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伟业留青史 太行山魂照后人——刘蒙将军《太行山魂赋》赏析



太行山魂赋

巍巍太行,神农伏羲,补天女娲,拯民后羿。
千古忠魂兮,还此地。

晚清末年,内忧外患,民不聊生。
风雨骤至,鏦鏦铮铮,金铁皆鸣,时大丈夫拯民于水火。
辛亥年,伯承怀富国强兵之志,
投身军旅,执青锋为共和,战川中始戎行。
护国之役,于丰都致眇右眼,无麻药七十二刀,勇盖关帝;
协督军两复四川,智比武侯。

长征途中,抢关夺隘,率红军走出危亡。
抗日烽火,屹立于中华之脊太行,倭寇亦称之神机军师。

为解放祖国实现共和,他用兵上党,挺进中原,挥师淮海,
任渡江总司令,统百万雄师突破长江天险,
再率大军歼敌九十六万解放西南。

实为中华五千年之大将军也!

丁丑之秋,寒风沥沥,万余壮士,进驻太行,
痛击倭寇,道光宇宙,贤者托心,四邻倾慕,
军扩三十余万,兵部晋冀鲁豫,千山万壑铜墙铁壁。
五十春秋又回乡里,当年英雄赤岸聚义。

每访此处,胸中百感,将军伟业兮,留青史!

太行山魂兮,照后人。

——刘蒙 •《太行山魂赋》

巍巍开篇,气势磅礴,一篇《太行山魂赋》虽不能一口气读完,中国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刘蒙却是一气呵成。全赋用精炼的语言、流畅的行草展现了其父亲刘伯承非凡的军事生涯。
刘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原名刘明昭,重庆市开州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

辛亥革命时期从军,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相继参加了北伐战争、八一南昌起义、土地革命战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建国后,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
刘伯承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对我军向正规化、现代化迈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身为刘伯承次子,刘蒙一生以父亲为榜样,学习其文才与武略,诗书画作品创作不断,获得“中国百杰书法家”称号及各种奖项;武任少将,曾获芬兰总统授予的一级骑士勋章。同时学习并继承了父亲的人格品质。

怀着对父亲的孺慕深情,及身为军人对刘帅的敬仰之情,刘蒙用312字洋洋洒洒写就《太行山魂赋》;并将此赋镌刻成碑文,镌刻于河北涉县的将军岭刘伯承元帅纪念亭后方的石壁上。《太行山魂赋》碑文整幅作品长12.9米、宽95厘米。在瞻仰刘帅遗像之余,再读此碑文,让我们更好地缅怀刘帅的丰功伟绩及不朽功勋。
《太行山魂赋》为我们展开了刘帅的戎马一生——“护国之役,于丰都致眇右眼,无麻药七十二刀,勇盖关帝”,那份坚韧和勇敢,非常人可为!一个铁骨铮铮、意志坚强的形象栩栩如生、迎面而来。“两复四川…抢关夺隘,率红军走出危亡…进驻太行,痛击倭寇…挺进中原,挥师淮海…统雄师突破长江天险…率大军歼敌九十六万解放西南。实为中华五千年之大将军也!” 短短数语,概括一生;丰功传绩可见,个中艰辛难述,却带给人巨大的震撼!

自古有“得中原,得天下”一说,故中原一直为兵家必争之地。而“得太行,则得中原”,可见太行山在军事上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太行山乃中国四大山脉之一,实为护卫中原免被侵犯的天然屏障。

1937年日寇来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国家和民族危亡的时刻,时任八路军师长的刘伯承率129师进驻太行,从1937年10月到1944年的10月,对日伪军作战共3.1万次,毙伤日伪军42万人。刘伯承以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非凡的战略眼光和超人的智慧胆识,写下了“九千将士进涉县,三十万大军出太行”的不朽传奇,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且与共同作战的将领士兵和当地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深受大家的尊敬和爱戴。

被誉为“军神”的刘伯承,一生军功赫赫,善策善谋,妙用“五行术”。在几十年的军事生涯中,指挥部队迭挫强敌,屡建功勋。他指挥作战从不草率行事,从不主观蛮干,从不侥幸取胜,而是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指导原则。他根据多年的战争经验,把对作战行动最有影响的五个要素,即任务、敌情、我情、地形、时间,称之为“五行”,并明确指出,这是打仗下决心的基础。他常说:“指挥员研究情况,要对任务、敌情、我情、地形、时间作综合的估计、考虑,据此而定下决心。若五行不定,输得干干净净。“

在抗日战争中,刘伯承任129师的师长,与政委张浩、邓小平率部深入敌后,在太行山建立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组织指挥了奇袭阳明堡、伏击神头岭、巧胜七亘村等战斗,粉碎了日军的九路进攻,打破了敌人的十三路“围剿“。刘伯承总结出一系列游击战术,诸如:“攻击一点,吸其来援;啃其一边,各个击破”;“猛虎掏心”、“釜底抽薪“、“狼的战术”、“麻雀战术“、”黄蜂战术”,还有“拖刀计”、“杀回马枪计”、“吸打援敌计”等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伯承主动放弃兵权,要求从事军事教育工作。1951年1月15日他创建的南京军事学院开学,他提出了“三化(革命化、正规化和现代化)”的建设思想,主张“以联合作战牵引军队的现代化建设”(这一思想比美军新军事革命中提出的“以一体化联合作战牵引军队建设”早了四十五年)。他不仅亲自写了《合同战术》,而且组织举行了我军历史上的首次兵种联合作战实兵演习。他还组织编写了《联合作战纲要》,于1954年2月组织举行我军历史上第一次三军联合作战演习。他带领军事学院为我军培养了大批国防军事人才。他在军事训练、院校建设、参谋、政治与后勤工作方面以及对海空边防建设、国防战备工事构筑、对未来反侵略战争的战略方针和作战指导等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这些深谋远虑的的战略决策和经验之谈,是刘帅几十年军事生涯的结晶,是对党和人民的无私奉献。

朱德元帅曾赞誉他“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有古名将风,为国家不可多得的将才”。

陈毅元帅留下过“论兵新孙吴,守土古范韩”的名句,赞刘伯承同志。

邓小平同志在《悼伯承》一文中写道:“伯承同志是我党我军的大知识分子、大军事家。他的军事指挥艺术和军事理论造诣,在国内外屈指可数。对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伯承是有大贡献的。”

刘伯承元帅无愧为军功赫赫的战神!

1986年10月刘伯承元帅逝世。刘帅生前曾说过:“四川开县是我的第一故乡,河北涉县是我的第二故乡”,遵照刘帅的遗愿,其部分骨灰由子女护送安葬于河北涉县庙坡山(129师司令部旧址西北约百米处)。此后,黄镇、徐向前、李达、王新亭、袁子钦、赵子岳、何正文等21位将帅的灵骨陆续安放在这里,并在灵骨安放处镌刻了将帅雕像和经念碑。1990年10月,邓小平同志亲笔为庙坡山题写岭名“将军岭”,还亲笔为刘伯承元帅纪念亭题写了亭名。

太行巍巍,勇于牺牲、乐于奉献的精神长存。从神农伏羲、补天女娲、拯民后羿到抗日、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先辈们,前赴后继,无数为国为民的忠魂凝聚于太行,为后世普照正义之光。

历史的车轮在前进,伟业青史恒留人间。今人在缅怀英雄之时,如在眼前铺开悠悠历史长卷,渡越关山万里、沸腾胸臆千怀;无论多少赞歌、多少颂笔,也难以一一尽抒!

刘蒙的《太行山魂赋》语言简练,采用散文笔法,句式有长有短,排比与对仗相结合、参差错落,形散而神聚,朗朗上口而余味丰韵。正是:有幸读一篇《太行山魂赋》,唱一曲英雄赞歌!难忘伟人,永铭于心。

(浏览 888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