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的日子,北京市十一学校也迎来了她的67岁生日。让我们一起听老校长林月琴女士讲述十一学校的前世今生······
为了军队干部子弟的健康成长
——回忆十一小学的创建经过
林月琴 宋介
正当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热烈庆祝党的十四大即将胜利召开之际(注:此文写于1992年),十一学校也迎来了她的不惑之年。我们作为创建这所学校的参加者,对于四十年前的往事,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一九五O年十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大批开赴朝鲜,出国参战,这些部队领导干部的家属和子女,许多都留在北京。当时,我国已同几十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军队中选调了一批师、团干部,经过训练后派往国外担任武官等职,他们的子女,也大多留在北京。同时,在北京还有不少在战争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子女。为了解决这些干部子女的上学问题,依据我们在东北解放战争时期在哈尔滨创办干部子弟学校的经验,我们于一九五一年春天,向当时的总干部部提出建议,应在北京市选一适当地点,创建一所寄宿制的干部子弟小学,招收上述一类干部子女及军委各总部、军、兵种的领导干部的子女入学,培育他们的孩子健康成长,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周恩来总理对创办军委干部子弟学校明确表示:“我双手赞成,完全支持。”当时总干部部长是由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恒兼任,副部长是赖传珠、徐立清。他们都很关心这些干部子女的入学问题。因此,这一建议很快得到了批准,并指定我(林月琴)负责进行筹备工作。
筹备组很精干,只有几个人,除我们两个外,总干部部派福利处长李近生参加,后来又邀请了余慎等同志。首先是选定校址,经过多次寻找勘察,最后确定在新北京(建国初期,北京复兴门外西郊广大地区均称新北京)玉泉路南侧的一块荒地上,建筑校舍。经北京市有关部门办好土地征用手续,接着就要解决建设经费、器材问题。经向政务院、中央军委报告请求拨款,并由东北、中南等大军区支援,共筹集建校经费约460亿元(当时1亿元折合现在人民币1万元)。此外,还请了几个大军区捐助了钢材、木材等建筑材料,还请中直修建办事处负责设计,于1951年夏开始施工。第一批拟建500名学生的教室、宿舍及相应的办公、后勤保障等设施。
修建校舍的同时,也立即着手从空军、海军、总政治部及地方等单位,陆续选调了一批青年知识分子来校当教员,由于是寄宿制,学生全部住校,所以也从山东军区等单位调来一批女青年做保育员(后来改称生活老师)。这批教学骨干约有200人左右。当时校舍还未修好,她们调来后,许多人就住在前门外廊房头条的小旅店里。后来又分别到已有办学经验的育英、育才、八一等学校去实习。
学校的组织机构,也逐步建立起来。经组织任命:林月琴为校长,余慎、冯万秋为副校长,宋介为教导处主任(不久即升任副校长),张森洪为总务处主任。还有一个校长办公室,设一党委秘书和行政秘书。教导处和总务处分别设几个干事,负责全校的教学工作和教职员工的生活保障等。当时还有一个警卫排,负责全校的安全保卫工作。
关于校名问题,筹建时向军委及政务院的报告中,都称为“军委子弟学校”。我们考虑,为了纪念新中国的诞生,可命名为十一小学。又因为当时北京市已有一所十一中学,为加以区别,最后拟定名为“新北京十一小学”。我们将此意见报告总干部部,并由总干赖传珠、徐立清两位副部长向聂荣臻代总长写了报告。聂代总长于1952年3月3日指示:同意命名为“新北京十一小学”,以纪念新中国的国庆节。后来,还请张爱萍副总长题写了校牌。
经过一年多紧张而艰苦的筹建工作,在总干部部的直接领导和关怀下,在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各大军区的大力支持下,到1952年夏天,已初步建成了一部分教室、宿舍、办公等用房,建立了学校的组织机构,调集了约300人左右的教职员工。在此基础上,确定第一期招生500人,只开办小学一至四年级,一年级六个班,二、四年级各两个班,三年级三个班,共计划13个班。招生对象是志愿军干部、外交使节的子女及烈士子女,还有军委各总部及各军、兵种的干部子女。
1952年9月20日,新北京十一小学正式开学。当时礼堂尚未建成,就在礼堂旁边的操场上,举行了开学典礼。500名小学生和300多教职工聚集在一起,喜气洋洋,朝气蓬勃地聆听了总干部部赖传珠副部长、总政治部肖华副主任的祝词。他们都对十一小学的开办表示热烈祝贺,并语重心长地指出:“十一小学是军队干部的子弟学校,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顽强、艰苦奋斗、团结一致、克服困难的光荣传统,勤俭办校,努力学习,为新中国各项建设事业培育出可靠的接班人。”作为创建这所学校的第一任校长,我也在开学典礼上讲了话,简要地说明了筹建情况,学校的任务,要求同学们要爱祖国、爱党、爱劳动,认真学习,尊重老师;要求全体教职员工,要象热爱自己的子弟一样去热爱学生。全校团结一致,克服困难,勤俭办学,把十一小学办成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园地。
开学之后,全体教师和保育员整日和学生一起,进入紧张而有秩序的教学、管理工作。当时,军委及各总部的领导、后来成为元帅的朱德、彭德怀、罗荣桓、叶剑英等,都十分关心这所学校,不断来校视察并给予具体指示。记得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1965年来校时,专门看了学生们的宿舍,当他看到学生们睡的是钢丝床时,就指示说:孩子们睡钢丝床不好,既不利于他们身体的成长,也不符合艰苦奋斗的办校精神。后来,根据彭德怀的指示,就逐步增添了木板床。朱老总和康克清同志还曾把他们孙子的班主任请到家里做客,亲切询问孩子们的学习情况,交谈教育孩子的方法。总干部部的赖传珠、徐立清副部长,总政治部的肖华副主任,更是经常到学校来了解情况,检查工作,发现问题就及时给予指示、解决。至于学生们的家长,对学校的各项工作都给予了热情支持,帮助解决了许多教学工作及物质保障等困难问题。新北京十一小学就是在这种较为优越的条件下,逐步发展成长起来。到1955年,全校已有6个年级约800名学生。1960年,又戴帽增加了中学班,学校即改名为“北京市十一学校”,后来又分为中学部、小学部。1964年,全军子弟学校按规定统一由地方管理。“文革”期间复课后,就取消了小学部及寄宿制,改为就近招生。
光阴荏苒,岁月如流。弹指之间,十一学校已曲折而胜利地度过了四十个春秋。四十年来,从这所学校毕业的小学生共计2200人,毕业的中学生23401人。四十年前,参加过建校的青年教职员们,如今大都是年过花甲,两鬓霜染,进入了老年行列。她们象吐丝的春蚕,燃烧的红烛,默默地培育着一批批青少年健康成长。我们两人也已到了耄耊之年。1952年开学时第一批入学的学生们,现在也都是五十岁上下的中年人,他们正分布在全国各地和全军各单位,在不同的岗位上,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辛勤工作着。他们有的已担任了国家的副部长或司、局长,有的是军队中的大、上校;有的是各项专业的工程师,有的成为改革中的企业家,有的是救死扶伤的白衣战士,也有的接替了她们所尊敬的教师们的神圣事业——从事着培育革命后代、祖国花朵的园丁工作……当前,全国人民正处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伟大洪流之中。回顾过去,瞻望未来,我们满怀喜悦的心情和坚定的信心,殷切期望十一学校继承和发扬她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热爱学生、尊敬老师的优良传统,在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指引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祖国,培育出更多更好的栋梁之材。
一九九二年九月于北京
【宋 介】北京市十一学校原副校长,1938年参加革命。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参与创建军队干部子弟学校“新北京十一小学”,历任教导处主任、副校长。2010年1月4日逝世,享年101岁。宋介同志把毕生精力贡献给十一学校的建设和党的教育事业,是一位深受老师和学生尊敬爱戴的教育家。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BNDS校园文化研究所):倒计时1天!听老校长讲述十一学校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