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13日,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份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创刊101周年。
1922年9月13日,经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向导》周报正式于上海创刊,这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份政治机关报。
《向导》周报是在党的二大制定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的历史任务的情形下创办的,发行近5年,始终以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纲领、政策、路线、方针为己任。《向导》周报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出版发行的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中发行时间最长且连续出版的刊物,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领导中国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艰苦卓绝的历程和取得的各项功绩,是极为珍贵的党史文献。今天,北大红楼《文物故事》栏目带您了解《向导》周报背后的故事。
中共二大召开 党史上的“第一”——《向导》周报
讲解员:程雨晴
大家好!欢迎收听北大红楼《文物故事》,我是讲解员程雨晴,今天我讲解的题目是:党史上的“第一” ——《向导》周报。
历史风云激荡,思想魅力永恒。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中,各级党组织直接领导或间接创办了众多红色进步期刊。这些期刊,见证历史变迁,充满革命激情,蕴含丰富智慧,是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
在北大红楼里就陈列着这样一份期刊,创刊号无封面和封底,也无目次表。首页顶端是黑体铅字排印的英文刊名,英文刊名下方是中文刊名“向导”。这份期刊就是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份公开发行的机关刊物——《向导》周报。
这份周报由陈独秀、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先后担任主编。陈独秀是《向导》的核心人物,他筹办出版《向导》周报,制定办刊方针,题写刊名,撰写发刊词,同时也是《向导》的撰稿人。在总201期中,有155期登载过他的文章。蔡和森是《向导》的首任主编,也是主要撰稿人之一,写的文章最多,除了用“和森”署名发表了130多篇文章外,还用“本报同人”、“记者”等名字发表了不少文章,他的文章,观点鲜明,文笔流畅,及时分析国内外形势,论述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发挥了“向导”作用。
《向导》周报的政治性、思想性、斗争性和艺术性很强,随便读一篇文章,扑面而来的是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领导工农大众反帝、反封建军阀的革命斗争气息,令人激动万分。可以说《向导》周报一创刊,中国共产党就利用这块舆论阵地,全力宣传中共“二大”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激发了反封建军阀的革命斗志,坚定了进行革命斗争的信心。
这份周报又是在什么状况下创办的呢?1922年7月,《新青年》停刊。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工人刊物,如《劳动音》《劳动周刊》也由于各种原因纷纷停刊,其他幸存的仅有团中央机关刊物《先驱》等,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势、新任务下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的需要。1922年8月,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在杭州西湖举行的会议上研究党的宣传工作时,中共中央决定在北京创办《远东日报》,专门宣传国民革命。但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认为,中国共产党能力不足,不应该办这样大的机关报,因为很容易引起敌人的注意,只应办一个周报。中共中央接受了马林的建议,决定创办《向导》周报,作为中共中央的政治机关报。由蔡和森担任主编,以中央委员为主要撰稿人,1922年9月13日,《向导》周报在上海创刊,同年10月,该报随中共中央“进京”,在北京的出版发行是由李大钊主持的,办公旧址位于东城区中老胡同。
在国共合作形成后,《向导》周报除了继续宣传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外,还对孙中山先生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作了重点宣传。同时,还热情宣传和支持工农革命运动,促进了工农革命运动和国民革命的迅速发展。
《向导》周报曾先后迁往北京、广州、武汉等地出版发行,在中国内地许多城市以及香港、巴黎、东京等地设有30多个分销处,发行量由开始的3000份增长到4万份,最多时近10万份,广受读者的信任和赞美,它被誉为“黑暗的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1923年12月,在北京大学成立25周年纪念日举办的民意测验中,《向导》周报获得各界读者爱读票220票,名列全国周刊第一名。
《向导》周报始终本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忠实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领导中国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艰苦卓绝的历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艰辛历程。
原标题:《文物故事 | 党史上的“第一”——《向导》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