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知了
1948年春,华北第一兵团副司令徐向前在临沂战役动员会上提议道:“第一个攻下临汾城的部队,我将报请军委批准,授予‘临汾旅’称号。”
在接下来的攻城战中,我军23旅毙伤敌军1000人,俘虏4337人,缴获205门火炮、3034支长短枪以及109万发炮弹,赢得了头功。
战后,鉴于8纵23旅在临汾战役中的特殊表现,徐向前在庆功大会上授予23旅“光荣的临汾旅”称号。
然而,当徐向前将此事上报中央军委时,中央却批复:以后不能再这样了!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徐帅做主,授一劲旅“临汾旅”称号
1947年6月底,刘邓首长率4纵队12万人转战大别山地区,只留给了徐向前5万兵力,且这支部队多为新兵和伤兵组成,战斗力弱,战技战术经验不足,也没有重型武器,很难展开大型攻坚作战。
但就是这样一支部队,在徐向前的紧张练兵下,其部队战技水平大大提高,并于1947年12月17日攻克运城,封锁山西的南大门,为临沂战役的胜利打下基础。
运城解放后,晋南地区只剩下临汾一座孤城,而拿下临汾,也就拔掉阎锡山、蒋介石在晋南的最后一根刺,届时西北和晋冀鲁豫解放区可连成一片,对解放全山西事关重要。
为此,1948年春节刚过,徐向前就朝着晋南前线进发,策划临汾战役,临走前,他对妻子黄杰郑重说道:“打不下临汾绝不回家!”
不过临汾并不是那么好攻克的,它作为晋南重镇,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而阎锡山在多年的经营中,早就将临汾打造成坚不可摧的堡垒。再加上临汾一面临水,城市内高外低,远看形似“卧牛”,更是易守难攻。
临汾城池交错,碉堡纵横,城外又打造着一层层战壕和高地,并用上铁丝网、地雷连接,更是让攻打临汾难上加难。
而临汾战役前夕,守军总指挥梁培璜在城内大肆搜刮物力人力财力,在临汾周围筑起了四道防线,构成完整防御体系。
第一道为外围警戒阵地,环城周边较大乡镇组成,筑有碉堡、外壕、电网、地雷等障碍物;
第二道为护城阵地,有27组碉堡,每组有3个呈品字形的碉堡,周围覆盖地堡、外壕等暗火力点,构成立体交叉火力网。
第三道为城墙主阵地,且在城墙处挖了一条深20米、宽30米的外壕,并在壕底和城墙筑起三层火力点;第四道为城内纵深阵地,交错纵横的沿街要道和高大建筑物均附有火力点。
梁培璜对这一纵深防御体系十分满意,他嚣张表示:“我们把临汾城周工事,筑成法国的‘马奇诺’,来个以少胜多。”
而临汾守军主力为胡宗南30旅、阎锡山66师以及地方保安团,兵力共计2.5万人,且晋中地区还有13万大军随时可增援。
而我方可进攻临汾的野战部队只有8纵、13纵,其兵力也才5.3万余人,其火炮更是才不过127门。
看似我军在兵力上占有一定优势,但这些部队多以新兵为主,也没有什么装备,武器简陋,想要攻下临汾可谓是难上加难。
不过,徐向前毫不畏惧,他上马担任临汾前线指挥所司令,并于同年2月下旬召开营以上干部会议,在总结运城战役经验的基础上研究作战计划,要求各部队展开攻坚作战练兵运动,为战争做好准备。
次月初,徐向前部署计划,8纵攻打城南、13纵攻坚城东,吕梁军区牵制城西之敌,太岳部队攻打城北,形成合围之势,先扫清外围阵地,再拔除护城据点,而后攻城。
原计划同月10日发起进攻,但3月初,西野在西北战场上大获胜利,胡宗南为了调兵增援,连忙空运固守临汾的30旅。
徐向前得知此事后,为减轻西野压力,当机立断,派出8纵抢占机场,临汾战役就此打响。
在历时72天的攻坚战下,我军投入7万部队,以伤亡1.5万余人的代价攻克临汾,毙伤敌军5000人,俘虏18000人。
单单就伤亡来看,我军多达敌军三倍之高,可见此战役有多么惨烈。为了激励战士们英勇作战,徐向前放言:“谁率先攻克临汾城,我就授予谁‘临汾旅’荣誉称号。”
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整个战役期间,8纵23旅表现突出,立下了头等大功。
临汾被攻克后,徐向前专门为23旅举行隆重的入城仪式。
同年6月4日的庆功会上,徐向前履行作战时的约定,将绣着“光荣的临汾旅”奖旗授予23旅旅长黄定基,捧着这个意义非凡的奖旗,23旅每个战士们都感到无比自豪。
直至今日,“临汾旅”也是唯一一支以城市命名的部队,还是唯一一支旅(师)级获得荣誉称号的部队,其意义可谓非凡。
很多人好奇,为何只有23旅享受这一特殊荣誉呢?这和中央一项规定有关。
中央批复:不宜再用此法
23旅获得“临汾旅”称号并没有什么异议,毕竟早在运城战役中23旅就已脱颖而出。
当时8纵、2纵先后两次攻打运城均未成功,而胡宗南此时又派出4个旅增援,一旦不能在短时间内攻克运城,那战争将对我军不利。
在这一紧要时刻,23旅旅长黄定基组织10名勇士,连夜挖掘通往运城的坑道,并成功爆破。而后,23旅又派出2个营进城激战,巩固突破口,为全军进城奠定基础。
因其贡献最大,徐向前认为应当授予其“运城旅”称号。
然而,在此后年间,“临汾旅”这一称号引来了诸多争议。
毕竟在奖旗上落款“华北军区第一兵团司令部”,很多人认为“临汾旅”是兵团党委和首长授予的,并非中央军委授予,其档次不够。
再者说,战争年间立下大功的部队很多,凭啥23旅获得唯一旅级荣誉称号?
新中国后,8纵23旅改编为60军179师,根据上级要求,各部队编写军史、战史,179师自然要书写“临汾旅”的光荣历史。但有人认为这一称号是兵团级别授予,不应算数。
因一时间争议较大,军、师一级不再公开宣传“临汾旅”的光荣由来。
可“临汾旅”的老干部们不乐意了,毕竟他们为运城、临汾战役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一荣誉称号也是上级授予的,凭什么不能作为革命光荣传统宣传?
事情闹大后,60军党委经南京军区转总政治部请示该怎么处理,总政认为可在部队宣传“临汾旅”光荣由来,但批示中仍提及该荣誉称号是兵团授予,争议依旧存在。
直到1987年,“临汾旅”这一荣誉称号才有了新说法。
徐帅在《历史的回顾》这本回忆录中,对临汾战役的经过着重记录,他提出为表彰战士们的英勇精神,战后上报军委批准后,授8纵23旅“光荣的临汾旅”称号。
也就是说,当时华北军区先请示军委批准后,才有了23旅“临汾旅”称号。
徐帅作为当事人,他的说辞自然是可信的。可因没有中央军委的任何档案资料,军史学家和指战员们依旧对“临汾旅”由来产生疑问。
1990年9月,徐帅逝世,其夫人黄杰整理其遗物时,发现了一份弥足珍贵的电报,上面记录着徐向前向华北军区、中央军委请示“临汾旅”称号的历史由来。
当然,电报落款人除徐帅外,还包括一兵团副司令周士第和政治部主任白戈。
这份电报被公示后,大家这才明白“临汾旅”的称号由来,但为何只有23旅有资格获得旅级荣誉称号呢?
其实,在这份电报发出去后,周副主席批示同意,而后毛主席、任弼时圈阅同意。
当年7月12日,周恩来代表中央军委在复电中写道:授予23旅荣誉之事,此后不宜再用,该激励方法容易造成少数部队突出,多数向隅的现象。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其实中央军委的意思是,授予旅(师)级部队荣誉称号,这不利于各部队的团结,部分没获得荣誉称号但战功赫赫的部队可能会有所失望,从而使得部队整体凝聚力下滑。
1948年时,解放战争正进入战略反攻阶段,还没有到决战阶段,此时部队团结最为重要,而当时野战队中不少旅级部队战功比23旅更高,如果旅级荣誉称号遍布,那自然会影响解放军的整体战斗力。
中央军委从大局出发,叫停了今后再授予旅级单位荣誉称号的做法。
不过既然徐帅已提前授予“临汾旅”称号,总部也就没有反对,因而“临汾旅”成我军解放战争期间唯一授予荣誉的旅(师)级部队。
那么,很多人好奇,23旅“临汾旅”在临汾战役中到底有着怎样的卓越贡献呢?
23旅率先攻克东关
战争前期,我军看似已对临汾环城合围,但因火力不足,作战部队经验不足,进攻部队屡屡受挫。
自当月9日开始,13纵就开始拔除外围据点的作战,但因敌人在外围布下了层层障碍,我军进攻难度较大,每前进一步就要损兵无数。
在先后两次攻击中,13纵攻下的据点还没捂热,就在敌人的反扑中再次失去。
24旅损失也很大,3月22日,旅长王庸在前线指挥时遭敌人冷枪牺牲,而后24旅两次进攻兴隆殿均受挫。
因敌人火力强大,且占据有利地形,对我军形成压制,使得战役愈发艰难。徐向前这才意识到,攻坚战远比想的要复杂、困难。
此时他的身体愈发虚弱,但仍坚持坐着担架前往各个阵地观察敌情,分析敌人火力情况,寻求更直接有效的作战方法。
很快,徐向前发现,城西紧靠汾河,部队很难开展大规模作战;城南为平原开阔地带,敌人堡垒、壕沟众多;城北地势高,我军易守难攻。从这三地进攻,必然要付出极大代价。
而东关丛林多,我军可完美隐蔽,更容易接近城墙,从东关突破占领临汾城更容易。
分析战场情况后,徐向前于同年3月31日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反思前期作战失误,调整各部队进攻任务,着重攻打东关。
为了激励战士们士气,鼓舞军心,徐向前在会议上指出:“好的要奖励,有功则贺,有过则罚……23旅打运城有功,给以光荣的运城旅称号。这次打临汾也一样,有功者以临汾旅称号。”
随后,前线指挥部将有过攻坚经验的8纵23旅调往东关,和37旅一同完成攻坚任务,两支部队分东南、东北两个方向作战。
不过当时敌军为守住东关,派出了4000兵力守护,且配置5门山炮、17门迫击炮,城墙上、中、下布置3层火力点,这让我军攻坚难度较大。
23旅旅长黄定基对现场分析后发现,正面进攻几乎毫无胜算,他决定采取“土行孙”办法,通过挖坑道,直接钻到城墙附近,以最小的代价拿下东关。
为了争取时间,不被敌人发觉,战士们24小时不休息,轮班换岗用手抠挖墙砖、泥土,时间久了,战士们双手血肉模糊,但大家仍然沉着冷静,争取早点挖出坑道。
同年4月9日,23旅成功挖出4条破城坑道,其中三条坑道各放满1.62万斤炸药,这些炸弹足以将高大坚固的城墙摧毁。
次日下午4时,在徐向前的一声令下,我军发起了对东关的总攻,三条坑道同时点火,成功炸出两个巨大的缺口。
23旅68团、69团趁着烟雾弥漫之际,朝着城头进攻。后续部队顺着23旅的突破口紧跟而上,很快就歼灭了66师大部兵力,敌师长徐其昌狼狈逃窜到主城内部。
东关被拿下后,徐向前听了后欣喜若狂,他当即表示:“有23旅,我可以安稳睡一会觉了。”
临沂外城被攻下时,正是国民党选举“总统”之时,蒋介石信誓旦旦表示必能死守临汾,并要求阎锡山增派兵力。
就这样,国民党军61军副军长娄福生被派往临汾,协助梁培璜固守临汾。
面对敌军的垂死挣扎,徐向前要求全军总结打东关的经验,再次采用坑道爆破方法,全军挖出24条坑道,其中23旅挖取城东南3条坑道。
而随着我军步步紧逼,梁培璜愈发残暴,一方面在城内大肆抓捕壮丁,强迫青壮年补充兵员,一方面增修碉堡,加修火力点,还多次向我军阵地释放毒气,并派飞机日夜轰炸我军后方补给运输线。
敌军在东关时受尽了我军坑道的苦头,加强了反坑道手段,在城墙脚下和外壕挖了大量“T”、“Y”形防御坑道,又在坑道内布设音瓮,一旦听到我军动静,就用炸药破坏我军坑道,还派出敢死队对我坑道部队进行袭击。
面对敌人各种手段,我军采取针锋相对的战术,主动接近敌人,再伺机引爆炸弹,敌人吃了几次亏后不敢再大摇大摆搞破坏。
在敌人的干扰下,我军坑道不得不四处拐弯,每向前挖上一米都要付出巨大代价。
正当敌我双方在前线激战之时,傅作义集团突袭石家庄,中央军委连忙调兵遣将,要求徐向前支援3个旅北上作战。
尽管我军在临汾战场就处在弱势,但徐向前仍积极派兵支援,在他看来敌军已被我军围困数月,再加上我军士气高涨,分出3个旅并不影响最后的作战结果。
同年5月初,徐向前发布了《紧急动员令》,要求全军“坚持最后5分钟”,争取临汾解放的最终胜利,并计划5月18日发起总攻。
然而,截止5月16日,我军挖掘的24条坑道几乎都被破坏,只有23旅的2条坑道完好。但敌人的反坑道战经验成熟,这2条坑道随时可能被毁坏。在这一紧急关头,徐帅将总攻时间提前一天。
同月17日上午,在黄定基旅长的指挥下,两条坑道填满了炸药,一条填装3吨多,一条填装6吨多。
当天下午7点,随着3颗信号弹升空,我军发起了总攻,紧接着天崩地裂的声响出现,临汾城被炸出两个30多米的缺口,23旅69团随即发起冲锋,登上城头,其他部队紧跟其后。
攻城部队和敌人激烈作战,逐步夺取,经过一夜的巷战,于18日凌晨全歼守敌,敌总指挥梁培璜企图趁乱逃跑,被我军抓获。
此次攻城战中,23旅毙伤敌军1000人,俘虏4337人,缴获205门火炮、3034支长短枪以及109万发炮弹,赢得了头功。
因23旅在坑道爆破战、登城战中均立下头等功,功劳最大,徐向前这才决定将“临汾旅”荣誉称号授予23旅。
临汾战役是解放军首次取得攻坚战的胜利,毛主席称赞其创造了“城市攻坚作战”的范例。而23旅创造性的使用“土飞机”爆破,解决了我军重火器缺乏攻城的最大难题,这场胜利可谓意义非凡。
临汾旅:中国陆军的窗口
临沂战役结束后,23旅还没来得及休整,又紧急奔赴晋中作战。刚抵达原家庄,23旅就趁夜发起对守敌的进攻,打得敌人狼狈逃窜,并先后打退敌人的三次反扑。
在祁县战斗中,23旅率先攻占敌37师指挥部,在四小时作战中毙伤敌军500余人,俘虏敌师长等1747人。
整个晋中战役中,23旅由攻城战转为运动战,创下“五战五捷”的辉煌成绩,歼敌近8000人,打出了让敌人瑟瑟发抖的威名。
1949年2月,23旅被改编为60军179师,先后进攻西北、西南,新中国初又参加抗美援朝。
在朝鲜战场上,179师依旧表现出色,特别是在松树梁高地反击战中,536团8连和敌军激战8昼夜,歼灭一千五百名敌军,此战斗被列为反击战典范。
1953年9月,179师光荣归国,开始了军队正规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后又被派至南京驻守至今。
有人好奇,临汾旅为何被派往南京?其实,在战争年间,23旅曾在江苏一带战斗多年,且屡战屡胜,和此地历史渊源颇深。
1970年11月,临汾旅对外开放,负责迎外表演任务,先后接待100多个国家数千名元首、军政要员,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陆军的威武、庄严形象,被称为“中国陆军的窗口”。
1986年,临汾旅向中央军委汇报部队现代化建设报告,徐向前得知后激动不已,为这支英雄部队书写了“光荣的临汾旅”六个大字。
两年后,为纪念临汾解放40年,国家计划拍摄电视剧《临汾攻坚战》,徐向前得知后不顾年事已高,连夜看完剧本,对导演说:“一定要用真名真姓,特别是已牺牲的先烈们。”
但因时间久远,部分英雄和先烈们的姓名已不被人提起,也没有太清晰的记载,导演对此感到为难。
徐帅得知后,陷入了沉思,良久后向导演上报了十多位班长到旅长的名字。
临走前,徐帅对导演郑重说道:“他们都是革命功臣,我们千万不要忘记他们。”
战争年间,临汾旅艰苦奋战了16年,历经600多次战斗,攻克19个城市,歼灭敌军8万余人,立下了巨大功劳,但也同时付出了1.8万余人伤亡的代价。
新中国成立后,“临汾旅迎来了5次换防、7次改编,但他们始终发扬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临汾旅精神。
如今,临汾旅依旧在服务人民,服务祖国,守护着祖国的大好河山,将荣誉和责任传承下去,相信“光荣的临汾旅”奖旗依旧会带领临汾旅奋勇向前,守护党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