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苑 撷 英
?
??? ? ??麦子熟了,站在城北村西头老桥坡上向北眺望,层层梯田滚滚麦浪,像金色的海洋一望无际,一阵和风吹来,黄灿灿的麦子摇头摆尾向人们弯腰鞠躬致意……
?
农谚说得好:“四月芒种麦割完,五月芒种刚开镰“。今年六月五日(农历四月廿五)芒种,麦收日期提前了。六月四日那天,大大小小色彩各异的联合收割机闪亮登场一展身手,拉开了城北村麦收大幕。
?
“今天吃罢早饭十四亩地割麦,有谁家的麦子现在就往地走,收割机就到了。”村民小组负责人趁着吃早饭时间趟街呼喊。
?
乡亲们闻风而动,带上一大卷装麦子用的编织袋,或骑电动车,或开电动三轮,或驾面包车各显其能赶往地里。
?
联合收割机“嗡、嗡、嗡……“地在麦田来回穿梭,顺着麦垄边吞边吐潇洒自如。麦籽、麦糠、麦秆各行其道自动分离,麦籽存储收割机仓内,麦秆被粉碎还田,覆盖了后边麦茬,增肥保墒环保蛮好的。挨到谁家割麦,主人只管站到地头指明地界即可。其余的人坐在路边海阔天空谈笑风生聊天等候。一户结束师傅准备打开仓门倾泄麦籽,这时聊天的人们纷纷一跃而起赶紧跑过去,撑袋子、捆袋子口、扛袋子装车忙活一阵子。一块十几亩的麦田两个多小时一扫而光。大家伙儿为机械化高效作业拍手叫好,师傅兴奋地说道:“这还是户数多费时间,要是集约化经营,这块地只用个把小时就行了。“
满载麦粒的车辆,顺着村里新硬化的田间道路,不用费电,不用加油一溜下坡到达家门口。
?
看着乡亲们丰收后的满脸喜悦,我也喜上眉梢。同时脑海间翻滚着七十年代打麦场上的情景……
?
那是在生产队时,我上高中放麦假回家参加劳动,白天和社员们一起割麦、装车,晚上加工打场。当时用的是“老炮筒“脱粒。“老炮筒″可是个“大胃王“,往嘴里塞得快吃得快永不满足。当然也要均匀地喂,要是猛地喂它一大捆或潮湿一点的麦子,就会吃撑光哼哼不转圈。这时就得落下电闸,给它做″剖腹″手术,用刀子把缠在轴上的麦秆割掉再工作。
?
每次打场,“老炮筒″旁边站着两位力气大的男子面对面往里边塞麦棵。这两人是打场的核心人物,一来是保证安全,防止出现伤害事故,二来熟悉打场机秉性,保持机器正常运转。他们后边有四、五个人负责往机器边备麦子;“老炮筒“前边安排四人,每两人一组对面用木杈杈麦秸,一人负责脱籽后麦籽管理。再往前是推麦秸的,垛麦秸垛的。我多被安排到备麦子的位置,有时也负责推麦秸。每每“老炮筒″一起动,大家各就各位各司其责,干得紧张热烈大汗淋漓。负责往“老炮筒“里塞麦子的既累又脏,尽管他们带着帽子、口鼻用白手巾捂着,一场下来全身上下满是灰尘,口腔鼻腔内黑乎乎一层,从喉咙里咳出的痰都是黑的。后背上的衣服被汗水浸湿半截。因为出力流大汗,每个把小时塞麦子的人就轮换一次。
?
晚上加工打场8点多开始,11点多结束。结束后生产队管饭,南瓜打卤面条,管饱不限量。因人多锅小,大伙儿不能一锅同时吃到,所以饭场上常常有吃的,有说笑的,欢笑声语此起彼伏,一天的疲劳顿时云消雾散,神情轻松畅快无比。就是这普普通通的糊涂面条,却吃得大家人人高高兴兴。哈哈,每年如此忙活、乐活半个来月,正如《推车歌》唱的那样:“只要有一碗糊涂面条哎,也比那吃肉喝酒的气势还要壮!”
?
?
记忆最深刻的是我的一位堂叔,那时他是小队党组长,高大魁梧,身强力壮,40来岁的年龄,干活不惜力,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白天带领男劳力推粪,回来时捎小麦,来回不空载。往地里推粪一路上坡很吃力,别人一遭推两满粪篓,他觉得不济事,要把推车平梁上也堆得满满的。推粪时布衫一脱,折叠的白色包单往后背一披,上桥头边的陡坡,一撅屁股,哼、哼两声就到了坡上;回来时推麦子,别人推两捆,他推三捆平梁上也不空;夜间打场,哪艰苦出现在哪里,站“炮筒“旁塞麦子首当其冲,他往机器里塞麦子两手一搂,两臂一推,手臂共用又快又好,机器一直是满负荷运行高速高效不囊工。别人是轮替上场,他一干就是一晚上。每次结束,上衣前心贴着后心湿淋淋的,裤子也湿了半截。乡亲们心疼地劝他:“以后不能这样,得注意身体。″他哈哈一笑:“不害(碍)事,力气是奴才使了会再来。”那时我就想:叔叔整天干活身先士卒没困没乏,就是钢筋铁骨特殊材料制成的都难以吃消,何况是血肉之躯了,真不愧为共产党员这个称号!我的这位叔叔虽已去世多年,但他那种不怕苦不怕累,一心为集体的高尚品质,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
土地承包责任制后,生产队不复存在,打麦场也分到各家各户。打场用的“老炮筒″依然唱着“红脸″,不过那时打场改成了以户计时收费。后来还用过几年小型脱粒机打场。直到2000年以后随着农机产品发展加快,联合收割机广泛应用,村民们才从手工割麦、脱粒机打场的历史中彻底解放了出来。
?
农业现代化,哈哈,咱农民的“神器”,也叫咱农民神气一番!
?
– 作者简介-
郭建生? 林州市城北村人,50后,金融系统退休职工,市民协会员,爱好写作,书法。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林州河顺民间文艺):【河顺民间文艺. 第128期】麦场上的苦与乐 | 郭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