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回眸】缺水的年代 | 郭新林

【河顺文艺.第662期

【往事回眸】缺水的年代 | 郭新林

近期文章预告

* 散 文  故乡的那些树 –田新法

*林县方言岛 林县方言的吃喝穿戴–田新法

说明:发表先后以当天发布为准。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往事回眸】缺水的年代 | 郭新林

【往事回眸】缺水的年代 | 郭新林

【往事回眸】缺水的年代 | 郭新林

缺水的年代

【往事回眸】缺水的年代 | 郭新林

文|郭新林

前天,看了一场《难忘红旗渠》的话剧。场面庄重,内容感人,联想实际,感慨万千。
我老家就是一个干巴巴的石头,干巴巴的田,庄稼不收吃水难的干旱山区。一遇旱灾,池干井涸。就得跑十多里路,到白云山下的南大井取水吃。因为取水的人多,有时一天取不到一担水。所以人们对水非常珍惜。
到冬春缺水的季节,我们姊妹几个,早晨起来很少洗脸,只是用湿毛巾抹一抹,涮锅洗碗的水都舍不得倒掉,都要积攒起来,和煤、饮牲口时再用。
有一户富裕人家,为了解决吃水,他自己打了一眼旱井,怕别人提了他的水,就叫石匠给他煅了个扁井口,又叫木匠给他做了个扁小桶,扁小桶对准他的扁井口,只能他一家用水,穷人们都是望井长叹。
因缺水,小伙子找不上媳妇,姑娘们都是找有水的地方出嫁。所以当时就流传着一首歌谣:
穷人难,穷人难,
一缺水吃二缺钱,
三缺粮食,四缺穿,
啥时才能把身翻。

【往事回眸】缺水的年代 | 郭新林

解放后,在共产党领导下,斗地主,反封建,消灭了剥削和压迫,穷人们分了地,分了房,有了吃和穿,接着领导群众开展大生产,解决缺水的问题,提出了把天上的水蓄起来,把地下的水挖出来,把外地的水引进来的措施。
据统计,全县共打出旱井22259眼,挖旱池2203个,挖出水泉458处。这些举措,在当时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后来又发展到打机井,修建英雄渠,红旗渠,彻底把林县的缺水问题解决了。

【往事回眸】缺水的年代 | 郭新林

【往事回眸】缺水的年代 | 郭新林

【往事回眸】缺水的年代 | 郭新林

 – 作 者 简 介

 

【往事回眸】缺水的年代 | 郭新林

郭新林 笔名怀艺,林州市东姚镇辛村人,1937年10月出生。退休干部,历任教师,完小校长,采桑公社办公室主任,党委副书记,林县化肥厂、红旗渠水泥厂党委副书记、厂长,林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End-

版权声明:【河顺文艺所使用的文章、图片及音乐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河顺文艺):【往事回眸】缺水的年代 | 郭新林

(浏览 154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