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大军刘家畈会议基本情况

1947年6月30日夜,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8月7日,刘邓大军挥师南下,经过艰苦行军和激烈战斗,于8月27日进入大别山。

进入大别山后,刘邓大军立即迅速展开。以1纵、2纵阻止箝制尾追之敌,3纵、6纵占领南线诸城,实现初步展开。是时,刘邓大军的任务是“全心全意地义无反顾地创造巩固大别山根据地,并与友邻兵团配合,全部控制中原。”口号是:“与鄂豫皖人民共存亡,解放中原,使鄂豫皖人民得到解放。” 至此,刘邓大军千里挺进战略任务完成。“……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20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1947年11月4日,刘邓首长率野战军指挥和中原局机关抵达刘家畈,在此开展调查研究,发动土改,制作棉衣、补充军需,并于9—12日,在胡氏新祠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刘家畈会议。

一、刘邓大军刘家畈会议背景

进入大别山区后,创建和巩固大别山解放区,“与友邻兵团配合,全部控制中原。”成为刘邓大军面临的新课题、肩负的新使命。这次会议之所发重要,是刘邓大军不得不召开的一次会议。

一是,新精神、新指示,需要传达贯彻。

1947年10月10日,中央发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国土地法大纲》,同时颁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口号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宣布了党的八项政策。据此,中原局发出了《放手发动群众 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指示。

二是,新形势、新任务,需要新的部署。

军事上,国民党对刘邓大军发动大规模围剿的战略部署即将完成。刘邓大军要在大别山站稳脚,实现经略中原的战略目标,必须做出新的部署,特别是要解决好兵力的集结和分遣问题。政权建设上,新解放区刚刚建立,政权还不够巩固。土改工作参差不齐。挺进中暴露出的部队在思想、组织、政策、军事、经济等方面存在问题,亟待解决。如何生根问题需要研究。“我们南进时就是缺乏准备,所以吃了很大的亏。”(邓小平)

之所以选择在刘家畈召开这次会议的主要原因是:

1、地理位置优越。

太湖地处大别山和皖西的东南梢,进是长江中游平原,退是大别山腹地,进可攻退可守,回旋余地大。刘家畈四面环山,中间宽敞,仅有一条大道可进出;胡氏新祠地处山脚之下,是理想的会议地址。

2、3纵队和地方党组织准备充分。

根据中原局指示,3纵队党委和皖西工委以主要精力投入筹建皖西军区和区党委机构的工作,并增派数百名干部和成建制的部队到地方工作,帮助建立区、村政权和游击队,为创建解放区准备条件。此时太湖县已全部解放,县乡村三级地方党组织和政权已建立,并开展了土地改革试点等工作。

3、军事安全和部队供给有保障。

皖西人民自卫军和3纵队,在太湖及其周边筹集到大量物资,为会议的召开打下了物质基础。此时3纵主力正在太湖、潜山地区休整,陈锡联司令员已进驻刘家畈的戴屋,军事安全有保障。

二、刘邓首长在刘家畈期间的主要活动:

一是看望在皖西坚持斗争的同志。主要是听取刘昌毅、桂林栖关于皖西军政情况的汇报,并征询他们对于建立皖西党政军组织的意见;和皖西人民自卫军其他将领谈心并听取他们的意见。二是访贫问苦,深入群众,召开群众大会、座谈会。三是宣传土地法大纲 。刘邓首长亲自指派白广文、高立堂等10名政治干部,到农村开展《中国土地法大纲》宣传,发动部队“一手拿枪,一手分田”。四是解决军需问题。刘邓首长在这里亲自指挥干部战士制作棉衣和染布,解决了直属部队的冬装问题。“在刘家畈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召开了刘家畈会议。……另一件事,是解决了棉衣问题。刘帅有一张穿棉衣的照片,就是他穿上自己用稻草灰染制的棉衣照的。”(陈锡联)

三、刘家畈会议基体情况及主要内容

1、会议概况:

1947年11月9—12日,刘邓大军刘家畈会议在胡氏新祠召开。参加会议的主要有:刘伯承、邓小平、张际春、刘子久、陈少敏、李达等中原局和野战军领导;陈锡联、阎红彦、曾绍山、郑国仲等3纵队领导;赵兰田、马忠全等3纵队旅长以上干部;刘昌毅、桂林栖、于一川、张伟群、胥治中、钟大湖、胡鹏飞、何德庆、孔令甫、梁诚等皖西工委分工委书记和皖西人民自卫军支队长以上干部;张生华等野司干部,共约30人。

会议分析了当前形势,研究了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等问题,按照中央和中原局的指示精神,制定了坚持大别山斗争、实施战略再展开的方针、政策、措施。

会议还研究了筹款筹粮等问题,对皖西解放区的建立建设做出三项决定。

野战军司令部的作战、机要、情报、通信、军政等处室有关人员列席了会议。

2、主要议程

会议由野战军副政委张际春主持,共开了4天。

9日,分别听取政委邓小平、司令员刘伯承的报告;

10日,听取中原局常委刘子久的报告;

11、12日,传达《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原局关于《放手发动群众,创建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指示,听取刘昌毅关于中原突围和在皖西坚持斗争情况汇报。并就有关问题作出决定。

3、会议主要精神

    1)我们党已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党,人民解放战争必将取得最后胜利。全体同志要在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团结奋斗,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战斗,去争取这一伟大胜利。

(2)革命的高潮已经到来,全国革命胜利已经不远。全体同志的思想和工作必须适应这个高潮。

(3)土地改革是中心工作。贫农团是土改的合法组织,也是最高权力机关。要克服自上而下就不是群众路线,但到一定阶段,就要自下而上为主的巩固。要大刀阔斧开展工作,防止右倾情绪增长。

(4)野战军用于实施机动。主力部队转移到淮河以北去,配合陈毅、粟裕大军在中原进行更大规模的作战,实施战略再展开。

(5)坚决地拿出一部分甚至是三分之一的部队搞军区、军分区,拓展地方,发动群众,进行游击,消灭地方反动武装。以小部牵制大敌、打小歼灭战的方针,配合大军作战。

(6)要抓好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政治建设、作风建设。提倡艰苦朴素、艰苦奋斗、老老实实的作风;强调执行路线第一,服从组织决定;提倡战斗作风、战斗化。建立财经供给制度。

(7)鄂豫皖边区有40多个县,群众有20多年的革命斗争历史经验,具备建立根据地和发展壮大的基础,要建立新军区,使大别山根据地连成一片。

(8)皖西根据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既要坚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皖西根据地的战略,又要运用灵活机动的战术。留在皖西根据地的同志务必要有清醒的认识,戒骄戒躁,要准备长期、残酷的斗争。

(9)会议对建立建设皖西解放区做出的三项决定:

(一)成立皖西区党委、皖西军区和皖西行署。

(二)分别在皖西区党委、军区、行署之下设立皖西一、二、三3个地委、军分区和专员公署。

(三)兵力的集结和分遣。3纵队的建制不动,皖西部队与3纵合编,刘昌毅调任3纵副司令员。皖西人民自卫军一支队编为3纵队7旅37团,二支队编为皖西一分区基干团。抽调7旅20团到一分区,8旅24团到二分区,9旅27团到三分区,作为各分区的主力部队。

4、会议的历史意义

刘邓大军刘家畈会议,是刘邓大军从挺进大别山到走出大别山战略链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会议。会议制定和完善了坚持大别山斗争的新政策,找准了建立和巩固大别山根据地的路子,绘制了以大别山根据地为中心逐鹿中原的宏伟蓝图;标志着刘邓大军从站稳脚跟,进入到开始深入和逐渐巩固阶段,是刘邓大军从千里挺进到经略中原的转折点。正如邓小平后来回忆这段历史所评述,“大别山这场斗争,主要是我们政策对头,包括军事政策。”而这些政策主要是在刘家畈会议制定的。贯彻落实刘家畈会议精神的新实践,特别是下决心拿出主力部队创建军区的经验、搞土改要分区域进行的政策主张,为全国新解放区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我在大别山各兵团没有站住脚,我们不敢开这个会,我也不敢讲这个话,不敢讲伟大的转折点,蒋介石可以打倒。这篇文章要等一年半载再写。因为中原的部队站住了脚,胜利靠得住,现在我们要开会分析、估计,大胆地写文章,向全国人民号召,准备在几年内取得全国的胜利。”(毛泽东在1947年的“十二月会议”上的讲话)1948年2月6日,毛泽东在“关于新区土改的意见”致邓小平等人的电文明确指出“小平所述大别山经验极可宝贵,望各地各军采纳应用。”这足见大别山经验具有全国性的借鉴指导作用。

5、贯彻落实刘家畈会议精神的重大历史影响

刘家畈会议后,刘邓大军实施了战略再展开。内线作战与外线作战相结合,主力机动与军区游击相结合,军事斗争、政权建设和土地改革、群众工作相结合,以巩固皖西、鄂豫和开辟桐柏、江汉、淮西根据地,使大别山根据地连成一片,开创了逐鹿中原新格局。在中原局的领导下,通过广大军民坚持不懈的奋斗,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解放区,发展成为中原决战的大后方、渡江作战的前沿阵地。

特别是皖西区党委、军区、行署及安庆一地委、军分区、专署的建立,使太湖成为安徽这一时期革命斗争的实际领导中心和核心根据地。皖西区党委、军区、行署,成为后来安徽省委、政府、军区成立的主要班底。

(浏览 2,119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