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卢沟桥畔的枪声——探访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难忘卢沟桥畔的枪声——探访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七七事变一声枪响,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14年时间,全民族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如今,在当年发生战事的卢沟桥附近,宛平城城门修葺一新,卢沟桥也被特别保护仅供游客参观,还建起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以下简称“抗战纪念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赵登禹将军墓等纪念场所。

清明前夕,为缅怀先烈,记者来到这片神圣的土地,探访抗战纪念馆,感受生生不息的抗战精神和民族忠魂。


卢沟桥的悲鸣


乘坐北京地铁16号线,记者来到去年底新开通的宛平城站。从地铁站往北步行几分钟,宛平城的城墙便浮现在眼前。尽管经过修缮,但城墙上的累累弹痕仍然触目惊心——有直径一米左右的炮弹坑,还有密密麻麻的枪眼。当年战况的惨烈程度可见一斑!

宛平城始建于明末,位于卢沟桥东侧,和卢沟桥共同拱卫北京城。卢沟桥一带作为北京的交通咽喉、军事要塞,鏖战不断,历史上多次经受烽火的“洗礼”。1937年7月7日夜,日军谎称一名士兵失踪,妄图进入宛平县城搜查,悍然发动七七事变。中国驻军奋起反抗,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一路向北,人行道左边的绿化带里依次矗立着当年抗战英雄的介绍牌:佟麟阁、赵登禹、金振中、沈忠明、白乙化、刘启才、何基沣、张克侠、魏国元、王冷斋……

七七事变后,国民革命军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率部奋勇抗击日本侵略者。1937年7月28日,佟麟阁奉命转移途中遭日军包围,在组织部队突击时腿部受伤,仍以“个人安危事小,抗敌事大”为由坚持率部激战,不幸头部重伤,壮烈殉国,成为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第一位高级将领。

日寇向北平、天津及邻近各战略要地大举进犯时,担任第29军132师师长的赵登禹率部守卫南苑。部队孤军作战,在敌人炮火和飞机的狂轰滥炸下,损失惨重。7月28日,赵登禹奉命向北平撤退途中遭日军伏击,他身负重伤仍指挥作战,壮烈殉国。

七七事变前,沈忠明任第29军37师110旅219团3营10连1排排长。事变发生后,沈忠明奉命驻防卢沟桥畔永定河东岸的回龙庙。7月8日黎明,日军进攻卢沟桥北500米左右的铁路桥和回龙庙的中国守军,沈忠明率驻守战士奋勇杀敌,展开肉搏,身中两刀壮烈殉国,成为七七事变中牺牲的第一位中共地下党员。

…………

在宛平城南侧,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一根根反映中国人民浴血抗战历史的雕塑群像方形立柱掩映在苍松翠柏间。


壮烈的全民族自卫战


抗战纪念馆位于宛平城内,去纪念馆的路上,记者遇到一位90多岁的长者——他拄着拐杖,正蹒跚地穿过宛平城东头的顺治门。他叫王央生,1934年出生于江苏南京。南京沦陷后,在南京中央医院当通信员的父亲被日军残忍杀害,母亲带着他和腹中的妹妹逃往句容。20世纪50年代,王央生就读于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定居北京,在卢沟桥附近一住就是半个多世纪,他已经习惯了到宛平城走一走,看一看。简单交谈后,老人慈爱地挥挥手:“年轻人走得快,别等我了。前面就是抗日战争纪念馆,去看看吧!”

从周二到周日,纪念馆免费向观众开放。现场扫描预约二维码,记者顺利进入纪念馆。值得一提的是,纪念馆是庄重的场所,气球等小朋友的玩具按要求不能带入馆内。

展览共分为八个部分,其中第二部分“全民族抗战”与卢沟桥高度相关。1937年日本制造七七事变,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就在七七事变发生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呼吁,“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协同配合,共同抗击日本侵略。

1937年8月22日,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9月25日,八路军第115师在山西灵丘县平型关伏击日军,首战告捷;10月12日,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1938年4月7日,中国军队取得山东峰县台儿庄大捷;6月—10月,中国军队进行武汉保卫战;1939年12月31日,中国军队在广西南宁取得昆仑关大捷;1940年8月20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

《伟大胜利  历史贡献》主题展览的前言部分这样写道:“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全国各族人民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共同进行的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


伟大精神薪火相传


 一路上,记者发现参观者中不乏中小学生、部队官兵和党员,亲子游也十分常见。在抗战纪念馆一层左右两侧的大厅,记者见到了感人的两幕。

在左侧大厅的南墙上,镌刻着四首红色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八路军军歌》《新四军军歌》。73岁的刘老伯正在教5岁的孙女唱国歌,他激情澎湃;孙女站得笔直,小手保持敬礼姿势;小女孩的母亲则在一旁有节奏地打着拍子。

见此情此景,很难不被打动。一番交谈得知,刘老伯一家是专门从通州坐地铁来看展的,一东一西,横跨整个北京城。老人的父亲曾经参加过解放战争,对儿女的影响很大。刘老伯年轻时是公务员,后来因为体制改革成为工人,虽然退休金少了一半左右,但他仍非常知足,他说大国发展不易,改革中一些人的利益受损是正常现象,应该予以理解。他对社会上某些歪风邪气表示担忧,认为那些腐败分子的所作所为对不起牺牲的先烈,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应该倍加珍惜!

之所以带孙女来这里,是因为刘老伯想让她从小树立正确的三观,做一个正直的人。由于长期吃某种激素,老人的视力不太好。他指着墙上的歌词,让儿媳念给他听。刘老伯说,只要活着,以后每年都会带孙女来这里参观。“也许再过两年,您孙女就可以给您念了。”刘老伯重重点头,会心一笑。

大厅右侧的西南角是留言处,3本留言本上写满了参观者的心里话。纪念馆下午4点半闭馆,4点左右,42岁的李斌领着一儿一女两个孩子来到留言处,鼓励孩子们写点什么。此前学校曾组织孩子们来过这里,他们对军事产生了浓厚兴趣,所以趁着周末再次前往。听说纪念馆附近有个专门经营军事书籍的书店,他们兴趣盎然。李斌拿起笔恭恭敬敬地写下:“勿忘国耻,牢记历史;民族振兴,吾辈自强!”

捧起沉甸甸的留言本,记者往前翻,一条条中学生的留言让人振奋。“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勿忘国耻,铭记历史!”“铭记先烈,勿忘国耻,为中华民族伟大事业而奋斗!愿山河无恙,愿祖国繁荣昌盛!”“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留言处旁,镌刻在纪念馆墙壁上的伟大抗战精神早已无声熔铸进参观者的血脉。



作者:钱敏

转载来源:人民网《人民周刊》


难忘卢沟桥畔的枪声——探访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难忘卢沟桥畔的枪声——探访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浏览 76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