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访周恩来机要秘书童小鹏 | 叶永烈

童小鹏从1936年西安事变起,作为中共代表译电工作的随员,在周恩来领导下工作。此后,他长期与周恩来共事。1959年至1966年,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兼总理办公室主任。直至1976年1月8日周恩来去世,他跟着周恩来“风雨四十年”。

我希望能够采访童小鹏。在北京,打电话到他家,家人告知,他和夫人一起长住福建老家,忙于写回忆录。我准备专程前往福建采访他。

【往事】访周恩来机要秘书童小鹏 | 叶永烈
周恩来总理和齐燕铭(左一)、童小鹏(右一)听取设计人员汇报人民大会堂的建设方案

巧真巧,1992年10月,我从上海飞往重庆采访重庆谈判的相关人士,刚在中共重庆市委招待所住下,当地的友人便告诉我,隔壁房间前几天住着童小鹏。于是,我赶紧打听童老的去向,得知他搬到一家部队招待所。得到童老的同意,我来到那里,访问了他和夫人紫非。

童小鹏思维反应很快,言谈幽默风趣。他出生于1914年,福建长汀人氏,比紫非年长7岁。我问及他的本名是否叫童小鹏,他大笑起来,说他原名“童大鹏”,只因小时候个子小,人们都喊他“小鹏”。久而久之,“童大鹏”变成了“童小鹏”,他居然也就以“童小鹏”为名。如今,几乎很少有人知道他本来叫“童大鹏”。

我跟童老谈着,他的夫人拿着照相机在一旁“咔嚓”拍照。看来,摄影已成了他们夫妇的共同爱好。

童小鹏有着“红色摄影师”的美誉。在中共高级干部中,爱好摄影的并不多,他是一个,张爱萍也是一个。比起摄影记者来,童小鹏要方便得多,因为摄影记者只有得到允许,才能参加某些场合,拍摄照片,而童小鹏作为高级干部,能够拍到许多记者无法涉足的历史镜头。

童小鹏不仅举行了他的摄影作品展,而且由文物出版社印行了他的摄影作品集《历史的脚印》,他还主编了大型图片集《第二次国共合作》。

【往事】访周恩来机要秘书童小鹏 | 叶永烈
童小鹏

我问起他是怎样爱上摄影的,童老说,他的“老师”是李克农。西安事变时,李克农任中共中央代表团秘书长。李克农喜欢摆弄照相机,“感染”了他,教会他怎样拍照。

童小鹏迷上了摄影,到了“机不离手”的地步。他抓住历史的瞬间,拍下了许多珍贵的镜头。他颇为“得意”地说起他的几幅佳作:

一是1946年,他和周恩来同住在南京梅园新村30号。一天,知道周恩来要出门,他事先在门口摆弄好照相机。周恩来出门时,他“咔嚓”一声按下快门。那幅照片拍得很自然,周恩来也很喜欢。如今,很多关于周恩来的书上,差不多都印着这帧照片。

二是开国大典之际,童小鹏从香港弄到了一点彩色胶卷。那时,彩色胶卷是非常稀罕的。就这样,他居然拍摄了开国大典的彩色照片,成为很珍贵的史料。

三是1959年夏日庐山会议上批判彭德怀时,会议气氛非常紧张,好多位中共中央委员都站了起来。“机不离手”的他,意识到这一场面非同凡常,当即拿出照相机拍摄。在这样严峻的场合,他不便用闪光灯,就开大了光圈,悄然拍摄,没有惊动会场。这些照片,如今成为不可多得的历史镜头。

他身处历史漩涡的中心,用照相机拍下了“历史的脚印”。因此,他的摄影作品集弥足珍贵。

童老回忆说,他最初拍照时,胶卷是自己冲洗的,照片也是自己放大的。因为这样可以省钱,而且有些照片又不宜于拿到外面印放。他知道这些照片的意义,尽管南征北战,他一直非常细心保管底片。“酒越陈越香”。如今,这些几十年前的照片,凝聚着时代风云,已是千金难得的了。

我不由得想及,在记者这一行当中,分为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文字记者只管采访新闻,而摄影记者则专门拍摄照片。兼文字与摄影于一身的记者也有,但是不多。

就秘书工作而言,秘书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夫,能够帮助领导校对文件,起草讲话稿,整理文案,这是人所共知的。然而,如果秘书如果像童小鹏那样学会摄影,那就更好。通常人们以为摄影是秘书的分外事。其实,秘书常年工作在领导身边,比任何摄影师接触领导的机会都多。童小鹏就善于抓住可贵的瞬间,为中国当代历史留存了不可多得的精彩照片。

童小鹏对于秘书工作的启示之二,那就是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

前些日子在纪念长征七十周年的时候,许多考证文章都注重引述长征亲历者的日记,因为这些日记是长征的第一手的记录。虽然参加长征者为数不少,但是留下来的日记却屈指可数:红五军团参谋长陈伯钧的日记、红一军团一师三团党总支书记肖锋的日记、红九军团文书林伟的日记、童小鹏日记。

在这些仅存的珍贵日记中,以童小鹏的日记最为详尽,最为精确。1933—1936年童小鹏的日记,被冠以《军中日记》的书名,于1986年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人们称赞童小鹏的日记,“精确到了每天、每时、每刻”。长征中每天的行军路程,每次遭遇的战斗,每天亲历的事件,在童小鹏的日记中都有记载。

当时,童小鹏只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是红军前卫军团一军团政治保卫局的秘书。他在进行艰苦卓绝的长征的时候,每日必定详尽地记日记。在当时,记日记并不是组织上交给的任务,而是使命感驱动他逐日记录红军的壮举。他的日记,成为长征最真实、最准确的历史记录。

童小鹏的长征日记,在长征结束之后就引起注意。他在1936年8月6日的日记中写道:“杨(尚昆)主任、陆(定一)部长又来要我们写长征的记载,据说是写一本《长征记》。用集体创作的办法来征集大家长征英雄们的稿件,编成后由那洋人带出去印售并用去募捐,购买飞机送我们,这真使我们高兴极了。”这里说的“洋人”就是斯诺。发起写一本《长征记》的是毛泽东。8月5日,毛泽东与杨尚昆联名致函参加过长征的同志:“现因进行国际宣传,及在国内国外进行大规模的募捐运动,需要出版《长征记》,所以特发起集体创作。各人就自己所经历的战斗、行军、地方及部队工作,择其精彩有趣的写上若干片断。文字只求清通达意,不求钻研深奥。写上一段即是为红军作了募捐宣传,为红军扩大了国际影响。”

当时,童小鹏担任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罗荣桓的秘书。童小鹏一下子就写了七篇关于长征的文章,如《残酷的轰炸》记述四渡赤水行军中遭受敌机轰炸的悲惨场面,《禁忌的一天》讲述红军在广西边界地区翻越高山时体验“瘴气”的经历……童小鹏能够写出那么多关于长征的文章,正是得益于他的长征日记。由于日记中有详细的记录,所以他的文章中的日期、地点、人物、气氛,都很准确。

【往事】访周恩来机要秘书童小鹏 | 叶永烈

作者在重庆采访童小鹏夫妇

?

童小鹏的勤奋和精细,引起毛泽东主席的注意。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之后,他被调往中央军委机要科工作。用童小鹏自己的话来说:“我当时名义是毛泽东的秘书,实际上是帮助叶子龙校对电稿,抄录电文,同志们开玩笑说我‘是毛主席秘书的秘书’。”不久,童小鹏被调往周恩来身边工作,从1936年12月12日爆发西安事变到1976年1月8日周恩来去世,童小鹏与周恩来风雨同舟40年。郭沫若曾称赞周恩来虑事“如水银泻地”一般周密,而童小鹏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正是与周恩来的工作作风非常默契,所以他得到周恩来的倚重。

童小鹏在晚年告老还乡,回到福建漳州,亲自执笔写回忆录,把他记忆仓库中的周恩来化为文字,留给后人。他依据多年来在周恩来身边工作所作的种种记录,写出了长达85万字的纪念周恩来的《风雨四十年》(分上、下两卷),还写出他的自传《少小离家老大回》。

………………………………………………

以上内容选自中华书局《历史的注脚》

作者:叶永烈

定价:42.00元

书号:9787101100280

?

【往事】访周恩来机要秘书童小鹏 | 叶永烈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华书局1912):【往事】访周恩来机要秘书童小鹏 | 叶永烈

(浏览 1,552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