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五一口号”在城南庄
《晋察冀日报》首刊首发
陈 英
又一个“五一”节来临了。今年是2023年,距1948年“五一口号”的正式发表,已经过了75个年头了。因为《晋察冀日报》是“五一口号”首发报刊的缘故吧,每到此时,总是想起我在报社的工作经历,也常常回顾我爱人陈春森亲历接受毛主席“五一口号”修改稿后,他讲述的“五一口号”首印首发时的情景。
我在《晋察冀日报》参加工作
抗战期间,我曾在华北联大和晋察冀中央党校学习,1939年入党。1940年底,战争环境残酷,我毕业分配到《晋察冀日报》报社工作,那时报社在平山县的一个小山村——滚龙沟办报。我先到报社电台任译电员,每天把数字电码译成文字。在抗战中,我们是打着游击办报纸的,小鬼子来“扫荡”时报社就要钻山沟办报,待小鬼子走了才能回到村子里办报。总之游击办报的原则:每天只要有24小时驻地时间,出报就不能停。那时粮食供应困难,每人每天分配一个黑面窝头,本来就吃不饱,在夜里加班时饿得发慌,只好留下半个夜里泡水再吃。我在报社工作曾两次遇到日寇“扫荡”,报社队伍分小组钻山沟躲避。十年间报社的编辑、记者、交通员、工人等牺牲了61人。老乡们保护报社守口如瓶,不告诉敌人报社队伍去向哪里,被日寇杀害近百人!乡亲们用生命保护我们报社。建国后,报社老同志捐款,在马兰村和滚龙沟村为遇难乡亲们建立了纪念碑。晋察冀日报社的集体烈士纪念碑“忠魂碑”建在阜平县革命烈士陵园内。
后来我曾在报社的内参小报《敌伪电讯》任编辑,编辑组和邓拓社长在同一个院子办公,更加了解了报社的一些核心工作。1943年遇到了大饥荒年,晋察冀边区机构精简,报社也有许多人调到地方工作,我被调去了城南庄区委宣传部。1945年抗战胜利后,报社到张家口办报,我和编辑部副部长陈春森实现了“抗战不胜利就不结婚”的诺言,选择11月7日苏联十月革命胜利日,在张家口报社院内举办了简单的婚礼。邓拓社长是我们的证婚人。
《五一口号》在城南庄发表经过
1946年10月,国民党挑起内战围攻张家口。晋察冀日报社于10月10日印出了最后一期报后,在隆隆的炮声中才撤离张家口,回到阜平县。1948年春,为了及时报道解放战争的信息,报社从阜平县马兰村、麻棚村迁到了靠近城南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驻地一里地的新房子村。
1948年4月13日,党中央毛主席转战陕北来到了晋察冀边区,入住城南庄。当时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在城南庄召开(史称城南庄会议)。会议期间,邓拓社长被约见到了毛主席。4月30日,中央通过了“五一口号”,毛主席又对这个口号亲自做了修改补充。关于毛主席亲自修改的手稿“五一口号”送到《晋察冀日报》报社发表的全过程,陈春森作为当时在场的两个亲历者之一,他在生前曾多次向我讲述“五一口号”的印发过程。2009年他又写了一份完整的回忆,登在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吹响民族的号筒》一书上。现摘录如下:
“这个口号首次刊登在《晋察冀日报》上,也是首次通过解放区的报纸向全国人民发出了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号召。我当时在晋察冀日报社工作,有幸经历了这一伟大口号在《晋察冀日报》上刊载的全过程。
1948年四五月间,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取得决定性胜利的阶段,全中国的解放已为期不远。当时,聂荣臻任司令员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设在城南庄,晋察冀中央局机关报《晋察冀日报》报社就驻在距城南庄仅一里地的新房子村。邓拓时任晋察冀日报社社长兼总编,我担任报社编委会编委、编辑部副部长。
1948年4月1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及党中央机关来到了阜平城南庄。那时,晋察冀中央局、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和晋察冀日报社的同志们都兴高采烈地参加了迎接党中央到来的欢迎活动。党中央、毛主席离开陕北后,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停刊。到了城南庄后,中央的声音是通过《晋察冀日报》等媒体向全国和全世界传出的。一天早晨,晋察冀中央局打来电话,让邓拓去参加一个紧急会议。会上,毛主席与邓拓见了面,与他紧紧握手,并亲切地进行了交谈。
1948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快要到了。当时,解放军如摧枯拉朽般地由北向南横扫,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全国政治、军事形势一片大好,人民解放军准备打过长江去,活捉蒋介石,解放全中国。那时,毛主席、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要在1948年“五一”国际劳动节那天以中共中央名义发布“五一”口号。口号的主要内容是号召全党、全军和全国各阶层人士迅速行动起来,彻底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在城南庄召开的会议上通过了《中共中央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快到中午的时候,晋察冀日报社接到上级任务,中央要求“五一口号”一定要保证在5月1日当天的报纸上见报。那天我是值班编辑,由于这个任务特别重要,邓拓也来到编辑室和我一起值班。从下午等到傍晚,稿件一直未到,我们心里不免有些着急。晚上10点刚过,毛主席审定的稿子终于送到了。我们翻开稿子,看到其中第五条“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段话是毛泽东亲笔写在原稿上的。” 事不宜迟,邓拓和我马上进行编排,迅速送印厂排出小样,我们再对小样反复校对,确保内容准确无误。“五一口号”被安排在报纸的头版头条发布,文前标的是“新华社陕北三十日电”。
为何文头是“新华社陕北三十日电”?
其实,“五一口号”发布时新华社早已经随中央到达晋察冀解放区,写为“陕北”发的电讯,完全是因为当时战争形势下的特殊需要。当时不能暴露党中央毛主席已经到达晋察冀边区阜平县的消息,更不能暴露毛主席的居住地点在城南庄!这是为了党中央领导同志们的安全,新华社和报社才考虑这样发布,让敌人和外界认为毛主席还是在陕北的。
“凌晨,刊登着中共中央“五一口号”的《晋察冀日报》在报社印刷厂开机印刷。那天晚上,从社长总编到编辑、排版和印刷工人,大家都没有合眼,整整忙碌了一夜,报纸印刷完毕已是东方大亮。我们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在5月1日那天迅速将刊登有“五一口号”的《晋察冀日报》发放出去。包括晋察冀解放区各县,延安、重庆等地,以及全国各个解放区,都在当天或近几天内见到了中央发布的“五一口号”。与此同时,新华社通过电台向全国进行了广播,各地报纸也陆续刊登了这个重大新闻,中共中央的“五一”口号迅速在全中国和全世界广泛传播开来,引起巨大反响。由于党中央、毛主席和晋察冀日报社都在城南庄,因此,《晋察冀日报》有幸成为首刊“五一口号”的第一家报纸。”
1948年5月1日,《晋察冀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五一口号”,题目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布‘五一’劳动节口号”,右上为毛泽东同志侧身头像。因《解放日报》已于1947年3月中央撤离延安而停刊,中央发布的重大消息都由《晋察冀日报》刊登。当时,《晋察冀日报》有幸成为首刊“五一口号”的报纸。
1948年5月2日,晋冀鲁豫边区党报《人民日报》等各地报纸也全文刊载“五一口号”。“五一口号”得以迅速传播到海内外,极大鼓舞了艰苦斗争中的各民主党派和全国人民。“五一口号”的发布,得到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热烈响应,在我国统一战线史和多党合作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重大意义。
会议结束后,过了几天毛主席在晋察冀的消息还是被敌特泄露了,城南庄遭到了敌机的轰炸!毛主席被紧急转移到了防空洞中。1948年5月27日,党中央毛主席才从城南庄搬到了平山县的西柏坡村。
“1949年3月,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和中央机关从河北西柏坡进入北平,党中央在指挥人民解放军打垮国民党反动派的同时,开始了筹备政治协商会议和筹备成立中央人民政府的工作。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人民政协诞生了。”
陈春森的这篇关于《晋察冀日报》首刊首发“五一口号”的文章写于2009年,那一年他93岁。 那年时值全国政协成立60周年,他特写此文表示祝贺。今年又适逢“五一口号”发表75周年,再重新摘发此文以示纪念!
2023年4月28日 于北京
编者注:
2015年陈春森(右) 陈英(左)双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
陈春森(1916-2016):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贾庄村人。正定中学初中毕业,在北平读高中时参加了一二九运动,1937年“七七事变”后回乡参加抗战。曾任曲阳县抗日救国会青救会副主任,1938年初参加八路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报》任编辑、记者、游击办报编辑组长,1940年《抗敌报》更名为《晋察冀日报》后曾任编辑科长、编辑部副部长、报社编委,是在报社工作十年的极少数人之一;建国后曾在铁路系统工作40多年,曾任铁道部政治部宣传部第一副部长、部长、政治部副主任,中国铁路文联首任主席。1982年起任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创会会长,主持出版了《晋察冀日报史》等十几部报史书籍。
陈英(1924- ):河北省保定市定县(今定州市)马家庄村人。“七七事变”后在家乡小王縟村遭遇日寇制造的大惨案,离家参加抗战。曾在华北联大、晋察冀中央局党校学习,1939年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晋察冀日报》、城南庄区委、张家口西区区委、天津铁路局党委等单位做宣传工作;建国后曾在北京市委党校、市委宣传部、市出版局等单位工作,离休前任北京市文物局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副局长,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常务副会长。1982年任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编委,2016年任研究会首席顾问。曾撰写《邓拓面向群众的办报理念》《红色新闻队伍的成长》《优秀新闻记者——萧逸烈士》等十多篇报史研究文章。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南庄纪念馆):中共中央“五一口号”在城南庄 《晋察冀日报》首刊首发—— 一位老报人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