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红色地名故事】罗荣桓剑指樊坝

在郓城县城西北,距县城16公里的潘渡镇境内,有一个易守难攻的兵家必争之地——樊坝村。樊坝村的西面紧临黄河大堤,大堤向南北伸延,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村东地势开阔,可攻可守,易于回旋。是郓城县西北的一道天然防线,具有颇重要的战略地位。
樊坝村位于镇政府西南1.2公里处,据《樊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年间,樊氏始祖士秀,从徐州萧县迁此居住,以姓氏取名樊庄。此村靠近濉河,为防水患,村民在村西修了一条护村大坝,遂于明万历年间改村名为樊坝。后来村北又建了后樊坝,樊坝也称为前樊坝。
正是这个村子,在抗日战争初期经历了一场战火的历练。
1939年3月2日,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委员罗荣桓、代师长陈光率领东进支队挺进郓城。在听取了中共郓城中心县委书记梁仞千,关于郓城党的工作及当地敌情的汇报后。罗荣桓和陈光首长立即决定,剑指樊坝日伪据点,以此次战斗的胜利,作为东进支队进入山东的第一个献礼。
这时的樊坝,是伪县长刘本功据点中最大的一个。既是郓城县城日伪军向北进侵犯范县、寿张的跳板,又是护卫郓城的一道防线。樊坝据点驻伪军一个团,500余人,装备有小炮一门,轻机枪13挺,步枪400余支。其兵力布防为,伪团长刘玉胜率其主力驻守前樊坝。后樊坝驻一个连。前、后樊坝之间有一片树林,以一道交通沟相连。前樊坝南约1.5公里之团柳树村驻一个连。前樊坝构筑围墙一道,壕沟两条,围墙四角均修炮楼一座,高垒深沟,易守难攻。
八路军六八六团接受拔除樊坝据点的任务后,立刻进行了战前准备。当时,八路军经过长途跋涉,风餐露宿,未曾休整,非常疲劳;而且刚到鲁西,不论敌情还是地形都不熟悉,加之缺乏平原战斗的经验,部分指战员对拔掉樊坝伪据点感到信心不足。针对这种情况,团长杨勇亲自主持召开了动员会议,向指战员说明了打好这一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深刻地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具体情况,指出了作战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以及战胜困难、克服不利因素的具体办法。经过动员,全体指战员精神振奋,斗志昂扬,一致表示:坚决拔掉樊坝这个日伪据点,一定打好进入山东的第一仗。接着,部队首长把部分干部、战士派到附近各村征购粮食,组织担架。广大群众热情支持,积极帮助,不少老百姓把门板摘下作为担架,决心和战士们一起投入战斗。
?为了打有把握之仗,部队进行了侦察,尽可能掌握敌情。当地民主人士祝璧臣为八路军提供了不少情况,对这次战斗做出了重要贡献。之后,杨勇又带领营连干部察看了地形,研究了作战方案,分配了战斗任务。团政治处深入各连队作发动工作。战士们换上新衣服,连排长、指导员指定了自己的代理人。如果负伤或者牺牲,由代理人指挥战士继续战斗。3月3日晚,杨勇又向全体指战员做战前总动员。大家群情激奋,士气旺盛。
3月3日,两天后就是元宵节,那天樊坝村正演古装戏剧,第一场演的是《打蛮子》,此剧颂扬了反抗异族压迫的民族斗争精神。第二场演的是《杨五郎出家》,这出戏表达了外族侵略下的家仇、国恨。伪团长刘玉胜看后,非常不满,他说:“谁点的戏?死的死、亡的亡,除了哭就是哭,黄年大节多晦气!”
八路军的战斗部署是:后樊坝、团柳树布置少量兵力,防止敌人逃跑;潘渡以南,公路两翼以部分兵力设伏,打敌增援;集中主要兵力,攻打伪团部所在地前樊坝。根据侦察的情况,敌人每天晚上两次将护寨河上的吊桥放下,其巡逻兵从吊桥上走出围寨,巡逻一遭,然后再从吊桥上回到据点里。杨勇命令被称为夜老虎的第三营第十连担任主攻,计划在敌人将吊桥放下时,乘敌不备,从吊桥上冲进围寨。
3月3日黄昏时分,部队进入樊坝以西,占领了黄河大堤。首先活捉了伪军哨兵,让其带路,沿敌人交通沟摸进后樊坝,继而控制了大堤一线阵地,对团柳树之敌形成包围。
八路军第三营十连进入阵地后,埋伏在吊桥附近,等待机会。由于制胜心切,当伪军放下吊桥,巡逻兵刚一上桥时,第十连之第二排在前,第一、三排在后立即冲上吊桥。寨中敌人马上拉起吊桥,将寨围子的门关闭,把八路军第二排的一个尖刀班堵在寨里,两个班阻在寨外。被堵在寨内的尖刀班在寨围子的门洞里,同敌人进行了激烈战斗,最后仅剩五六个人。
是图为樊坝战斗中八路军向敌人发起攻击
在偷袭没有成功的情况下,战斗全面打响。进入后樊坝的八路军战士发起冲锋,经一阵猛烈的手榴弹攻势,敌人未及还枪,全部被歼。部队乘胜扩大战果,迅速将前樊坝包围。约晚11点,在炮火掩护下,第一营突击部队用炸药在围寨南侧炸开一道缺口,突入村内。但因遭敌炮楼火力侧射和敌之沟深高垒,冲击一度受阻。
此时,八路军架在村西大堤上的迫击炮,向敌人火力点和敌团部袭击,打掉了西南角炮楼敌之侧射点。战士勇猛顽强,终于突破了敌人前沿阵地,继续向纵深突击。寨墙西边的战士架设梯子,爬上敌围墙,展开了巷战。第三营夜老虎十连首先登上了敌团部之围墙。经过8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第二日拂晓,将伪团部消灭。团柳树伪军看到大势已去,向八路军投诚。至此,樊坝战斗以八路军的彻底胜利结束。
樊坝战斗毙伤伪军200余人,活捉伪团长刘玉胜以下官兵300多人,缴获轻机枪13挺,小炮1门,步枪400余支,解放被抢去的妇女30余人,村干部20多人,而八路军伤亡不过十五六人。
在拔掉樊坝据点的战斗中,当地人民群众积极参加战斗。战前,踊跃组织担架,捐献粮款。战斗中,积极抢救伤员、运送弹药。战后,组织慰问,送面、送肉,犒劳八路军。并自动购买棺木,安葬烈士。人民群众为樊坝战斗的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为了瓦解敌军,扩大八路军的政治影响,一一五师六八六团坚决执行八路军的俘虏政策,对于俘虏的伪军,轻伤和末曾受伤的,愿意回家的发给路费,让其回家;重伤的给以治疗,伤愈后,或参加八路军,或回家,听其自便。对团长刘玉胜,经过教育将其释放。释放时,不仅给他一匹马骑着,还给他配了警卫员和武器。对于这个汉奸团长,如此宽大,有的群众一时想不通,说八路军什么都好,就是心太善了。刘玉胜走后不久,拉回来一支300多人的队伍,这时群众才深深惊服八路军俘虏政策的威力。
樊坝战斗,是八路军一一五师进入山东地区与日伪作战的第一仗。樊坝战斗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鲁西敌伪的嚣张气焰,震慑了鱼肉人民的各种杂牌军队,稳定了郓城一带的混乱局面,大大鼓舞和振奋了人民群众的抗日情绪,坚定了抗日胜利的信心,为创造鲁西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为八路军继续东进创造了条件。同时,八路军也得到了锻炼,取得了战斗经验,提高了坚持平原游击战的胜利信心。
樊坝战斗被誉为“开辟鲁西抗日根据的奠基礼”。樊坝村的名字将与这次战斗一起,永远载入抗日战争的史册。
来源:区划地名科

编辑:办公室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菏泽市民政局):【菏泽红色地名故事】罗荣桓剑指樊坝

(浏览 1,940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