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二九”运动中走出的共和国外交官补遗(三)

从“一二九”运动中走出的共和国外交官补遗(三)

作者简介

孟新海  孟英之二子;1949年出生,小学在育才学校,中学在北京十五中,1968年山西插队知青,1969年入伍,回京后在中央歌剧舞剧院(今中央歌剧院)工作;共产党员。  

本文音频

前文链接

(一) 关于“一二九”运动的认定

(二)父亲与“一二九”、父亲与李德伦的故事

本文内容

世纪之交——记我父亲与李德伦先生的情谊

1933年,我父亲孟英进入北平的辅仁大学西语系就读,在校期间受到马列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参加了著名的1935年“一二九”爱国青年学生抗议示威大游行,1936年2月成为辅仁大学“民先”队长,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与卖国军政府和反动势力斗争的过程中,父亲同音乐大师李德伦之间有过一段难忘的经历。现将这段尘封的记忆与大家分享,算是孟英子女对李德伦先生的怀念吧!

1936年入夏,华北局势持续恶化,日本侵略军增强了驻华北的兵力,在北平周围驻扎了大批日军,宋哲元的第29路军接到国民政府的命令,已撤出了北平城区,北平形势岌岌可危,战火一触即发。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共产党领导下的 “民先”(民族解放先锋队)组织发动了第四次抗日救国大游行。这次游行根据当前的局势,打出“武装抗日,支持29路军,保卫华北,保卫北平”的口号。党组织一边积极准备游行示威,一边争取北平的军警支持青年学生的爱国运动。在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影响下,北平军警镇压爱国青年学生们的嚣张气焰有所收敛。

1936年6月13日清晨,辅仁大学的游行队伍从王府井南口沿长安街抵达府右街口。这时,恰好宋哲元的汽车从此路过,爱国学生向着汽车高呼口号,要求宋哲元积极抗日,停止镇压爱国学生。我父亲时而带领大家高呼口号,时而在队伍前后来回奔忙、拍摄游行队伍的照片,表现得十分活跃。路上阻挠学生游行队伍的军警认为他是个闹事的骨干分子,立即上前实施抓捕。游行队伍里的学生纷纷挺身而出,救助我父亲,遭到了警棍的殴打,终究因寡不敌众,我父亲还是被军警带上手铐带走了。当时正好有上海良友画报社的记者在现场,抓拍下了这张警察抓捕我父亲的照片。此后这张照片刊登在《良友画报》上,生动地记录了北平爱国学生运动的历史瞬间,揭露了国民政府镇压爱国抗日人士的丑恶面目。

从“一二九”运动中走出的共和国外交官补遗(三)

1936年6月13日,记者拍摄的抓捕我父亲的照片。

我父亲被捕后,被警察押送到北平六部口派出所里关押。随后,又有其他的游行学生被关押进来,其中有一个是师大附中的学生李德伦。李德伦是个青年运动积极分子。他身材魁梧,嗓门洪亮,领着大家伙喊口号,声音特别响亮,所以每次游行他都是军警的目标。他被送进派出所一点儿都不怕,满不在乎,隔着铁栏杆还向外面的警察大喊大叫。

我父亲与他深入交流后得知,他是师大附中的学生、共青团员。我父亲给他讲了很多共产党和“民先”在当前形势下的斗争策略,获得了李德伦的敬佩和信任。

随后,派出所的警察将我父亲和李德伦用一副手铐铐在一起,准备将他二人押解到西单辟才胡同内的内二区警署继续审理。因六部口派出所没有汽车,所以警察押着他两人走至长安街,上了有轨电车,在现在西单商场附近下了车,然后步行到内二区警署关押(这样的押送犯人还真是少见)。当时,内二区警署内已经关押了二三十名被抓的参加游行的学生。

在等待审讯期间,李德伦对警察说要给家里打个电话。那个年代,电话可是个稀罕东西,家里有电话的都是达官贵人。看守认为此人背景不简单,自己不敢做主,就带他去见警署的头儿。警署头头询问了李德伦的家庭情况,当时就让李德伦给家里打电话,让他家人来警署一趟。

李德伦先生的父亲是北平的名人,与许多官场上的人认识。后来,李德伦先生的家人来到警署,办理了交保释放的手续,要把李德伦领回去,李德伦却说自己和孟传铎(我父亲原名)大哥一起游行时被抓进来的,要求把孟传铎和他一起释放。经过与警署一番交涉,李家来的人也答应警署给我父亲作担保,二人平安获释。

李德伦机智地掩盖了我父亲在共产党领导下,积极参与组织辅仁大学示威游行的事实,避免了我父亲进一步受到反动政府迫害和被判刑入狱的后果。这段经历从此成就了他们之间数十年的友情。

离开警署后,二人感到肚中饥饿。李德伦和我父亲用手中仅有的两个铜板买了一个烧饼,一人一半,坐在马路牙子上充饥。

时隔多年,每逢提及这一段经历二人都会哈哈大笑。父亲亲切称呼李德伦先生为“老难友”,李德伦先生亲切称呼我父亲“大哥”。

李德伦先生通过和我父亲的交往,又进一步靠拢了党组织,接受党的考验,后来前往延安参加革命,最终成为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李德伦先生也曾就读辅仁大学历史系,与我父亲成为了校友。辅仁大学校友会成立时,李德伦先生也出席了活动。会长是王光美,名誉会长是王光英,我父亲任第一副会长。

李德伦先生不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音乐泰斗和大指挥家,还是一位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反抗卖国政府的斗士、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以及永远值得后人怀念的革命先驱。

“文革”结束后,大家来往没有了顾虑,多半个世纪的友情得到延续。我父亲和李德伦先生经常打电话相互问候。每逢春节,我父亲都会收到李德伦先生的祝贺。李德伦先生在没有演出和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多次来看望我父亲。有一次,李德伦先生在我家聚会,见到多年未见的师大附中的同学、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张洁珣,全国妇联副主席黄甘英等好友,相聊甚欢!

从“一二九”运动中走出的共和国外交官补遗(三)

“一二九”运动老战友、老难友孟英与李德伦(摄于孟英家)

从“一二九”运动中走出的共和国外交官补遗(三)

干杯!从左至右:周楚、李德伦、孟英(摄于孟英家)

从“一二九”运动中走出的共和国外交官补遗(三)

李德伦与张洁珣交谈。(1898年摄于孟英家)

我父亲在照片上题记:两位师大附中的老同学、“一二九”老战士谈得多么生动!音乐大师激情一泻千里,政治活动家张洁珣必定谈得斗转星移!

从“一二九”运动中走出的共和国外交官补遗(三)

入狱50周年留影纪念(1985年摄于孟英住宅)

记得有一次,李德伦先生自己乘公交车来我家。我父亲十分心疼,嘱付李德伦先生今后不要自己乘坐公交车了,路上出点事儿可不得了,此后便由我接送李德伦先生来我家聚会。李德伦先生还与我聊过歌剧院的情况,鼓励我要好好干。

老一辈的革命经历客观反映出中国革命伟大的历史进程,是树立在我们后人心中光辉的榜样。他们的革命精神时刻鼓舞着我们,就像涓涓细流不断注入我们的灵魂,让我们有了前进的方向、坚定的信念与无穷的精神力量,努力沿着他们前行的脚步去实现他们的追求理想!

从“一二九”运动中走出的共和国外交官补遗(三)

我父亲前往吊唁李德伦先生。

谨以此文纪念革命前辈和音乐大师李德伦先生!

——写于2024年5月22日

从“一二九”运动中走出的共和国外交官补遗(三)

附 一 

1935年12月9日爆发的“一二·九”学生抗日爱国运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于1936年2月1日在北平成立以抗日民主为奋斗目标的先进青年群众性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的成立,促成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从“一二九”运动中走出的共和国外交官补遗(三)

附 二 

1949年,孟英从部队调到外交部工作,在外交战线作出突出贡献,于2020年4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7周岁。

– 未完待续 –

作者 | 孟新海

图片 | 作者搜集整理

从“一二九”运动中走出的共和国外交官补遗(三)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使节轶事):从“一二九”运动中走出的共和国外交官补遗(三)

(浏览 13 次, 今日访问 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