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中央两劝李立三离婚未果,周总理想了个办法:放弃原国籍

1960年,苏联专家从中国撤走,中苏关系进一步破裂。在这样的情况下,李立三收到了中央派人来找他谈话的通知,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第四任妻子就来自苏联。

这次谈话后,李立三致信到中央,希望中央允许他继续和妻子在一起。为了维护自己和妻子的婚姻关系,他还在1962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届十中全会上就他和妻子的个人情况做了报告,但中央为了李立三以后的发展,劝他最好和妻子离婚。

建国后,中央两劝李立三离婚未果,周总理想了个办法:放弃原国籍

李立三此后又四次写信给中央,表达自己想维持这场婚姻的愿望。

在苏联与我国的关系十分紧张的背景下,李立三为什么仍不顾别人的异样眼光和自己在国内的发展,坚持不和这个苏联女子离婚?

中央派人劝李立三和妻子离婚之时,他和这名女子已经结婚24年了。而在这段时间里,李立三和妻子共同拥有着许多让他们难以忘怀的回忆。

出生于湖南醴陵市的李立三是秀才之后,在父亲的教导下,李立三发奋学习,没有辜负家人的期望。1915年,16岁的李立三去长沙读书。他在广益中学读书时认识了来自浏阳的同学罗璈阶。李立三和罗璈阶很快就成为了好朋友。

不久后,尚是学生的毛泽东主席以笔名“二十八画生”在长沙的一面墙上贴了自己的征友启事,希望愿意为国家出力的青年学子看到这则启事前来和自己相见。

罗璈阶首先响应了这则启事,和毛泽东相见后交了朋友。毛泽东听罗璈阶说他还有一好友,便让罗璈阶将这位好友介绍给自己。而这个人,就是李立三。

罗璈阶回去将这件事告诉了李立三,他同意和毛泽东相见,并通过罗璈阶和毛泽东约了见面的时间。

在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李立三去定王台省立图书馆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当时正拿着一张报纸坐在凳子上看。李立三走过去,对毛泽东做了自我介绍。毛泽东站起来和他握了握手。

这之后,毛泽东就开门见山地谈起了对当下时局的看法和青年的发展方向。比李立三大6岁的毛泽东一脸严肃的讲着,一旁的李立三见了只觉得在他前面的是一个颇有想法和抱负的大先生。再回看自己,刚从县城里出来求学,对国家大事也了解得不多,相比之下就显得有些孤陋寡闻了。

于是,李立三就在一旁静静的听完了毛泽东的话,一个字也没说。二人随后就各自回学校了。

这事儿过后,毛泽东还说,因为一张征友启事,他多了三个半朋友。别的朋友都会在见面时和他一起讨论问题,而李立三是唯一一个没有发表意见的人。所以他就是那“半个朋友”。

建国后,中央两劝李立三离婚未果,周总理想了个办法:放弃原国籍

1919年,李立三去法国留学,并于2年后回国。在法国的这段时间里,李立三受进步思想的熏陶,坚定了要加入党组织的决心。同年,他光荣入党。

不久后,李立三又在党组织中见到了毛泽东,当时毛泽东已经是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的主任。他随后被分部派去安源开展工人运动。

1922年,李立三任安源党支部书记。同年9月,他还亲眼见证了毛泽东在醴陵师范讲习所的演讲。

1923年,李立三任中共武汉区委书记,并领导工人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剥削。他先后组织了3次工人起义运动,还在武汉开展了多达30万人的反英、反奉系军阀示威大会。并于1927年倡议并领导了武昌起义。

1930年,李立三在工作中受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理论的影响,发起了十分冒险的起义运动,致使党组织的革命事业遭受重创。李立三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后认真反思了自己的错误并立即改正。他后来被任命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同年年底,李立三因为之前犯下的错误接受共产国际的指令,化名李明去莫斯科进行检讨。而他没想到的是,一个将陪伴他此后半生的女人即将出现。

李立三和伊丽莎白·帕夫洛芙娜·基什金娜相遇于1933年。

建国后,中央两劝李立三离婚未果,周总理想了个办法:放弃原国籍

那天,在国际工人出版社中文部工作的俄罗斯女孩基什金娜去朋友家中赴约。基什金娜进门后就看见了坐在沙发上的中国男子李立三。19岁的她被眼前的这个外国男子吸引了,她就那样盯着看了好几分钟。后来基什金娜回忆起他们初见的情景时说:

“我当时还以为他是个20多岁的小伙子呢!”

就这样,两人通过这场聚会相识了。

而他们在聚会上聊了许久,直到夜幕降临,两人才依依不舍地分开。不久后,基什金娜又主动联系了李立三,并向他表达了爱慕之情。

李立三在见到基什金娜后也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但因为他已经结过3次婚了,而且他今年也有34岁了,比基什金娜的年纪大了不少,所以他对基什金娜说自己不想耽搁她,并拒绝了基什金娜的爱意。

李立三在去苏联时是单身无疑,但他此前也确实有过三段婚姻。他的第一场婚姻是父母包办的,他和第一任妻子张氏之间并没有夫妻之情。而张氏也在生下一个男孩后去世了;他和第二任妻子是相恋后结婚的,但这个妻子却在生下一个孩子后离开了李立三;而他的第三任妻子是党内的同志,还为他生了三个女儿,但就在1930年,她被叛徒出卖后被捕,不幸牺牲。

这三场婚姻过后,李立三有了5个孩子,他不想拖累基什金娜。

面对李立三的过去,基什金娜只是一个劲地摇头,对李立三说:“没有关系,我不介意。”

基什金娜本是俄罗斯贵族,她在幼时过着十分幸福的生活。但苏俄的战争打响后,基什金娜家的情况一日不如一日,她和父母常常连饭都吃不饱。在这样的情况下,基什金娜的母亲带着她去莫斯科投奔亲戚。

建国后,中央两劝李立三离婚未果,周总理想了个办法:放弃原国籍

即使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基什金娜的性格却越发地活泼开朗,所幸,命运没有再捉弄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在苏俄经济复苏之际,她家里的经济情况也渐渐好转,她后来就读于莫斯科的书报学校,从书报学校毕业后,基什金娜响应苏维埃政府的号召成为了出版社的一名职员。

她后来又考入了莫斯科外语师范学院,遇到李立三时,她仍在学院中学习。

基什金娜不知道,李立三是她的初恋,也将是她的最后一个恋人。

基什金娜有着俄罗斯人的豪爽个性,她直接向李立三表达了爱意,没想到李立三却跟她讲了自己的三段婚姻。有过三段婚姻又怎样呢?基什金娜只在乎当下的感觉。

在真挚、坦率的基什金娜面前,李立三也放下了心里的顾虑,他最终和基什金娜相恋了。

后来,李立三还告诉基什金娜,李明只是他的化名,他的真名是李立三。基什金娜这才知道,自己的恋人是一个曾领导工人捍卫自身权益的领袖,她对李立三更加崇拜了。

而基什金娜之所以会在聚会上一眼就看到李立三,这与她本就十分喜欢中国有关。基什金娜还自学了一点中文。

1935年,李立三突然在一次约会中十分严肃地对基什金娜说:

“如果工作有需要,我随时准备听从组织的调动,回国参加白色恐怖下的地下斗争。到那时,我俩肯定难以相聚,甚至永久都不能相见。请你认真考虑一下我们的未来。”

自从知道李立三的真实身份后起,基什金娜就考虑过她和李立三的未来。这个年轻的女子不怕革命的艰苦,也不怕自己被连累,她只怕李立三不在她身边。

于是,基什金娜给了李立三回复:“我非你不嫁。”

1936年2月,基什金娜带着自己的衣物敲响了李立三住所的门。也正是在这个月,基什金娜接受了李立三的求婚并嫁给了他。他们的婚礼办得简单又温馨,而开朗的基什金娜更是在婚礼上一直洋溢着笑容。这场跨越国籍的爱恋,终于步入了正轨。

建国后,中央两劝李立三离婚未果,周总理想了个办法:放弃原国籍

婚后,按照俄罗斯人的习俗,基什金娜要在自己的名字后面加上丈夫的姓氏“李”。但“伊丽莎白·李”这个名字,对于李立三和他的朋友们来说,实在是太长。基什金娜便让李立三给自己取一个中文名。李立三想了想,他最后根据基什金娜的小名“丽萨”的谐音,给她取了“李莎”这个名字。

李莎有了中文名后开心不已,她还兴奋地向亲友“炫耀”自己的新名字,并让大家以后都这样称呼她。

然而,当李莎沉浸在新婚的喜悦之中时,苏联却发起了残酷无情的“肃反”扩大化运动,许多共产国际的高级干部被捕或被处死,而李立三也没有逃过这场劫难。他被抓到了监狱里。

自李立三被军队带走后,就再也没了音讯,李莎就连李立三被关在哪个监狱里都不知道。在寻夫无门的情况下,李莎整日以泪洗面,并想尽办法寻找丈夫的踪迹。

有一天,李莎被学院团组织叫去参加团员大会,而当她到达大会的地点后,团领导当着全院成员的面厉声呵斥李莎不该和李立三这样一个“人民的敌人”在一起,让她和李立三离婚。

李莎十分不理解团组织为什么要这样做,她曾经拥护的团组织怎么就变成了这样?李莎知道李立三从没做过坏事,他根本不是“人民的敌人”。她十分认真地问团组织的领导:

“我和李明(化名)已经一起生活了两年,他是坏人,我怎么会看不出来?”

团领导并没有回答李莎的问题,他只是催促着李莎尽快办好离婚手续,否则她就不再是团员了。

心灰意冷的李莎当即站了起来,她走到会议主席的桌子前,将自己的团员证狠狠地丢在了桌子上。此后,李莎沉默着离开了会议现场。

这场会议过后的第三天,李莎的东西也被人从学院宿舍里丢了出来。而她和李立三曾经的住所也需要再次缴纳房费,李莎便回到了母亲家住。令李莎意外的是,在她脱离团组织后,学院中仍有不少同学暗自给她寄来鼓励的书信,这让悲伤的李莎充满了坚持下去的动力。

李莎一边工作一边寻找着丈夫李立三。她在四处打听后得知,李立三应该是被关在莫斯科的某个监狱里。但是他在莫斯科的哪个监狱呢?李莎无法知晓。

建国后,中央两劝李立三离婚未果,周总理想了个办法:放弃原国籍

为了找到李立三,李莎便利用休息日的时间一个监狱、一个监狱地跑。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半年,李莎也终于找到了那个她日思夜想的丈夫李立三。

原来,苏联内务部将李立三秘密关押到了一个地处偏僻的小监狱,就是为了让其妻友找不到他,没想到还是被执着的李莎发现了丈夫的关押地点。

李莎确定李立三就在这个监狱里,但狱警却不让李莎和李立三见面,她只被允许给丈夫送去一些物品和信件。

此后学院的每个休息日,李莎都会写信让人送到李立三手上。但因为李莎每月只有250卢布的助学金,她便省吃俭用地省下50卢布托人带给李立三,让他在监狱里的生活能够好一些。除此以外,李莎还会买好生活必需品和食物送去,帮李立三熬过了那段艰难的监狱时光。

不久后,李立三被拉去接受军事法庭的审判,李莎担心极了,因为审判过后,李立三就将被流放到十分寒冷的西伯利亚。李莎无法想象丈夫一个人在那样的地方该如何生存下去。

李莎只能带着满心的担忧为丈夫准备尽可能多的棉衣、棉被。但就在李立三要去西伯利亚之际,他被释放了。

原来,李立三在狱中迫不得已给斯大林写了一封申诉信,所幸,这封信被斯大林看到了,他也因此被无罪释放。

建国后,中央两劝李立三离婚未果,周总理想了个办法:放弃原国籍

李立三离开监狱地那天,李莎早早地在监狱门口等他。等李立三从门里走出来时,李莎小跑上前,紧紧地抱住了一年多没见的丈夫。

这之后,李立三继续留在苏联,转眼间,李立三也在苏联住了15年了。这期间,李莎从莫斯科外语师范学院毕业了,她还为李立三生下了一个女儿。李立三为可爱的女儿取了个中文名:李英男。

建国后,中央两劝李立三离婚未果,周总理想了个办法:放弃原国籍

1946年,李立三终于获得了回国的许可,他要回到中国继续参加革命!李莎也决定要和丈夫一起来中国。

曾有人劝李莎,李立三是因为犯错才来苏联的,他此次回去说不定会被“排挤”,他们的生活肯定不会太好。但李莎说:

“中国人的媳妇当然是要到中国去的!”

于是,她告别母亲和李立三一起来到了中国。

回国后,李立三带着妻女在松花江边的一幢俄式别墅住了下来。待安置好家人后,李立三就投身到了革命工作中。他当时被任命为军调部东北3人组首席代表,负责劝降国民党在东北的将领。

李莎便去哈尔滨俄语专科学校应聘,成为了一名教员。

李立三后来因工作需要去了吉林长春。在这段时间里,李莎又给他生了一个女儿。

在开国大典之前,李立三经陈云提名被任命为全国总工会常务副主席。李莎也带着两个女儿来到了北京,一家人终于团聚。

有了李莎的照顾,李立三便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他还在辽宁总结出了鞍钢的劳动竞赛经验,提出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方法。他的这个管理办法后被毛主席定位为“鞍钢宪法”。

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李立三因为有李莎这个来自苏联的妻子,被免除了劳动部长的职务,在家待业。

建国后,中央两劝李立三离婚未果,周总理想了个办法:放弃原国籍

有一天,康生给李立三寄来一封信,信中提到,他如果不和李莎划清界限,那他的党籍可能都会受到影响。李立三看完信后并没有产生和李莎离婚的想法,相反,他认为此事与李莎无关,他是不会和爱妻离婚的。

后来,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央来找李立三,周总理告诉李立三,中央的意见是让他和李莎离婚。但周总理也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让李莎放弃原来的国籍,加入中国国籍。

1962年,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周总理和康生代表中央再次找李立三谈他与李莎的婚姻问题。

李立三不忍让妻子放弃自己的母国国籍,他在此后多次致信中央领导,并以自己的党性保证,李莎在政治上是可靠的,她是站在党组织这边的。

中央领导也得知了李莎在苏联时曾为了和李立三在一起而脱离了苏联的组织,而且她还冒着生命危险多次去监狱看望李立三,李莎和李立三之间的感情是真挚且牢不可破的。

1964年,李莎在经慎重考虑后听从了周总理的建议,她加入了中国国籍。在办完入中国国籍手续的那天,李立三一直紧紧地握着妻子的手,两人都没有说话,而李莎的眼中噙满了泪花。这些泪,是为生她养她的那片故土,和脚下这片爱人为之奉献一切的中国土地。

李莎此后也继续在北京外国语学院从事着教学工作。

建国后,中央两劝李立三离婚未果,周总理想了个办法:放弃原国籍

1967年,厄运再次降临在这个四口之家中。

李立三蒙冤入狱,李莎因来自苏联也被关入狱中。两人同在监狱里却不知道对方的近况。

同年,李立三在监狱中自杀了,他以死来表明自己的清白,但李莎对此却一无所知。她还是在被审讯时才偶然得知丈夫已经离世了。

狱中的李莎悲痛万分,但她也下定决心,一定要出去,为李立三洗清冤屈!

李莎一共被关了8年,8年之后,她已经学会了中文,也终于出狱,可以完成为丈夫伸冤的决定了。

李莎的女儿们上山下乡去了,她则被送到了山西运城农科所居住。李莎在住所拿起了纸笔,开始给中央写上诉信。

不久后,李莎的两个女儿也与她取得了联系,有女儿作陪的李莎终于不那么寂寞了。

1980年3月,党中央为李立三平反昭雪,还为他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为纪念李立三生前为中国的革命胜利所做得贡献,中央还派人修复了在湖南省株洲市的李立三故居,并在故居内设陈列馆,告知后人李立三的生平事迹。

丈夫的冤屈终于被洗刷,李莎也回到了学校任教。她从丈夫那儿承接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李莎曾说:

“我也怀着同样的感情,将于有生之年努力工作,把我全部精力奉献给李立三同志的祖国,也是我的第二故乡,以报党和人民对我的关怀和照顾。”

建国后,中央两劝李立三离婚未果,周总理想了个办法:放弃原国籍

1996年,李莎因患心脏病离开了她站了50多年的讲台。

1998年,李莎获得了国际俄语教师联合会授予的普希金奖章。

2015年5月12日,李莎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去了天堂的李莎,终于能和丈夫李立三相伴了。

千里客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划过历史长河):建国后,中央两劝李立三离婚未果,周总理想了个办法:放弃原国籍

(浏览 384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