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声大将故居
今年谷雨过后的一天清晨,我散步路过王树声大将的故居,思绪万千。2020年10月7日大将夫人、老八路99岁的杨炬仙逝后,这里便是人去屋空,一座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建的一排平房静静伫立在阜外大街34号院的一角。晨风里,我驻足平房边,只见王大将院子里的那棵紫玉兰树伸展着枝干,紫白相间的花朵,片片精巧,似在莹雪中浸过,似用白玉雕刻,美得高雅、美得朴素,溢满了人间的纯洁……
此时此刻,我脑海里闪现出这花多像大将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德,它在时空的交织中弘扬着英雄的伟力。看花思人,王大将和夫人既是解放军报几百户人家的好邻居,也是受大家尊敬、爱护的将军。我们在这个院子里朝夕相处生活了几十年,大将关心军报建设的许多往事至今还在被大家广为传颂。
霁雪下的王大将故居
《解放军报》从1956年1月1日创刊那天起,就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令和中央军委的命令指示;宣传军队完成宪法所赋予任务的业绩和经验,反映部队生活的新风貌;宣传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涌现出来的英雄模范人物、先进集体;交流经验,指导部队教育训练等工作;坚持正确舆论为导向,军报成了广大干部战士最贴心的指导员,成了那个时期最受全国人民欢迎、权威极高的“两报一刊”中的“一报”。
解放军报社原址在北京市西城区平安里3号院内。随着解放军报发行量激增到200多万份时,编辑记者人数倍增,办公楼、宿舍楼显得非常拥挤。中央军委领导提出从总参测绘局、总军械部和北京市委党校三地任选一处作为解放军报社新址。我因接受拍摄三址资料上报中央军委的任务,便参加了选址工作。我们先去看了那两个大院子,然后来到阜成门外大街34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军械部大院。
一进大门就望见那银灰色砖砌到顶的六层大楼,东西两边桃园护卫,给我们以厚重又很静美的感觉。再往西走,往南路转,出现了一条南北走向笔直的马路,路东是高高的白杨树,路西是开着香喷喷鲜花的合欢树,白天开花晚上闭合,把整条路罩在树荫下,给人以非常舒适的感觉。我们再往南走遇上王树声大将出来散步,他穿着一身便装,慈眉善目,神态极为谦和慈祥。王大将主动迎上来,得知我们是为解放军报社选新址的同志,老人家满脸堆笑,特别高兴和热情,亲自陪同我们,主动承担起引路人和解说员的任务。他领着我们从西路往南路拐,再往东路转,详尽地介绍大院的特点、结构、景色,各种优势,尤其在结构上讲得详细。
王大将说:“中央军委原来有四大总部,精简机构后,总军械部缩编成小部划归总后勤部后,大院子就空了出来。你们要是搬进来办公、住宿,绰绰有余,就是没有印刷厂,但还有点空地可以盖。”
我们说:“我们要是真看上了王部长规划超前的花园式营院,您舍得给吗?”
王大将听后哈哈大笑地说:“我欢迎你们解放军报社搬进来啊,只要你们不当败家子就行了!我敢说这个坐北朝南的大院子,非常适合解放军报社办公住宿,六层办公大楼够你们用了,楼前有花园,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荫,你们编写累了还可以在这里散步休息休息。再往南边是菜园和果树园,管理好了食堂用菜可自给自足。劳逸结合对你们这些文化人的身体是很有益处的。整个大院子从南至北长方形。有军、师、团、营砖瓦到顶的宿舍楼房,排列在东西两边。中间三座五层大楼把院子隔开,形成北花园办公区,南边菜园果园生活区。南北各一眼甜水井,办公生活浇地水是足够用的。还有食堂,小卖部,理发室一应俱全都归你们。北大门外是阜城门外大街,出门就是车站可四通八达,南边出门是月坛北街,都是国家机关,西边是钓鱼台国宾馆。街的北面从东往西是玉渊潭人民公社的桃园,春天鲜花盛开,八九月份果实累累。院内院外就是一个大花园。我敢说在北京市区也是很难找的大院子!”
王部长如数家珍的介绍,更加坚定了我们搬进来的信心。选址报告写给军委领导后,很快批了下来。
原总军械部办公大楼改为解放军报社办公大楼
1969年下半年解放军报社开始规划搬家。厂房建设工作也紧紧跟上。当时的形势是“备战备荒为人民,要准备打仗!”解放军报社不仅要在办公楼东边的桃园拔地盖印刷厂,还要在办公楼前建防空防原子弹的地下印刷厂,一旦战争打响军报印刷转入地下。军报干部战士职工在社领导的精心组织安排下,昼夜轮班挖洞运土。王大将经常到施工现场看望官兵,给我们讲当年“南泥湾大生产”的故事,激励我们接续奋斗,有时王大将还和大家一起干活。经几个月的奋战,我们终于挖好了一个战备防空洞。
1970年底,解放军报社办公、印刷全部搬到这座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大院里。大家工作生活在美丽舒适环境里开心极了。从此,我们和王大将及他的家人成为邻居,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到春天,王大将经常像个老农一样,带着工作人员和家人在院子里植树,浇水,整枝。尤其钟爱报社一棵生长了三百多年古槐,碰到干旱季节,亲自挑水浇树,打药灭虫,让这棵古树,更显勃勃生机。
大将夫人杨炬,也特别喜欢这棵古槐,爱它枝繁叶茂的雄姿,爱它遮天蔽日的气势,每到夏天,大将夫人便在古槐下乘凉,慈祥地看到大院里的孩子嬉笑追逐,喜欢坐着轮椅被警卫员推着在院里游走,真切感受到大院里的邻居们安居乐业。尽管这些人和她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她认为这是他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抛头颅、洒热血,牺牲奉献换来的胜利果实!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军报有个好习惯,每到星期六早上,全体人员倾巢出动打扫大院卫生,王大将有时也会带着工作人员和家人参加。他说:“要自觉维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王大将对军报的绿化工作也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都被采纳,才有如今这座鸟语花香、园林式的营院。
那时,我们几乎是天天和王大将见面。老将军见了大家,不论干部战士,还是职工都热情主动打招呼,问长问短拉家常,没有一点官架子,官兵从内心里崇敬王大将,也把他当成知心朋友,在他面前无拘无束,有说不尽心里话。
王大将夫妇和儿女们
1972年下半年的一天,王大将碰上我亲切地说:“小孙,哪天有时间给我们全家拍个合影照好吗?”我欣然答应,还说:“请首长安排时间,让秘书通知我。”
记得那年10月的一个星期天早晨,我肩挎方镜箱照相机来到王大将简朴的平房住处。一进门就受到王大将及夫人杨炬和孩子们的热情欢迎,大将请我坐下后,还给我倒了一杯茶水,陪我说话,非常平易近人。
过了一会,我准备好了拍照相机,大家一起走出东大门,一家人迎着朝霞站在门前。小儿子王建初站在中间,王大将和夫人站在两侧,女儿王宇红、大儿子王鲁光和二儿子王楚还站在后排,形成了一个稳固的前后三三制的队形,全家人喜气洋洋、其乐融融地对着相机镜头,我在镜头中看着王大将有儿有女幸福的一家六口人,心里也十分兴奋,便快速按动快门,连拍了四张,王大将很满意。当我提出给王大将和夫人再拍张合影照时,王大将说:“不拍了,够了够了,节约点胶卷,留着拍官兵。”
亊后,王大将还神秘地对我说:“你可是给我们拍全家福的第一人哟!”。我说:“我愿意年年给您们全家拍团圆照,幸福照,儿孙绕膝满堂彩照”。王大将一家人听后都笑了起来。回到屋子里,王大将让我坐下聊天,关心地问起了我的工作生活学习,问我来解放军报社多少年了,我都一一作答。
大将深情地对我说:“军报的宣传对提高部队战斗力很管用。战争年代,我们行军打仗靠的是手抄的标语口号鼓舞斗志。现在条件好了,你们要齐心协力把军报办好,我是天天看军报的,离不开啊!”
王大将听后站了起来高兴地说:“太巧了!太巧了!我大儿子王鲁光也是元旦结婚,我给你们俩一起办了吧。”
王大将一向公私分明,对儿女家教很严格。儿女们办任何事不允许用他的专车。1972年12月26日,王鲁光骑着自行车出北大门去筹办他们的婚姻大事,那天早上雾很大天气湿冷,他的一只手套掉在了马路上,便下车弯腰去捡,没料到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辆不长眼的无轨电车从后面驶了过来,把王鲁光撞了正着,当时就倒在了地上,被救护车送进了301医院抢救。
事故发生之后,电车车队的领导也傻眼了,把开国大将、国防部副部长的儿子撞得四~五胸椎错位合并完全性截瘫,他们都深感大祸临头。肇事司机的家里更是乱成了一锅粥,司机惶惶不可终日,不知道等待他的会是什么。
王鲁光是王大将家最健壮英俊的男子汉,我们之间关系密切。鲁光1970年清华大学毕业后参军,人很正直憨厚、进步也很快,是家里的台柱子。发生了这样的事情,王树声一家都笼罩在悲痛之中,王大将的夫人杨炬终日以泪洗面,但王树声大将高风亮节,他劝慰儿子:“一定要挺下去!”自己心里却也很难受,但在得知肇事司机一家上有老、下有小家境贫寒之后,王大将专门去找了车队的领导,让他去转告肇事司机:“饭还是要吃的,以后要吸取教训就行了,不予追究法律责任。”寥寥几句话,却展示出了开国大将像大海一样宽阔的胸襟。
1973年元旦,我和爱人在军报高高兴兴举行婚礼,大将的儿子王鲁光却住在了医院里。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没敢请王大将参加我们的婚礼,当时在军报工作的迟浩田同志参加了我们的婚礼,并当了我们的证婚人。我们默默地祈祷王鲁光早日康复,还王树声大将一个健康的儿子。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国家不富裕,日常生活用品缺乏,如食油、白糖、肉、香烟等都要凭票供应,特别是茅台酒在市场上更难买得到。那时只有高干才能在特供点上,并且凭票每一个月也只能买一瓶。当时喝到茅台酒十分不易,不过军事摄影记者有时能喝到。那时别看国家穷,国外的军事代表团排着队访问中国向我军取经,一般都用茅台酒、中华烟和北京名菜招待。王大将也多次接待过一些代表团。我经常参加拍摄内部照片送外宾。
他说:“我也不喝酒,供应给我的茅台酒,我很少去买,快到年底了,你去把一年的12瓶茅台酒买回来,分给喜欢喝酒的战友们喝了吧。我给你派车,让我的司机罗师傅带上供应证陪你去买。”
我坐上罗师傅开的车,出军报南门上十里长安街,经过天安门来到建国门外的特供商店。我们递给服务员购买证时,她看了惊讶地说:“首长好长时间不买东西了,你们想买什么呀?”我说:“先买一年的茅台酒吧。”她马上开了发票,我交给她96元钱,很快给我们搬来一箱12瓶茅台酒。我有生以来,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的高级酒!
我和罗师傅把酒装上车,很快把酒运到了王大将面前。并向他汇报说:“特供商店服务员说您很少去那里买东西,要不您把这酒留下招待客人吧,再说每天少喝点活血对您的身体有好处。”
王大将连忙说:“谢谢你的好意,一瓶不用给我留下。”
我看王大将坚决不要,就把这箱茅台酒搬回了家里,分给战友们时,还悄悄告诉他们是王树声大将的亲切关怀。战友们非常高兴地说,你的面子不小啊!都让我替他们谢谢王大将。挥指间,半个世纪过去了,喝到茅台酒的战友们谈起此事,仍然津津乐道,回味无穷。
前期文章:古槐礼赞——记王树声大将和杨炬老八路
孙振宇,河北省曲阳县人,职业军人,著名摄影艺术家。20世纪60年代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并担任过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中国民俗摄影学会理事。全国首届优秀新闻工作者,新闻摄影作品多次在全国以及全军新闻界获奖。其中著名摄影作品《中华民族大团结万岁》被国内外媒体广泛运用,发行多达数亿次,被选用于中小学教科书并用于年历、年历片、宣传画以及慰问信,并且被人民日报、军报、首都中央各大报刊、全国各报刊大量刊用。他的摄影作品还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出版画册有《中国第一兵》,作品《向妈妈报捷》荣获全军艺术奖,其他摄影作品有《绿野、蓝天、碧海》、《菊影诗魂》等等。个人简历被收入《中国摄影家辞典》。
浅秋,乡村小学教师,喜欢朗诵、摄影、旅游。在美美的风景,优美的文字中寻找着生活中的那份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