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PSh-41(“波波沙”)式冲锋枪
PPSh-41冲锋枪(又译为:波波沙冲锋枪、波波沙41式冲锋枪,又名:人民冲锋枪、人民转轮枪),由苏联著名轻武器设计师格里戈利·斯帕金于1941年设计完成。该枪于1941年正式装备苏军陆军步兵、突击队及摩托化部队。1942年开始大批量生产。到20世纪40年代末,该系列枪已生产了约600万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产量最大的冲锋枪。
▲手绘波波沙41式冲锋枪
口径:7.62毫米
全枪长:843毫米
枪管长:269毫米
全枪质量:4.31千克
初速:488米/秒
发射方式:单发、连发
供弹方式:弹匣、弹鼓
容弹量弹匣:35发
弹鼓:71发
有效射程:200米
战斗射速:单发:40发/分;连发:105发/分
中国人民志愿军从1951年起陆续装备PPSh-41冲锋枪。PPSh-41与当时美军装备的汤普森M1/M1A1、盖德 M3/M3A1冲锋枪属于同一档次,而且射速高、火力强、使用方便,特别适应朝鲜的严寒气候,因此受到前方战士的普遍欢迎。1951年7月,在三登里召开的志愿军军械会议上,PPSh-41冲锋枪是苏式轻武器中受到好评最多的一类武器。
▲志愿军战士手中的波波沙-41式冲锋枪
1950年我国仿制苏联PPSh-41式冲锋枪成功,命名为1950年式7.62毫米冲锋枪,简称50式冲锋枪。是新中国诞生后国内第一种批量生产的制式冲锋枪,当年即生产3.6万支装备部队,在抗美援朝和建国初期剿匪战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的诞生,结束了新中国没有制式冲锋枪的历史。
▲手绘50式冲锋枪
口径:7.62毫米
全枪长: 840毫米
全枪重: 3.63千克(不装弹)
初速:426米/秒
理论射速:900发/分
有效射程: 250米
弹匣容量: 35发
使用枪弹: 51式手枪弹
▲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手持50式冲锋枪
▶ PPS-43式(“波波丝”)冲锋枪
PPS-43式7.62毫米冲锋枪又译“波波丝”冲锋枪,是前苏联苏达列夫工程师设计的PPS-42式冲锋枪的改进型,1943年正式列为苏军制式冲锋枪。该枪从1943年开始直到二次世界大战后停产时为止,共约生产了100万支。
▲手绘“波波丝”冲锋枪
口径7.62毫米
全枪长(枪托打开)820毫米
枪托折叠615毫米
枪管长254毫米
全枪重量含实弹匣3.93千克
不含弹匣3.36千克
弹匣容弹量35发
初速500米/秒
有效射程200米
理论射速650发/分
战斗射速100发/分
▲装备苏制PPS-43式冲锋枪的志愿军战士
“波波丝”冲锋枪的结构比“波波沙”简单轻便,志愿军称之为“铁把子”冲锋枪。1954年我国曾仿制PPS-43式(“波波丝”)冲锋枪,定型为54式7.62毫米冲锋枪。
▶ RPG–43式反坦克手榴弹(“莫洛托夫手雷”)
苏联RPG-43式反坦克手榴弹,是苏联在二战时期装备的一种单兵反坦克武器,也是世界上第一种使用聚能装药破甲原理的反坦克手榴弹。它主要依靠大装药量来保证破甲效果,据资料它对均质钢装甲的破甲深度为75毫米。因为重量大、威力大,使用者需要很大臂力来投掷,投掷后需要立即隐蔽。
▲手绘RPG-43式反坦克手榴弹
全弹长:383毫米
战斗部直径:93毫米
重量:1200克
内装TNT炸药:612克
破甲深度:75毫米
杀伤半径:20米左右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面对“联合国军”占优势的坦克装甲力量,急需装备反坦克武器,RPG-43式反坦克手榴弹和RPG-6反坦克手榴弹被大量提供给志愿军用于反坦克作战。除了打坦克,志愿军还用其炸土木工事和杀伤集群目标。许多抗美援朝题材经典影片中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电影《上甘岭》中连长张忠发和战士毛四海深夜摸出坑道炸毁了两个敌人的工事,就是用的这种手榴弹。
由于RPG-43式反坦克手榴弹威力大,效果好,相当于绑在一起的三四颗普通手榴弹,被志愿军战士称为“莫洛托夫手雷”。
▲志愿军战士手持“莫洛托夫手雷”
50年代初,中国对苏制RPG-43式反坦克手榴弹进行了仿制,定型后的国产RPG-43被称为“反-43式反坦克手榴弹”,作为反坦克火箭筒和无坐力炮等反坦克武器的补充,主要对付各种轻型装甲车辆和防御目标。
▶ 苏制捷格加廖夫轻机枪
看过电影《英雄儿女》的人都对王成手中的一种武器印象深刻,这就是苏制捷格加廖夫轻机,枪身上面有一个标志性的大圆盘,实际上是一种独特的47发弹盘供弹器,圆盘在射击的时候跟着转动,中国俗称“转盘机枪”,又被称为“唱片机枪”。这款轻机枪由苏联著名的枪械设计师瓦西里·捷格加廖夫于1923年开始设计,1928年正式装备苏军,型号定为“DP—28”,在中国音译为“德普式轻机枪”,为苏联二战时期最重要的轻武器之一。
▲手绘捷格加廖夫轻机枪
口径:7.62毫米
全枪长:1270毫米
全枪重量:9.12千克
弹匣容量:47发(莫辛纳甘步枪弹)
枪口初速:840米/秒
理论射速:500~600发/分
战斗射速:80~90发/分
最大射程:3000米
有效射程:800米
DP-28型轻机枪是第一批装备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苏式武器装备。志愿军使用这款火力凶猛的机枪,给予美军重大杀伤,因为装弹数量多,火力持续性比捷克造好得多,志愿军装备后班、排火力有明显的提升。捷格加廖夫轻机枪受到广大指战员的喜爱,“转盘机枪”也成为志愿军标志武器之一,网友们亲切地称其为“大盘机”。
▲志愿军使用“转盘机枪”
▶ 苏制郭留诺夫重机枪
郭留诺夫SG43 7.62mm重机枪是苏联郭留诺夫主持设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研制成功的,用以取代马克沁M1910水冷式机枪。二战临近结束时,SG43 重机枪又改进成SGM重机枪,这两种重机枪均作为营级武器配发。
▲手绘郭留诺夫重机枪
口径:7.62毫米
枪管长:720毫米
全枪长:1708毫米
枪身质量:13.8千克
配用弹种:7.62×54毫米M1908突缘枪弹
供弹方式:弹链
发射方式:单发、连发
初速:865米/秒(轻弹)、800米/秒(重弹)
理论射速:650发/分
战斗射速:80~100发/分
有效射程:1000米(平射)、500米(高射)
▲志愿军使用郭留诺夫重机枪
抗美援朝中,志愿军装备的主要是轮式郭留诺夫重机枪,在许多惨烈的阻击战中,火力凶狠、射程较远的郭留诺夫重机枪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大量杀伤敌人,为守住阵地立下了大功。两个轮子和防盾是郭留诺夫重机枪的特有标志,在很多抗美援朝电影中,都可以看到志愿军战士在阵地上使用郭留诺夫重机枪。1953年我国以郭留诺夫重机枪为蓝本,仿制成功了53式重机枪。
▶ “卡秋莎”火箭炮
BM-13“喀秋莎”多管火箭炮是20世纪30年代后期由苏联沃罗涅日兵工厂研制成功并生产,十六管联装,一次齐射可发射132毫米火箭弹16枚,运载车同时就是发射车,火力猛,机动性高。苏联卫国战争中大显神威,刚投入使用时出于保密原因,没有命名专门的名称,只是在炮架上有个生产厂的字母标记“K”,就被苏军士兵亲昵地叫做“喀秋莎”。
弹径:132毫米
滑轨长:5米
弹长:1450毫米
弹重:42.5千克
初速:70米/秒
最大射程:7.9~8.8公里
一次齐射时间:7~10秒
1951年9月1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喀秋莎”火箭炮的首战日。当日,第203火箭炮团的24门喀秋莎对位于后洞里的美军部队来了次覆盖性炮击。随后,志愿军步兵展开突破,顺利将美军第7师2个营打垮,占领了阵地。上甘岭战役期间,喀秋莎火箭炮团以“热烈”的炮火支援着奋战在阵地上的志愿军步兵,给予了步兵强大的士气鼓舞。志愿军的通讯员们总能在电报中截获美军的求救信号:“我们遭到敌军毁灭性炮火打击!请速速派遣空军前来支援!”
▲金城战役中,志愿军“喀秋莎”火箭炮正在覆盖敌阵地。
▶ T–34坦克
T-34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由苏联哈尔科夫共产国际工厂设计师米哈伊尔·科什金领导设计的中型坦克。从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苏联一共生产了T-34系列坦克84070辆,其型号主要为两种:安装76.2毫米坦克炮的T-34/76坦克和安装85毫米坦克炮的T-34/85坦克。
车体长/宽/高: 6.1米/3米/2.72米
战斗全重:32吨
装甲厚度:正面炮塔90毫米,车体正面45毫米
乘员:5人
发动机功率:500马力
最高行进速度:公路55千米/小时,越野30千米/小时
最大行程:公路400千米,越野249千米
最大爬坡仰角:30°
涉水深度:1.3米
越障高度:0.73米
越壕宽度:2.5米
主要武器:85毫米火炮,备弹 60发
辅助武器:2×7.62毫米机枪,备弹1920发
▲手绘T-34坦克
1950年11月,新中国从苏联引进了第一批300辆T-34坦克,绝大多数为T-34/85坦克,并很快投入抗美援朝战场。志愿军最著名的T-34/85坦克车组,为第215号坦克。该车组曾在战斗中单车突袭,一次就击毁敌重型坦克3辆。整个车组在整个抗美援朝期间共击毁敌坦克5辆、击伤1辆,击毁化学迫击炮9门、汽车1辆,击毁敌地堡26个、坑道和指挥所各一个。志愿军领导机关授予215车组“人民英雄坦克”荣誉称号,并为车组全体乘员记特等功。车长杨阿如荣立一等功,并被授予“二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而那辆编号为“215”的T-34/85坦克,现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
▲“215”号英雄坦克
▶ 米格–15和米格-15比斯战斗机
米格-15战斗机,是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1946年开始设计,1948年6月投入生产。米格-15比斯是其改进型号,和米格-15在飞机外形上差别不大,它改装了BK-1型发动机,飞行性能有所提高,重量增加,但飞机几何尺寸不变。到1954年停产时,各型米格-15总产量达到16500架以上,创造了喷气战斗机单一型号产量之最!
▲手绘志愿军装备的米格-15
机长:10.13米
翼展:10.08米
机翼面积:20.6平方米
全机空重:3636公斤
正常起飞重量:4960公斤
发动机推力:2722公斤
最大平飞速度:1078公里/小时
最大升限:15544米
爬升率:3000米/分
最大航程:1782千米(10000米高度)
续航时间:3小时
机载武器:1门37毫米机炮,2门23毫米机炮,携弹200发
▲志愿军空军的“米格”战斗机
1950年10月起,在中国华东和东北地区协助防空的苏联空军部队回国前,根据中苏有关协议,苏军向中国有偿移交了一批作战飞机,其中包括160架米格-15。1952年8月苏联开始向中国出售“米格-15比斯”改进型歼击机,1952年底中国已拥有6个师的“米格-15比斯”。装备了米格战机的志愿军空军,如虎添翼,在实战中“一鸣惊人,一鸣惊世界!”
作者:徐平
投稿邮箱:ddhjwx@163.com
电话:0201-960385(军)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人民海军):手绘 | 抗美援朝志愿军标志性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