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崎 摄
李崎 摄
李崎 摄
黄埔军校第22期第一纵队学生毕业合照 网络图片
网络图片
网络图片
网络图片
网络图片
网络图片
网络图片
网络图片
网络图片
网络图片
100年前,在苏联共产党和共产国际帮助下,在广州黄埔岛,国共合作建立了现代中国第一所军事政治学校。当时祖国四面八方的志士英豪,云集黄埔,广州成为中国革命运动的中心。
黄埔军校,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建校时的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史称黄埔军校。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原址设于广州黄埔长洲岛,军校在1924年由中国国民党成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军训练军官,然后国民政府北伐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
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建立以来,以孙中山的“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以“亲爱精诚”为校训;以培养军事与政治人才,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实行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国民大革命为目的。军校采用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广大黄埔师生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今年是黄埔军校创建100周年,也是国共合作100周年。笔者特搜集、整理了有关史料、文献,共同回顾黄埔军校的办学历程,重温黄埔精神。
01 创建历史背景
孙中山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中受到鼓舞和启发,决心向苏联学习,建立革命政党和革命军队。1924 年,在国共两党首度携手合作、国民革命风起云涌之际,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广州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 —— 国立广东大学(今天的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
主要人物:
马林——提出成立军校、建立革命军建议
孙中山——接受提议并建立军校,校总理
蒋介石——筹建委员会委员长,校长
周恩来、熊雄(政治处主任)
军校宗旨:
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令学生记忆犹新:
校训——亲爱精诚
对联——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02 成立之初大事
1921年12月23日,在张太雷的介绍下,孙中山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桂林9天会谈。孙中山对马林提出的改组国民党、谋求国共两党合作和建立军事学校等建议十分赞成。
1923年8月,孙中山派蒋介石率领由国民党人和共产党人联合组成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党务和军事。
1923年11月底,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筹备国民军军官学校。
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廖仲恺代理筹备委员会委员长。
1924年1月26日,孙中山委任王柏龄、李济深、沈应时、林振雄、俞飞鹏、张家瑞、宋荣昌为筹委会会员。
1924年1月28日,孙中山指定黄埔长洲岛原广东陆军学校于广东海军学校为陆军军官学校校址,黄埔军校校名由此而来。
1924年1月30日,国民党“一大”胜利闭幕,参加大会的国共两党代表受托,回原籍地秘密招收军校学生,计划招生324名。
1924年3月中旬,毛泽东负责从各地转到上海的长江地区的招生工作。
1924年3月27日,举行第一期新生入学考试,正取350人,备取生120人,其中许多是共产党从各地选派来的党团员和革命青年。
1924年5月5日,250名新生陆续入校编队(1-3队),进行入伍教育,开始新兵训练。
1924年5月10日,备取生120名进校,编为第4队,参加新兵训练。
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亲临发表演说,明确指出军校宗旨是培养革命的军事人才,组成以军校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重新创造革命事业。
1924年8月14日,军校招收第二期学生,编为第5、第6、第7队,合称第二纵队。
1924年11月,经张申府推荐,周恩来从法国归来后,来到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主任。
1924年冬,黄埔军校成立教导第1、第2团。
1925年4月,以教导团为基础成立国民党党军第1旅,后又扩编为党军第1师。
1925年起,黄埔军校先后在潮州、南宁、武汉、长沙设立分校。其中以武汉分校最著名,那里设立女生队,第一次招收了女生。截止民国二十四年四月(1935年)成都分校开学,黄埔军校所设立的分校有潮州分校、武汉分校、长沙分校、南昌分校、南宁分校、洛阳分校-汉中分校、广州分校、成都分校八个分校。
黄埔军校于1927年改制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46年再改制为陆军军官学校,并于国民党蒋介石败退到台湾时,一并迁至台湾省高雄县凤山市。
03 组织沿革
黄埔军校直隶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孙中山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下设办公厅、政治部、教授部、教练部、总教官室、管理部、军需部、军医部和特别官佐。周恩来等共产党人在政治部先后担任领导职务。
1924年11月以后,增设教育长和军法处、参谋处。军校先后聘请苏联专家A.I.切列帕诺夫、V.K.布柳赫尔(化名加伦)等为军事顾问。
1926年3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国民革命军各军所属军事学校与黄埔军校合并,改组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直隶军事委员会。蒋介石任校长,汪精卫任党代表。设教授部、训练部、政治部、经理部、入伍生部、管理处、军械处、军医处、编译处、兵器研究处和高级班,另增设副校长。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军校于18日进行“清党”,400多名共产党人和革命师生被捕,许多人惨遭杀害,其中有著名的共产党人熊雄、萧楚女等。从此,革命的黄埔军校变成蒋介石培养反动军队骨干的基地。之后,黄埔军校相继更名为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
1930年9月,蒋介石命令军校停办。至此,以广州黄埔为校址的黄埔军校便告结束。
04 军政教育
黄埔军校教育采取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针。学制为3年(因当时用人迫切,实际为半年至两年半不等)。
军事教育,分学科(步兵操典、射击教范、战术学、兵器学、交通学、筑城学、军制学等)和术科(制式教练、战斗教练、实弹射击、野外演习等)两大类。
黄埔的军事课,主要是讲典范论和四大教程,如《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野外勤务》以及《战术学》、《兵器学》、《筑城学》、《地形学》,另外还设有《军制学》、《交通学》、《实地测图》。
第一期学生均施以步兵训练。第二期开始分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兵和宪兵五科。第三期起实行入伍生制度,新生经过3个月入伍教育,考试及格者升为正式学生。第四期以后增设政治、骑兵、交通和无线电等科。第七期增设英、德、法、日等外语教授班。
政治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学生可阅读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等书籍。《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教育大纲草案》规定,政治课包括三民主义、帝国主义、社会主义、各国革命史、军队政治工作、政治学、经济学等18门。
教学方式,以讲授政治课为主;同时,定期举办政治讲演会、政治讨论会、政治问答等。国共两党的著名人士谭延闿、张静江、毛泽东、刘少奇等曾到校讲演。
军校为加强对师生和群众的宣传教育,大量出版期刊、专刊、文集、丛书等,向校内外发行。此外,还制定了《革命军刑事条例》《革命军惩罚条例》《革命军连坐法》等军法,以严格军事纪律。
周恩来在《关于1924年至1926年党对国民党关系》一文中说;“当时黄埔军校有六百学生,大部分是我党从各省秘密活动来的左倾青年,其中党团员五六十人,占学生的十分之一。”
05 革命斗争
1924年10月,黄埔军校师生参加镇压由英帝国主义支持的广州商团叛乱。
1925年2月,军校师生和教导团共3000余人组成的校军,是第一次东征陈炯明的主力,同友军一起击败陈军。4月,扩编为国民党党军第1旅。6月,奉命回师广州,参加平定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叛乱。23日,派入伍生和党军参加广州各界人民的反帝大游行,在沙基遭英、法、葡帝国主义武装镇压,军校官兵和学生牺牲23人。
1925年10月,以党军第1师为基础扩编而成的国民革命军第1军,参加第二次东征陈炯明,在友军配合下彻底消灭了陈军,为统一和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1926年7月之后,许多毕业生参加北伐战争,在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万黄埔军校生,在八年抗战中战死19万。
黄埔军校从1924年创建到1930年停办,历时6年,共招收7期学生,毕业8783人,培养出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大革命失败后黄埔军校在各地开花,为蒋介石培养了许多人才。这些黄埔精英也在抗日战争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据统计,黄埔军校共开办23期,本校(总校)和各地分校毕业学员、学生共计约20万人。
经过抗日战争的洗礼后仅剩11000多人。抗战期间国军一共阵亡132万人。阵亡的黄埔生约占全部牺牲国军的百分之14.4,即每阵亡100名国军官兵,就有至少14人是黄埔生。
因此,黄埔军校是我国最了不起的军校,黄埔学生军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脊梁。
06 黄埔军校出身的中共10大名将
黄埔军校是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共同创办的军事学校。军校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人,日后成了统率千军万马的将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中,就有很多拥有黄埔背景的杰出军事人才。
第一期:陈赓,徐向前,和左权(徐向前成了开国元帅,陈赓是开国大将,左权在日军的扫荡中壮烈牺牲)。
第四期:刘志丹,林彪,和伍中豪(刘志丹是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者,林彪被授予了开国元帅,两人都入选了共和国36位军事家)。
所以黄埔军校可谓是人才济济,英雄辈出,没有黄埔军校,中国近代的抗争史可能时间会延长或者是更加艰难。出身黄埔的解放军将领,有位11少将,9位中将,9位上将,3位大将,4位元帅。
共和国元帅:
(1)徐向前元帅。徐向前,黄埔1期生。1901年11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永安村一个农民家庭。他一生说山西话,爱吃山西饭,平生没有官气,平常话不多,生活简朴,不讲究吃穿,给人的印象比较“土气”,人称“布衣元帅”。这位“布衣元帅”的革命生涯就是从黄埔军校开始的。
(2)叶剑英元帅。叶剑英,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1897年4月28日出生在广东省梅县雁洋堡的一个小商人家庭。1917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十二期炮科。毕业后怀着革命的愿望,投奔孙中山领导下的“援闽”粤军,开始踏上了漫长的革命征途。
(3)聂荣臻元帅。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1899年12月29日,聂荣臻出生在四川省江津县吴滩镇石院子。1924年离开法国去苏联,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为满足国内大革命对干部的迫切需要,1925年7月,聂荣臻奉命从苏联回国。9月中旬,到达广州,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协助主任、副主任领导政治部的组织和宣传工作,还兼任政治教官。聂荣臻正是从黄埔军校的讲台上投身中国革命的洪流。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后,聂荣臻历任中共两广区党委特派员,湖北省委委员、省军委书记。
(4)“红军之鹰”林彪元帅。林彪,黄埔四期生。十八岁时南下广州,入黄埔军校学习军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在井冈山时期先后任营长、团长、军长、军团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等职,指挥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重大战役。
(5)“黄埔三杰”之陈赓。陈赓被称为“黄埔三杰”(另两人为蒋先云和贺衷寒)之一。陈赓在第二次东征中救过蒋介石的命,曾被委以副官重任。建国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6)左权。左权当年是被陈赓带进黄埔的,后来军职却又在陈赓之上,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1942年在山西十字岭牺牲,是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八路军最高指挥员,被誉为“中国军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
(7)“黄埔三杰”之蒋先云。蒋先云考进黄埔时是第一名,毕业时又是第一名。黄埔三杰中,以他为首,有“黄埔军校第一人”之称。蒋先云的入党介绍人是毛泽东,可见其人分量。蒋介石对他赏识无比,以极大的耐心等他回头。1927年5月28日,蒋先云在河南临颍与奉军张学良部作战时牺牲,时年25岁。
(8)李之龙————因“中山舰事件”名扬中外。在考进黄埔之前,李之龙就已是共产国际顾问鲍罗廷的政治秘书。李之龙和蒋先云并列为黄埔中的左派学生领袖,也因此被右派学生痛恨。中山舰事件前,李之龙官升为海军局局长,军衔中将,与校长蒋介石平级。党内同志冷淡对他,最后流亡日本。国共分裂后,李之龙又回国反蒋,在广州被捕,牺牲在红花岗下。
(9)红军第四号人物——王尔琢。王尔琢考黄埔时已是最后一批报名,他和同乡黄鳌、郑洞国一起被录取。王尔琢在南昌起义时只是团参谋长,因为部队的主要军官都逃散了,便成了仅次于朱德、陈毅的第三号人物。后来上了井冈山,又成了红军的第四号人物。王尔琢打仗以勇猛著称,曾发誓革命不成功就不剃胡子,当他牺牲在叛徒枪下时,一捧长髯,飘洒胸前。
(10)叶挺部第25师师长——周士第。周士第在黄埔时有“猛将”之誉,当过铁甲车队队长。南昌起义时又是叶挺部第25师师长。后任红二方面军的参谋长、八路军120师参谋长,1955年授予上将军衔。
(本文配图除作者署名外,其余为网络图片)
参考文献书籍
1、《黄埔军校大纪事》 赵琪 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国共两党关系概论》 武汉出版社
3、《国民党中央陆军学校与军事专科学校》 中国文史出版社
4、《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黄埔军校》 文史资料出版社
5、《国共关系七十年》(上下卷) 广东教育出版社
6、《中国国民党史》吉林文史出版社
7、《孙中山思想研究》 张磊 著 中华书局
8、《第一次国共合作始末》 苏若群 姚金果 著 中共党史出版社
9、《中国国民党简史》 档案出版社
10、《孙中山传》 北京出版社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红网):壮哉,黄埔——纪念黄埔军校创建100周年(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