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3月7日 毛泽东等人创办的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始上课。恽代英、方志敏、彭湃、夏明翰等优秀共产党人都曾在那里任教或工作。农讲所培养了一批有马列主义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领导农民运动的优秀干部。
从武昌中华路转进都府堤,向前走不远,在红巷13号有一座修葺精致的院落,即为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1926年冬至1927年秋,武汉成为大革命中心,毛泽东结束在广州农讲所的工作后,倡议并创办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以下简称“武昌农讲所”)。
毛泽东是武昌农讲所创办人,也是实际主持者。他参加制定教育方针、安排教学计划、聘请教员,并讲授重要课程。武昌农讲所于1927年3月7日开课,同年4月4日举行开学典礼,6月19日举行毕业典礼。800多名学员响应“到农村去,实行农村大革命”的号召,奔赴农村从事农运工作。
7月5日,长江日报记者和武汉市革命博物馆志愿者洪凯文一起,跟随武汉市革命博物馆金牌讲解员周全,走进武昌农讲所旧址纪念馆,深入了解那段发生在92年前的故事。
95年前这里成为中国农民革命大本营
武昌农讲所正门红色匾额上的“毛泽东同志主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几个字,由周恩来题写。里面是一个长方形大院,从前到后整齐排列着4栋晚清学宫式建筑,第一栋是当年的办公用房,东头有常委办公室,毛泽东就在这里办公;第二栋是大教室;穿过大操场,第三栋为学员寝室,第四栋为膳房。
周全介绍,武昌农讲所创办于大革命高潮之中,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1926年11月,时任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的毛泽东,在为中央制定的农运计划中提出,在武昌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经中央批准后,毛泽东于同年12月初到达武汉进行筹备,得到了国民党湖北省党部主要负责人董必武的大力支持。1927年3月,为适应全国农运形势的不断发展,农讲所扩大向全国招生,定名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简称“武昌农讲所”。
“武昌农讲所招生条件十分严格。”周全指着一张当时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在《汉口民国日报》上发布的招考布告说,“招考布告明文规定,学员必须‘革命观点确定’‘毕业后决心回到乡村做农民运动’‘能走远路、能服军操’。规定同时指出,对从事农运工作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农运积极分子,可优先录取。”
浙江一建湖北分公司党支部书记洪凯文是武汉市革命博物馆的一名志愿者。工作之余,他经常参加该馆举办的小课堂活动,通过情景剧表演等方式,向观众展示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作为志愿者,洪凯文对这里有着比一般人更深入的了解,但他仍然觉得,“每来一次,都有不同的收获”。结合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洪凯文认为,武昌农讲所对学员的要求,无不折射出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例如,‘革命观点确定’,要求我们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毕业后回到乡村’,则体现了党从未改变的人民情怀”。
周全接着介绍,武昌农讲所学员来自全国17个省,总计800多名,包括学生400余名,农民、武装农民领袖、农民的觉悟分子或曾做农运者300余名,工人40余名。“这为培养优秀的农民运动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27年4月4日,武昌农讲所举行了开学典礼和阅兵仪式。开学典礼上发表的《武昌农讲所开学宣言》明确指出,武昌农讲所的使命,是要训练一般能领导农村革命的人才出来,号召广大的农民群众起来,实行农村革命,推翻封建势力。“可以说,武昌农讲所是中国农民革命的大本营。”周全说。
在这间大教室毛泽东首讲《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在武昌农讲所大教室里,洪凯文声情并茂地朗诵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的经典段落。
他说:“尽管时间已过去90多年,但毛泽东同志振聋发聩的话语仍具有重大的警示意义。它提醒我们每名党员坚守初心,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毛泽东为了驳斥社会上对农民运动的种种责难,深入家乡湖南农运斗争第一线考察农民运动。回武汉后,他在武昌都府堤41号的住所撰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成为党指导农民运动的重要纲领性文献。
“92年前,就是在这间大教室里,毛泽东为学员们首讲《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周全说。
据武昌农讲所学员回忆,毛泽东讲授报告的当天,前来听课的除了农讲所学员和教职员工外,附近工厂的工人和农民全部汇集到这里,把大教室挤得水泄不通。
毛泽东手拿讲稿登上讲台,用他亲身考察的大量事实,热情洋溢地赞颂道:“农民起来打倒封建势力,是成就了四十年乃至几千年未能成就的奇勋。这个举动是好得很,完全不是什么糟得很。”
有学员问:“农民运动是不是有些过火了?”毛泽东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转向黑板,在黑板上画了三根竹子,一根向左弯,一根向右弯,中间的那一根是直的,边画边解释:“一根竹子要是弯了,就必须向相反的方向狠狠地扳几下,这样才能够直过来。这就是‘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足以矫枉’。”
武昌农讲所的办学目的,是要培养一批能领导农民进行武装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其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军事训练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据当年的军事教官钟皿浪回忆,学员每天必须操练两个小时,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每天军训增加到4个小时,每周还要进行野外军事演习。
学员毕业后深入农村进行农民武装斗争
当年,武昌农讲所学员一面学习理论知识,一面投身于轰轰烈烈的革命实践。在一幅描绘毛泽东送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员赴麻城参加平叛红枪会战斗的油画前,周全讲述了当年的故事。
1927年5月初,湖北麻城的地主豪绅利用红枪会发动反革命暴乱,武昌农讲所决定派出300名学员前往麻城镇压暴乱。1927年5月14日晚,学员们向麻城进发。毛泽东等农讲所教员及全体学员热烈欢送他们,整队送至长江岸边的汉阳门船边。学员们英勇作战,配合当地农民武装将红枪会匪军击溃于肖家湾。
纪念馆的展柜里,有一枚武昌农讲所学员佩戴过的证章。证章的正面刻着一个金色犁头,背面写着“农村革命”4个大字。
1927年6月19日,武昌农讲所举行毕业典礼,给每名学员颁发了一枚铜质五角星形证章。“展柜里展出的这一枚是学员贺叔阶的遗物。贺叔阶从武昌农讲所毕业后回到家乡荆门领导革命运动,1928年被捕后英勇就义。后来,他的妻子周家秀捐出了这枚证章。”周全介绍。
周全在武汉市革命博物馆工作了9年多,为数万批观众讲解这里的故事。“这里的一处处革命旧址、一件件红色文物、一个个革命英雄的故事都折射出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周全说,“作为一名党员,我一定要把武汉的红色遗址故事讲好,讲给更多人听。”
采访结束准备离开武昌农讲所时,长江日报记者遇见了从深圳来武汉旅游的周礼。“下午就要回深圳了,我庆幸自己离开武汉前走进了武昌农讲所。”依次走过办公区、教室、操场、宿舍和食堂,周礼想象着90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一切,感慨道:“虽然只是一些场景,但仍旧让我感受到了信仰和力量。”
演情景剧 开小课堂武昌农讲所旧址 红色资源“开口说话”
“同学们,你们是中国革命的火种,在这里一定要努力学习,把自己改造成为一个有效率的革命工具。革命需要你们,团结起来……”7月1日,由武汉市革命博物馆和长江人民艺术剧院联合出品的湖北省首部博物馆环境剧《历史的回望》在武昌农讲所旧址首演。
立足旧址,再辅以演员的精湛演绎,毛泽东1927年创办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历史事实得以生动再现。观众跟随讲解员和演员的脚步,看到不同场景里一幅幅生动的党史画卷铺陈开来:在教务处,教务主任“周以栗”与农讲所师生共同讨论和制定《农讲所规约》;大教室里,“毛泽东”慷慨激昂地给大家讲述《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操场上,教官带领学员进行军事训练,高喊着慷慨激昂的口号,奋力练习突刺。
据介绍,首演结束后,《历史的回望》会逐步走向常态化,计划以每周一次的频率在武昌农讲所旧址演出,后续也将在毛泽东旧居、中共五大会址等处推出类似剧目。
“近几年观众人数大量增加,让我们强烈感受到游客对红色旅游、红色历史的向往。”武汉市革命博物馆馆长高万娥说,“除创作情景剧外,博物馆还走进附近社区、深入学校,举行‘红色小课堂’等相关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将革命历史变成市民更感兴趣、更容易看懂的鲜活画卷,让红色资源‘开口说话’。”
据介绍,“红色小课堂”是武汉市革命博物馆进校园品牌活动之一,结合馆藏文物,开发了《夏明翰》《毛泽东在武汉》《红色家风代代传》《航天英雄》等多门课程,陆续走进武汉市各级各类学校,帮助青少年学生增长文博知识、了解革命传统、走近红色历史。
洪凯文多次跟随武汉市革命博物馆工作人员,走进梅苑小学等学校开展“红色小课堂”活动,通过沉浸式教学方式,演绎红色故事。他说:“我们通过有趣的形式带学生们回到历史场景中,让他们在故事中感受红色文化。教学过程中,我也体会到了那个时代伟人的初心和肩负的使命。我将继续跟随武昌农讲所旧址纪念馆的老师们开展‘红色小课堂’活动,不忘初心,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来源:长沙日报 胡雪璇 严珺 陶昕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