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60年前,时任第12军100团2连副连长郭兴福教学方法活、组训效果好,以“红、活、硬、细、实”为特质的“郭兴福教学法”应运而生。1964年1月25日,中央军委在南京召开了为期6天的推广现场会,从而使“郭兴福教学法”在全军广泛深入持久地展开,成为部队战斗力不断提高的一个重要方法。
这是一段关于创立郭兴福教学法的故事,也是一段关于一代军人奉献国防建设的故事。
他们话语中不时地飘出一些过时的词汇,如“郭兴福教学法”、“单兵训练”、“大比武”,这些词语在现代人的字典里已成为遥远的传说,对于他们来说却是一种精神,一种传承,并因此唤起了一段尘封的记忆。路人投来好奇甚至疑惑的目光,心中猜测,这些老人一定有着不凡的经历,或许曾是军人,或者至少是深谙军事的军迷。
的确,他们是在部队大院长大的发小,也是共和国的第二代军人。他们的父辈们,虽然不是在同一时期投身革命,却在上世纪60年代,同时参与了一场伟大的军事训练改革,创立和推广了“郭兴福教学法”,为提高我军战斗力、加强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这几位老人就是当年步兵第100团团长任保俗的女儿任群、陆军第12军作训处参谋宋文皋的女儿宋秀香、步兵第34师后勤部部长杨述新之子杨川华、步兵第34师作训科参谋吴亚东之子吴沿兵和儿媳孙丽华。
在2连蹲点时,李德生军长按实战要求对全连进行了一次紧急集合拉动,下达了作战命令。全师连以上干部都在现场观摩并对他们的实弹射击训练进行检验。没料到,这个训练先进连射击成绩竟然勉强及格。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对2连、对现场观摩的全师连以上干部震动都很大。大家认识到,军事训练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
李德生军长总结了在2连调查蹲点的情况,对如何搞好部队的军事训练有了明晰的思路。在军党委会上,李德生军长提出继续深入抓好步兵第100团2连这个训练典型,用抓典型推动全军的训练,进而使全军的军事训练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李德生军长指出,我军有几十年的实战经验,要发扬光荣传统,吸取外军有用的东西,充分发挥各级干部的聪明才智,创造出符合我军特点的好的练兵方法。军党委成员一致赞成李军长的意见,决定步兵第100团2连为试点连队,并考虑由前期在2连进行调查蹲点的军、师、团联合工作组原班人马作为军训改革工作组继续抓试点训练,宋文皋、吴亚东、郭兴福3人为教练员。
宋文皋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了济南、淮海、渡江、淞沪、漳厦等战役。1952年进入武汉高级步兵学校学习,毕业后分到陆军第12军步兵第31师教导营带兵,之后调陆军第12军作训处任参谋。
吴亚东1947年12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了辽沈、平津、宜沙、衡宝、湘西、广西、滇南等战役,随第38军入朝作战,先后参加了第一、二、三、四次战役。回国后到齐齐哈尔第7步兵学校学习,毕业后分到陆军第12军步兵第34师第100团在连队带兵,之后调到步兵第34师作训科任参谋。
军党委成员认为,宋文皋、吴亚东有实战经验,经过军事院校学习,有较高的军事文化素养,长期在军、师领导身边工作,能较好地领会上级意图,具有抓军事训练改革必备的条件,作为工作组成员是理想的人选。
在军党委会上,党委“一班人”一致同意军作训处参谋宋文皋、师作训科参谋吴亚东进入军训改革工作组,至于步兵第100团2连副连长郭兴福作为工作组成员,却有不同意见,争论的焦点是,他是济南战役时的“解放战士”,能否担当此重任?李德生军长曾派军政治部宣传处干事聂勋材对郭兴福的身世做过了解,对他带兵情况也做过调查。步兵第100团团长任保俗长期在2连蹲点,与郭兴福朝夕相处,对郭兴福是很了解的。
时任步兵第100团团长任保俗
第一,在“以我为主”训练指导思想的指引下,全军迅速开展了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高潮。我军又重新编写了条令、条例和教材,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又发出了大搞训练的指示,提出恢复和发扬我军群众性练兵的光荣传统,广大官兵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统一,练兵热情再一次高涨起来。“以我为主”的指导思想是对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军军事训练工作的总结和反思的产物,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我军训练的实际,也揭示了军事训练发展的本质属性,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较好地扭转了“不走样地学苏军”、“以苏军为主”的一些不切合我军实际的做法,为全军广大指战员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奠定了基础,极大地激发了群众性练兵热情,为我军掀起新的练兵热潮乃至为“郭兴福教学法”的出现创造了条件。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国民党反动派“反攻大陆”的叫嚣和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派遣特务不断袭扰,也激发起指战员奋起“为保卫祖国,为加强战备而练兵”的积极性。就是在这种大气候中,“郭兴福教学法”成了“时势造英雄”的大势所趋,也是“郭兴福教学法”诞生的直接动力。
第二,经过长期革命战争的考验,我军四大野战军都有各自的军事训练方法和作战风格,为群众性大练兵创造了有利条件。一野部队擅长以少量兵力牵制敌人,利用各种手段迷惑敌人,掩护主力部队行动;二野部队官兵具有互教互助、军事民主的光荣传统;三野各级指战员具有在战场上灵活机动的作战风格;四野基层指战员普遍能较好地贯彻执行“六大战术原则”。各野战军的特点体现了我军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等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工作组的军师领导是二野的干部,3位教练员也分别来自三、四野部队,他们都具有较好的军事素质,只要在训练中取长补短,一定能搞好训练改革,形成“以我为主”的训练方法。
第三,郭兴福具有较好的军事素质,肯吃苦有能力。他在1948年济南战役中解放入伍,加入华东野战军13纵队,先后参加了淮海、渡江、淞沪、漳厦等战役。194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进入陆军第14步兵学校学习,1955年毕业后分配到陆军第12军步兵第34师教导营任排长,后调到步兵第100团2连任副连长。从郭兴福的经历看,作为基层指挥员,他既有实战经验,又经过步校的严格训练,在师教导营任排长期间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从试点阶段的教学实践中还能看出,他能吃苦耐劳,能以身作则,能作示范动作,身体好,脑子灵活,接受能力强,对学到的东西能较好地运用和发挥。不足之处是,方法简单,态度粗暴,缺乏耐心,有时还有些固执,不愿接受别人的意见。师、团领导都表示要尽力帮助他改正这些不足,争取培养出一个能代表陆军第12军水平的优秀教练员。
第四,步兵第100团2连是个英雄连。解放战争时期,2连荣立大功1次、特等功2次,涌现出10位英雄和模范;在抗美援朝战争中,2连荣立集体一等功;3班荣立集体一等功,3班班长、爆破英雄伍先华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3班因此被命名为“伍先华班”;第3兵团授予2连“保持英雄第二连”荣誉称号。2连具有优良的传统作风,勇于牺牲,能吃苦耐劳,民主风气也好,让郭兴福带领2连3班进行试点训练一定能出成绩。
第五,步兵第100团具有红色传承基因。该团是享誉全军的红军团,前身是土地革命时期重新组建的红25军特务营(原步兵第100团前身系警卫鄂豫皖省委的分队,因未参加西征川陕得以留存完整)。1936年东征期间由225团扩编为红75师,抗战期间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4旅688团。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后改编为陆军第12军步兵第34师第100团。该团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直罗镇战役、抗日战争时期的香城固伏击战、解放战争时期血战大王庄、抗美援朝时期的官岱里反击战中都立下赫赫战功,涌现出数十位英雄模范人物,从这个团走出两员开国上将:韩先楚,刘震。
李德生军长通过对2连军事训练按实战要求检验证明,在接近实战的条件下,干部战士的应变反应能力还有很大差距,单兵战术动作仍然是薄弱环节。在贯彻“以我为主”军事训练指导方针时,叶剑英元帅特别强调技术、战术训练,要以主要精力,搞好单兵、单车、单炮的基本训练。如何解决单兵训练问题,李德生军长从亲身参加过的多次战役战斗实践中找到了答案。
战场上,在接敌运动中即使距敌千米,士兵却要以跑的速度接近敌人,这时的主要任务是保存自己。到了进攻阶段也是跑着向前冲,但战斗动作就复杂得多了:既要发挥火力,又要保存自己,跃进、滚进甚至匍匐前进,各种战斗动作的难度也大了。到了冲击阶段,单兵动作更是达到了最复杂、最困难的程度:投弹、抵近射击,如何以最快的速度结合威震敌人的杀声,乃至勇猛的刺杀格斗消灭敌人,突破敌人的阵地,就成了战斗胜败的关键。
抗战初期,战场上的那些鬼子兵的单兵动作特别熟练,再加上“武士道”精神,战斗力特别强。著名的平型关一战,八路军115师伏击日军板垣师团的后勤辎重运输部队,我军虽然占据有利地形,最终取得了胜利,但是损失也很惨重。这就是单兵军事素质不高的血的教训。
上世纪60年代初,陆军第12军连以上干部都有解放战争或抗美援朝的实战经验,有很好的军事训练基础。李德生军长认为,只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把实战要求贯穿在平时训练中,从单兵战术训练突破,就能解决训练中的难题。由此,李军长想到了搞单兵训练试点的一个最佳人选:步兵第34师作训科参谋吴亚东。
时任步兵第34师作训科参谋吴亚东
5、李德生军长指定吴亚东主持单兵战术课目
按照李军长的指定,吴亚东主持单兵战术课目试点训练。他重点考虑在土工、爆破、刺杀、投弹、射击基础上结合班组兵种协同动作,了解敌我特点、灵活运用手中武器,利用地形地物、气象特点、季节变化、风向风速应对突发敌情,而且要有几套解决方案。他以在第7步校学习的理论知识,结合自己的实战经验,认真制定了训练教案,言传身教,带领一个班进行试点训练。
军党委会后,军长李德生、副军长谭友夫带领军事训练改革工作组再次进驻步兵第100团2连,明确吴亚东抓单兵战术训练,郭兴福抓小组战术训练,宋文皋抓班战术训练。主要演练单兵、小组和班的进攻战术动作,一人带一个班,通过实兵演练,逐渐摸索出练兵的新路子,要求最终找到符合我军实际的训练方法。
3名教练员能较好地领悟上级的意图,分别按进攻战术的要求反复演练单兵、小组和班进攻的战术动作。参加演练的官兵怀着满腔热情,一个个生龙活虎,勤学苦练,任劳任怨。
时任陆军第12军作训处参谋宋文皋
任保俗团长经常到2连观看训练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与工作组同志沟通解决。一段时间后,任团长认为试点训练课目已经初见成效,便先后两次组织全团排以上干部观看,听取官兵意见,不断改进训练内容,使试点课目的教案逐渐趋于完善。
军党委肯定了工作组初步取得的训练成果,在步兵第34师驻地附近的罗店召开了一次营以上主官参加的训练现场会,对3名教练员分管的战术课目进行实兵演练检验。一连几天,在罗店空旷的野地里,大家兴致勃勃地观看了几场实兵进攻战术演练,场地上不时地传来阵阵喊杀声、枪声和手榴弹的爆炸声,仿佛置身于真正的两军对垒的战场。大家连续看了吴亚东、宋文皋训练的单兵和班战术动作,感觉别开生面,大开眼界,耳目一新,郭兴福的小组训练也展示得有声有色。大家按军首长的要求,用“实战需要”的标准对3个科目的演练进行评头论足,在给予了比较好的评价同时献计献策,提出了百余条有价值的改进意见和建议。这次现场会为后来形成的“郭兴福教学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军领导发现了郭兴福这个典型的苗子。
这也是“郭兴福教学法”迈开的第一步。
(未完待续)
郭兴福(站立者)在讲解战术动作要领。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东海前哨):父辈的荣耀——“郭兴福教学法”的创立推广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