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战役70年︱抉微:战事中鲜为人知的细枝末节

澎湃新闻

对于七十年前的上甘岭战役,来自各种书籍、影视、新媒体的印象已经深深印入了我们的脑海,惊心动魄的战役经过、激烈残酷的战斗场面、视死如归的英勇战士、无惧艰困的精神力量,炳如日星,可歌可泣。然而,即使是最宏大壮丽的影片、最巨细靡遗的报告文学,也不可能将这场战事中的所有细节都一一展现于世人的面前。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初未能描摹尽致的细节将逐步为人所淡忘,或因误写误传而成为另类的“信史”。当后人回顾这场战事时,这些细节或许就是他们百思莫解之处。本文撷取上甘岭战事中若干看似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试着为这一波澜壮阔的画卷补上小小的一笔。

一、敌人居然也举红旗

在普通人的印象里,举着红旗冲锋陷阵是我军才有的“专利”,故事片里当红旗飘扬在城头或阵地时,那一定是我军获得了胜利。当然,举红旗的还有苏联红军,影片《攻克柏林》里有战士把红旗插上总理府的特写;影片《第三次打击》中红旗手不惧伤亡将红旗插到制高点的镜头,都是令人难以忘怀的记忆。

事实上,红旗并非我军或苏联红军的专利,敌人也可能“举着红旗反红旗”。根据史料记载,上甘岭战役的第一天,1952年10月14日“五时敌个连(伪军)抗【扛】大红旗一面向我11号阵地攻击被击退”。(《45师135团上甘岭战役初步总结材料(之二)》)《四十五师逐日战况》中亦记载:“(十月)十五日,美七师三十二团全部、伪二师三十团、三十一团一营共六个营在坦克二十六辆掩护下,于七时四十分炮火急袭之后以密集队形扛着大红旗发起冲锋,两次均被我炮火击退。”

有人可能会觉得奇怪,古代战争中以旗帜金鼓指挥进退是常事,现代战争双方都有火炮、机关枪等武器,火力密集程度已大大提高,扛着红旗打冲锋不是找打吗?事实上,这是战场上通信联络的方式之一,靠红旗指示炮火轰炸的目标或指挥弹幕的移动,炮兵可以依此来调整弹着点。用当时的军语,这叫“视号通讯联络”。

据1951年5月四野(中南军区)司令部翻印的缴获文件《美军作战教令》(按:由前言、凡例及版权页部分判断,系依由国内战争中从国民党军缴获的翻译文件所印行,内容为美国陆军部1944年6月15日颁布的野战条令FM-100-15),“视号通讯联络(灯、旗、烟火、镜板及飞机运动),不适于长篇通信,或过长距离,但在小部队间,或以内,依预先约定之暗号,由飞机用少数短通信之视号联络,发现特别适用”。摄影师乔·罗森塔尔拍摄的美军陆战队士兵攻占硫磺岛主峰后将国旗插上山顶的照片曾经风靡一时,好莱坞不断有电影表现这一情节。不过,那是美国的国旗星条旗,又是摆拍的,跟我们这里说的红旗还有一些差别。

1953年1月志愿军第15军司令部在《上甘岭战役总结》中,对于战术问题的总结里提到:“敌为便利步炮协同并刺激其冲锋士气,有时以冲锋部队持大红旗冲锋,占我阵地制高点时,即插于山头上,敌炮火即延伸;如遭我击退,则红旗收回,炮火又行攻击。”可见打着红旗冲锋是上甘岭战役中攻击537.7北山阵地的伪军(南朝鲜军)较为普遍应用的联络方式之一,目的就是为炮兵指示目标。

朝鲜战争中,美军部队大量使用有线或无线通讯工具联络,实战中除防空使用信号布板外,使用旗帜作为联络方式已经很少见,但有时也用以为炮兵指示目标。在志愿军第12军司令部所编印的《上甘岭地区作战中几个问题的报告提要(草稿)》中,就提到:“(敌)攻击部队与炮兵之协同多以旗号行之(美军小三角旗,伪军大红旗)。当旗插至一地时,步兵由一翼攻击,炮兵则向另一翼轰击。一般规律——炮打我左翼,步兵攻我右翼,攻击右翼打左翼,攻击两翼炮火打中间。如我将持红旗者击毙,炮兵即不便协同,不知步兵对火力的要求。”

二、敌人破坏坑道损招大全

上甘岭战役中,坑道斗争贯穿了整个过程,敌人对于我军坑道非常恐惧,称为“四通八达的地下堡垒”,宣称我志愿军597.9高地之一号大坑道有两千公尺长,能屯驻一个营以上的兵力(实际上该坑道全长七十公尺,最大容量为250人),故想尽各种办法进行破坏。美军一般利用空、炮火力和化学武器来破坏,南朝鲜伪军则长于组织部队攻击和投弹爆破,综合起来,敌人破坏我坑道的手段有以下这些:

(一)空、炮轰炸:战斗发起前以飞机对我坑道狂轰滥炸,仅10月12、13日两天,即投弹四百余枚,10月17日一天敌曾使用飞机轰炸八次,投弹一百二十余枚,对主峰坑道轰炸尤甚。整个上甘岭战役,受到敌重磅炸弹或大口径炮轰炸,曾经一度垮塌的大小坑道共有12条。

(二)组织围攻:在我转入坑道以后,敌人往往乘黄昏或拂晓,以烟幕掩护,以一个班至一个连兵力,以火力封锁我坑道口,部队由翼侧一拥而上;或在火力掩护下,对我坑道口进行多路冲击。如10月14日,敌曾以三个连向597.9高地之一号坑道连续攻击四次,均被我击退。此种方法因为遭受我不断打击,后来敌人用得不多了。

(三)实行爆破:敌占领表面阵地后,即于坑道口上端,挖掘至一定深度实行爆破。其挖掘方式,往往是顺我坑道之方向,挖一条深五十至八十公分的沟,然后装药爆炸。如发觉不及时就很容易造成损失。我597.9高地之二号坑道及537.7北山五号坑道,均曾遭受破坏。

(四)使用化学武器破坏:敌利用占领表面阵地的优势,不定时向我坑道口内投掷炸弹、炸药包与爆破筒,甚至投燃烧弹、毒气弹、硫磺弹,以火焰喷射器对坑道口喷射,或于坑道口外堆积干柴,上洒汽油引火燃烧,或向坑道口投掷固体汽油,以此封锁坑道口,利用毒气或硫磺浓烟,窒息我坑道内之人员。这种手段在597.9高地之二号坑道与537.7北山主峰坑道曾使用多次,均未得逞。

(五)跟踪冲击:敌人往往利用我转入坑道之时,随我部队跟踪冲入坑道口,进行扫射或爆破。如10月16日,我537.7北山七号坑道,即被敌人跟进投爆破筒,致我伤亡8人。

(六)组织兵力、火力围困:敌人如果对我坑道破坏无效,遭受重大伤亡时,即组织轻重机枪对我坑道口进行封锁,或组织各种轻火炮(无坐力炮、化学炮、迫击炮)及部分榴炮,对我坑道口进行定时袭击,企图打坏我坑道口,阻塞我进出,此种手段使用较普遍。

(七)推土填塞我坑道口:敌在屡次遭受我打击,不敢接近坑道口时,从坑道口顶端将积土推下,企图将我封闭在坑道口内。此种手段在537.7北山七号阵地曾不断使用,并将我三个坑道口封闭,同时用成捆铁丝从坑道口上端坠入,以此堵闭坑道口。或者将坑道口用铁丝网围起来,以图困毙我坑道内人员。

(八)筑堡监视:敌攻占表面阵地后,如无法攻克与破坏我坑道,即在我坑道上端或两侧二十五公尺处修盖地堡,以长期看守,断绝坑道内外的交通,以达到困毙的目的。(《上甘岭战役总结》)

据前线作战的部队反映,南朝鲜伪军在破坏坑道方面,较美军更为狡猾和狠毒。有的战斗总结中提到“伪十七团战术狡猾,每占领一地即用炸药、爆破筒、手榴弹企图破坏我坑道口,并于坑道口两侧构筑机枪掩体,企图封锁坑道内外的联络”。(《597.8和537.7北山两高地防御作战总结》)不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军实战中也总结出了应对这些损招的办法,(《中国人民志愿军步兵第45师上甘岭战役中的山地坚固阵地防御战斗参考资料》)即:

(一)加强观察,重视坑道口的警戒,随时掌握情况;

(二)不断组织小的反击(每次以一个组为宜),摧毁坑道口附近的敌堡,将斗争焦点推向洞外;

(三)积极组织冷枪冷炮开展狙击运动,摧毁敌人的火力点,打破敌人的封锁企图;

(四)不断改进坑道内的战斗设备,积极进行建设。如坑道入口四公尺处应拐弯,以防敌人的机枪和火焰喷射器直射;为防止敌人打坏坑道口被埋住,需要准备向外推土的器具;要有防毒门的设置以及坑道口伪装等措施;

(五)保持与上级、炮兵的联络,以及时获得上级的指示和炮兵的支援。如10月18日敌人突入我537.7北山阵地时,每次以3、5人不等,向我一号坑道进行了六次破坏,均为我观察所发觉,通报山炮及时予以支援,保护了坑道的安全。

我军在597.9和537.7北山这两个阵地上共有大小坑道23条,包括大坑道(50-100米长)4条,小坑道(10-30米长)19条,还有一些1-5米长的坑道厨房、厕所、弹药掩蔽部、防炮洞等(战斗中均被利用为战斗工事),在整个上甘岭战役中,除因我无法利用而被放弃的前沿班的小坑道6条及被敌机炸毁的小坑道1条以外,其余16条坑道始终为我志愿军所扼守。(《第15军上甘岭战役调查材料》)

三、如何看待第12军在战役中的作用

1952年12月3日,志愿军第15军军长秦基伟在第12军第31师参加上甘岭战役情况汇报会时,对第12军参战做出了中肯的评价。秦基伟认为:

(一)第12军参战是取得上甘岭作战全部胜利的保证。秦基伟说:“当战斗最紧张最艰苦,(15军)军二梯队已无法战斗时,十二军赶来参战的”,“这时597.9高地的战斗发展到决战阶段,三十一师投入战斗,不仅使我们增加了取得胜利的信心,而能保证取得完满胜利。李德生副军长来后我们才出了一口气,保证进行到最后,保证不丢阵地,有了信心,有了力量。巧妇能做有粥饭,没兵指挥员不能表现指挥力量。李副军长来后减轻了我们沉重负担,没有十二军投入,即便打得好,阵地也是没法巩固的”。

秦基伟表扬了第31师的部队,认为“九十二团打得漂亮,一上来就恢复了阵地,又经九十三团、一〇六团后一段努力,使主要阵地我们都控制了”,“九十三团打597.9高地十一号(阵地)打得技巧,巩固了二、八号阵地”,“可以说战役结束寸土未失”。“在近一个月战斗中三十一师各团表现了英勇顽强、前赴后继的战斗作风,军给予的任务完成得很好,我们很满意”。

(二)为什么没有公开用第12军的番号参战?秦基伟在讲话中提到:“机关有些人认为,十二军打仗用十二军前指,这对外(宣)传上用两个番号打了胜仗也不好,在这个地区(十五军)属这个军指挥这埋没不了功绩,对内来说都知道,对外不宣传更多番号有好处”。对第12军部队的作风,秦基伟认为:“十二军部队我们很熟悉,来后使用很大胆,没有任何顾虑。部队多了会有顾虑,但十二军识大体都很老练,我们用起来大胆,敢批评,发挥了作用、力量”,“十二军部队作风很好。表现在艰苦朴素上,干部很有教养,很老练,按(说)经历历史长,打仗多,但到这表现很谦虚,给我很大教育。执行任务坚决积极,特别是有高度觉悟,朝气大,进取心强,很可贵。军队要有朝气,共产党军队面前没有困难”。

(三)讲话中秦基伟也很直率地谈了三十一师的一些缺点。如:“战斗的组织不细致,指挥上有些急躁”,“九十二团组织弱”,“九十一团战斗组织好,师不够深入,战斗指挥上有些乱抓”,“九十三团指挥员高度负责,不单纯是服从命令,而还要积极提出作战方案”;“通联不是这一个战斗好不好的问题,而是一个平时建设问题”,“这次战斗的教训很大由于缺乏建设,报告情况也很难准确”;“对物资爱惜不够。消耗炮弹多,从十月十四日至三十日一天未超过三千发,但你们一天打一万多发”,“我觉得上面越放手,我们应约束,这就统一起来了,对战斗有了保证,又免得了浪费”。(《秦军长在三十一师参加上甘岭战役情况汇报会议上的讲话》)

1960年代空降兵第15军编写上甘岭战役战例教材时,时任昆明军区司令员的秦基伟还专门强调:“写45师,突出45师是可以的,但参加上甘岭战役作战的,不仅是45师,还有12军和29师。45师起了主要作用,但后一阶段(第三阶段的后半段)12军起了重要作用。应将12军写明确,虽然不能全面写,但12军在战役中所起的作用要写清楚,因为以往的总结写的不够,12军有意见。”(《昆明军区秦基伟司令员(原15军军长)对上甘岭战例教材的意见》)

四、战役中最主要的联络工具是步行机

上甘岭战役之前,第15军所制定的作战方案中,明确“师团间以有线电联络为主,团营间有线电与步行机并重,营以下步行机、有线电及讯号、徒传同时并重”。(《粉碎敌人秋季重点攻势的作战方案》)但是,实际作战过程中,由于敌人炮火极其猛烈,一开始就将前沿有线电设施全部摧毁,连、营、团之间不得不主要依靠步行机作为联络工具。10月20日转入坑道作战以后,营以上有线电通讯一般得到了保证,通常即使中断也不会超过二十分钟。但由于对坑道不便架设线路,前沿作战部队仍然以步行机为主,辅以简易通信手段。(《上甘岭战役通信工作总结》)

战役中,步行机成为营以下通信联络的主要手段,部队普遍将之当做电话机来使用。“因指挥员对步行机的信任,实际上团、营与前沿坑道之间的联系几乎全部是依靠步行机,故各级自行掌握,在不暴露我军位置、实力、企图的原则下大胆的进行了明语和暗语的结合使用”。(《四十五师上甘岭地区作战通联工作总结(初稿)》)由于步行机联络的有效可靠,前沿部队还将步行机作为越级联络的工具。前沿连指挥所通常以一部步行机跟团、营沟通联系,另一部步行机专门与炮兵观察所直接联系。这样一来,大大提高了我炮兵支援的速度。“在炮兵有准备的情况下,从步兵报告至发射,最慢的是五分钟,最快二分钟”,“按级报告常需十分钟的时间才能发炮”。(《上甘岭战役总结》)秦基伟在讲话中也提到:“对这次战役中的通联工作也感到满意”,“597.9高地步行机员成了指挥员,指挥炮兵,报告情况,使炮兵适时给予支援,有力地打敌反扑,同时指挥员的决心也能及时传达下去”。(《秦军长在三十一师参加上甘岭战役情况汇报会议上的讲话》)整个战役中,步行机员做出了重大牺牲。整个战役中步行机员牺牲28人,负伤56人,占整个通信人员伤亡比率的29%。

上甘岭战役中使用最多的步行机是国产二号步行机,由天津无线电厂(国营712厂)所生产。该型步行机参考美国加尔文制造公司的SCR300跳频步话机设计,体积小、重量轻(仅3公斤左右)、便于携带、输出功率小、耗电少,通信距离超过15公里。该型步行机产量超过8000部,是志愿军装备最多的步行机类型。该机型1951年4月研制成功,上甘岭战役之前不久才大规模装备部队。


国产二号步行机,天津无线电厂生产



使用二号步行机的志愿军战士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背负报话机大喊“向我开炮”的形象深入人心,王成所用的国产七一型报话机,是抗美援朝后期志愿军装备的主流报话机,上甘岭战役中尚未在部队中使用。电影中的形象是导演的艺术创作,与真实的情况稍有差距。报话机既可以用作电台发报,也可以用作话台通话,较步行机用途广,但操作较复杂,重量也较重,携带不便。七一型报话机由南京无线电厂(国营714厂)所研制,整机重量16公斤,主要是背负式携带。


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使用的国产七一型报话机



国产七一型报话机,由南京无线电厂生产据《上甘岭战役通讯工作总结》,整个步行机网络共配置32部步行机(这里是指编制数,战斗中是随时要补充的),构成3个联络网。从战役中的损耗来看,最多的就是国产二号步行机,共损耗22部;其次是BC-1000步行机和BC-611步行机,分别损耗2部和6部。从中也可以看出,电影中的王成作为上甘岭战役中前沿部队的话务员,他所使用的应该是步行机才对,而且多半用的是国产二号步行机。据参加上甘岭战役的部队反映,国产二号步行机“在相对稳固有阵地依托的防御作战是能够完成任务的,但应有充分和能够及时修理的条件,否则是难以甚至于不能完成进攻、追击、穿插、迂回作战的”。(《四十五师上甘岭地区作战通联工作总结(初稿)》)虽然存在一些缺点和不适应之处,由于我方占据地形优势,五圣山居高临下,597.9和537.7北山高地的各主要坑道口均朝向我方,故此只要能将天线伸出洞口,就能保持顺利的联络。战斗中步行机员大多想尽办法,千方百计在敌人猛烈的炮火下,保持天线能与后方沟通的条件,有时甚至每天要被打断二十多条天线,仍然能坚持联络,这被称之为“天线斗争”。

以上这些点点滴滴,虽然琐屑无关大局,但对于了解历史、理解前辈艰苦奋斗的精神,尚不失其赏奇析疑、砺世磨钝之义。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浏览 206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