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 念 周 恩 来 总 理?
? ? ? ?诞 辰 123 周 年
此文是周恩来总理的外事秘书马列之女对周总理、邓颖超夫妇的回忆。记述了50多年前,两位老人对她关怀、教育的小故事,以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23周年。
听爸爸说,他是1950年1月从大连市委调到周伯伯(西花厅工作人员的孩子管周总理都叫周伯伯)身边工作的。很快,妈妈和哥哥也来到北京,住进了西花厅。
一年多后,妈妈在中南海门诊部生下了我。在我上初中的时候,爸爸调到国务院外办陈老总(陈毅副总理)那儿工作。一晃离开西花厅50多年了,可西花厅留给我童年的记忆,还是那么美好,那么清晰。
妈妈生下我时,爸爸刚好随周伯伯到莫斯科出差。在吃晚饭的时候,爸爸接到中国驻苏使馆打来的电话:“北京来电话了,你爱人生了,是个女孩,取名叫丹妮!”爸爸激动地立刻把这一喜讯告诉了大家,周伯伯笑着举起酒杯,高兴地说:“马列有女儿了,偕苏联女英雄卓娅丹娘的音,取名叫丹妮,这个名字起得好。来,让我们为小丹妮干杯!”从那时起,我就成为西花厅这个温暖大家庭中的一名新成员了。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爸爸妈妈都非常忙,他们把我送到寄宿制的幼儿园和育才学校读书。因妈妈有几年在外地工作。无论是周末还是寒暑假,回到家里,基本都是自己找地方玩,自己上食堂吃饭、自己起床睡觉、自己坐公交往返学校。
在西花厅的院子里,伴随我的常常是假山石上的小蜗牛、树林里的布谷鸟、路灯下的小壁虎、水池中的小金鱼……但我却有一般孩子享受不到的幸福童年。
一次周末的傍晚,爸爸忘了给我留饭票,肚子饿得不行,我去敲爸爸办公室的门(办公室在周伯伯家的西厢房)。也许是院子太安静,惊动了北房的邓妈妈,她出来向我打招呼:“小丹妮,别敲了,你爸爸出去办事了,过来,跟我和伯伯一起吃晚饭。”我蹦蹦跳跳地跑过去,心想,和周伯伯、邓妈妈吃饭,一定可以解馋喽。结果服务员端上来两小碟炒青菜,一盆汤,主食是一碟小窝头。我傻眼了,在一国总理的家,还是要吃窝头。
邓妈妈给我夹菜,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儿,问我学校的伙食怎么样。我说在学校经常给窝头,大家宁可饿着肚子也不愿意吃。听我说到这儿,周伯伯安慰我:今晚没什么好吃的,一会儿吃点儿水果吧。
周伯伯在生活上十分简朴,这是众所周知,何况当时国家正处在三年经济极度困难时期,老百姓普遍得不到温饱,作为心系百姓的周伯伯,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降低自己的伙食标准是很自然的事了。
好在西花厅院子里有梨树、海棠。邓妈妈那儿有了什么好吃的水果,不是送给我们点儿,就是让我们到她家去吃。秋天我们每家都会分到很多的海棠。
?“文化大革命”以前,每逢周末,国务院小礼堂一般都有电影或演出。有时在其他剧场,周伯伯审查节目或陪外国领导人观看演出时,如果爸爸有事,顾不上管我,一般会有总理办公室的叔叔带上我一起去看。在钓鱼台,跟毛主席和周伯伯看过京剧《杜十娘》,在人民大会堂看过大型歌舞《东方红》,在天桥剧场看过《宝莲灯》等。每逢过春节,还在中南海怀仁堂和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一起观看杂技、曲艺等节目。
记得有一年的建军节,周伯伯带我一起到军事博物馆参加军民联欢活动。期间,周伯伯会见解放军代表和演出人员,我看完节目就靠在黑色吉姆轿车旁边等伯伯出来。一位警察走过来,让我离开汽车。我就告诉他,是周伯伯带我来的,我在等他一起回家。
跟伯伯一起坐车,从国务院西门到军事博物馆,看不到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没有警车开道,也没有众人在军博门口等候迎接。与周伯伯在一起出去,也不感到什么紧张,周伯伯总是那么慈祥,就好像他带着自己的孩子出去一样。
和周伯伯一起看演出,许多节目的情节已经印象不深了,但在脑海里依旧可以清楚地回想起每次会场的气氛。当周伯伯到场入座或精湛的表演落下帷幕离开剧场时,全场宾客和演员会自动长时间地鼓掌,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周伯伯的身上,久久不愿离去。他总是微笑着向大家挥手致意。这时,我这个坐在后排座位上的小女孩儿,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所有的人对周伯伯的一种敬意和深深的爱。
记得有一年放暑假前夕,老师告诉我:考试完赶快回家,你爸到北戴河出差要带你去。我高兴极了,跑到爸爸面前,问他什么时候走。可他告诉我,原来打算带你们去北戴河,但考虑到影响,不能带小孩去了。我一听眼泪都掉出来了。正说着呢,邓妈妈走到我身边,对我说:我们商量了,都不带小孩儿去,如果我们带你们去,别的部门也会跟着做,这样会给会议增加许多麻烦。总理办公室要起模范作用,遵守纪律,先从我们自己做起。
有一年国庆节,爸爸给了我一张红色的到观礼台观看焰火和联欢的票,嘱咐我不要上观礼台,就在广场上看看就行了。我在广场上转了转,感到没有什么意思,焰火没放完时就跑回来了。走到西花厅院门口,刚好碰到邓妈妈出来散步。我告诉她,爸不让我上观礼台,什么都没看好。
她亲切地拉着我的手,边聊边走,带我来到中南海的湖边,坐在长椅上,望着天安门广场上空,升起的一串串美丽的焰火。对我说:你看,湖面上的礼花倒影,多漂亮啊,比在广场上看好多了!你应该了解,一些规定的东西,是要遵守的。有些活动我们就不能去,像今天晚上,你周伯伯也不让我上天安门城楼,咱们俩都一样。
小时候家里有一辆小自行车,有一次我骑着出去兜风,刚出西花厅小院的大门,顺坡直下,看见周伯伯的汽车开回来,心里一紧张,忘了捏闸,朝着周伯伯的车撞过去,司机老杨伯伯来了个急刹车。我的车倒在伯伯的车前,我急忙扶起车站到路旁,心里砰砰直跳,害怕地看着坐在后排座上的周伯伯。周伯伯摇下玻璃,笑着跟我摆手,嘱咐我:小丹妮,慢点儿骑,要注意安全啊!
26届世界兵乓球锦标赛之后,我参加了北京市青少年兵乓球比赛,得了第五名,高兴地把得奖的拍子送给周伯伯看。有一天,他让我和他一起打兵乓球。当时我很紧张,把球打得东一个西一个的,没有跟伯伯打好,没有起到让伯伯休息锻炼的作用。
要是平时自己打着玩玩,打不好也就算了。可谁都知道,周伯伯日理万机,是最忙、最累的人了。听爸爸说,周伯伯每天早晨第一办公室就是厕所,常常几个秘书叔叔在伯伯如厕的时候,向他请示紧急问题。每每想到这些,我心里总是感到对伯伯有歉意。
伯伯总是愿意从各个方面听取意见,注重了解情况。大概是1965年的一个夏末初秋的夜晚。我跟着周伯伯到隔壁国务院办公厅看电影《早春二月》。看完电影他拉着我的手,在回西花厅的路上轻声地问我,你看了这部电影,感觉怎么样?我不知道当时这部电影已在内部遭到批判,有着文革狂风暴雨来临之前的背景,就说“我觉得挺好看的,那个叔叔(萧涧秋)很善良,热心帮助穷人,后来还参加革命了。”伯伯听了沉默不语,那时我也就是个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吧。
这倒让我想起,我后来问过爸爸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伯伯会问我的看法。爸爸说这是周伯伯的思维习惯。遇到事情,周伯伯总爱鼓励秘书们先提意见,找部长们开会研究工作,更是先倾听大家的意见,然后把大家的好意见集中起来,其实里面有许多是他的意见,他总是爱表扬说出不同意见的人,让开会的同志感到自己的意见得到重视、得到采纳。
集思广益是他的思维习惯和工作作风,充分体现了他对人的尊重、对各种不同观点的尊重。正因为他的这种民主作风,自然就赢得了各行各界、上上下下所有人的尊重与爱戴,碰到任何困难,大家都全力以赴,哪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呢!
“文化大革命”后期,周伯伯病重,住进了305医院。我们打电话给邓妈妈,想去看望周伯伯。邓妈妈回话说,中央有规定,一律不准到医院探视。我和哥哥回到西花厅看望邓妈妈,请邓妈妈转达我们对周伯伯的问候。
邓妈妈问起我在部队的情况,我说我在机场气象台工作,宿舍离跑道很近,每次夜航飞机起飞时,宿舍的玻璃都震动,睡不好觉。邓妈妈听后对我说:“气象工作很重要,保障飞行员的安全,人命关天呀。不要嫌部队艰苦,要好好锻炼自己。我和你伯伯睡觉的房间与大马路一墙之隔,公共汽车、电车到站后的启动声、喇叭声,我们都听得很清楚,睡觉也很吵,不也住了几十年吗。”
听了邓妈妈的话,在几年的军营生活中,我主动锻炼自己,把自己的进步写信向邓妈妈汇报。瘦小的我,插秧、打稻、烧砖和军训拉练,泥一把,汗一把的,和男战士们较着劲地干。战友们说:“小马虽是干部的孩子,可有些方面比我们农家子弟还能吃苦。”听了这话,我表面很平静,内心确很激动,谁又知道,我进步的动力是来自西花厅邓妈妈的一席话呢。
周伯伯、邓妈妈对每个工作人员的孩子都很关心,关心每个孩子的生活,关心每个孩子的成长。
在周伯伯诞辰123周年的日子里,西花厅的孩子们都会回忆起一些难忘的、幸福的往事。
周伯伯、邓妈妈:西花厅的孩子永远想念您们!
1923年11月生于沈阳。1936年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做北平地下党交办的工作。1941年5月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俄文。1945年任中共大连市委外事秘书。1950年调到总理办公室做外事秘书。1965年调国务院外事办公室,任副秘书长。1969年调外交部,历任驻苏联使馆政务参赞、外交部综合研究室主任、中国驻匈牙利使馆大使,1986年4月正式离休。
【编者按】作者怀着对周总理和邓妈妈的无限思恋,饱含深情地回忆了自己在西花厅得到他们关怀、教育、鼓励的几件事。由于父亲当时是总理的外事秘书,作者童年得以和周伯伯、邓妈妈近距离接触,她用平实的笔墨讲述那段宝贵时光的生活:困难时期总理家里简朴的生活,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主动降低伙食标准;周末或过年过节跟随总理去看演出,接受文化熏陶;“我”因为得不到特殊照顾而失落,邓妈妈安慰“我”并告诉我要遵守规定、遵守纪律;“我”因为没有紧张陪周伯伯打球不顺畅,心中愧疚没能让日理万机的总理得到休息锻炼;总理看完电影鼓励我说说自己的感受;周伯伯、邓妈妈关心西花厅孩子的成长,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努力工作。在总理诞辰123年周年之际,作者的回忆让我们看到了总理的一些生活侧面,他平易近人、心系人民、心系国家,关爱、尊重、鼓励身边工作人员的孩子健康成长,这样的总理怎能不得到人民的爱戴和想念?感谢作者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珍贵、真实的资料,让我们对总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推荐阅读,编辑:天海蓝蓝
马丹妮 1969年到延安插队,1971年到空军部队服役,1976年转到中国气象局从事业务工作,高工。现是国家公共服务中心退休干部。
任职于烟台幼师高专。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烟台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一届网络文学编辑班学员。2002年开始在榕树下发表作品,担任雀之巢社团任编辑、论坛总监。蓬莱阁小作家分站站长,烟台山分站副站长。作品散见于《儿童文学》《中国校园文学》《教书育人》《辅导员》《成长》《金山》《烟台散文》《芝罘文艺》《中师生报》《现代教育报》《烟台晚报》等杂志报刊。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银河悦读):3.5特刊|丹妮视觉:西花厅 有我美好的记忆 ——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23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