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特殊的仪式

一场特殊的仪式

926日,一场特殊的仪式,在太行山深处的黎城县孔家峧村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八路军将士后代、爱心人士、八路军研究会会员以及附近的村民参加了这场仪式。

抗战时期,太行山深处的黎城县曾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129师师部所在地,著名的神头岭伏击战、响堂铺伏击战、黄涯洞保卫战、银行保卫战等都发生在这里。这里还建立了八路军最早的军工厂、制药厂、被服厂等,成立了冀南银行,在边区发行了冀钞,保证了抗日经费,促进了根据地经济发展。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彭德怀、刘伯承、左权、邓小平等经常在这里居住。这里的山山水水,见证了八路军将士在这里浴血奋战,血洒疆场,无数八路军将士将年轻的生命留在了这里。

历史追溯到2009年,土生土长的孔家峧人郭海波做出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决定,从那时起,从小聆听父辈讲述抗战故事长大的他,开始了漫山遍野寻找烈士遗骸,从开始的一具、两具,到最后的20多具;从开始背回家中,到在山里垒坟集中存放;从妻子的反对、乡亲的冷嘲热讽,到最后的支持、理解。这个40多岁的汉子身上,背负了世人多少曲解和怀疑。

最近几年里,我曾多次往返于孔家峧,与郭海波交流谈心,他给我的印象始终如一,言谈举止中甚至有些羞涩和木讷,可他的执着却是一般人无法达到的。这些年,我萦绕在心头的疑问也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答案,我真不知道郭海波心里想的是什么?在这个功利化的社会里,他究竟想得到什么?我甚至怀疑他的所作所为。然而,他的坚持和依然如故的家告诉我,郭海波还是那个郭海波。那个一身迷彩服,脚穿黄胶鞋,满脸木讷表情,内心热情似火,常年奔波在深山峡谷寻找烈士遗骸,无怨无悔守护无名烈士墓的郭海波。

在无名烈士墓祭奠现场,我一直在寻找着郭海波,茫茫人海中,始终未看到他的身影,他太普通了。按说作为本次活动的主场,他应该一直出现在大众视野里。然而,他从不刻意表现自己,只是默默无闻地做着该做的事情。直到活动即将结束时,我才看到他被大家簇拥着一起合影留念。

郭海波的身后,一直有一个坚定的支持者,他就是曾任黎城县人大副主任的孙广兴,一个对黎城红色文化情有独钟、始终致力于黎城红色文化研究和挖掘的专家。多年来,他足迹遍布了全县的每个角落,先后写出了几百万字的文章。我尤为感慨的是,每次来黎城,都是他在跑前跑后,自费驾车带着我们到处走访,每到一处,他都作详细地讲解,对红色文化如数家珍。我常想,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竟有着如此的家国情怀,真的是黎城之幸,更是牺牲在这片红色热土上的八路军烈士之幸。正是他,让无数人记住了黎城,也记住了发生在黎城的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

2015年,八路军研究会在得知了郭海波的事迹后,多次派人到黎城县孔家峧村了解、核实相关情况。其间,他们走访了黎城县的机关、单位、乡村,采访了许许多多的当事人,最后决定出手同郭海波共同完成他的心愿,为在抗战时期在太行山牺牲的无名烈士立碑。于是八路军研究会与中宣部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成立了巍巍太行专项基金,并设立了让抗战烈士回家项目由八路军研究会太岳分会具体组织实施孔家峧八路军抗战无名烈士墓碑的建设。

在各种机缘巧合下,我有幸走进了让抗战烈士回家项目项目组成员之中,结识了李向前、赵政平、李长鸣、霍临春、孙春林等大哥大姐,在越来越多的交往中,我从他们身上,读懂了什么是革命后代,什么是家国情怀。为了节约基金会的每一分钱,让每一分钱都用到刀刃上,他们在黎城住最廉价的旅馆,吃普通的饭菜,身体力行把红花槐种植在烈士墓的周围。最让我感动的是为烈士尸骨做鉴定。20227月中旬,烈日炎炎,临时搭建的帐篷内温度更是接近30度,他们把一具具棺椁抬进抬出,现场陪同张继宗教授和中央民族大学的师生为尸骸做鉴定,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流,这让戴眼镜的春林大哥常常顾此失彼,而政平大姐作为一名女同志却毫不逊色,同男同志一样工作,她说:一想到我们抬的是为抗战而牺牲的烈士,心里就非常坦然。整整7天里,他们每天往返于县城与孔家峧之间,午饭不是方便面,就是馒头、大锅菜。然而,他们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只是每天默默地做着自己分内之事,直到鉴定工作结束。

在活动现场,我看到一直忙前忙后的向前大哥,想打声招呼,又怕打扰到他,所以一直默默地注视着他,看到这么大的活动,这么多的人,安排得如此缜密,不知道他背后需要怎样的付出。没想到的是,回到安泽,向前大哥从微信上给我发来了许多现场的新闻和视频,祭奠活动非常成功,我心里异常感动,感动的不仅仅是他们项目组一行人几年来的辛勤付出,而是他们注重的每一个细节。

在黎城宾馆,我遇到了一位退休不久的大哥,闲聊中,我得知他来自太原的某政府部门,并不是八路军研究会会员,我问道:你是如何走进这个群体的?他告诉我是北京的朋友介绍认识了霍临春,他们认识后,才知道彼此是师大校友,一下便拉近了距离,从霍大姐口中知道并了解了八路军研究会,知道了霍大姐他们所从事的工作,甚为感动。得知八路军研究会组织这次活动,他主动联系,赶到黎城参加,他要现场感受这种氛围,接受红色教育。我虽然不知道这位大哥的姓名,但从同他的聊天中,我还是感受到了这位大哥火热的情怀。

晚餐时,我又一次见到了张明光大哥,这是我第二次见到他,上次见面是陪同八路军研究会的刘晋英、贾慧芳两位大姐去壶关为八路军研究会公益捐赠活动打前站,由于壶关没有联系人,王万里会长特意叮嘱贾大姐,到了长治找张明光,我才知道,张明光是万里会长的表弟,自己在长治开了一家公司。在我的想象中,他应该是非常牛的一个人,本身是公司老总,又有万里会长的背景,可是我想错了,明光哥非常低调,他得知我们的来意后,特意带上车,陪我们到壶关,并一路联系相关人员。由于他的关照,我们在壶关办事很顺利,明光大哥不仅在晚上宴请了我们,还安排了我们住宿。在这里相见,自然倍感亲切,后来我才得知,明光大哥这次来,不仅仅是看望表哥,而是这次活动的志愿者之一。

经明光大哥介绍,我第一次见到了小石经理。早就听说,无名烈士纪念碑前的道路护栏和台阶是一位老板做的公益,没想到,小石经理竟是这么年轻帅气。小石经理的大名叫做石岩宏,他说自己是河南人,已经在长治扎根。随后听会长介绍说小石也是有良知的企业家,也许他的血管里早已流淌着红色血脉。

在宾馆大厅,经启洲介绍,我见到了陈赓将军的孙女,现任八路军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的陈怀申,我们在同她合影留念后,热情地邀请她带着家人一起到陈赓将军曾经战斗和生活过的太岳军区司令部——安泽县桑曲村走走看看。

与我同住一室的是一位来自北京某文化公司的赵赐宁老师,他告诉我,他虽然不是研究会的正式成员,但已经是其中的一员了。他与八路军研究会是合作关系,目前已经合作和正在合作一些公益项目。听到他的介绍,我虽然记不住公益项目的名称,仍感受到他浑身上下充满着正能量,不论时代如何变化,人们的家国情怀是永恒的。

前往孔家峧的路上,我的内心仍然激动不已,虽然这个地方,我已经来过了N次,但每次来,心中都充满了期待。

孔家峧的村口,已经聚集了不少村民,从村口到墓地的路上看到还有许多骑着电动车或摩托车的附近村民,他们正在赶往现场。我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缓步向墓地走去,身前和身后,是许多熟悉或陌生的面孔,我知道,其中有许多是八路军将士的后代,他们从北京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是在完成父辈的一个心愿。

天空中飘起了雨滴,由小而大,水泥路面上沾满了泥巴,大家身着雨衣,踏着泥泞,步履艰难而坚定。80多年前,也许他们的父辈,曾从这里走过,走向杀敌的战场,许多战友先后倒在了这片土地上。今天他们重走这条路,心中自然感慨万千。

无名烈士碑前,原是一片荒草坡,如今已修整成台阶,迈步向上,眼望不远处的无名烈士纪念碑,不少人都潸然泪下,走在最前面的王万里会长,更是难以自禁。本来他的眼睛有疾,不适合多出门,可这次活动他坚决要求参加。他说,自己必须亲自给死难的无名烈士鞠躬、黙哀,表达革命后代对八路军烈士应有的敬仰。此刻,走在台阶上的他,想得很多、很多……

祭奠仪式开始时,刚才还密集的雨停了下来,仿佛天地间有着某种感应。随着主持人低沉而洪亮的嗓音,祭奠活动有序进行,静黙肃立黙哀献花,几百人的场面瞬间鸦雀无声,许多人的眼眶里噙满了泪水。我难以想象的是,此刻站立在无名烈士纪念碑前的大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他们前一天坐了整整一天的大巴,今天又冒雨步行到现场。我认为这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支撑着他们,是红色基因的传承,是与生俱来的家国情怀,让他们替父辈完成了应做未做的事情。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在世界民族之林巍然屹立,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中国人始终把家国情怀放在第一位;靠的就是传承、发扬、光大民族精神;靠的就是一个个个体汇聚而成的爱国力量。

活动结束后,大家纷纷合影留念,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无名烈士纪念碑。让我没想到的是,孔家峧的村民齐聚村口,他们像当年欢迎八路军一样,肩挎篮子,手捧核桃、花生、水果,欢送来自北京的客人,大家手拉着手,互道珍重。多位大姐情不自禁地和村民相拥而泣。看到此情此景,我忽然想起了《十送红军》歌曲里的词,想到了军民鱼水情深。中国革命之所以取得了胜利,离不开人民的支持。

又一次告别了孔家峧,告别了众乡亲,笔墨难以描述此刻的心情。这个地方,已经融入了我太多的情感。孔家峧,我还会来的。

一场特殊的仪式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八路军研究会):一场特殊的仪式

(浏览 129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