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伟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栈道有着特殊的战略价值和军事意义。楚汉相争,蜀国伐魏,皆与栈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解放战争大幕的开启,栈道又一次亮相于世人面前。只是这一次的栈道,并非建于秦岭巴蜀,而是晋冀鲁豫边区;并非古时木质所制,而是现代钢铁所造;并非冷兵器时期的刘邦、孔明谋划建设,而是共和国元勋刘伯承、邓小平领导修筑。这条太行栈道,即邯涉战备铁路。
上党战役结束不久,刘邓义无反顾地担负起出太行、战中原的历史使命。历尽艰辛修筑的邯涉铁路,不仅为刘邓大军东出太行创造了条件,而且为人民解放军决胜淮海奠定了基础。1948年12月15日,双堆集,国民党精锐部队黄维兵团被歼。一个月后的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不得不以“因故不能视事”名义,宣告“引退”,国民党反动统治集团从此陷入土崩瓦解。刘伯承北上西柏坡路过邯郸,动情地说:“边区人民修筑的这条‘栈道’传奇般地将黄色炸药运去。若晚十分钟炸药跟不上,黄维就会跑掉。”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副主席、邯涉铁路直接领导人之一戎子和指出:“这就是以后震撼世界的淮海大决战南线栈道快速反应线的源头。它架起了‘太行山淮海大陆桥’,把+太行山根据地的前方急需物资源源运往中原火线。这条具有战略意义的邯涉铁路,被中央军委周恩来副主席称之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奇’。”
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独自修筑的第一条铁路。
刘邓谋“出山”
1945年深秋,上党战役取得重大胜利,太行山上的红叶漫山遍野,一派火红的景象。刘伯承、邓小平从驻地赤岸出发,东下太行,跃马滏河,为即将打响的平汉战役做准备。刘伯承心情沉重地说:“蒋介石点燃的内战大火在蔓延,我们死活不能等大火烧上山,未来逐鹿中原大决战在所难免。”10月31日,平汉战役接近尾声,刘邓首长专门召集有关人员再次实地考察峰峰。邓小平强调:“平汉战役大局已定,这是解放战争关键性的胜利,是今后逐鹿中原,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的开端。”连续对峰峰煤矿的实地考察,进一步坚定了刘伯承、邓小平修筑出山钢铁栈道、备战将来中原决战的信念。晋冀鲁豫中央局第一次全体(扩大)会议期间,正式作出修筑邯涉铁路的决策。刘邓指出,大决战准备工作,必须破除幻想,全力向前赶,确保三年内筑成出山栈道。
刘邓深谋远虑的邯涉铁路,一端在太行山区涉县,一端在古赵都城邯郸。艾振远、谢万毅主编的《栈道》记载:“邯涉战备铁路东起始于邯郸,西上过赵王城,越丘岭地带,翻灵山,跨过南大洺河、小寺河(汇合处)的铁路潜水桥,沿大洺河穿峰峦叠嶂,跨千沟万壑,走悬崖绝壁,进路崭后,顺山麓进入太行山脉天然的大盆地,抗日战争时期的世界名城—-革命圣地涉县境内。”邯涉铁路在冀南平原和平汉铁路相衔接,并由此通向全国交通网。
利用钢铁浇铸的太行栈道,刘邓大军即可快速便捷地东出太行,挥师中原。这条栈道,又是连接太行山与大平原的后勤保障线、大军生命线。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和一二九师兴建的军工企业,分散隐蔽于太行高山深谷之中,为抗日战争胜利建立了不朽功勋,跨入解放战争时期,却又大大增加了武器弹药运往平原的难度。邯涉铁路修通之后,原用骡驴驮运七天的任务,火车几小时就能完成。
铁道大搬家
日本宣布投降之后,蒋介石即命令国民党军加紧向晋冀鲁豫解放区进攻,南北夹击邯郸,控制平汉铁路,企图夺取华北各大城市、铁路干线和战略要点,进而占据东北,并以此迫使我党在重庆谈判中做出更大让步。面对压境而来的近十万敌军,刘伯承说:“国民党军队沿铁路四路开进,四个爪子伸开向我们扑来了。……本战略区的主要任务是粉碎国民党军队在平汉、同蒲两个方向上的进攻。”但要夺取平汉战役的胜利,必须首先切断国民党军北上的道路。
在平汉战役前线指挥所,邓小平亲自主持会议,研究破袭平汉铁路,阻滞马法五部北上问题。根据晋冀鲁豫野战军军政处副处长杨恬“铁道搬家”的意见,决定当夜铁道大搬家,破路不破器材,拆卸钢轨、枕木,取走电杆、电线,全部搬往太行山区。这样,既可延阻国民党军进攻,又可为将来修筑邯涉铁路所用。一夜之间,平汉铁路长达一百多公里线路“消失”了。1946年8月,蒋介石集中30万兵力再次对晋冀鲁豫解放区进犯。峰峰、六河沟煤矿边生产,边备战,矿山机器、建筑材料,特别是六河沟煤矿机车,采用铺前拆后的办法运往漳河北岸山区。邯磁铁路拆除的器材也运往山区。《晋冀鲁豫边区交通史》记载:“1947年初,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山东、陕甘宁解放区,并一度占领了晋冀鲁豫边区的鲁西南及冀南大名等地。……工矿局组织工人把峰峰、六河沟煤矿的机器及小机车、轻便道轨从峰峰西部山区运往磁山,尔后继续西运到涉县太行深山区。”为了避开白天敌机轰炸扫射,坚持夜间拉推机车。
曾任国家煤矿部副部长、原六河沟煤矿党的负责人范文彩念念不忘这次“搬家”经历:能搬的全搬,不能搬的一律不准破坏,沉入水底或埋入地下。刘伯承说:“铁道搬家了,机车搬家了,铁路大军上山啦。等有了栈道,我们就准备大反攻大决战了!”
踏勘太行山
太行山巍峨险峻,山高沟深,特别是一些地段的水文地质非常复杂。加之,边区没有科技人才、筑路技术、钢材水泥,也没有制空权,修筑铁路,难度极大。时任晋冀鲁豫军政联合办事处主任的杨立三,组织秘密踏勘队,立下军令状,化妆成采药中医和农民,冒着漫天大雪,进山勘测线路。1947年1月18日,边区政府成立工矿局筑路处,以徘徊为中心,向东西两个方向同时勘测设计。同时,坚持边设计、边施工,千方百计节省时间。
南洺河河床宽约数里,河水奔腾湍急。当时峰峰矿上的外籍专家表示,没有钢材筑桥,世界筑桥史上尚无先例。即使购置、架设钢梁桥或巨型圆木桥,不仅需要至少半年以上时间,而且根本无法抵挡国民党飞机的轰炸。专家攻关组副组长耿振林认为,太行山有五千年的石头文化和漫水桥史,有石匠师积累的丰富经验,可以以石(桥)代钢(桥),设计漫水桥,桥上桥下皆可过水,不怕特大山洪冲击。特别是潜水桥方案,敌机看不到水下潜桥,假使摧毁了石桥,也能就地取材,尽快修复。此方案同时解决了桥梁、洪水和敌机轰炸几方面的难题。大决战关键时刻,蒋军飞机几乎天天炸桥,但没有一次成功,邯涉战备铁路始终畅通无阻。
邯郸至磁山段灵山坡度太大,为减缓山体坡度,确保运输安全,工程师李芝圃巧妙设计了“之”字形线路,在大山陡坡上,火车先往西走一段,攀高一层,然后折返再往东走一段,再攀升一层,在原有有限回旋余地的半山坡上,一举解决了火车翻越山岭的问题。当地乡亲们称为“回车岭”。与詹天佑设计的京张铁路八达岭段神似的灵山“之”字形铁路,更是独具匠心,先是潜入河流,再与铁路潜水石桥衔接在一起,构成了中国铁路史上的一绝。
诞生“太行号”
从峰峰、六河沟煤矿抢救出来的机车,在向太行山区转移途中,被国民党飞机跟踪轰炸、扫射,有的锅炉被炸裂,有的被炸汽缸穿孔,有的机车轴被炸断。即使残留的机车,配件磨损部分,一半超限,有的锅炉到危险限,一旦启用,轻则翻车,重则锅炉爆炸。建造边区自己的机车,刻不容缓。
“战时”条件下的特殊压力,极限放大了共产党人的智慧。边区政府分别在磁山、夏庄两村建起工矿局第一、第二机械厂,不久两厂合并,改为邯涉战备铁路磁山工厂,公开挂出的牌子是“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工矿局太成铁工厂”。来自峰峰、六河沟煤矿的1500多名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和干部,以及经过严格挑选的民间手工业工匠云集磁山,利用山沟、寺庙等隐蔽处所分散进行作业,加工新的配件,修复磨损配件。日军炸沉的残破机车,被六河沟煤矿工人打捞上岸,现场拆卸,采用“拆东墙补西墙”办法,替换机车损坏配件。自制配件、维修配件和拆卸配件,在工人师傅们的手中,组装造成了可用的机车,甚至比日军制造的同型号机车还要拉的多,跑的快,省煤。
经过连续改进和试用,1947年5月15日黎明,在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中,制修的第一台机车在太行山上诞生。刘伯承、邓小平提议命名为“太行号”机车!干部职工和群众纷纷响应。虽然“太行号”机车和当时干线铁路上的火车头无法比拟,但是在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的关键时刻,在大军出山栈道迫切需要有动力的时刻,作为战略上的运输工具,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会战尖饼岭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全国战争形势发生大的变化。1947年10月,边区军政联合财经办事处决定续建乱石岩—-涉县铁路。横亘在涉县鸡鸣铺与偏店段的尖饼岭,高大巍峨,山势陡峭,又是进出根据地腹心涉县的必经之路。由于尖饼岭两边又有两座大山,无法绕行施工。1948年春,解放洛阳的消息传来,给予筑路队伍以极大的振奋,决心赶在雨季前移开尖饼岭,贯通岩涉铁路。
在偏店成立岩涉铁路筑路办事处,乱石岩村因此更名岩城。涉县县政府负责筑路施工尖饼岭的专家刘辅表态:“我们涉县农民认识到了,这一仗是能不能彻底翻身站起来的一次大决战,为此倾家荡产也要移开尖饼岭!”涉县出动民工15万人次,开山劈岭,平沟填壑,车拉人抬,运送枕木。晋冀鲁豫中央局在邯郸召开县团级以上扩大支前紧急动员会议,号召边区人民“会战尖饼岭,决胜千里外”。太行区各县民兵分批开进尖饼岭,县委书记、县长深入工地第一线,民兵团、营、连、排、班立下军令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挖山运动。“为达到不超过30/1000的坡度,测量队员利用简陋的仪器准确地标明线路,筑路民工硬是在岭上开出一条20多米深的路堑。”《晋冀鲁豫边区交通史》记载。
修筑铁路过程中,边区人民负出了重大牺牲。时任涉县政府建设科科长的江志胜曾撰文:“一天下午在东寨村西索堡中队的工地上,突然出现滑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坡下袭来,……一个民工没有跑掉,被土压住。马上组织刨人抢救,刨出后人已不行了。”次日,工矿局筑路处召开千人大会,追悼会变成了动员会,大家纷纷表示化悲痛为力量,完成烈士未竟事业。
决胜终点站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同时发起的济南战役,揭开了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序幕。邯涉铁路提前实现全线通车,愈发显得迫切。
岩涉铁路工地上,涉县、林县(林州)、磁县的农民不顾农忙,跋涉上百里山路,牵着骡驴来到筑路现场。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分为组织施工组和质量验收组,一边施工前进,一边验收工程。铺轨完毕后,反复用机车轧道试车。1948年10月19日晨,从邯郸发出的第一列工程车,鸣着长笛,驶入位于涉县城北关的火车站。《栈道》一书写道:“曙色染红了天,金黄的阳光普洒革命圣地古城涉县之际,中国划时代的列车,刘邓秘密运筹了三年准备淮海战役大决战的列车,终于横空出世,铿锵和鸣,叱咤风云般地开过来了。”
新成立的华北人民政府交通部副部长刘建章,在现场给华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打电话:“董老您好!邯涉战备铁路铺轨进终点站涉县火车站,第一列工程车已进入车站,10月19日邯涉战备铁路全线贯通。”董必武立即要通西柏坡中央军委作战室,向正在研究南线战勤保障工作的周恩来报告:“邯涉战备铁路,太行山出山钢铁栈道今天全线贯通。提前了十天。”周恩来喜出望外:“我们有钢铁快速反应线了!邯涉解了中央的急。”
邯涉铁路自贯通之日起,运送太行军火、军工物资等前方急需的列车,夜以继日,浩浩荡荡,东出太行山,为参加中原逐鹿的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源源不断送去军火补给。震动中国、震撼世界的淮海战役打响了……
文献资料:主要参考《栈道》及《晋冀鲁豫边区交通史》、《中共涉县简史》、《涉县文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