臂的疼痛,划破衣服的心痛,为的是把渠水安全的护送到东马安村,蓄进水库,灌满吃水池中,解决村民的饮水困难。他就是用这朴实的感情、朴实的作风去工作,去解村民之苦。一村民曾给我说过:
“老郑在咱村驻队,和我们同吃糠圪垯,同饮小米粥,多次生病还继续奔波在山间小道。特别是有次去看渠护水,又是黑夜,提着马灯,路经一高岸渠帮时,被石头拌了一脚摔倒在3米多高的岸下,幸亏岸下是平坦土地,正好屁股在下,身体没有大碍,只扭伤了脚踝,挫伤了肘臂,老郑只揉揉脚踝,摔摔胳膊,同行的人劝他休息并要派人送他回村休息,被他一言拒绝,并说:“这些小伤不要紧,要紧的是必须把水护到咱村,咱村人只要有水吃,比什么都值。”言吧,一踮一拐的继续巡渠护水。水流到了村,解决了村民饮水之急,他却脚踝肿胀不能着地,躺在床上还不断询问,“把水抽满吃水池了没有,剩下的水把水库蓄满为止,如果还有水,就灌嘅水库下边的田地……”
因为他知道:水是农业的命脉,特别是水对我村村民来说比生命都重要。
郑秋生几次驻村,踏遍了我村山山岭岭、沟沟壑壑。对地名如数家珍,俨然一个地道的东马安村人。
郑秋生(右)在和村民交谈
我也深深理解老郑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作风与态度,只有想村民所想,急村民所急,才能和村民心连心、心贴心,农村工作才能游刃有余。
作为驻队干部的难处与不易,我深有体会。因为在2002年,安阳县抽调百名副科以上的干部参加了安阳县帮扶和治理三农的驻村工作,我被抽调并任命为永和乡陈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农村的工作多变而复杂,村支两委的瘫痪,党员的积极性欠佳,村民对鸡毛蒜皮小事大吵大闹,甚至打架斗殴,房基地等问题更是棘手……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可成。郑秋生深懂这句话的道理,并付诸于实际工作中。
在我国的农村中,有千千万万个像老郑一样,呕心呖血、默默奉献的基层干部。我们要向老郑一样的农村基层干部致敬!向关心农村发展的仁人志士致敬!向林州市红旗渠精神致敬!
– 作 者 简 介–
李怀玉 曾在河南省林县九中(河顺中学)、安阳县四中任教,并先后任安阳县一中校长办公室主任、安阳县二中副校长、安阳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现已退休。
-End-
版权声明:【河顺文艺所使用的文章、图片及音乐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河顺文艺):【回音壁】致敬红旗渠精神 | 李怀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