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天堂山赋 ——魏存生
*书画 余文画作欣赏
*赋 人瑞郭公贵琳寿赋–王和岐
*散文 玫红色的回忆–弦月
说明:发表先后以当天发布为准。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散 文】
谨以此文献给即将到来的重阳节,意在宣扬、歌颂那些一生为家庭、为社会默默无闻、辛勤劳作的老人们。祝老年朋友们健康长寿、重阳节快乐!
——作者题记
三年来,新冠病毒肆虐华夏大地。二零二二年的冬季,鹤壁这座小城也成了病毒感染的高风险地区,几天时间,全市百分之八十的人群感染病毒,我和老伴也未能幸免。
天公似乎和人们作对似的,连日来,温度降到了零下近二十度,凛冽的寒风呼啸着,一股劲吹透人的皮肤,直达骨头,带来阵阵刺痛。这天夜里,风比白天刮得更大了,一阵紧似一阵地在窗外呼啸着。我和老伴正准备入寝,我的手机铃声突然响了,是同村战友栗文林打来的电话,说他老伴走了,也是感染新冠肺炎没撑下来,以前虽然老伴瘫痪在床,啥都不能做,还得人侍候,但习惯了,只要她活着就觉得跟前有人,就有个完整的家,现在老伴不在了,以后再也沒有家了,说着说着哽咽起来……
1968年,栗文林和我一起参军戌边,1973年,我俩又一同退伍回乡务农。我有幸于1974年参加了煤矿工作,栗文林却一直生活在农村。
栗文林(左)杨雨朝(右)
几十年来,栗文林不忘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长期担任村民小组党小组长,想方设方带领村民勤劳致富,在农村艰苦的环境里奋斗生活了大半辈子,多次荣获村、乡、市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称号。刚复员回农村时,为了挣个零花钱,他白天在生产队劳动,晚上在家学木匠活儿。学会木匠活儿后,就利用农闲时走村串户做木匠活,挣点钱维持家庭生计。
有一次摘柿子他不幸从几米高的树上跌下来,虽然没有造成骨折和重伤,但骨架遭受了重创,从此落下了腰、腿疼的病根。
屋漏偏逢连阴雨,二零零三年,老伴突然患脑溢血瘫痪在床,不能自理。从此之后,栗文林拖着伤痛的身体,一日三餐、日复一日地照护着瘫痪的妻子,没有半点马虎。
我每次回老家,都要上他家看看,进到屋里,墙壁、地面、床铺干净明亮,不像是病人瘫痪在床的人家。谈起栗文林数十年的照护,老伴脑子还算清醒,虽然不能用语言完整表达,却是满脸甜蜜的笑容。
今年秋后我回了趟老家,栗文林听说后特意赶来看我。可到我家坐下不到一个小时他就急着要走,说老伴万一要方便,跟前没人不行,急匆匆地告别走了。没想到我和文林别后不到两个月时间,他的老伴就这么走了,走得竟然这么匆忙、这么突然!
栗文林作为一名普通共产党员,普通的农民,普通的父亲和一位普通的丈夫,他没有忘记自已的初心和责任,复员回乡后,默默无闻地劳作,不仅认真负责、不知疲倦的为村民们服务,还拖着伤病的身体经营着田地,维持着家庭的生计。五十多年来,他和妻子相濡以沬、含辛茹苦地养育大两个儿子,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照顾了瘫痪在床的老伴二十年。他用自已的行动向我们诠释了什么叫“责任”,什么叫“不离不弃”!
“只要她活着,我就觉得身边有个人,就有个家,她走了,再也没有家了!”他的声音一遍遍地在我的耳畔回响。这是多么真挚的感情、多么感人的心声啊!
窗外,凛冽地寒风依然不停地呼啸着,虽然窗户紧闭着,却难以阻隔窗外凛冽的寒风渗进来的丝丝寒气。然而,这一刻我却感到全身充溢着阵阵暖阳,感染新冠病痛的肢体也轻松、舒适了许多。
– 作 者 简 介–
杨雨朝 笔名淇水渔夫,1951年生,河南省林州市任村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高级政工师,曾先后担任鹤煤集团党委办公室主任、鹤煤集团九矿党委书记,现已退休。
-End-
版权声明:【河顺文艺所使用的文章、图片及音乐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河顺文艺):【重阳节专刊】【散文】在那个寒风凛冽的夜晚 | 杨雨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